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從雲端跌落,頂級期刊同樣存在造假嫌疑,其中的原因異常複雜

2020-12-04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

簡單說,就是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也不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該項意見一出,SCI從天上直接掉落到地上,甚至有些人說SCI只是民間機構的產物,毫無意義等等,SCI從一個極端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SCI不是一本期刊,簡單說SCI論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凡影響因子大於某一臨界值的刊物,則可以進入SCI系統。全世界大概有8000多本期刊發表的論文被收錄到SCI中。這些論文都可以被稱作SCI論文。

SCI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某些無良學者學術不端造假和國內大部分機構對SCI過於神話造成的評選標準的錯位。

l 不是所有的SCI論文都有價值

可以這麼理解,任何創造性的科研成果和創造發明,都會有相關的SCI論文發表。但倒過來,不是任何SCI論文,都有科研價值。

很多SCI論文,尤其是發表在一些影響因子不高的期刊上的論文,並無多大價值,很多甚至是相當水。

更有甚者,對於某些期刊,其造假形成了產業鏈,甚至有公司可以提供包含論文編寫、選刊投稿、審稿人回復、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發表等業務。

這樣的事我國有,國外也有,牛津大學甚至還有明碼標價的代寫SCI論文的學生。可想而知這類的論文基本不存在任何價值。

因此,SCI無需神話。事實上存在著大量的垃圾SCI論文,這些論文對科研沒有任何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發表論文一定要看影響因子的原因。

l 頂級期刊一樣存在造假的SCI

SCI論文有理論性的,也有實驗性的。所有論文都需要進過審核,對於一些發表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的論文,純理論性的很難造假。

比如你證明了一個數學定理,你必須寫出你的證明過程,證明所用到的工具和方法,這個來不得半點虛假,稍有漏洞,在審稿時根本無法通過,論文也就不可能刊登。

英國數學家懷爾斯證明了費馬大定理,但審核中發現證明有漏洞,不予以刊登。懷爾斯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去修復這個漏洞,期間幾次差點放棄,最後修補了漏洞後才在《數學年刊》上發表了他的論文。

但對於一些實驗性的論文,其審核就非常困難了。因為審核者只能憑藉經驗看其中的邏輯是否符合,常識有無錯誤,但無法核對實驗數據,更不可能把所有的實驗都重做一遍

沒有這個人力物力不說,有些實驗過程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審核者根本不具備這個時間來核實相關方面的內容。

也正是由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對造假幾乎零容忍。因為一旦出現學術造假,後人在這個基礎上的研究幾乎可以肯定全部是無用功,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方向完全帶偏,甚至會讓某些研究徹底陷入死胡同,其後果之嚴重,是難以想像的。

l 論文造假的原因各不相同

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論文造假屬於主觀行為。造假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造假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論文造假來獲取種種利益。

但也有部分論文造假者並不知情,尤其是論文的通訊作者。通訊作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闆,其負責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和把關。也擔負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

但很多教授作為通訊作者接到課題後,把任務下發給帶的博士生或者碩士生,並規定實驗完成的時間。而有些學生無法按時完成任務,則有可能在實驗數據上造假。

這個結果通訊作者如果沒有發現或者默認的話,這類研究完全失去了意義,其論文自然也毫無價值。

比如前一段時間被實名舉報的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論文就是這類的情況。他的解釋是圖片用錯了,但事實上多篇論文的圖片存在明顯PS痕跡,這顯然不是用錯圖片可以解釋的。這就屬於明顯的論據作假。至於這種作假是學生所為還是教授默許,局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一旦數據造假,那麼發論文就成了寫文章,對內行來說,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難度。很多高產論文,要不就是水出來的,要不就是作假,沒有第三種解釋。

綜上,SCI論文的價值,其核心是科研人員的誠實和職業素養。一旦離開了這兩樣東西,SCI論文就成了毫無價值的垃圾。甚至比垃圾的後果更嚴重,因為這會使得後來的研究者走入歧途。

這次教育部和科技部下發的《意見》,也算非常及時。SCI論文有沒有價值,主要還是看研究者的道德和職業素養。沒必要把SCI神話,當然也無需把SCI看得一文不值,理性對待即可。

相關焦點

  • 這本SCI期刊正徹查論文造假,涉嫌造假論文作者均來自中國
    如果最近你打開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一定會頻頻看到這個期刊:Bioscience Reports。事實上,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最近一周內,Bioscience Reports就有超過30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上,共同的原因就是:涉嫌圖片誤用/造假!以下為部分舉例,大家可以移步pubpeer網站查看詳情。
  • 4個期刊被SCI除名,最高IF>5
    被 SCI 除名的原因  一般來說,被踢出 SCI 名錄的期刊大多是影響因子在 0-3 分的,如此高的影響因子還被踢出去,可想而知該期刊出現的紕漏有多嚴重。  CPB 的影響因子自從 2008 年一直處于波動上升的狀態,並於 2017-2018 年達到最高的 5.5 分。
  • 這本SCI期刊正徹查論文造假,涉嫌造假論文作者均來自中國
    事實上,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最近一周內,Bioscience Reports就有超過30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上,共同的原因就是:涉嫌圖片誤用/造假!以下為部分舉例,大家可以移步pubpeer網站查看詳情。
  • 2018年被剔除37本SCI期刊,你躺槍了嗎?
    許多人在評選職時大多數都遇到過,辛辛苦苦寫了一篇sci論文,剛準備投稿卻發現雜誌被剔除SCI資料庫了!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下2018年已經被SCI剔除的37本雜誌,快來看看吧。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她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指出,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都存在著圖像異常問題。 因為從現有的信息來看,存在複製粘貼、疑似PS等異常操作的圖像,遠不止一篇,而是多達幾十篇,並且發表年份從2003年一直延續到2018年。如此大密度的異常,很難用巧合來一筆概括。 面對質疑,曹雪濤很快就回應了伊莉莎白 比克,表示將此事列為「最高優先事項」,無論是措辭還是語氣都還算得體,不過其中仍然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 重磅消息:中國頂級科技期刊被SCI掃地出門,科研狗喜憂參半!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為重要,所以很多學生都致力於發表SCI論文。然而對於中國的SCI期刊而言,經常會出現單位內部人員集中引用內部文獻的情況,也就是說自己的醫院或者科研單位下的期刊多次被自己人多次引用,也就是自家人一直引用自己人的文章,從而造成影響因子逐年攀升,被引用總數呈區域內直線增加,真實論文質量自欺欺人,估計這也是中國頂級期刊川大華西醫院的《Bone Research》被踢出局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 開源sci期刊審稿快嗎
    發表sci論文,不管是投稿開源sci期刊,還是投稿非開源sci期刊,都需要經過審核程序。由於期刊不同,審核的要求不同,導致審核的快慢有差異。那麼,開源sci期刊審稿快嗎?sci期刊分為開源sci期刊和非開源sci期刊,開源sci期刊又稱OA期刊,向這類期刊投稿發表論文,是需要作者支付一定費用的,審核上不如非開源sci期刊嚴格,那審核效率自然會更快一些。換句話說,正常情況下,開源sci期刊比起非開源sci期刊來說,審核更快一些。但具體多久,會因開源sci期刊不同而有差異。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8篇孿生科研造假論文的背後,論文工廠明碼標價,SCI期刊要價高!
    論文工廠再次被證實2020年春節剛過,美國前史丹福大學的助理研究員伊莉莎白·畢克通過大數據對比,發現超過400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論文,似乎都是由同一個「論文工廠」產生的,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其中僅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就有
  • 5分期刊被踢出SCI後,再曝大量中國學者論文造假質疑
    說到這裡,大部分人應該已經猜到了,沒錯,這本期刊就是「臭名昭著」的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CPB)。在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也可以看到數十篇CPB的文章被掛了出來,其中基本都是中國學者的論文
  • sci期刊如何選擇
    投稿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sci期刊範圍比較廣。不同的論文,不同的目的,選擇sci期刊的標準是不同的,一旦選錯,很難成功發表,或者發表了不被認可。可見,期刊選擇很重要。那麼,sci期刊如何選擇?首先,確定自身對sci期刊的需求發表的sci論文,可能是用來評職稱、畢業、展示科研成果,也可能是其他。不同的目的,面對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評職稱發表sci論文,sci期刊要達到職稱單位認可的標準,比如幾區、影響因子。作者在選擇sci期刊前,需要確認這些標準是什麼,從而圈定自己可選擇sci期刊的範圍。
  • 為何高校發表那麼多的頂級期刊論文,但仍感覺用處不大?
    近年來我國很多高校都在自然或者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不少的頂級期刊論文,為此一些高校也給予這些認為的作者很高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但是從公眾實際感觸來看,並沒有感覺到這些。論文有多大的用處,仍然讓人感覺用處不大。結合最近天津大學碩士舉報其導師學術不端這一現象,作為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雖然,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造假仍在繼續。
  •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三者的區別及怎樣發表北大核心
    sci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CI )。是1957 年尤金·加菲爾德(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在於美國費城創辦的引文資料庫。ssci就是人文社科領域的。這兩者是存在交叉的,不過發表論文是要遵循各自學科的性質的。
  • sci一區期刊投稿最難發表嗎
    發表sci論文,要選擇sci期刊,期刊所在分區不同,發表難度也有差異。那麼,sci一區期刊投稿最難發表嗎?通常來說是這樣的,但凡事總有例外,投稿發表難度還是要根據期刊的具體情況來判斷。首先,sci一區期刊投稿難發表,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原因:(1)sci期刊本身就屬於金字塔尖的期刊,而sci一區期刊,又是sci期刊中頂尖的期刊,足見,sci一區期刊的地位。一本期刊有這麼高的地位,本身就非常不容易,若發表的論文質量不夠高,沒有影響力,不被引用,是不可能取得這樣成績的。
  •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sci期刊屬於金字塔頂尖的期刊,對於錄用論文的標準非常高,導致論文投稿sci期刊相比較其他刊物來說,錄用率更低一些。至於具體到某一篇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是高還是低,與該篇論文的學術質量有關,質量越高,錄用率往往會越高。
  • 造假 臺灣多位「大咖」因掛名而捲入論文造假風波
    記者:臺海網  薛洋 「臺大論文造假風波」不斷延燒,島內學界領袖、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因為掛名也牽扯其中,遭到各方質疑。臺灣學界盛行「掛名文化」,不太知名的研究人員在發表論文時,為了提高「命中率」,熱衷掛上「大咖」教授的名字,以示文章的「分量」與權威性。
  • 最新消息: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網友:結果難以信服!
    2016年發生了一件整個學術界都為之轟動的事,那就是韓春雨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這原本是件令人高興的事甚至有衝擊諾貝爾獎學金的可能,但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也就是結果的可重複性問題,畢竟這麼尖端的技術就你能實現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約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與14年前相比翻了5倍。當前,相關中介機構業務分類較多,提供服務的「紅線」模糊,國際論文的審核也存在著灰色地帶。  涉事第三方中介機構已非第一次被點名  這批論文為何被撤稿?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指出,問題在於「同行評議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機構在代人投稿的過程中,虛構了同行評議專家的信息,通過「幽靈」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審稿平臺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