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教授論文一稿十投遭質疑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同題論文一稿十投

日前,一封質疑湘潭大學商學院一名教授一稿十投的信件,顯示在校長信箱「科研產業」板塊的網頁上。發信人「外校人員」的單位為「清華大學」,他在信件中羅列了10篇論文的信息,題目均為《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基於金融深化視角的實證研究》,都於2008年發表在10家不同的學術刊物上。對此提出質疑的「外校人員」稱,這樣的行為「有失教授身份」。

記者根據該信件提供的信息下載了10篇論文的全文,發現其第一作者的確是同一個人,論文分別刊登在《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甘肅金融》、《河北金融》、《金融發展研究》、《上海商學院學報》、《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經濟與管理》、《上海金融學院學報》、《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綏化學院學報》上。

這10篇論文有相同的3個關鍵詞:「金融深化;收入差距;擴展的庫茲涅茨效應」。論文前4個小標題以及文中的7個圖表完全相同,最後提出的兩點基本結論和3點政策意見也相同。

剛剛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懲腐不力學術造假將蔓延」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一稿多投屬於學術不端,「原則上是不允許的,但有一些例外」,一是實際上需要,且出於出版或發行方的需要;一是已經作者改寫以適應不同層次讀者需要,「但這類情況至多二用或三用」。

葛劍雄告訴記者,目前學術刊物處理投稿不規範也會造成一稿多用,「如規定3個月後未見採用可另行處理,實際往往超過3個月,且不提前發出採用通知,而作者因等不及又另投」。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黃旦則表示,自己可以理解這種情況下出現的一稿兩投,但他對一稿十投的現象表示驚訝。葛劍雄也認為,一稿十投「無論如何是不應該出現的,屬嚴重學風不正行為」。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基於金融深化視角的實證研究》一稿十投是刊物處理投稿不及時造成的極端例子嗎?記者仔細查閱後發現,10篇論文的發表時間分布在2008年2月至6月之間,刊物收稿時間則分布在2007年12月6日至2008年3月15日之間。發表速度最快的是2008年2月20日收稿,3月即刊登出來的《河北金融》月刊;最慢的是2008年2月9日收稿,6月刊登出來的《綏化學院學報》雙月刊。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商學院學報》、《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經濟與管理》3家刊物是集中在2008年1月5日和6日收到論文稿件的。

在黃旦看來,一稿多投的現象多見於研究生。當前的評價機制下,研究生在某種程度上比教授更需要發表論文。有些教授常常為了自己的學生而跟刊物維持一種關係,「這可能也會造成一稿多投。」

記者看到,該篇論文的作者還有兩人,他們都是湘潭大學商學院的碩士研究生。

無論造成一稿多投的原因是什麼,黃旦認為造成了學術不端「都不應該」,他還知道更隱晦的情況:「稍微改個標題,前面改個『帽子』,又拿出來。」

「改個帽子」,搜出「同宗」論文14篇

記者在一家知名的學術論文網站上進行檢索發現,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理念提升」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出作者為同一人的論文多達10篇,分別刊登在《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特區經濟》、《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學術交流》、《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商場現代化》上。

這些論文的標題大多為《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理念的又一次提升》,只是其中一篇的副標題改為「中國共產黨施政理念的又一次提升」,還有一篇的標題為《理念的提升:增長方式到發展方式的轉變》,論文內容並不完全相同,但有著明顯的大塊裁剪痕跡。

最完整的論文版本有5個關鍵詞:「十七大報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係;意義」,有的版本則把後兩個去掉。有趣的是,其中一篇發表在2008年5月《特區經濟》上的論文有著前3個關鍵詞,隨後的英文關鍵詞中又多出了「relationship (關係)」和「significance (意義)」。完整的正文內容包括3個部分,分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關係」、「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的深刻意義」。在不同的刊物上,有著不同的「三取其二」組合,或者各部分之間進行「乾坤大挪移」。在它們身上還有一個相同點:參考文獻都是3個出版於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相關讀本。

記者再以「增長方式」、「發展方式」為檢索詞,搜出同屬該作者名下的另外4篇「同宗」論文。從關鍵詞和正文內容可以看出,它們有與上述10篇論文相同的「血肉」。

一稿多投已經見怪不怪

連日來,記者在一些學術論壇上發現,舉報一稿多投的帖子比比皆是,上至教授、院長,下至碩士研究生,一稿兩投、三投,甚至八投、十投,都不在少數。

比如,《住房抵押貸款提前還貸風險管理研究》一稿八投;《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探討》一稿四投;《拷貝矽谷:一種聚集網絡理論解釋》一稿四投。

記者認真查閱後發現,這些一稿多投的論文中,有一些略做調整和修改,有一些乾脆就是全盤照搬。值得注意的是,一稿多投的「目標刊物」大多是一些非名牌高校的學報以及一些不太知名的專業刊物。

對這種行為,網友們也各有看法。有的認為「怪就怪現在文章不好發,投稿半年沒回復,加上我國的學者研究實際問題的多,長時間發不出來,文章的意義損失大半,逼得作者沒辦法才一稿多投啊」,「一稿多發也有編輯方面的疏忽」,「碩博士畢業與職稱評定與發表文章脫鉤,很多問題就解決了」,甚至有網友建議修改投稿規則,「作者可以一稿多投,根據期刊的級別和回復時間,決定在哪兒發表,這可以強化期刊的競爭」。

記者注意到,其中有一些一稿多投的論文確實是前一篇的刊發日期要晚於後一篇的收稿日期。但也有網友指出,一稿多投佔用學術資源,而且浪費審稿者的時間和精力,「一搞多投雖比抄襲情節稍輕,但也可以反映出作者急功近利的心態。有些還未步入社會的學生就這樣,更是不得了,以後還如何做學問。」有網友建議,要把一稿多投的作者列入黑名單,以後才能真正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還學術一個清潔的空間。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尚無明確規定嚴禁一稿多投,教育部剛剛發布的《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列舉的7種高校學術不端行為中也沒有明確包括「一稿多投」,其中第七項為「其他學術不端行為」,但並沒有進一步的解釋。

國內的一些學術期刊在投稿須知裡明確表示不準一稿多投,而國外的多數學術期刊還要求作者籤署相關聲明。我國2001年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對「一稿多投」是這樣規定的,第三十二條規定「著作權人向報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發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收到報社通知決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報社、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對此規定,法律界人士也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由於目前眾多的學術期刊都是稿件供大於求,受稿方對投稿稿件既有挑選權,也有時間的掌握權,卻很少顧及時間的限制,因此《著作權法》並未將「一稿多投」設定為禁止性條款,一方面提醒投稿方重視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在提醒受稿方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享有權利,「一稿多投」也可以理解為投稿人保護自己、降低風險的一種方式;但也有人認為,這實際上間接規定了作者沒有一稿多投的權利。(本報記者 周凱 實習生 祁鈺)

相關焦點

  • 從「一稿多投」談起
    不知從何時起,「一稿多投」似乎已然被界定為「學術不端行為」。於是,新老學者在投稿時必須遵守此項規則,只有等到對方說「不」時才可另投。有些學刊耍大牌,不發退稿函,僅告知作者三個月杳無音信便可另投。一些學子不堪等待,便暗中多投,那心態也是竊竊的,不勝惶恐。
  • 河南大學教授3年發表273篇論文 一稿多投18次
    昨日,《南方日報》報導了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3年發表273篇論文一事,眾多網絡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王浩斌不僅「論文高產」,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行為。
  • 中國地質大學一教授涉嫌一稿多投、一稿多發,在同一刊物同一期發文...
    文:地京 編輯:學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管學院安海忠教授一稿多投,學術不端行為非常嚴重。 在《資源與產業》2013年第6期上,有安海忠署名的文章,共計 23篇。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我不知道有多少重複發表是在上述過程中「陰差陽錯」造成的,但我絲毫不懷疑有相當多數的重複發表是作者蓄意而為的:有些內容和形式完全相同的論文十餘次重複發表;有些重複發表的論文實質性內容相似,但形式上顯然經過了作者的刻意「裝扮」。
  • 一稿多投但不發表_arxiv 不違背 一稿多投 - CSDN
    我不知道有多少重複發表是在上述過程中「陰差陽錯」造成的,但我絲毫不懷疑有相當多數的重複發表是作者蓄意而為的:有些內容和形式完全相同的論文十餘次重複發表;有些重複發表的論文實質性內容相似,但形式上顯然經過了作者的刻意「裝扮」。
  • 上海交大:論文抄襲事件系「擅自更改題目並一稿多投」
  • 淮安市委黨校講師劉東傑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被舉報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
  • 南大教授論文被撤 涉及抄襲一稿多投等問題
    原題:南大教授論文「蒸發」:數據刪得掉,學術臉面撿不回科學精神論場寫論文也好,寫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課,老師都會講: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經不在了,你的名字連著你曾經寫過的文章還留在報紙上、雜誌上、書上。
  • 南大教授被指「一稿多投、學術不端」? 回應:署名與內容有所不同
    北京青年報消息,近日,有網友指出南京大學教授張曄、劉志彪「一稿多投,學術不端」。兩位教授均對北青報記者做出了回應,張曄稱,第一篇《企業家精神》是投的會議論文,後來被《南京社會科學》全部收到了增刊當中;第二、三篇新農保的完全是不同研究對象,無需解釋;第五、六篇《加工貿易模式》一文是我的研究領域,當時投了其中一個期刊,很久沒有回應,以為不發表了,就重寫了一遍投了另外一個期刊。沒想到後來兩期刊都發了。所以兩篇文章觀點一致,但內容前後有所不同。
  • 發表論文可以一稿多投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顧名思義,就是一篇稿子同時或者先後投給多個期刊社這種情況下,有的人為了更迅速地發表文章就一稿多投,採用這種廣撒網的方式去投稿,想著這麼多期刊社總有一個會錄用。 學術刊物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特別是核心期刊,同一學科的期刊社都為了下一屆能進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和統計源核心期刊目錄而在用論文的質量上下功夫,方式很多:約稿著名專家,拓寬徵稿來源,加快審稿速度,以爭取第一時間錄用到好論文。
  • 關於一稿多投,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最近,南大教授張曄、劉志彪被指「一稿多投、玩弄學術不端。」對此,教授回應道:張曄回應,「第一篇《企業家精神》是投的會議論文,後來被《南京社會科學》全部收到了增刊當中。所以那本增刊非常厚。正式論文發表在《南京大學》校刊當中;第二、三篇新農保的完全是不同研究對象,無需解釋;第五、六篇《加工貿易模式》一文是我的研究領域,當時投了其中一個期刊,很久沒有回應,以為不發表了,就重寫了一遍投了另外一個期刊。沒想到後來兩期刊都發了。所以兩篇文章觀點一致,但內容前後有所不同。」而劉志彪對此回應,請看清文章署名差異和內容再判斷。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作者 | 陳彩嫻編輯 | 青暮今天,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計算機系教授Gautam Kamath在推特上發文,談到ICLR 2021拒絕了三篇論文投稿,原因是:一稿多投。這三篇論文的作者將投稿至ICLR 2021的同篇論文也投到了AAAI 2021。
  • 禁止「一稿多投」是合理的嗎?
    其次,在期刊資源本就有限的情況下,一稿多發不僅使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擠佔了他人發表學術論文的機會。此外,幾乎很難舉出一稿多發對於學界會有什麼益處來。因此,反對一稿多發,應當會取得人們的一致同意。但是,在禁止一稿多發的時候,為什麼要連一稿多投也加以禁止呢?
  • 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在治理的過程中,關於學術不端的範疇也在逐漸由概況到具體,從模糊到明晰,但其中關於一稿多投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至今仍然爭論不休,有人將學術論文一稿多投比作一女兩嫁,一房多賣,也有人認為一稿多投並不像剽竊、篡改他人學術成果那樣非黑即白,它既是現實情況下不得已的手段,也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 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 存在一稿多投
    現代快報訊 近日,有學生在網上舉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分黨委書記、院長,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存在一稿多投、論文重複、抄襲等學術不端的問題。5月14日,鄧大才就此事向現代快報記者表示,早年因素養不高,確實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
  • 專家談論文:「一稿多投」不違法 「克隆」原作應註明
    針對浙大博士後賀海波涉嫌論文造假一事,中國社科院智慧財產權專家李順德認為———  【新聞事件】  據2月6日《人民日報》報導,近日,浙江大學一個由院士牽頭的課題組多篇論文涉嫌造假一事,引起輿論關注。浙大藥學院博士後賀海波被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涉嫌數據抄襲、一稿多投等。
  • 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人把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筆者又上期刊網站搜了一下,一篇名為《我國刑法第204條第2款立法評說》的論文出現了,該文認為上述規定應該廢止,筆者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無意在這裡反駁,畢竟本文的主題是「一稿多投」嘛。而後,又發現了一篇同名作者論文《繳納稅款後又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性質之辨》,心想這個作者太膩害了,這麼一個小小的論題還能寫出兩篇論文,足見研究之深刻。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我的初衷是想把這本刊辦好,給大家提供一個發論文的平臺和更好更快的論文發表服務。但是,我把徵稿函發出後,發現老師們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問題。很多問題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比如這條:「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 一稿多投,都是作者惹的禍?
    本人確實曾經接到貴刊的徵稿通知,然後將該文投給了貴刊。但貴刊後來給本人的回覆中要求本人提供一定的版面費(回復還保留著),因此本人就放棄了在貴刊發表該文的打算,改將該文投給了另外一家專業學術期刊。該文已經於2005年在該刊第四期刊出,不想貴刊竟然在沒有用稿通知等相關程序的情況下又刊登了該文,而且既沒有通知本人,也沒有給本人寄來載有本人論文的貴刊雜誌,因而使一稿兩投的錯誤,長期未被本人發覺。
  • 嚴禁一稿多投:NeurIPS 2019剛剛斃掉了19篇論文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杜偉上星期,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 NeurIPS 2019 的論文評審結果剛剛放出。昨天,本屆 NeurIPS 程序主席、谷歌大腦研究員 Hugo Larochelle 等人發出了一篇公告,宣布大會剛剛因為一稿多投拒掉了 19 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