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
簡單說,就是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也不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該項意見一出,SCI從天上直接掉落到地上,甚至有些人說SCI只是民間機構的產物,毫無意義等等,SCI從一個極端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SCI不是一本期刊,簡單說SCI論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凡影響因子大於某一臨界值的刊物,則可以進入SCI系統。全世界大概有8000多本期刊發表的論文被收錄到SCI中。這些論文都可以被稱作SCI論文。
SCI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某些無良學者學術不端造假和國內大部分機構對SCI過於神話造成的評選標準的錯位。
l 不是所有的SCI論文都有價值
可以這麼理解,任何創造性的科研成果和創造發明,都會有相關的SCI論文發表。但倒過來,不是任何SCI論文,都有科研價值。
很多SCI論文,尤其是發表在一些影響因子不高的期刊上的論文,並無多大價值,很多甚至是相當水。
更有甚者,對於某些期刊,其造假形成了產業鏈,甚至有公司可以提供包含論文編寫、選刊投稿、審稿人回復、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發表等業務。
這樣的事我國有,國外也有,牛津大學甚至還有明碼標價的代寫SCI論文的學生。可想而知這類的論文基本不存在任何價值。
因此,SCI無需神話。事實上存在著大量的垃圾SCI論文,這些論文對科研沒有任何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發表論文一定要看影響因子的原因。
l 頂級期刊一樣存在造假的SCI
SCI論文有理論性的,也有實驗性的。所有論文都需要進過審核,對於一些發表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的論文,純理論性的很難造假。
比如你證明了一個數學定理,你必須寫出你的證明過程,證明所用到的工具和方法,這個來不得半點虛假,稍有漏洞,在審稿時根本無法通過,論文也就不可能刊登。
英國數學家懷爾斯證明了費馬大定理,但審核中發現證明有漏洞,不予以刊登。懷爾斯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去修復這個漏洞,期間幾次差點放棄,最後修補了漏洞後才在《數學年刊》上發表了他的論文。
但對於一些實驗性的論文,其審核就非常困難了。因為審核者只能憑藉經驗看其中的邏輯是否符合,常識有無錯誤,但無法核對實驗數據,更不可能把所有的實驗都重做一遍
沒有這個人力物力不說,有些實驗過程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審核者根本不具備這個時間來核實相關方面的內容。
也正是由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對造假幾乎零容忍。因為一旦出現學術造假,後人在這個基礎上的研究幾乎可以肯定全部是無用功,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方向完全帶偏,甚至會讓某些研究徹底陷入死胡同,其後果之嚴重,是難以想像的。
l 論文造假的原因各不相同
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論文造假屬於主觀行為。造假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造假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論文造假來獲取種種利益。
但也有部分論文造假者並不知情,尤其是論文的通訊作者。通訊作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闆,其負責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和把關。也擔負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
但很多教授作為通訊作者接到課題後,把任務下發給帶的博士生或者碩士生,並規定實驗完成的時間。而有些學生無法按時完成任務,則有可能在實驗數據上造假。
這個結果通訊作者如果沒有發現或者默認的話,這類研究完全失去了意義,其論文自然也毫無價值。
比如前一段時間被實名舉報的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論文就是這類的情況。他的解釋是圖片用錯了,但事實上多篇論文的圖片存在明顯PS痕跡,這顯然不是用錯圖片可以解釋的。這就屬於明顯的論據作假。至於這種作假是學生所為還是教授默許,局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一旦數據造假,那麼發論文就成了寫文章,對內行來說,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難度。很多高產論文,要不就是水出來的,要不就是作假,沒有第三種解釋。
綜上,SCI論文的價值,其核心是科研人員的誠實和職業素養。一旦離開了這兩樣東西,SCI論文就成了毫無價值的垃圾。甚至比垃圾的後果更嚴重,因為這會使得後來的研究者走入歧途。
這次教育部和科技部下發的《意見》,也算非常及時。SCI論文有沒有價值,主要還是看研究者的道德和職業素養。沒必要把SCI神話,當然也無需把SCI看得一文不值,理性對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