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2月,中國400多篇醫學論文被曝造假後,近日《華爾街日報》又報導,中國至少有121篇發表在經同行評審的國際期刊上的醫學論文涉嫌造假。
據悉,這些有問題的論文發表時間超過四年,涉及不同的主題,作者來自中國多所大學。而且這些論文中出現的實驗圖像均與其他至少一篇論文中的雷同。其中很多都使用了同一張細胞集落的圖像,為了不被識別出,這些圖像通過旋轉、或者剪裁等方式被應用到不同的論文中。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這些論文通過了六家國際研究期刊的評審程序。其中,《歐洲醫學和藥理學評論》期刊發表了上述121篇論文中的113篇。該期刊回應,它現在要求研究作者提供他們自己產生數據的證據。
《華爾街日報》還聯繫了這121篇論文的作者,其中一些人承諾會出示他們的數據以證清白,還有一些人要求「提供更多信息,以核實事件的真假。」
論文造假頻現,「論文作坊」真面初現
今年2月,國際著名打假戰士Elisabeth Bik爆料,400餘篇不同機構的作者撰寫的論文存在高度相似,很有可能是從同一家「論文作坊」生產的。這是醫學界近年來被爆出的最大規模學術造假事件,而這些論文集中在中國山東地區。
Bik之前因為揭露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涉嫌學術不端事件而聲名鵲起。Bik曾是史丹福大學的一名醫學研究員,現在全職調查研究不端行為。
早在2013年,Science就有一篇文章,揭露了中國蓬勃發展的學術黑市,將提交或已經被接受的論文高額出售給在讀的醫學博士生。Bik認為這次發現的「論文作坊」應該就是這種形式。
Bik表示,「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論文中描述的實驗是否真的進行過。其中一些『論文作坊』可能會有實驗室生產實際的圖像或結果,但這樣的圖像可能會被出售給多個作者,以代表不同的實驗。因此,這些論文中包含的數據往往是偽造或捏造的。」
教育部要求高校破除「唯論文」
今年年初,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得到廣泛好評。不唯論文不是不重視論文,而是讓我們更加明晰論文在科研活動當中的作用和價值,促使我們的科學研究更有成效。
雖然目前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但是,論文數量多不等於成果質量高、創新能力強。而論文造假,學術不端等行為帶來的危害更加不容小覷。
以此次疫情為例,醫學論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表在各類國際期刊上。而研究人員應該清醒認識到的是,他們發表的研究成果實際上是在指導國家甚至全球應對疫情時所做的決策。這既這既令人生畏,又充滿了相當大的責任。一旦研究人員發表的內容出錯,可能會對大流行的進程產生危險的影響。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hina-scientists-reused-image-medical-research-papers-published-globally-wsj-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