加入允許一稿多投……

2020-11-23 騰訊網

前幾天突然冒出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學術界允許一稿多投會怎麼樣呢?

對於作者而言,論文完成之後,自己喜歡的期刊都可以試一試,甚至運氣好的話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但,如果論文質量確實得不到眾多期刊的青睞,那麼即便一稿多投了,這篇文章最後還是會無疾而終。長期磨合之下,作者還是會根據論文的完成情況來投稿,可以撒的網確實多了,但作者還是會把網撒給有魚的水域,可能是大魚,也可能是中等的魚,著急的人,哪怕是鱷魚王八也想撒上一網,但越是盲目,越可能一無所獲。

對於期刊而言,如果允許一稿多投,剛開始很可能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首先,期刊的工作量會大量增加,很多論文質量不達標的作者也想買張彩票上船(您看這句話多彆扭,拿著彩票上船,簡直是痴人說夢)。

接著,論文投稿量大量增加後,期刊還會那麼猶豫不決嗎?還需要外審、覆審、主編終審嗎?你可以繼續這麼嚴謹,但抱歉,你的效率必須提高,因為如果你們期刊還是對一篇文章拖上一年半載才能給出錄用結果,你可以這麼驕傲,但隔壁老王開辦的期刊沒這麼墨跡,特別是隔壁老王開辦的還是open access,人家不僅審稿效率高,而且出版發行還快。當你還在猶豫不決的,作者已經收到了隔壁老王的橄欖枝。

作者看了一眼隔壁老王的期刊,一邊罵了一句「一年發了上萬篇文章,太不嚴謹了」,一邊看看案頭的材料,學生畢業需要文章、老婆評職稱需要文章、徒子徒孫項目結題需要文章……心想「誰告訴我不唯論文的?人才引進、職稱晉升、項目申請等等,哪一個不需要論文」,再看看隔壁老王的在線期刊雖然發文量堪巨,但影響因子也在節節攀升啊,連馬路對面修車的都發表了一篇「紅綠燈對異性偷瞄的統計學研究」,聽說下一篇準備寫一寫「基於大數據原理的輪胎扎釘研究:西胡同的案例研究」呢。自己再沒有幾篇文章見刊,豈不是連修車的都不如?思及此,果斷接受open access的橄欖枝。

行業大佬期刊快扛不住了,一篇又一篇決定錄用的稿件因為效率問題與作者失之交臂,主編一拍腦袋: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

首先,對所有投稿稿件收審稿費,不管質量好壞,先交錢,後辦事,這錢一部分補貼審稿專家,一部分補貼期刊編輯,工作雖然多了,但效益不是也有了。經過收審稿費這一招,有相當一部分文章知難而退了。

第二,要求審稿專家必須提出建議。作者花了這個審稿費,你就必須給出審稿意見,哪怕是狗屁不是的文章,也必須給出幾條建議,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一言不發就拒稿,特別是「不收錢不審稿、收了錢就拒稿」的情況明顯減少。這麼一折騰,審稿專家必須認真看一看文章,哪怕是仇人眼紅,也得對症下毒藥。

第三,光給意見還不行,還搞了審稿專家實名制。好嘛,這下審稿專家不僅要認真看一看文章,大部分專家為了「明哲保身」,給出的審稿意見幾乎都是有建設性意義的,而搞人身攻擊的意見幾乎就杜絕了。像以前某專家張口閉口就是「水平低、太膚淺、這麼垃圾的論文也敢投稿」,現在幾乎都變成了「作者對某現象進行了有意義的思考,但文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存疑,似乎使用某原理分析更為合適,建議結合某某進一步深入思考……」。因為實名制和公開性,儘管噴子、憤青還是有的,但大家都看的到評論,公道自在人心,專家也心安理得。總體而言,因為作者能看到具體的建議,剛開始不太接受,但慢慢改善,居然也可能推動科技社會進步。

第四,開發一套算法,避免近親審稿,另外多個專家都同意錄用的稿件直接過審,多個專家都拒絕錄用的稿件直接拒稿!效率大大提高,不服拒稿就繼續投嘛,反正要交錢,要有新的專家給意見。

第五,允許作者在線再次完善稿件,並保留作者多次修改論文的紀錄,把利用學術不端打擊異己變成對學術作品的不斷完善,比如被洪水衝走的數據因為之前已經被作者存在了伺服器,跑不了;再比如曹公因為實驗太多而copy錯了圖片,不用等到幾十年後被人指出之後再公開了,可以自己直接在線替換一下就OK了,so easy。小保方晴子的導師也不用自殺了,開個直播每天在線直播自己和小保方晴子重複實驗的過程,也許原來的實驗結果還是做不出來,但做出個新東西也說不定呢。搞個科研,何必還把命搭進去了。

另一方面,因為審稿、發稿的效率都提高了,論文發表的難度也降低了,每個人都可以把想發表的東西快速的發出來,論文背後的獎勵也大大降低。期刊靠審稿費就養活了自己,在線發表變成全社會的公共資源和透明建設,版面費也沒了,作者的經濟負擔也少了,也許科研能更貼近自己的興趣吧。

有些期刊因為審稿效率不佳,還有可能要求著作者「再等等、再等等,審稿意見馬上就回來」,興許是編輯反過來求作者也說不定呢。借用大佬高喊的一句「以學生為中心」,如果允許一稿多投,也許論文發表會變成「以作者為中心」呢。從此作者只要有佳作,就不用擔心英雄無用武之地。而不用如喪家之犬,人生步步是大坑。

想想也真是美好呢,搞科研不用擔心以前的數據疏忽被別人抓住不放、不用承受編輯或審稿人的人格侮辱、不用被別人輕賤自己的興趣是如此膚淺不堪。

但想想就算了,現階段,還是不允許一稿多投的,所以乖乖等著到期自動退稿吧。

附部分論文2019年教改論文投稿紀錄(當教改改到讓人心力交瘁的時候,有些人才會醒悟:噢,科研還是要比教學更容易!):

論文1(寫了一個多月吧,感覺還是有一些新見解的,但沒有找到實際的解決方案)

期刊1:2月17投稿,3個月後無任何意見退稿;

期刊2:5月28投稿,無任何審稿意見,7月2日退稿;

期刊3:7月2日投稿,2個月後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

期刊4:9月13投稿,2個月後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

期刊5:11月15投稿,坐等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

論文2(質量一般,但當時讀了一大堆文章想寫就動手寫了,因為付不起版面費,所以在不收版面費和收版面費但影響因子還不錯的期刊裡投稿試試)

期刊1:2019年6月2日投稿,6月12日送外審,7月3日覆審,8月29退稿,無任何審稿意見;

期刊2:8月29投稿,9月29退稿,無任何審稿意見

期刊3:9月29投稿,10月8退稿,無任何審稿意見

期刊4:10月29投稿,坐等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

相關焦點

  • 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人把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兩篇論文的收稿日期分別是2007年3月15日和2007年3月16日,原來是傳說中的「一稿多投」啊。一稿多投就是作者為了提高發表的可能性,將自己相同或相似內容的稿件同時投給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刊物。其中最具諷刺意義的是有個人寫了篇一稿多投的文章,然後一稿四發,這個人叫趙亞山,同樣的內容,他同時在《新聞採編》1994 年第 1 期以《一 「女」嫁多 「郎」的悲喜劇——一稿多投現象巡視和思索》為名發表,在《編輯之友》1994 年第 2 期以 《一稿多投現象透視》為名發表,在 《新聞愛好者》1994 年第 4 期以 《一 「女」嫁多 「郎」的悲喜劇———對一稿多投現象的剖析》為名發表,在《三月風》1994
  • 從「一稿多投」談起
    不知從何時起,「一稿多投」似乎已然被界定為「學術不端行為」。於是,新老學者在投稿時必須遵守此項規則,只有等到對方說「不」時才可另投。有些學刊耍大牌,不發退稿函,僅告知作者三個月杳無音信便可另投。一些學子不堪等待,便暗中多投,那心態也是竊竊的,不勝惶恐。
  • 一稿多投但不發表_arxiv 不違背 一稿多投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id=ICLR.cc/2021/Conference#desk-rejected-submissions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體的不同作者,在編輯和審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試圖或已經在兩個或多個會議同時或相繼發表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論文。
  • 禁止「一稿多投」是合理的嗎?
    按:如果「3個月」的初審回復期限不變,那麼,禁止一稿多投,便不過是一種學術界/期刊界的霸權主義!《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作為行業標準,於2019年5月29日發布,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明確將「一稿多投」定性為學術不端。註:在上面的規定中,f條實際上是作者以一稿多發為目的進行的一稿多投。當在禁止之列。
  • 「一稿多投」往事
    我那時學習篆刻才四五年,臨創之餘,學著寫一些談論篆刻的文章四處亂投,雖然發表了一些,但命中率還不是很高,因此常常一稿多投,《青少年書法》雜誌是我「進攻」的重點目標之一。有一次,我寫了一篇論文《肖形印布局藝術初探》,文字約6000,加上圖例,足有8000字上下的篇幅。當時書法類刊物的《稿約》中都會聲明:三個月未接採用通知,或半年內未見刊用者,可另投他刊。
  • 「一稿多投」的法律屬性
    2003-03-31 13:16:18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溫毅斌   我國著作權法及其實施細則都沒有對作者一稿多投的這一民事行為進行法律性質的分析和界定
  • 一紙聲明能遏制「一稿多投」嗎?
    》,文學作品「一稿多投」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一稿多投」何至於如此泛濫?一紙聲明就能遏制「一稿多投」嗎?青年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青年報記者 酈亮  「一稿多投」僅僅是因為想多賺點稿費嗎?  這發布聲明的45家文學期刊,幾乎囊括了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文學雜誌,可見「一稿多投」已經到了何等泛濫的地步。
  • 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在治理的過程中,關於學術不端的範疇也在逐漸由概況到具體,從模糊到明晰,但其中關於一稿多投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至今仍然爭論不休,有人將學術論文一稿多投比作一女兩嫁,一房多賣,也有人認為一稿多投並不像剽竊、篡改他人學術成果那樣非黑即白,它既是現實情況下不得已的手段,也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 一稿多投與編輯只認「牛人」有關
    兼愛  《中國青年報》11月15日刊登「青年話題編輯部」文章《時評人的責任與操守》,批評一稿多投,訴說編輯選稿的苦衷,言懇意切。筆者每見被稱為「大牛」的名寫手們八面風光,以「此稿不幸只中了一家」為憾,對照此文,頗多感慨,就此對「一稿多投」現象妄言數句。
  • 發表論文可以一稿多投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顧名思義,就是一篇稿子同時或者先後投給多個期刊社這種情況下,有的人為了更迅速地發表文章就一稿多投,採用這種廣撒網的方式去投稿,想著這麼多期刊社總有一個會錄用。 學術刊物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特別是核心期刊,同一學科的期刊社都為了下一屆能進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和統計源核心期刊目錄而在用論文的質量上下功夫,方式很多:約稿著名專家,拓寬徵稿來源,加快審稿速度,以爭取第一時間錄用到好論文。
  • ICML 2020官宣改為線上會議:審稿延長,允許一稿多投和撤稿
    ICML 2020將在線上舉辦,審稿過程延長,允許一稿雙投和撤稿親愛的ICML參與者:毫無疑問,COVID-19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作者、審稿人、主席、工作人員和潛在參會者在內的ICML社群的成員也受此影響。
  • 45家文學期刊聯合聲明抵制抄襲和一稿多投
    編者按:許多的文學期刊都遭遇過某些作者一稿多投,或將自己舊作、別人作品改頭換面之後,再轉投其他雜誌。由於編輯們無法第一時間捕捉到這些行為,再加上抄襲的概念難以界定,此種行為仍在繼續。近期,深受其擾的《花城》雜誌聯合其他四十四家文學期刊,草擬一份對抄襲和一稿多投行為的聯合抵制聲明。
  • 關於一稿多投,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最近,南大教授張曄、劉志彪被指「一稿多投、玩弄學術不端。」對此,教授回應道:張曄回應,「第一篇《企業家精神》是投的會議論文,後來被《南京社會科學》全部收到了增刊當中。所以那本增刊非常厚。關於一稿多投,你可能還不知道這些什麼是一稿多投?
  • 45家文學期刊聯合抵制一稿多投 重申原創首發原則
    原標題:45家文學期刊聯合抵制一稿多投   45家文學期刊近日聯合發布一份對抄襲和一稿多投行為的抵制聲明。   聲明提到,原創首發稿源是文學期刊品牌得以確立的重要基石,稿件的原創性更事關作者信譽,抄襲和一稿多投的發生會極大破壞行業規則和創作生態。
  • 文學作品「一稿多投」泛濫 一紙聲明能否遏制?
    最近包括《人民文學》、《收穫》、《十月》、《花城》等國內的45家著名文學期刊,發布一份《關於作品抄襲與一稿多投問題的聯合聲明》,文學作品「一稿多投」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一稿多投」何至於如此泛濫?
  • 一稿多投,都是作者惹的禍?
    本人確實曾經接到貴刊的徵稿通知,然後將該文投給了貴刊。但貴刊後來給本人的回覆中要求本人提供一定的版面費(回復還保留著),因此本人就放棄了在貴刊發表該文的打算,改將該文投給了另外一家專業學術期刊。該文已經於2005年在該刊第四期刊出,不想貴刊竟然在沒有用稿通知等相關程序的情況下又刊登了該文,而且既沒有通知本人,也沒有給本人寄來載有本人論文的貴刊雜誌,因而使一稿兩投的錯誤,長期未被本人發覺。
  • 周俊生:抵制一稿多投,成名作家更要自律
    但是,45家文學期刊提出的抵制一稿多投,卻在文壇內外引起了一定的爭議。詩人、小說家葉耳表示,一篇小說投給刊物,一般需等兩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都不會有結果,「你要作家不搞一稿多投,可是編輯們做到快速處理來稿和回復作者了嗎?」葉耳的這個意見很有代表性,因此這份聯合聲明也承諾將儘快處理來稿。但是,文學刊物普遍人手緊張,尤其缺少優秀的文學編輯,要求其快速處理來稿可能難以做到。
  • 拒絕「一稿多投」能救文學雜誌嗎?
    文學雜誌一向獨立運營,像這樣大規模聯合整治的舉措不多見,這說明它們的確很為這些事傷腦筋。抄襲不用解釋,大家都懂。「一稿多投」則是相對陌生的概念,指的是作者把一篇稿子投給多家雜誌的行為。「一稿多投」之所以要被禁止,是因為它打擊了文學刊物的原創性與首發性,理論上是知錯犯錯。「一稿多投」一旦被發現,作家就面臨身敗名裂的危險。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