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文無關(來源:攝圖網)
近日有媒體報導,天津大學軟體學院軟體工程專業2018屆碩士畢業生劉宇宸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J2EE的環保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與同年畢業的廈門大學信息學院軟體工程專業學生林鯉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J2EE的環保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出現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的結構及內容雷同或高度相似,多個段落一字不差。
對此,昨日(7月10日)晚間,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就此事,分別發布調查處理通報。
兩碩士論文雷同存在代寫買賣
分別被撤銷學位
天津大學研究生院通報,經學校調查認定,天津大學工程碩士劉宇宸的碩士學位論文存在由他人代寫的事實,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0號《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第二十七條第六款規定的學術不端行為。經2020年7月10日天津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表決通過後,決定撤銷劉宇宸所獲碩士學位(學位證書編號:1005632018110690),並收回相應學位證書。
廈門大學研究生院通報,經廈門大學學風委員會調查核實,認定2014級軟體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林鯉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撰寫中存在買賣論文的學術作假,構成學術不端行為。廈門大學第十屆學位評定委員會2020年7月10日審議表決,決定撤銷林鯉的廈門大學碩士學位,撤回其碩士學位論文,註銷其碩士學位證書(編號1038432018002369)。
此前有網友分析稱,
所有畢業論文都需要進行查重環節,既然這兩人的論文能夠通過查重,並且順利畢業拿到學位,說明它們不是抄襲已發表過的論文,很可能是同為購買自同一個的槍手的結果。
如果他們都是購買同一個槍手的論文,因為論文入庫存在時間差,並且他們都是同一年份的論文,對方的論文均還沒有入庫,因此一起通過查重並不難。
論文代寫太猖狂!
中科院院士:須嚴打地下產業鏈
今年5月,江蘇泰州姜堰警方搗毀了一個以「代寫代發論文」為詐騙由頭的犯罪團夥,僅初高中文化的嫌疑人們2年內瘋狂作案1000餘起,涉案金額超600萬。
即使代寫文章質量差,壓根不能發表,但「受害者」大多不願報警。騙子被抓獲時,牆上還掛著「誠信贏天下」與「天道酬勤」的牌子。
圖片來源:微信公號「江蘇警方」
據中國科學報此前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接受專訪時,講述了他對於打擊論文交易產業鏈、營造學術誠信氛圍的多項建議。
論文代寫很猖狂,群發郵件求「潤色」
為便於學術交流,科研工作者的郵箱通常很容易在網絡上檢索到。也因獲取的開放性,丁奎嶺也曾收到過邀請他「代寫、潤色論文」的「廣告郵件」。
「如果很多人都能收到這種郵件,那你想這得是多大的事?」丁奎嶺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有需求的「客戶」,負責代寫的「寫手」,牽線雙方的「中介」,論文代寫形成了分工明確的產業鏈。碩博論文、大牌期刊稿件,甚至基金本子,只有想不到、沒有「代寫」不了的。
為躲避監查,「生意」通常很隱蔽:明碼標價地推銷,卻隱蔽在淘寶、微信、微博等常用社交軟體裡,隱蔽在潤色、修改、翻譯的代稱裡。
「發論文」居然成了誠信試金石。伴著世界第一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中國論文撤稿總量也居於世界首位。
據艾普蕾全球撤稿資料庫數據,2007年至2017年間,中國撤稿總量為2319篇。
大約每1000篇中國論文,就有超過1篇被撤稿。抄襲、偽造、盜用、重複發表、數據缺失……都是撤稿的原因。
「如果論文沾上了交易,那學術不就變味了嗎?」丁奎嶺感到憤慨。
扭正風氣,要像打擊酒駕一樣打擊「假論文」
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就曾發文表示要嚴懲代寫論文、基金申請書等新形式學術不端;2018年教育部也進行了相關部署,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對參與購買、代寫學位論文的學生要給予開除學籍,已獲學位證書、畢業證書的要依法予以撤銷和註銷。
不過,丁奎嶺調研發現,雖然國家部委及學術機構對購買論文服務的科研人員已有嚴格的處罰措施,但現有政策對於以代寫論文為生的「寫手」和「中介」仍然缺少有效的法律監管。
丁奎嶺建議,立法部門應儘快出臺法律法規,明確論文代寫行為的懲罰尺度,落實監管和執法主體。
「要像打擊酒駕一樣打擊『假論文』,違者必究,把風氣徹底扭正。並且,還要為打擊『假論文』找到一個明確的執法主體,像藥監局打擊假藥、消保委打擊假商品一樣明確。」丁奎嶺如此形容。
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
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針對此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抄襲和造假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他同時指出,這也說明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的效應和表面上、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
楊樂還指出了數學領域存在的一種現象,即有些科研人員按照別人的框架來做,做完後便宣稱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成果。「實際上,這種做法有點相當於小學生描紅。」
在楊樂看來,真正的創新是要讓國際同領域高水平學者驚呼「沒想到」。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看待此次披露的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現象?
楊樂:
對於整個中國數學界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教育和科研事業十分重視,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數學研究隊伍比過去大得多了,數學研究總體上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和進步。
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中國科協等機構在學風建設上非常注重,做了不少的工作。
但是,仍然存在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的問題,國外也有類似現象。前不久,一下子被揭露出來的65篇論文涉嫌造假,這種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中國科學報》:很多人覺得數學圈純淨。現在發生這種現象,您認為是哪些方面出了問題?
楊樂:
確實,數學看起來跟很多其他專業不同。通俗來講,它是「硬碰硬的」,就是說經過了長期努力,你做得出來就做出來了,做不出來就是沒有做出來,好像事情本來比較簡單,造假本不應發生。
這說明,現在有些大學,對年輕老師、科研人員和學生在教育和引導方面還是做得不夠;同時,也說明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的效應和表面上、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
事實上,科研考核非常重要,但考核不在於填表時的數字,而是要有實質性的內容。比如,一個大學數學系年終考核時,可以選擇一些在數學理論問題上很有創新,或者很好地解決了其他專業的問題和任務的成果來匯報,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輕學者儘量向其學習。
用錢獎勵發表論文是不好的做法,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
數學論文同行評審難度大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看當前數學領域的同行評審?
楊樂:
事實上,數學同行評審並不太容易。舉例說,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十分重要的「1+2」的成果,也就是證明了「對充分大的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當時是由北大教授閔嗣鶴(輩分相當於華羅庚先生)和中科院數學所王元研究員分別審稿,這兩位都是當時數論領域著名的專家。
閔嗣鶴先生曾經說過,他審查完這篇文章大概花了3個月左右,而且審完了,血壓就升高了。
這充分說明了審查數學論文要非常嚴謹,橫跨時間長,難度很大。數學論文短則十幾頁,長則上百頁,對於水準很高、很困難的數學論文,審稿人只有真正懂得很透徹,了解其中精神實質,才能判定它的對錯。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時間。
再舉例說,比如費馬大定理,雖然它的表述比較精煉,但其思想和推演有著很多創新的亮點。當時在國際上找了6位該領域的專家,將其推演的過程分為6個部分,最後才得到驗證。
但現在,我們常常處在很躁動的狀態,大家都希望能夠短平快,能夠儘快出成果。審稿人也希望自己做更多的成果,很難捨得花費大量時間評判別人的文章,找審稿人有時也很困難。
當然,在同行評議上造假,是非常惡劣的。
《中國科學報》:國外在審稿方面是什麼情況?
楊樂:
相對來說,國外比較好一點。其一,國際上真正比較好的數學期刊,它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挑選評審專家,而國內期刊的審稿人常常局限在國內或華人圈子裡。
其二,長期以來,國外形成了比較務實的學術傳統,審稿人會審閱論文採用的主要方法和步驟,並寫出具體的審稿意見。
真正的創新:讓世界尖端專家驚呼「沒想到」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看待數學論文很難發、周期長,以及數學領域對於SCI論文、影響因子的追求?
楊樂:
我們不能用計量的辦法來代替科研的本質,論文數量並不說明本質問題。科研最根本的、它的靈魂,在於科研工作的質量、有沒有創新點、創新點是不是具有普遍的價值、能否在其他方面找到比較好的應用。
有些發表的論文有點像無病呻吟,不要說永久的流傳,在當時可能就不被注意。
在中科院數學院,我們從20多年前成立時,就對研究生提出,要注重研究課題的重要學術意義,對研究生發表論文並沒有提出要求。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真正的創新是什麼?
楊樂:
真正的創新,就是做原來前人沒有想到的一些研究內容。做這樣的研究,就要有自己的思路、途徑和方法。這樣你做出自己的研究工作,拿到國際會議上演講分享後,連國際上這一領域幾位水平很高的專家都表示驚訝,說自己研究了多年都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成果,這種創新是最重要的。
《中國科學報》:這種創新是如何實現的?
楊樂:
學生在研究生階段要打好基礎,要在導師引導下,進入專門的課題,認真地掌握它的思想、實質和當前動態,再經過努力探索,做出一些很有意義的研究工作,使其成為博士論文的重要部分。
所以,拿到博士學位,只是開始入門做科研工作。我們希望每一位博士畢業後再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比如三五年左右,能夠做出更加具有創新亮點的研究成果。
在這3~5年裡,他要繼續對本領域以及相關領域的思想、方法和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並反覆揣摩。這樣他的科研能力就更加增強,科研水平也提高了一個新高度。
一位博士至少經過這樣2~3次的提升,對這個領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對新的動態也更加了解。這樣,他就應該能成為國際上該領域裡一位非常出色的學者。我們希望國內每個領域都有這麼一批學者,那麼中國的科研水平就比現在有了更好的提升。
但現實是,往往一名博士生申請博士後時,簡歷裡要列出十幾篇甚至幾十篇論文。但是,這些文章的創新性並不強,並沒有能引起同行學者的注意,這些論文數量並不說明本質問題。
初期可以「模仿」,但要有「自知之明」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當前數學領域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樂:
目前,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些研究人員也很認真地讀了國際上著名數學家的研究工作,但他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了解,並沒有十分領會其中本質的含義和意圖。在這個基礎上模仿,他把條件放寬一點、過程更細化一些,但是還按照人家原來的框架來做,做完後便宣稱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成果。實際上,這種做法有點相當於小學生描紅。
在一些高水平的學者看來,比如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先生把這種行為也稱為「抄襲」。因為這樣做研究工作,其思路、步驟及方法、途徑、框架都是人家現成的,而且這些模仿者並未作出清晰的說明。
我覺得,剛開始做科研工作時,可以做一點這樣的工作。但是要有自知之明,一般不用發表,相當於通過練習,把某位數學家的工作了解清楚一點。
如果以後有可以用這種辦法做的事情、或者創新性地做一些改變時,可以為自己所用。但是在提到人家的思想、方法和工具時,應該指出該數學家在哪一年、哪一篇文獻中已經使用過了。
《中國科學報》:要如何改變現狀?您有哪些建議?
楊樂:
首先,要引導年輕人有誠信,這是非常根本的。如果缺乏誠信,不僅僅是做科研,在其他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導同學和年輕的學者很好地了解,我們做科研到底是為了什麼?
本來,為了取得某些獎勵而努力做科研,就不是一個可取的、正常的目標。這次披露的現象就是論文抄襲拼湊,目的也很清楚,完全是為了發論文、爭取個人名利、評比較高的職稱,這樣的目的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
做科研,還是應該為了中國科技事業更加發展,或者從更大的方面,為了人類文明和進步能有較大的貢獻,或者解決其他專業和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要從這些出發,自己要很熱忱地投身到研究工作中。
另外,大的環境也要改變,不要急功近利。有人認為數學沒有直接的作用,而且比較辛苦,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如果有些學生對基礎數學很感興趣,我們要鼓勵他們領會和理解數學的真與美,在基礎數學的陣地留下來,從事創新工作。
來源:科學網微信、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天津大學官網、廈門大學官網、科學網、江蘇警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