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學大牛涉嫌學術造假,多名中國學者牽涉其中

2020-11-18 木木西裡科技

學術不端就像病毒一樣,不止可以滋生蔓延,甚至還會迭代變異,甚至現在已經部分走上跨國界「精誠合作」的路徑了。

最近有小道消息,美國某大學已經開始對某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暫封實驗室的那種。

目前嫌疑最大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Prof. Thomas Webster,畢竟這位哥有72篇文章被掛在知名學術不端質疑的網站Pubpeer上,其中10篇已經Erratum(勘誤),4篇Corrected(校正)。

Thomas J. Webster,美國東北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各種醫療用途納米材料,包括自組裝化學物質、納米顆粒、納米管和納米結構表面(目前國內重合度較高的相關專業:骨科材料、生物工程等等,都是比較熱門的專業)。

(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成立於1898年,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學)

有一系列榮譽,是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研究院(AIMBE)院士、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BMES)會士,2015-2016年度美國生物材料學會(SFB)主席。目前已累計出版9本教科書,48個圖書章節,發表至少403篇論文(包括222篇期刊文章和181篇會議文章),567次會議報告,306次邀請報告,獲得32個專利,基於其技術已成立9個公司。

也是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IF=5.115,二區)的主編(記住這個,後面要考的)。

2015年還受聘成為蘇州大學客座教授,主要是在蘇大骨科研究所。

知名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M Bik和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早在8個月前就瞄上了Thomas J. Webster,其文章涉嫌大量圖片複製、PS造假,以及不同文章之間大面積圖片和表格重複。

1、比如這篇2020年的文章,Thomas J. Webster是共同通訊作者,文章被質疑WB條帶的邊緣過於尖銳可能是拼接而成,以及圖E中存在複製。

這篇文章受到中國國家科技部(項目編號:2017ZX09101001-00500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81673364、81972892)的資助。

通訊作者Yan Shen給出的回應是,WB試驗是外包給公司做的,圖也是他們提供的,我們會儘快給出合理解釋。儘管其強調了ASAP(as soon as possible),但是8個月過去了,並無進一步消息。

2、2015年的這篇文章,雖然在6年前就已經勘誤(期刊官網未介紹原因),但Bik還是對其發起一輪質疑。

圖片重複簡直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相同顏色的方框即為被質疑重複區域)。這篇文章受到北京自然科學基金(7132059)、中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51225402)、中國自然科學基金(51002004, 81300916)資助。

3、接下來這篇文章受到的質疑更多,還是由Thomas J. Webster和Yan Shen共同擔任通訊作者。

先是根據肉眼判斷,下面相同顏色的框內形狀都是過度相似。

然後是機器識別,以紅色線條相連的是過度相似的圖片。

通訊作者作出回應,稱「親愛的Bik,非常感謝您關注並指出圖3B中的問題,並高度感謝您的批評。根據您的建議,我們仔細查看了原始數據和原始數據,我們發現這些數據的相似之處可能是成像解析度不足……不過,這張照片是5年前在我們學校的儀器上拍的,當時儀器的電壓還不夠,所以銅屏上的碳膜(買的是自製的)可能會影響圖片的背景和解析度,導致這張模糊的圖像,給大家帶來一些識別上的麻煩。再次感謝您的建議,我們將努力在未來拍攝更清晰的照片。」

通訊作者給這張圖片的定性是「this fuzzy image(模糊圖片)」。

這個fuzzy的定性很明顯不能讓質疑者們滿意,「這張圖片的背景肉眼都能把細節看得清清楚楚,你跟我說是『圖片模糊』,那我就十分困惑了哦。」

雖然這個質疑者當時覺得Thomas J. Webster的團隊可能會進一步調查(Perhaps Dr.Webster or his institution will investigate further),不過,一直到這篇文章20天前被勘誤,這7個月多的時間裡,Dr.Webster也依然沒有進一步的回應。。。。倒是美國東北大學可能要調查了吧。。。

這篇文章由中國科學技術部(No. 2014ZX09507001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81501579、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No. BK20150702)、南京醫科大學基金(2016NJMU105)等多個基金資助。

除了這些文章,Thomas J. Webster被質疑的文章還有相當大一部分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上(20篇),沒錯,就是Thomas J. Webster擔任主編的那本期刊。

怎麼說呢,看來國外的月亮絕對沒有更皎潔,學術不端是全球共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亦需打破界限,多方合作。

內容來源:百味科研芝士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美國著名學者涉嫌學術造假,多名中國學者牽涉其中
    Thomas Webster,畢竟這位哥有72篇文章被掛在知名學術不端質疑的網站Pubpeer上,其中10篇已經Erratum(勘誤),4篇Corrected(校正)。Webster,美國東北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各種醫療用途納米材料,包括自組裝化學物質、納米顆粒、納米管和納米結構表面(目前國內重合度較高的相關專業:骨科材料、生物工程等等,都是比較熱門的專業)。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合作者包括關西醫科大學教授廣田喜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華鳳等中日韓的學者,以及塞門扎所就職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校長丹尼斯·維爾茨(Denis Wirtz)。據此次揭露論文造假的成員之一、德國科學記者Leonid Schneider報導,維爾茨或將負責這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造假事件的後續調查。
  • 中國數學領域首次被曝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牽涉65篇,虛構作者
    該文章作者 Smut Clyde 曾曝出多起學術造假事件,全程參與的還有另外一位揭假者,一直以 Tiger BB8 為名活躍在論文打假領域。兩人此前曾與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伊莉莎白 · 畢克 (Elisabeth Bik) 聯手,揭露了多起生物、醫學領域的學術造假。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圖片複製或是偽造圖表等現象。而在數學領域,至少論文工廠批量產出問題論文的現象還是首次發現。
  • 太愛做共同作者,這個學術大牛可能要倒在別人的學術造假上
    論文的共同作者原則上應當是對研究成果頗有貢獻的課題組成員或夥伴,但是學術界確實也有一些將文章署名當成禮物來做人情的情況,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學術大牛 David Ojcius,就特別喜歡這樣的禮物。他是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終身研究員和巴黎第七大學教授。2004年,他搬到加利福尼亞,擔任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教授。2015年起在舊金山太平洋大學牙科學院任職。雖然年屆六旬,但這位老人家還有一顆愛收禮物的「童心」,而他喜歡的禮物非常與眾不同,喜歡論文署名!恰巧不少中國學者,比如某位知名高校的大牛嚴傑教授也很喜歡送人論文署名。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手段包括數據造假、一圖多用、P 圖等,甚至其得意門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教務長也牽涉其中。由於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合作者包括關西醫科大學教授廣田喜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華鳳等中日韓的學者
  • 學術造假屢見不鮮,他說科研誠信是時候該崛起了!
    科睿唯安全球研究報告呼籲通過數據、技術和開放研究維護科研誠信2020年10月20日,倫敦——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CCC)今天發布報告《科研誠信:理解我們對可持續學術生態系統的共同責任
  • 中國科研團隊結構讓造假防不勝防!
    流式細胞儀的圖譜也PS生物醫學實驗造假的深水區一名荷蘭微生物學家Elisabeth Bik是一位職業學術打假人,作為微生物領域的科研學者知道發一篇好的科研論文需要大量和多年的實驗數據,相對於化學領域,需要大量的核磁圖譜
  • 大數據揭秘:生物醫學領域,中國論文撤稿到底有多嚴重?
    最近生物醫學領域不斷傳出畢克博士查到中國學者論文涉嫌造假的消息,動輒上百篇。生物醫學領域,中國論文撤稿到底有多嚴重?這個趨勢和生物醫學總撤稿數一致。從撤稿國別看,其中美國的撤稿數量最多,其次是中國,日本、印度、德國和義大利。
  •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據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牽涉524名醫生以及4個國外研究機構。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17 年,網友:真·科研以 P 圖為本?
    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手段包括數據造假、一圖多用、P 圖等,甚至其得意門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教務長也牽涉其中。由於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
  • 諷刺,清華大學董晨院士涉嫌論文造假
    近期著名學術質疑網站Pubpeer爆出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2019年 新院士董晨有21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被舉報的論文檔次很 高,有多篇Nature,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等雜誌的論文,從國外單位 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發表的論文,時間跨度十餘年。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牽扯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等多國學者塞門扎生於紐約市皇后區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威斯特徹斯特郡長大。1974年從斯裡皮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遺傳學。之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研究生學習,在賓夕法尼亞兒童醫院做了博士研究。1986年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成為該校教授。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還有一位作者來自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建築系。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
  • 涉嫌學術不端 施普林格再撤多篇中國學術論文
    繼撤銷107篇醫學論文後,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再撤銷若干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近期,施普林格旗下期刊《細胞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連續刊登多篇論文撤稿聲明。據撤稿聲明,來自中國的數個科研團隊,不同程度存在涉嫌竊用他人學術科研成果或關鍵資料、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
  • 又一諾獎得主被質疑論文造假,有華人學者牽涉其中
    作者 | 陳彩嫻編輯 | 青暮近段時間,2019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 深陷「學術不端」的質疑風波,在打假網站PubPeer上被各路網友曝出:自2001年至今,Gregg疑似有41篇論文涉嫌造假。Gregg至今仍未回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被曝涉嫌論文造假!
    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合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對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近日卻有消息稱,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 ...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有人說數學圈純淨,其實抄襲現象...
    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還有一位作者來自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建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