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工廠再次被證實
2020年春節剛過,美國前史丹福大學的助理研究員伊莉莎白·畢克通過大數據對比,發現超過400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論文,似乎都是由同一個「論文工廠」產生的,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其中僅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就有101篇論文涉嫌其中。而最近伊莉莎白·畢克再次在網絡曝光中國科研學者的造假論文,再次印證了中國有專門助推科研造假的論文工廠,因為有8篇論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癌症種類,不同的蛋白表達,結果卻做出一模一樣的結果,發表了8篇科研論文,被網友稱為喪心病狂,簡直能讓人窒息,並且希望這些論文的作者不是中國人,結果這8篇科研論文全部出自中國,分別是南京醫科大學、河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2篇、鄭州醫科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大學。8篇不同作者,不同癌症,不同蛋白表達,卻有同樣的結果,這樣的科研論文造假,為中國科研工作者抹黑,而且這8篇科研造假論文,中國醫科大學和青島大學3篇造假科研論文涉及國家科學自然基金項目,其他幾篇論文,多涉及地方和高校支持的科研項目基金。
花錢買丟人
科研造假論文被曝光,這是屬於花錢買丟人的事情,此次中國8篇神奇的科研論文,更是成為國際笑話。國內的論文工廠一般不去挑戰SCI,畢竟SCI論文關注度更高,科研造假難度非常大,國內中文核心期刊已經能滿足大部分職稱提升的需求,因此想要發表科研造假的SCI論文的成本非常高,一則國內論文工廠中介的價格表顯示,SCI期刊是根據分值區分收費的,僅僅一篇四區0~1分的SCI期刊就需要4.8萬元的報價,因此通過對曝光的8篇SCI造假論文的期刊雜誌影響因子自來計算,很多人的花費都在6萬+,甚至花費更多,特別是中國醫科大學和青島大學的三位科研工作者,不僅花錢買丟人,而且還面臨國家基金委的審查和處罰,畢竟拿著買來的科研論文充數,說明他們拿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根本沒有去做實驗,嚴格意義上屬於科研詐騙!
倒賣實驗數據的中介
其實這8篇科研論文能被發表,其實都有一定的科研數據做支撐,畢竟SCI期刊的評審也不全是傻子,如果實驗數據和結果太不專業,一眼就會被識破。SCI期刊造假的成本要比國內中文核心期刊要難很多,因此收費也會高很多。SCI造假論文的數據來自哪裡?主要是一些專門出售實驗數據的科研工作者,他們已經沒有了職稱評定的需求,因此會拿著自己實驗室做出來的數據進行兜售,如果遇到這類專業素養高的中介,那麼非常幸運,不僅論文可以順利被發表,而且也經得起打假和檢測,就害怕遇到一味追求利潤的無良中介,一份數據可以做成多篇論文進行兜售,這就會出現很多看著很類似的論文,甚至是8篇完全編撰的虛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