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辦的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了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的報導。
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還有一位作者來自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建築系。
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
「有人說數學圈純淨,但其實抄襲的現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國內國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單全收、整段抄襲,很容易被抓出來,手段高的把別人的想法拿來放進自己的文章,但專家一看就曉得,這是抄襲的。」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分析說。
3名院長級人物牽涉其中
在這些問題論文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大數據學院講師閆振海是最早被撤稿的作者之一。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也就是說,這個名叫Beatriz的作者實為偽造,並不存在。
在65篇涉嫌造假的論文目錄(下文簡稱「目錄」)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頻繁出現,共有15篇文章、9名作者,涉及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統計與大數據學院、會計學院等4個學院。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致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學校已經在6月中旬的會議上內部通報了閆振海撤稿一事調查結論和處理決定,暫不對外公開。對於近期多位撤稿文章作者來自該校一事,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學校也是近兩天才接到線索,目前正在開展調查。
撤稿論文作者中還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分別為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孫建國、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路勇、及河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李志強。
其中,孫建國的名字在目錄中出現了7次,其中兩篇論文已被撤稿。其中一篇於2017年發表在雜誌《Boundary Value Problems》上的論文在今年1月被撤稿,主編撤稿意見顯示,這篇文章與多篇其他作者的論文有重疊、有偽造同行評議的證據,且作者沒有對這些疑問進行任何回復。這篇文章討論了《調和函數的邊界積分特性在最小調和優化上的一個新應用》,通訊作者薛高英(音譯)來自浙江台州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另一篇在今年4月被撤稿的文章,是孫建國與貴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李偉(音譯)等人共同撰寫的關於「薛丁格方程」的研究,除「抄襲」「偽造同行評議」這兩個老問題,還偽造了第三作者。該論文鳴謝部分提到,文中涉及到的一個理論由第三作者在挪威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時論證,但挪威科技大學表示「這位學者從未參與」。
在中國知網檢索「孫建國」「哈爾濱工程大學」兩個關鍵詞,檢索出的62篇文章中均未出現前述兩位合著作者薛高英與李偉的名字。此外,知網中雖然沒有孫建國與同校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路勇合寫的中文論文,二人卻有3篇合著的英文文章出現在涉嫌抄襲的論文目錄中,目前暫未被撤稿。《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就此事多次致電哈爾濱工程大學教育督導委員會、監察處和宣傳部新聞中心,均未得到回應。
孫建國的7篇涉嫌造假論文中,其中一篇的合著作者何秉航來自吉林大學數學學院,這是牽涉機構中為數不多的一所985院校。據公開資料顯示,何秉航為吉林大學數學學院2013年碩士研究生。
此外,河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李志強的3篇涉嫌抄襲文章均被撤稿,同樣存在偽造同行評議的問題,並且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同樣出現了虛構的外國作者Beatriz Ychussie。
「我不曉得為什麼要偽造外國作者,或許是一些大學鼓勵作者有海外關係吧,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原因。」丘成桐分析說。
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陳永高也對「虛構國外作者」表示不解。「我審稿時從來不在乎作者名字與國籍,只看數學內容是否值得發表,我認為正規雜誌的編委也不會在意作者的國籍。」陳永高說,上述雜誌的影響因子在1.1~1.6之間,基本在應用數學領域,期刊水平並不差,編委會要對審稿不嚴負責任。
低水平造假
65篇問題論文的造假套路有跡可循。學術打假人之一Smut Clyde公開表示,早期幾篇問題論文有共同的抄襲「素材」,即2012年~2013年的幾篇正常發表、不存在造假的論文。這些造假者通過集中抄襲、引用正常論文,形成了至少6篇造假文章,這6篇造假文章又成為後續問題論文的抄襲材料。
早期被抄襲的正常論文主要有兩篇,一篇是喬蕾與黃錦錦於2012年合著的英文論文《上半空間的狄利克雷問題》,另一篇是喬蕾、高志強、鄧冠鐵合作的英文文章。
喬蕾目前任教於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是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於2010 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導師正是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鄧冠鐵。經學術打假人反覆檢查,鄧冠鐵和喬蕾二人合作論文沒有造假痕跡。但是,周口師範學院的黃錦錦在2012年與喬蕾合作上述正常論文後,陸續發表了兩篇問題論文,涉嫌抄襲、虛構作者,其中一篇已被出版社撤稿。
此外,目錄中兩篇涉嫌造假的論文,均有作者來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且聲稱獲得了喬蕾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記者就此事向喬蕾發送郵件求證,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復。
「我不知道自己的論文被別人抄襲了,也不知道後面那些造假的事。我是喬蕾的導師,但他和別人合作發表文章的事我不清楚。」鄧冠鐵在電話中回應《中國新聞周刊》說。
對比目錄中的文章,會發現一篇文章的大段內容被直接「複製粘貼」到另一篇文章中,即便是求證不同問題,其計算過程也幾乎完全一致,有的文章之間甚至連錯誤都一樣。2014年一篇問題文論寫錯了其中一篇參考文獻的作者名字,這一錯誤又被複製到了2017年發表的5篇問題論文中。
這65篇問題論文,後發表的抄襲先發表的文章,還實現了「內部消化」。例如目錄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徐剛等人發表的論文顯示被引用5次,而引用該文的另外五篇文章也在「65篇」中,且都已經被撤稿。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博士解釋說,數學領域造假很難不被發現,與生化環材等學科不同,數學不需要大量重複實驗,證明和計算過程就擺在那,公式造假即使能繞過評審,也會很快被同行發現,除非是一些極小眾的、沒人關注的問題。
此次論文批量造假事件,距離最早發表的問題論文已過去七年,且多一半都是研究薛丁格及其相關問題,並不冷門。陳永高分析說:「明顯錯誤的論文被引用,應該不是真正專家引用,是低層次的作者引用。重要結果有問題一定會有人指出的,如果是可有可無的文章,便沒有多少人在意。」
實際上,這並不是國內數學圈第一次被曝光存在抄襲現象。今年4月,《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在其官方網站刊發聲明,正式撤回江蘇大學理學院教授戴美鳳團隊的一篇論文,因其大量抄襲了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本科生Roland Molontay於2013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且沒有註明出處。
「抄襲本身就是很嚴重的學術問題,數學圈抄襲也不是今天才有,並不稀奇。」丘成桐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此前曾多次公開表示,學術作假對於中國學術界進步是很大的阻礙,數學界的道德不好,學問也很難做好,科學界對造假不該姑息縱容。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