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9,學術界的造假事件頻頻被曝光,很多心理脆弱的科研小白紛紛表示信仰崩潰,學術氛圍空前緊張,紅外都不敢讓師弟代做了…..
學術不端的新聞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畢竟假的真不了,造假的數據是不可能被重複出來的,而對於一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來說,實驗結果可重複,是衡量其學術價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否則無論擁有多麼漂亮的實驗數據,也難逃被撤稿的命運。
「撤稿」在學術圈也不算是小概率事件,但撤稿原因無非以下兩種:
1.有的涉嫌「學術不端」,如P圖、篡改或憑空捏造數據等行為,屬於有意為之;
2.有的屬於「學術不當」,如操作失誤、儀器設備狀態不好、試劑不穩定,則屬於無意過失。
一字之差,事件的性質卻相差甚遠。造假當然不能被原諒,但是因為「學術不當」導致的被撤稿,有些卻讓人同情,比如下面這位大哥,他的文章撤稿竟然是因為一塊舊紗布。實驗中最不起眼的紗布,為何突然成了論文撤稿的 「背鍋俠」 ?
這是一篇由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上,接收於2018年5月的文章[1],題目是「利用金屬氧化物預處理玉米秸稈以提高木質素去除率,減少糖類的降解和水的消耗」。這個研究團隊主要從事生物質能源轉化方面的研究,他們想通過金屬氧化物的催化作用,高效經濟地預處理玉米秸稈,以期最終獲得生物來源的乙醇。
▲ https://sciencedirect.xilesou.top/science/article/pii/S0960852418306540
實驗中,他們選擇了5種金屬氧化物(Fe2O3, CuO, NiO, ZnO, MgO),並以熱水作為對照,預處理玉米秸稈。得出結論是MgO最適合於玉米秸稈生物質預處理。其最優預處理條件是:玉米秸稈生物質固液比1/10,MgO濃度為0.10 mol/L,處理溫度190℃,處理時間40min。MgO預處理後生物質的木糖(85%)和葡萄糖(97%)含量與熱水處理相似(89%和95%),木質素去除率是熱水處理的1.5倍。MgO預處理後的玉米秸稈生物漿pH值為7.0,沒有糠醛和5-羥甲基糠醛的形成。因此,預處理後的生物漿可省略掉糠醛類抑制劑去除步驟,也不需要設備具有耐酸性能,可以直接用於下遊水解和發酵,非常高效和經濟。
然而,沒過多久,該團隊發現他們再也無法重複出文章所得到的實驗結果了。經過仔細排查,他們發現問題竟然出現在實驗的一個細節上。玉米秸稈生物質前處理後的生物漿液需要進行固液分離,負責這個環節實驗的學生在布氏漏鬥上疊紗布過濾時,用的是已經重複使用多次的舊紗布(圖2 )。由於多次使用後的紗布孔徑大小不一,導致固液分離不準確,最終造成預處理後質量回收率和化學組織差異巨大。最終他們只能主動撤稿,並在撤稿聲明中作了相關解釋。
實驗的細節真的很重要。
紗布沒用好,小心會撤稿。
▲ 圖2 舊紗布[3] 圖片來源:網絡
這件事也引起了網站 「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關注。當網站聯繫到通訊作者,詢問他們課題組是否在其它實驗中,也有重複利用紗布的習慣時,作者予以否認,稱這是個例,只有這個學生很不幸選擇了這種方法,他們的其它實驗依傳統都是用的濾紙。這就悲劇了,這位同學在固液分離這一看似簡單操作上沒有按照實驗室慣例行事,本想著用舊紗布更節約環保,哪知最終造成了嚴重後果。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小編還是要為該團隊的撤稿行為點讚。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該團隊在自檢重複實驗結果時,能夠發現問題所在,糾正錯誤,勇於承擔責任,這本身就體現了凡事求真的科學精神。科學界對主觀惡意的「學術不端」應保持零容忍,但是對無惡意過失的「學術不當」,只要錯誤主體勇於擔當,及時更正,應予以諒解。
當然,這篇文章的撤稿教訓還是深刻的。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實驗一定要重視細節,該省的時候要省,該投入的時候也要投入,不要一味想著給導師省錢。此外,數據處理更要小心翼翼,尤其是圖像數據,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學術不端的「坑」!
參考文獻:
1.https://sciencedirect.xilesou.top/science/article/pii/S0960852418306540
2.http://www.bae.ksu.edu/people/faculty/wang/
3.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0/01/09/two-retractions-prove-fresh-is-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