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2020-12-06 網易財經

(原標題: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背後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一場撤稿風波再次將醫學界學術造假推至風口浪尖。

近日,全球知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掉《腫瘤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據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牽涉524名醫生以及4個國外研究機構。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

「論文造假在醫生行業內很普遍,一方面是臨床工作太忙,確實沒時間寫論文;另一方面是造假成本不高,而職稱評級又有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這一硬性指標,所以造假屢禁不止。」國內一家大型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外,隨著SCI(科學引文索引)所納入的期刊頻頻因造假撤回論文,已經讓部分「槍手」收縮戰線,選擇放棄該市場。

107篇論文被撤回

當地時間4月20日,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內有125家醫學研究機構、524名醫生牽涉進上述被撤稿的107篇論文。包括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湘雅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均在名單內。

早在2015年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就曾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也來自中國,原因也是「同行評議造假」。

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出版方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是否刊發。

據《新京報》報導,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介紹,「論文提交的評審人建議中,使用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其電子郵件地址,這讓編輯誤以為文章發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同行評審流程是保障科研質量、誠信和可重複性的基石之一。」

4月24日,記者隨機登錄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該醫院有19名醫生發表的4篇文章牽涉其中)官網,發現此次涉嫌學術造假的部分醫生為相關科室的主任醫師。

隨後記者多次撥打該醫院辦公室電話欲就此事進行採訪,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對方正式答覆。

「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公布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肯定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出版方在2015年撤稿事件後未採取積極措施防止類似事件,也存在內控不完善、審核不嚴的問題。」中科協相關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醫生論文造假普遍化

「論文造假在醫生行業內很普遍,一方面是臨床工作太忙,確實沒時間寫論文;另一方面是造假成本不高,而職稱評級又有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這一硬性指標,所以造假屢禁不止。」北京一家大型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2015年,丁香園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有34.34%的醫生表示為了發表論文,會採取找槍手買論文、找文章掛名字、修改數據等方式,還有另外38.54%的醫生表示目前沒有以上行為,但迫於壓力,以後可能會有。

「實際上這次公布的名單裡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被躺槍,不少都是冠個名。」上述副主任醫師表示,醫生要評職稱,不少單位都明確規定了核心期刊發文量,「有些即使沒有明確要求,但兩個條件差不多的人,別人有論文,你沒有,你說評委會選誰?」

造假屢禁不止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即使被發現學術造假,一般也由醫院內部給予通報批評、降級等處罰,成本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SCI論文數量掛鈎職稱評級,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推動了我國SCI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公開資料顯示,1997年,中國科研人員對SCI論文的貢獻量不足2.5%;2006年,這一比例超過了德、英、法和日本,僅次於美國;到2015年,這一比例則超過了20%,而美國的貢獻量則在25%左右。

此外,近年來,我國對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0298.4億元、11846.6億元、13312億元、14169.9億元,4年間累計增長了37.59%。

部分「槍手」收縮戰線

在造假的背後,有一條隱秘的論文「槍手」代寫、代發產業鏈。

4月2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通過搜尋引擎和QQ群搜索有關「論文代寫、代發」的信息。

記者加入兩個「醫學論文發表」QQ群時,還被要求支付了1元入群費,群主直言「這一設置是為了提高門檻,希望進群的人都是真正有需求的人。」

記者以公立醫院醫生身份同多名「槍手」進行交流中發現,該條產業鏈已經劃分低、中、高等層次。

比如最低端的造假,「槍手」提供代寫服務,所發期刊為國內非一流期刊,3000字論文收費在3000元左右;中等的造假則針對國內一流期刊,如有實驗需求,可由代寫者包辦,3000字的醫學論文收費在萬元以上;高等的造假則針對SCI類,收費往往在幾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SCI所納入的期刊頻頻因造假撤回論文,已經讓部分「槍手」收縮戰線。

「你要發布在SCI上就別找我了,現在不做這個業務,去年年中就沒做了。」一名提供論文代寫服務的人士直言,2015年以來的論文撤迴風波,導致以前的造假手法不那麼好用了,自己是小工作室,被查到的風險太大,乾脆就放棄了這塊業務。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鄢銀嬋 責任編輯:鍾齊鳴_NF5619

相關焦點

  • 醫學SCI論文亂象:第三方代發、槍手橫行
    今年3月中旬開始,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回了43篇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該事件使眾多醫療機構的醫生陷入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的風波中,這些論文被撤回的理由是「相關文章的學術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同時,這批被撤回的41篇SCI論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部由第三方機構為文章聯繫同行評審,並代為投稿。
  • 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涉嫌學術論文造假?
    小編感覺最近的阿爾茲海默症新藥甘露特鈉真的是賺足了眼球,先是震撼宣布上市,後來遭受源源不斷的質疑而現在新藥發明人又被曝學術論文涉嫌造假。可謂是一波三折,命途多舛。
  •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決定撤回107篇同行評議造假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學術不端再一次成為焦點。評職稱、晉升、加薪、評選各類稱號都與論文掛鈎的體制,催生了一系列灰色產業。甚至有人對「冰點」的記者直言,在SCI上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截止到目前,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面對外界質疑,曹雪濤回應稱,「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同時,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會針對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約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與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並已暫封其實驗室。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託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 復旦女博士:學術妲己真可怕
    對任何師德失範,學術不規範的行為,將一查到底,有責必究。這樣一來,陸醫生的博士導師身份有可能被叫停不說,最慘的是這位女博士,被推薦公費出國深造是不可能的了,有可能連博士稱號都保不住了,畢竟學術造假,這不僅被學術界所不齒,而且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 諷刺,清華大學董晨院士涉嫌論文造假
    近期著名學術質疑網站Pubpeer爆出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2019年 新院士董晨有21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被舉報的論文檔次很 高,有多篇Nature,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等雜誌的論文,從國外單位 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發表的論文,時間跨度十餘年。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今天又收到了中介公司代發、代寫論文的郵件,基本每天都有。造假仍會繼續的,負責造假的中介公司並沒有收手,甚至不會出現一點停頓。」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對第一財經1℃記者說。從課題申請、實驗、論文撰寫、審稿到發布,一條完整的造假鏈條充斥在醫療領域。業內人士表示,論文造假的行為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中國有關部門和單位對此設定了嚴格的審查程序,但因何會屢禁不止?
  • 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被曝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卻有消息稱,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生理與醫學諾獎得主被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 《學術造假態度調查報告》:89%認為學術造假行為應列入刑法範圍
    近年來被曝出的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事件有點多。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不僅對被侵佔學術成果的學生來講不公平,對學術界,對社會來講,是對學術道德底線的挑戰,更是一件無法容忍的事情。那麼大眾對於學術造假、學術不端是什麼態度呢?
  • 中國又有121篇醫學論文被曝學術造假!實驗圖像高度相似,被疑出自「論文作坊」
    繼今年2月,中國400多篇醫學論文被曝造假後,近日《華爾街日報》又報導,中國至少有121篇發表在經同行評審的國際期刊上的醫學論文涉嫌造假。據悉,這些有問題的論文發表時間超過四年,涉及不同的主題,作者來自中國多所大學。而且這些論文中出現的實驗圖像均與其他至少一篇論文中的雷同。
  • 為評職稱而學術造假?讓醫務人員把論文寫在臨床上
    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為評職稱,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王女士聽說網絡上有「槍手」專做「代寫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論文騙子,被騙了數千元。那些中了「槍手」圈套的醫務人員,毫無例外都是為了發論文、評職稱,而自己又寫不來、發不了。這裡就牽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醫務人員評職稱難,難於上青天。
  • 孫金偉:論中國學術造假三種常見手段極其危害(資料)
    這種請人代勞學術造假手段有兩種方法,一是請下屬的學生或同事代勞造假抄襲,這在大學非常普及流行,絕大多數學生都曾經幫助主管老師撰寫各種各樣的論文。大學生成為各科專業老師教授廉價勞動力是流行三十年的公開現象。二是請專業代寫論文公司,按價付費,一條龍服務包括代寫完後負責在專業學術刊物發表。據有關媒體報導,這種專業提供論文代寫並且公開發表一條龍服務的公司業務非常興旺。
  • sci期刊適合醫生晉升正高嗎
    醫生晉升正高認可論文,而公開發表論文要選擇期刊。期刊分為多個等級,包括省級期刊、國家級期刊、國內核心期刊、sci等,期刊不同導致發表的論文,參評正高有了合不合適之分。那麼,sci期刊適合醫生晉升正高嗎?當然合適。sci期刊是國際期刊,在醫學界享有的盛譽非常高。
  •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但是正如太陽上也存在有太陽黑子一樣,學術界也有一些不那光彩的事情發生。近幾日,鬧得沸沸揚揚的付教授與楊教授二位大佬因抄襲而引起對決,再往前倒倒曹教授被專業打假人士 Elisabeth Bik 指出論文圖片存在複製嫌疑……學術界的類似現象簡直不要太多。那麼,那些曾經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這使得在高校附屬醫院工作的醫生一邊要治病救人,一邊又要搞科研、發表論文,迫使一些醫生想「辦法」發論文。與此同時,社會上的不法之徒也誘導醫生們買賣論文,從而致使部分醫生越過了道德底線,走上了學術不端的道路。曾經有一名在美華人擔任一家雜誌的主編時收到來自中國的投稿,結果被審稿人發現該論文從頭到尾都是抄襲審稿人本人已發表的論文。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焦點二:同行評議造假是程序造假還是學術造假?據悉,此次被撤稿件大部分都是通過「真評審專家假郵箱」的方式,瞞天過海逃過評審監控。有些人提出,這種同行評議造假與內容造假不同,屬於程序瑕疵。中科協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同行評議造假」就是不折不扣的「學術造假」。彼得·巴特勒表示,「同行評審流程是保障科研質量、誠信和可重複性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