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
《中國青年報》11月15日刊登「青年話題編輯部」文章《時評人的責任與操守》,批評一稿多投,訴說編輯選稿的苦衷,言懇意切。筆者每見被稱為「大牛」的名寫手們八面風光,以「此稿不幸只中了一家」為憾,對照此文,頗多感慨,就此對「一稿多投」現象妄言數句。
一稿多投,在編者看來滿腔憤怒,在作者說來滿嘴道理,由此引發的編、作者之戰由來已久,最終似乎是作者取勝,以至某些媒體明言不禁一稿多投。筆者注意到《時評人的責任與操守》一文的用語,僅批評「同城一稿多投」,看來也是無奈中的讓步。
一稿多中,固然可以「有能」欣喜,實也引為道德之羞。何況有限的版面,「大牛」們盤踞其上,小寫手屢投不中,即便有「水平高下」之分,但是太多舊面孔也影響了時評界的生態平衡。而今時評人越來越尖刻而不深刻,恐怕是這種生態失衡已經出現效應了。而一張報紙的一個欄目,特別是時評類欄目,寒來暑往總是幾個戴上帽子摘下眼鏡的熟面孔,跟某些編輯眼裡只見「大牛」不無關係。
編者作者,如同市場上買賣雙方,所不同的是,作者或可自娛為文,而編者選稿首重推向大眾。編者的著眼點不離於「大牛」,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文字更富於觀賞性,更容易成為焦點或者噱頭。但一個人的視野再廣闊,總有所見不及;一個人的思想再深刻,總有所慮未得。穩定的作者群,對於初創的欄目,有保證稿源的功能,如果長期以往形成固定的作者圈子,甚至在編、作者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同盟,如此,不惟欄目的深廣見囿,一稿多投也就難以避免了。一方面,「大牛」們有恃無恐,樂得財源廣進(著書多為稻粱謀,我不相信大牛們進化到了不爭銀子只要話語權的境界),另一方面,無名寫手們被迫一稿多投碰運氣。所以「大牛」們的壟斷,實是一稿多投的深因。
透過新聞發現問題,而又客觀不枉,能對問題的解決和公眾的思考發生影響,無論於何人都非輕而易舉。時評不是新聞本身,「當日新聞當日評」,如此追求「強時效性」,除了引發時評「大牛」們對新聞的超級敏感,滴滴答答滿紙口水;除了引發一稿多投,並在「關注大牛」的選稿邏輯裡實現「大牛」們的一稿多中,實在不太可能有多麼深刻的思想被創造出來。而事實上,也不止一次看到「大牛」們不理性地滿口亂語。版面塞滿了,稿酬分配了,剩下滿紙缺乏深思的感言,這恐怕也是「強時效性」的瓜豆之得吧。
規範「大牛」行為,關注普通作者,適當放寬時評的時效性要求,可能有助於媒體減少面對一稿多投的麻煩,有助於時評欄目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