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醫科院校畢業學生向騰訊文化表示,學術論文造假現象與國內學術大環境有一定關係,很多研究課題會觸碰到國外的專利壁壘,導致研究無法順利進行,而國內也缺乏相應的科研條件。
採寫:榮洲標 蔡純琳
近日,美國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發表了一篇題為《代售:在權威科學雜誌上掛上你的名字》的調查文章,揭露國際科學期刊上學術論文造假的現象,文章指出,有100篇以上的中國作者發表的醫學相關論文可疑性較大,可能是由「論文工廠」批量「生產」出來的。
《科學美國人》文章對此的描述是:這是100篇玩「填詞遊戲」的論文,論文中有部分段落與其他論文完全雷同,只存在個別字詞的改變,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一定出自「論文工廠」之手,也不意味著一定存在抄襲,但我們認為出版商有必要對其仔細審查。
當事作者回應:僅憑簡單檢索就懷疑抄襲太不負責
騰訊文化根據報導提供的論文名單,聯繫了幾位被曝光論文的作者和知情人士,有作者質疑《科學美國人》報導的可靠性。
在「百人名單」之中,不乏有多次「上榜」的作者。其中,以「Qiliu Peng」為第一署名作者的論文共7篇,分別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診斷病理學》(Diagnostic Pathology)等國際期刊之上。
經騰訊文化核實,「Qiliu Peng」中文名為彭契六,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博士研究生。騰訊文化致電彭契六所在醫學院教務部,一位不願具名的工作人員稱,名單上的「Qiliu Peng」確係該校2012級臨床檢驗診斷學博士研究生,至於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對方不願多談,只是簡單回應「這只是參考英語表達而已,並不是抄襲」。
就職於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潘兆軍也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發表於《亞太癌症預防雜誌》(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的論文被指涉嫌抄襲段落。騰訊文化聯繫其所在科室,被告知對方正在進行手術,無法接受詢問。
同樣上榜的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醫生滕贊(Zan Teng)回應騰訊文化時稱,自己不存在抄襲行為,並質疑《科學美國人》的報導,認為該報導通過簡單的檢索程序就認定論文存在抄襲,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並表示「我們也在調查整件事情的進展,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一位醫科院校畢業學生向騰訊文化表示,學術論文造假現象與國內學術大環境有一定關係,很多研究課題會觸碰到國外的專利壁壘,導致研究無法順利進行,而國內也缺乏相應的科研條件。在尋求獲得職稱等目的的驅使下,容易憑空捏造「虛擬實驗」和數據,「整個科研環境需要得到改善」。
智慧財產權學者:中國的學術規範亟待加強
針對當事作者質疑《科學美國人》的報導,騰訊文化諮詢了中國智慧財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新明教授。
曹新明教授認為,認定論文抄襲必須有足夠證據。具體到某一學科領域,則必須認識到該學科內部存在一些共性、規範性的東西,存在相似的說法是可能的。「合理使用只要註明出處,也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一篇文章,你把核心觀點抄下了,其他表達方式進行調換,不能說你全篇抄襲,但至少也構成不合理的使用。」目前,對於抄襲、剽竊的認定,各國並沒有統一標準,有些國家認為主題、基本思想、觀點和表達方式等雷同數量達到10%以上就構成抄襲,有些國家則認為達到20%以上才構成抄襲。
「美國對智慧財產權尤其是版權特別看重,美國人寫的學術論文和專著的註解要比正文還多。」曹新明解釋說,一句話或許只有短短幾個字,但只要不是本人原創,不是作者的原始觀點,都會加以詳細註解。相比之下,中國很多期刊發表的文章,註解很少,這說明中國「需要不斷加強學術規範,一句話只要不是你本人獨立寫出來的,哪怕翻譯也要註明原始來源。」
同時,曹新明也對當事作者的質疑提出建議,英文不好不能作為借用表達的藉口,必須要註明出處。而如果認為被指抄襲剽竊造成名譽受損,走訴訟渠道不太合適,可以要求對方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