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2020-12-06 環球網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決定撤回107篇同行評議造假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學術不端再一次成為焦點。

評職稱、晉升、加薪、評選各類稱號都與論文掛鈎的體制,催生了一系列灰色產業。

甚至有人對「冰點」的記者直言,在SCI上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被買賣的SCI競賽

記者|郭路瑤

編輯|陳卓

SCI竟然被賣了。

面對這條簡短的新聞,29歲的「SCI職業寫手」陸志明壓根兒不以為然。這位微生物學博士畢業生,曾拒絕了被視為「香餑餑」的兩所高校副教授職稱,自願成為一個「槍手」。

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個全稱《科學引文索引》、59年前由美國人創立的資料庫十分「高大上」,是評價科研水平的「硬指標」。但對陸志明而言,在上面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最近,加拿大湯森路透集團宣布,將旗下包括SCI資料庫在內的智慧財產權和科學信息業務,高價拋售給一家與科研毫無關係的投資公司。聽說這個消息,美國微生物協會立即與這項「扭曲了科學」的指標說拜拜。陸志明看到網絡上有人提問SCI被賣「對國內乃至世界學術圈會產生怎樣影響?」他毫不猶豫地寫下「有個毛線影響」。

▎校園裡,一則代寫論文的廣告。視覺中國供圖

「現在科學本來就是個產業,是功利的。」陸志明說。兼職兩年全職一年,他經手SCI論文多達25篇,結婚和房子首付的錢就是這樣攢出來的。而他所認識的另一個小團隊,一年的業務流水量就達到2000多萬元。

與灰色市場的繁榮相呼應的,是我國在這場「國際SCI競賽」中嗖嗖往上躥的得分。在2014年,我國SCI論文數量便高達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中國在這場競賽中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在科研經費的比拼中,中國雖然屈居第二,但年均16.6%的增長速度卻讓其他選手望塵莫及。

然而,一邊是科技論文「第二大國」的輝煌成績,一邊是創新指數在40個主要國家中排第18名的尷尬現實。有學者呼籲「論文崇拜撐不起科技強國」,簡單要求論文發表的期刊和數量,只會折騰掉大筆科研經費。但是,對於另外一些學者來說,在我國的國情下,量化的評價指標總比人為主導要強得多。在SCI論文代工廠的流水線上,不到1年就能生產一篇博士畢業論文

隨著我國SCI論文體量的日漸龐大,陸志明所在公司的業務也蒸蒸日上。

銷售部、市場部、產品部、實驗部、技術支持部,光看部門組成,他們公司與其他公司並無不同。只不過,從這些流水線上誕生的,是一篇篇SCI論文。

作為一個權威的引文資料庫,SCI通過科研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來體現科研成果和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每年都會公布所收錄刊物的影響因子排名。而陸志明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篇發表在影響因子5分以下期刊上的SCI論文,他們在半年至9個月內便可搞定所有實驗量。這種在他眼裡「沒啥技術含量」的實驗「體力活」,全部交給本科和專科生組成的團隊。他們中許多「連實驗原理都不懂」,但「操作技術相當高」。

接下來,包括博士和碩士在內的技術支持部門要花差不多兩周的時間,根據數據「從零整出一篇能發表的SCI論文」。從數據分析、撰文繪圖到語言潤色,他們如同堆積木般熟練。加上前期的實驗和後期的投稿,最多不超過一年半,一篇能達到博士畢業要求的論文,便從他們手中印到了SCI國際英文期刊上。

招攬顧客之類的「雜活」則不需要他們費心。在這個嚴謹而高效的工作鏈條上,一個個部門之間環環相扣:銷售團隊聯繫客戶;市場部通過調研了解需求,並且收集客戶反饋;產品部根據客戶告知的研究方向,在一周內列出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並且呈現給客戶。此後,陸志明所在的部門給出詳細的實驗方案和預算,客戶認可後籤約。

畢業、評獎、評職稱,對論文需求催生了一個巨大的代寫市場。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史教授江曉原,對此早就見怪不怪。「SCI刊物一點都不神秘,很多公司都能搞定。」江曉原反覆強調。「國內的考核體系卻往往認為,如果你能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你便牛得很。」在他看來,SCI如今儼然已成科學界的「黃金俱樂部」,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期刊一經收錄即登龍門。

事實上,SCI每年收錄的刊物多達8000多種,「有不少水刊」。他舉例說,有的期刊就是單純地刊登實驗報告,哪怕是同類型的實驗,只要具體對象和數據不同,便可能多次發表。如今不少期刊推出了電子版,篇幅不再受限,更導致魚龍混雜。

而且,在江曉原看來,影響因子這把看似公正的尺子,其實也會說謊。

一方面,期刊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提升自己的影響因子。另一方面,被引用次數越多,也不一定說明科研價值越大。極端情況下,一篇極其糟糕的文章也經常被當作反例引用。

正如江曉原所調侃的,「蘿蔔快了不洗泥」。在讀博的5年時間裡,陸志明一共發表了5篇SCI論文,其中兩篇發在了所在領域排名前五和前十的期刊上。而如今,他一年完成的SCI論文多達十幾篇,大多發在了中低端雜誌上。當雞的數量增大到100萬隻,鶴恐怕就很難被注意到了

根據多年的追蹤觀察,江曉原覺得,「SCI槍手」的產業鏈已經逐漸浮出水面。

去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宣布撤銷43篇SCI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短短5個月之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又撤銷了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所有被撤銷的論文均由第三方公司代為投稿,他們在推薦審稿人時提供虛假的郵箱,自己投稿自己審,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然後將偽造的審稿意見發回雜誌社。在江曉原看來,這已經成了不少「槍手公司」快速發稿的秘訣。

在成為「全職槍手」前,陸志明曾兼職的公司便走了這條路子。但如今他所在的公司講究「絕對正規」,保證客戶的安全。因此,他們有很多「回頭客」。有些客戶從博士到走上一線,一直依靠他們公司發表論文,有人代寫論文形成的研究都成了體系。

在這個成果生產鏈條上,陸志明是那隻「下蛋的雞」,但孵出的蛋卻不屬於自己。看著那些沒有自己署名的論文,陸志明卻並不感覺失落,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做服務業」。

他服務的對象大多是公立醫院的臨床醫生。「不進入這個行業,你根本不知道他們對於科研外包的需求量。」

在中國的醫院裡,醫生要臨床和學術「兩頭挑」,不像美國的醫院,臨床型和學術型醫生大約10∶1。SCI論文顯然成了他們升職路上的「攔路虎」,陸志明因此覺得,自己某種意義上給客戶清除了路障。

正是這種巨大的需求,讓這個興起不到10年的行業像氣球般膨脹。陸志明的工作從單純地代寫文章拓展到了設計研究方向和實驗細節,而他們的實驗室也像陀螺般越轉越快。在他看來,業績增長的背後,正是國家對科研硬指標的逐漸重視,以及隨之而來的日益龐大的基礎研究體量。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總數與14年前相比,已經翻了5倍。而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北京市所有科研機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加起來還不及一所哈佛大學。有科研工作者回憶,那時SCI論文還是新鮮事物,所在的學校給予現金獎勵,但大家仍然感覺高不可攀。

單一的評價體系也是催生論文代寫市場的原因之一。圖片來自網絡

陸志明所在的公司成立於2007年,那時SCI論文已經普遍與評職稱掛鈎。同時期,井岡山大學一位教師3年內在國際SCI期刊《晶體學報》上發了70篇文章,成功被提為副教授,此後又被曝出論文造假。

在這些壓力和誘惑的驅使下,有不少客戶找到了和陸志明一樣的代寫者。「單純地寫一篇,沒有設計實驗的環節,公司籤的合同就是3萬元。」

這些流水線上的標準品,最終變成了「學術泡沫」,湧入我國每年20多萬篇SCI論文的洪流中。江曉原認為,優秀論文早已不能在這些泡沫中「鶴立雞群」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打比方說,泡沫泛濫最直接的後果便是當雞的數量增大到100萬隻的時候,遠遠望去一大片,其中有幾隻鶴恐怕就很難被注意到了」。

他大聲疾呼,「我們已經過了計劃經濟的時代,不應該再搞計劃學術了!」生物科學家饒毅也曾在科學網博客上尖銳地指出,「SCI在中國科學和教育界長成了一個畸胎瘤。」評價科研成果,逐漸變成只看發在了哪兒,發了多少篇,影響因子多高,發了什麼卻沒人關心。定量分析評價當然存在問題,但只採用同行評價並不可行

事實上,如何避免純量化的評價標準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只令中國科學家頭疼。

在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美國科學家蘭迪·謝克曼「任性」地宣布,不再向《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所謂的頂級雜誌」投稿。他自己創辦的期刊也完全不採用影響因子這一指標。理由是,「人們往往覺得那些數字看起來更客觀,但其實它們都是錯誤的」。

對於這一事件,「SCI寫手」陸志明依舊很淡漠。「所有的評價指標到最後都得量化,這個沒法避免,就和找工作要看985和211高校一樣。」在他看來,單方面地宣布不公布影響因子,不過是掩耳盜鈴。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武夷山,早在5年前便對論文代寫代發現象做過深入的調查,不過,他得出的結論並非要一刀切掉職稱評定中的量化指標,而是要想辦法改進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14年前,當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採用量化指標來評價科研績效時,這位科學計量學專家在論文中寫道,「與過去那種主觀隨意性較大的評價方式相比,無疑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

同時,他也警告,對待這些指標要慎之又慎,如果過於強調單個研究人員論文發表量和引用量,就容易誘導他們走捷徑。

後來,在和英國一位教授探討這一難題時,他們取得了共識。「既然總有人通過做手腳來應對指標,那指標就不能太少。」他曾供職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設計了20多項學術計量指標,除了影響因子,還包括擴散因子、權威因子、被引半衰期等等。

而且,「槍手」陸志明覺得,國家總得採用一個「性價比最高」「犯錯率最低」的篩選手段,這個篩子不可能完美。

在量化指標存在漏洞可鑽,但又不得不用的情況下,武夷山提出,最好的辦法是將定量評價與同行評價擰在一起。

一個月前,他用1000多字的篇幅,詳細介紹了一位美國學者提出的科研基金分配新模式。學者們相互評估學術水平,並給同行排名,排名越靠前的學者獲得的經費越多。同時,充分數位化的信息系統,可以識別出潛在的利益衝突,以及相互關照構成的關係網絡。

學術界的同行們則在評論區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有人鼓掌,有人跳出來質疑,也有人中肯地提出改進的建議。不過,他們大多都認為,現有的評價體系得改革了,公認的學術實力或者研究的市場價值,才應該是評價的標尺。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陸志明為化名)

來源:中青在線

相關焦點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治學術造假還得靠「國際醜聞」?
    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有125家之多,這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同行評議,是國際上保障論文質量和評估科研水準的通行手段,在期刊編輯與職稱評審中都有使用,並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國內也在被越來越多的期刊與機構使用。這次這麼多人用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提供假冒的電郵地址,進行利於自身論文發表的行為,也是種學術造假。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107篇論文被撤 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原標題: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大規模撤稿、中國作者、同行評議過程造假、第三方機構操縱,由這些關鍵詞構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4月20日的聲明,除了一次性撤銷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並無新意。
  • 8篇孿生科研造假論文的背後,論文工廠明碼標價,SCI期刊要價高!
    而最近伊莉莎白·畢克再次在網絡曝光中國科研學者的造假論文,再次印證了中國有專門助推科研造假的論文工廠,因為有8篇論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癌症種類,不同的蛋白表達,結果卻做出一模一樣的結果,發表了8篇科研論文,被網友稱為喪心病狂,簡直能讓人窒息,並且希望這些論文的作者不是中國人,結果這8篇科研論文全部出自中國,分別是南京醫科大學、河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2篇、鄭州醫科大學、青島大學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評審造假系主因
    央廣網北京4月2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SCI 107篇文章造假被撤 全部來自中國!
    4 月 20 日,著名出版商 springer 旗下沉寂數月的 Tumor Biology (影響因子 2.926)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 107 篇文章,他們絕大多數都被證實同行評議造假,而且都來自中國!
  •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作者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中科協稱出版社亦有責   該期刊出版社表示論文系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作假;作者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  107篇論文如何涉假?  同行評價  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
  • 撤稿107篇!中國被曝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作者 | Alice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4月20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發布消息稱:經調查掌握確鑿證據,Springer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旗下的《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影響因子2.9)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造假論文撤稿。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107篇中國作者的論文涉嫌造假,近日,被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稱斯普林格)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宣布撤回。該事件引發了中國科學界和輿論的高度關注。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雖然,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造假仍在繼續。
  • 論文造假何時休?扒一扒近年來論文造假大事件
    又一件令人寒心的論文造假事件,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近年來的論文造假大事件:一、賀海波論文造假2008年10月16日,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的一封檢舉信,將自己的學生、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個月後,因涉嫌抄襲、剽竊原博士生導師實驗數據,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浙江大學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教資格,並將其開除。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諷學術造假持續數十年的插畫。圖片來源:Acme Science. Aurich Lawson卡萊爾的結論與2000年揭發藤井的觀點很像,不同的是這次受到了人們關注。在他的研究結果發表後不久,日本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藤井所發表的212篇論文中僅有3篇的數據明顯可靠,有38篇無法定論是否造假,另外171篇則被認定完全偽造。
  • 諷刺,清華大學董晨院士涉嫌論文造假
    近期著名學術質疑網站Pubpeer爆出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2019年 新院士董晨有21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被舉報的論文檔次很 高,有多篇Nature,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等雜誌的論文,從國外單位 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發表的論文,時間跨度十餘年。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撤 涉事524名醫生名單公布
    ­  近日,施普林格出版社一口氣撤掉《腫瘤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全都來自中國,包括復旦、浙大、中南、上海交大等等。隨即,涉事人員名單與機構、科室也被相繼曝光。­  據澎湃新聞23日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
  • 賣掉兩篇論文就是一輛車 副教授的生意經 背後是研究生的不景氣
    同時他還表示代寫SCI論文的市場需求很大,最便宜的也要五六萬,一年做兩篇文章,夠買一輛好車。消息傳出後,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在校研究生這樣評價:「挺能寫的,寫SCI也是本事,至少說明他的英語水平是很好的。」那麼,什麼是SCI呢?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這一新聞是繼2017年4月《腫瘤生物學》撤回 107 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後,中國科研界的又一學術大地震。點擊回顧。 2017-2019 年間,國人一共貢獻了 2717 篇論文,佔總數的 82.7%。這得貢獻多少RMB啊···· 其中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單位發文量較大。
  • 從400篇集中造假到7萬次自我引用,讓國內很多SCI論文淪為水貨
    用施一公在2019年政協會議上的發言:」中國很多專利和論文都是為發論文而灌水論文「甚至有很多拿到高級職稱的人其實連簡單的SCI灌水論文都不會寫,直接交給第三方機構花錢買論文,最近世界學術界的打假教授,美國前史丹福大學的伊莉莎白.畢克又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來自不同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超過400篇的論文驚人的一致,似乎都出自」同一工廠「,其中這些論文的作者大部分都來自中國的醫院,其中山東省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 SCI論文屬於核心論文嗎?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而核心期刊則是中國國內的一種期刊分類方法,雖說是兩種概念,但有時二者是可以共同存在的,比如一個刊物既是國內核心期刊,同時又被SCI檢索,成為SCI期刊,這種情況下,作者發表了該期刊論文,這篇文章既是SCI論文又是核心期刊論文,一本SCI期刊是否能算作核心期刊,這要看期刊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