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突然冒出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學術界允許一稿多投會怎麼樣呢?
對於作者而言,論文完成之後,自己喜歡的期刊都可以試一試,甚至運氣好的話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但,如果論文質量確實得不到眾多期刊的青睞,那麼即便一稿多投了,這篇文章最後還是會無疾而終。長期磨合之下,作者還是會根據論文的完成情況來投稿,可以撒的網確實多了,但作者還是會把網撒給有魚的水域,可能是大魚,也可能是中等的魚,著急的人,哪怕是鱷魚王八也想撒上一網,但越是盲目,越可能一無所獲。
對於期刊而言,如果允許一稿多投,剛開始很可能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首先,期刊的工作量會大量增加,很多論文質量不達標的作者也想買張彩票上船(您看這句話多彆扭,拿著彩票上船,簡直是痴人說夢)。
接著,論文投稿量大量增加後,期刊還會那麼猶豫不決嗎?還需要外審、覆審、主編終審嗎?你可以繼續這麼嚴謹,但抱歉,你的效率必須提高,因為如果你們期刊還是對一篇文章拖上一年半載才能給出錄用結果,你可以這麼驕傲,但隔壁老王開辦的期刊沒這麼墨跡,特別是隔壁老王開辦的還是open access,人家不僅審稿效率高,而且出版發行還快。當你還在猶豫不決的,作者已經收到了隔壁老王的橄欖枝。
作者看了一眼隔壁老王的期刊,一邊罵了一句「一年發了上萬篇文章,太不嚴謹了」,一邊看看案頭的材料,學生畢業需要文章、老婆評職稱需要文章、徒子徒孫項目結題需要文章……心想「誰告訴我不唯論文的?人才引進、職稱晉升、項目申請等等,哪一個不需要論文」,再看看隔壁老王的在線期刊雖然發文量堪巨,但影響因子也在節節攀升啊,連馬路對面修車的都發表了一篇「紅綠燈對異性偷瞄的統計學研究」,聽說下一篇準備寫一寫「基於大數據原理的輪胎扎釘研究:西胡同的案例研究」呢。自己再沒有幾篇文章見刊,豈不是連修車的都不如?思及此,果斷接受open access的橄欖枝。
行業大佬期刊快扛不住了,一篇又一篇決定錄用的稿件因為效率問題與作者失之交臂,主編一拍腦袋: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
首先,對所有投稿稿件收審稿費,不管質量好壞,先交錢,後辦事,這錢一部分補貼審稿專家,一部分補貼期刊編輯,工作雖然多了,但效益不是也有了。經過收審稿費這一招,有相當一部分文章知難而退了。
第二,要求審稿專家必須提出建議。作者花了這個審稿費,你就必須給出審稿意見,哪怕是狗屁不是的文章,也必須給出幾條建議,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一言不發就拒稿,特別是「不收錢不審稿、收了錢就拒稿」的情況明顯減少。這麼一折騰,審稿專家必須認真看一看文章,哪怕是仇人眼紅,也得對症下毒藥。
第三,光給意見還不行,還搞了審稿專家實名制。好嘛,這下審稿專家不僅要認真看一看文章,大部分專家為了「明哲保身」,給出的審稿意見幾乎都是有建設性意義的,而搞人身攻擊的意見幾乎就杜絕了。像以前某專家張口閉口就是「水平低、太膚淺、這麼垃圾的論文也敢投稿」,現在幾乎都變成了「作者對某現象進行了有意義的思考,但文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存疑,似乎使用某原理分析更為合適,建議結合某某進一步深入思考……」。因為實名制和公開性,儘管噴子、憤青還是有的,但大家都看的到評論,公道自在人心,專家也心安理得。總體而言,因為作者能看到具體的建議,剛開始不太接受,但慢慢改善,居然也可能推動科技社會進步。
第四,開發一套算法,避免近親審稿,另外多個專家都同意錄用的稿件直接過審,多個專家都拒絕錄用的稿件直接拒稿!效率大大提高,不服拒稿就繼續投嘛,反正要交錢,要有新的專家給意見。
第五,允許作者在線再次完善稿件,並保留作者多次修改論文的紀錄,把利用學術不端打擊異己變成對學術作品的不斷完善,比如被洪水衝走的數據因為之前已經被作者存在了伺服器,跑不了;再比如曹公因為實驗太多而copy錯了圖片,不用等到幾十年後被人指出之後再公開了,可以自己直接在線替換一下就OK了,so easy。小保方晴子的導師也不用自殺了,開個直播每天在線直播自己和小保方晴子重複實驗的過程,也許原來的實驗結果還是做不出來,但做出個新東西也說不定呢。搞個科研,何必還把命搭進去了。
另一方面,因為審稿、發稿的效率都提高了,論文發表的難度也降低了,每個人都可以把想發表的東西快速的發出來,論文背後的獎勵也大大降低。期刊靠審稿費就養活了自己,在線發表變成全社會的公共資源和透明建設,版面費也沒了,作者的經濟負擔也少了,也許科研能更貼近自己的興趣吧。
有些期刊因為審稿效率不佳,還有可能要求著作者「再等等、再等等,審稿意見馬上就回來」,興許是編輯反過來求作者也說不定呢。借用大佬高喊的一句「以學生為中心」,如果允許一稿多投,也許論文發表會變成「以作者為中心」呢。從此作者只要有佳作,就不用擔心英雄無用武之地。而不用如喪家之犬,人生步步是大坑。
想想也真是美好呢,搞科研不用擔心以前的數據疏忽被別人抓住不放、不用承受編輯或審稿人的人格侮辱、不用被別人輕賤自己的興趣是如此膚淺不堪。
但想想就算了,現階段,還是不允許一稿多投的,所以乖乖等著到期自動退稿吧。
附部分論文2019年教改論文投稿紀錄(當教改改到讓人心力交瘁的時候,有些人才會醒悟:噢,科研還是要比教學更容易!):
論文1(寫了一個多月吧,感覺還是有一些新見解的,但沒有找到實際的解決方案)
期刊1:2月17投稿,3個月後無任何意見退稿;
期刊2:5月28投稿,無任何審稿意見,7月2日退稿;
期刊3:7月2日投稿,2個月後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
期刊4:9月13投稿,2個月後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
期刊5:11月15投稿,坐等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
論文2(質量一般,但當時讀了一大堆文章想寫就動手寫了,因為付不起版面費,所以在不收版面費和收版面費但影響因子還不錯的期刊裡投稿試試)
期刊1:2019年6月2日投稿,6月12日送外審,7月3日覆審,8月29退稿,無任何審稿意見;
期刊2:8月29投稿,9月29退稿,無任何審稿意見
期刊3:9月29投稿,10月8退稿,無任何審稿意見
期刊4:10月29投稿,坐等無任何意見自動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