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諾獎得主被質疑論文造假,有華人學者牽涉其中

2021-01-10 AI 科技評論

作者 | 陳彩嫻

編輯 | 青暮

近段時間,2019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 深陷「學術不端」的質疑風波,在打假網站PubPeer上被各路網友曝出:自2001年至今,Gregg疑似有41篇論文涉嫌造假。Gregg至今仍未回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與Gregg同年獲得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另一位科學家Sir Peter J. Ratcliffe(以下稱為「Ratcliffe」)也登上了PubPeer:據網友指證,Ratcliffe有12篇在2004年-2020年發表的論文存在後期裁剪或重複使用的痕跡,有些論文中所使用的細胞圖像顯示:細胞可能出現了汙染。

這12篇論文中,有9篇論文是近五日上傳到PubPeer的,最早一篇質疑Ratcliffe論文造假的帖子在三年前便已po出。

網址:https://pubpeer.com/search?q=Peter+J.+Ratcliffe

針對網友的質疑,Ratcliffe本人作出了回應,稱:他將仔細查看每篇論文的細節,包括自己實驗室單獨發的、以及與其他實驗室合作完成的,並儘快回應網友的質疑。

需要注意的是,兩位諾獎得主被質疑的論文並尚未涉及諾獎貢獻中提到的論文。

1

Ratcliffe是何人?

Sir Peter Patcliffe,圖源:諾貝爾獎官網

Ratcliffe於1954年出生在英國蘭開夏郡,是一名著名的醫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以研究低氧引起的細胞反應聞名。

1972年,Ratcliffe獲得劍橋大學的開學獎學金,並赴劍橋大學的岡維爾-凱厄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學習醫學,隨後又在聖巴塞洛繆醫院醫學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學習醫學與手術,並在1978年以一等榮譽獲得醫學學士與手術學士雙學位。

1978年,24歲的Ratcliffe轉赴牛津大學接受腎臟病學專科培訓,主要研究腎臟的氧化作用,隨後還在牛津大學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研究小組,1987年獲得劍橋大學的高階醫學博士學位。

1989年,35歲的他改變了研究方向,因為他意識到腎臟並非是唯一對缺氧產生反應的細胞,於是他開始從事細胞氧傳感通路的研究。他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實驗室,研究紅血球生成素的控制,這種物質在細胞缺氧後便會釋放。目前,我們關於對缺氧的大部分認識來自於Ratcliffe的團隊。

從1992年到2004年,他在牛津大學的耶穌學院擔任臨床醫學的高級研究員,並在2002年加入牛津大學的醫學院,又在2003年被任命為牛津大學納菲爾德醫學系(Nuffield 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的教授與主任。

自2016年起,Ratcliffe在Francis Crick研究所擔任臨床研究主任,同時擔任牛津大學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Ludwig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員與標靶研發院(Target Discovery Institute)的院長。

2019年,Ratcliffe與William G. Kaelin Jr和Gregg L. Semenza共同獲得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的機制」。

2

圍觀PubPeer質疑

網友在PubPeer上所質疑的論文中,發表在Nature及子刊上的論文有2篇,發表在Science上的有1篇。Ratcliffe在這些論文中要麼是署名作者,要麼是扮演指導的角色。但他仍然是這些論文最重要的負責人。

那麼,被質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質疑點一:圖片之間存在高度相似性

比如,在2006年發表於Cancer research的論文《Normoxic stabiliz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 by modulation of the labile iron pool in differentiating U937 macrophages: effect of natural 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1》;

2007年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論文《Interaction of hydroxylated collagen IV with the von hippel-lindau tumor suppressor》;

在上述兩篇論文中,網友均指出:圖片之間存在高度相似性。

2006年論文

2007年論文

質疑點二:論文用圖與文章描述內容有出入

比方說,2016年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Structural basis for oxygen degradation domain selectivity of the HIF prolyl hydroxylases》,網友指出:5-6間的HIF1 lane沒有切斷,但其餘區間有切斷,懷疑是否存在於同一凝膠處。

2019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Conserved N-terminal cysteine dioxygenases transduce responses to hypoxia in animals and plants》中,網友指出:圖片質量差,難以辨認圖示紫色箭頭標明的內容,應給出原始數據。

質疑點三:論文用圖或反映實驗事故

2018年發表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的論文《Nuclear entry and export of FIH are mediated by HIF1α and exportin1, respectively》則被指:文中圖像疑似支原體汙染(mycoplasma contamination),作者應該重新測試細胞株。

華人學者Yihua Wang與Shan Zhong同為該論文的作者。其中,Yihua Wang於2001年在武漢同濟醫學院獲得醫學學士學位,2006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得細胞生物學博士,時任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講師;Shan Zhong,本科與碩士就讀於清華大學,後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時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贈書福利]

在10月19日頭條《專訪吳軍:未來10年,AI的發展方向是應用,不會出現重大的理論突破》留言區留言,談一談吳軍博士對你的啟示,或你對信息技術發展的理解。

AI 科技評論將會在留言區選出 10 名讀者,每人送出《信息傳》一本。

活動規則:

1. 在留言區留言,留言點讚最高的前 10 位讀者將獲得贈書。獲得贈書的讀者請聯繫 AI 科技評論客服(aitechreview)。

2. 留言內容會有篩選,例如「選我上去」等內容將不會被篩選,亦不會中獎。

3. 本活動時間為2020年10月19日 - 2020年10月23日(23:00),活動推送內僅允許中獎一次。

NeurIPS 2020論文接收列表已出,歡迎大家投稿讓更多的人了解你們的工作~

相關焦點

  • 又一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造假!作者已回應
    來源 | 科研圈、PubPeer、牛津大學蘇州高研院編輯 | 學術君前不久,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的格雷格·賽門扎,遭到知名學術網站Pubpeer的質疑:格雷格作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裡,都存在涉嫌造假的問題,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偽造實驗圖片,一圖多用等等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PubPeer 網站建立於 2012 年,它是一個鼓勵科研人員匿名對已發表的論文進行評論的網站,相當於一個科學論壇,只要學者擁有 PubPeer 的帳號,都可以對已發表過的論文進行評論,評論內容可以是批評、質疑、改進建議等。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學術打假網站。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塞門扎的論文是否造假,以及其本人是否知曉並參與論文造假,還需進一步調查證實,目前塞門扎並未對於論文涉嫌造假給予回應,不過,2位論文作者回應了相關問題。一位是塞門扎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合作者、其中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索迪(Akrit Sodhi),他承認論文有兩張圖被"無意地交換了",但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中重複使用同一圖像。
  • 又一諾獎得主被質疑十多篇論文P圖、一圖多用
    Semenza),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42篇論文。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所涉及的學術不端,主要是一圖多用,圖片PS等。相關閱讀: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0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本文來源:科研大匠整理自PubPeer,科研圈、bioworld,hanson臨床科研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 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打假網站。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去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竟有3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 上,其中29篇都是近兩周新掛出來,文章大多涉嫌「一圖多用,圖片PS」。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8年(2001 年- 2018 年)。目前只有一篇文章的作者在 PubPeer 作出回復,其中涉及到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團隊。據科研圈查證,其中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國內某高校在職教授,並且曾獲得傑青資助。
  • 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被曝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卻有消息稱,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生理與醫學諾獎得主被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17 年,網友:真·科研以 P 圖為本?
    2020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PubPeer 網站建立於 2012 年,它是一個鼓勵科研人員匿名對已發表的論文進行評論的網站,相當於一個科學論壇,只要學者擁有 PubPeer 的帳號,都可以對已發表過的論文進行評論,評論內容可以是批評、質疑、改進建議等。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學術打假網站。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合作者包括關西醫科大學教授廣田喜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華鳳等中日韓的學者,以及塞門扎所就職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副校長丹尼斯·維爾茨(Denis Wirtz)。據此次揭露論文造假的成員之一、德國科學記者Leonid Schneider報導,維爾茨或將負責這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造假事件的後續調查。
  • 新冠疫苗接受度全球調查結果公布,諾獎得主被曝論文造假 | 一周科技導讀
    2019年諾獎得主接連被曝出論文涉嫌造假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共42篇論文的圖片被質疑存在一圖多用、後期篡改等問題,時間跨度長達18年,少數文章更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該事件持續發酵後,與他同時獲得該獎項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也有多篇論文被匿名同行提出圖片等方面的質疑。兩位諾獎得主被質疑的論文並尚未涉及諾獎貢獻中提到的論文。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著名學術打假偵探克萊爾·弗朗西斯稱,在鎖定塞門扎作為「造假嫌疑人」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在很多國人心中,對我國和歐美科學家有兩個片面的認知:第一是把諾貝爾獎作為衡量科學家的唯一標誌,以此來貶低我國科學家;第二是認為我國科學家學術不端,造假成風,而歐美科學家從不造假,全是世界良心。但真的是這樣嗎?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 諾貝爾獎得主慘遭翻車!論文涉嫌造假?網友:頂級學者也P圖?
    靜心科技,一個有態度、有觀點的自媒體人!導語:論文造假,其實各國都有!近日,學術圈打假鬥士PubPeer爆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雷格·塞門扎(Gregg Semenza)在2011年到2018年期間,有30多篇論文涉嫌造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