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檢測系統中的論文數據未能及時更新,只要被抄襲的論文沒來得及收入系統,就沒法識別出提交檢測的論文是否抄襲。
作者 馮翊
近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被曝出碩士論文大面積抄襲事件。該校學生陳振寫於2013年的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以下簡稱陳振論文),與安徽大學劉俊玲寫於2012年的《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高度雷同,摘要、關鍵詞、目錄近乎一致,正文部分也難以區分,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論文的致謝部分,差別只在導師的名字。
目前山東大學已經承認陳振論文抄襲,陳振將被撤銷學位,而其導師可能會停止招生。
調查正在進行,公眾疑慮未消,有過論文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文章提交答辯前,必須讓機器查重,陳振論文能夠順利通過,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查重系統為什麼沒有查出來?
一、即便論文全盤抄襲,順利通過查重系統並非沒有可能
1、論文資料庫如果更新滯後,就難以判斷新提交論文是否抄襲
陳振當年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劉旭光說,他也納悶為何當時查重系統沒有查出來。
不妨先了解一下查重系統。簡單來說,國內的論文查重系統主要是知網、萬方、維普三大論文資料庫開發的檢測系統或軟體。這些系統將提交檢測的論文與其收錄的海量文章比對,識別出二者相同的字句、段落,算出重複率。各學校規定不同的重複率,是文章抄襲的判定依據。
2013年,山東大學規定,論文超過30%-60%的重複率,即需進行學術不端行為認定,據澎湃新聞報導,用萬方資料庫、PaperPass等多個論文檢測系統進行查重後發現,陳振論文與劉俊玲論文重複率達60%以上。劉旭光說查重系統沒有查出來,是沒有查出這麼高的重複率,還是根本就沒有查出重複率?
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頁面,該系統僅對單位開放,個人沒有自助系統。
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姑且放下人為幹預的懷疑。其實,即使所有程序都合規,全盤抄襲的論文也是有可能混過查重系統的。原理很簡單,只要檢測系統中的論文數據未能及時更新,只要被抄襲的論文沒來得及收入系統,就沒法識別出提交檢測的論文是否抄襲。好比新病毒遇到舊版的殺毒軟體,就能免疫一樣。
2、資料庫與高校之間的版權利益博弈,又會延緩論文上線時間
論文資料庫收錄論文的工作流程,又足以讓論文趕在被抄襲論文收入之前查不出重複率。以論文數量最多的知網為例,一篇未能在線出版的碩士論文要收錄進去,首先要取得該校或該學生的授權,籤約、並支付版權費。而籤約雙方又並非一下子就能談攏,特別是涉及知網給多少錢的博弈,就比較耗時間。再者,知網只收錄優秀碩士論文,是否優秀由學校說了算,學校又有一套評優流程——這又會耗去一段時間。如果加上紙質碩士論文掃描、製作鏡像等技術工時,論文從提交之日起要實現完整收錄,沒一兩個月的時間很難辦到,有的甚至更久。
某博士論文版權授權書。
知網每年都會公布優秀博碩士論文的上線預告,今年1月22日,知網羅列了一大批即將上線的論文。以山東大學為例,近期將上線106篇論文:
不難看出,按照時間順序,前10篇中,有2篇各寫於2010年(授予學位時間應與論文寫作時間不會隔太遠)、2015年,寫於2011年、2013年的各1篇,4篇寫於2014年。也就是說,從畢業論文提交到上線,最久的也有5年以上。如果有人拿著該校2010年某一篇未上線的論文去檢測,哪怕不變化名字,也可以騙過系統。
我們不妨作這樣的假設,2013年某一天,陳振從某種渠道(現在論文抄襲產業如此發達,請自行腦補)拿到劉俊玲的論文去查重,此時寫於2012年4月的論文尚未收錄到資料庫,機器找不到任何與它重複的文章,查重失敗,陳振論文矇混過關。當然,假設要能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陳振明知劉俊玲論文沒有上線。
其實,陳振要知道這一規則不需費勁打通各種關節,百度一下就知道了。2011年就有人在百度知道上詢問相關問題,而且獲得了極為肯定的答覆:
這位仁兄說,如果只是抄一年內提交的碩士論文,文章包過。焦慮的陳振,看到這兒,是不是大喜過望,覺得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二、查重機制背了鍋,但出現如此高度雷同的論文,導師難辭其咎
1、很難想像兩個素不相識的導師會指導出一模一樣的文章
稍具碩士論文寫作經驗的人,即便有心抄論文,大概也不會像陳振那樣照抄的。網上流傳的各種防查重的攻略、各色論文抄襲大法表明,陳振論文的抄襲水平是最低端的,他之所以這樣做,肯定是明白了什麼,不光是明白機器查不了「重」,也明白,導師這關也能過去。
我們知道,一篇碩士論文,從定題到寫作,正常情況下,導師必須幹預。只要稍具責任心,論文的框架、目錄、材料組織、以及邏輯梳理,導師至少會過一眼,敦促修改幾遍,起碼達到合格水平。這一過程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兩年。然而,陳振的論文,摘要、關鍵詞、目錄、正文、答謝語,竟然與劉俊玲論文如此相似,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差。這實在不符合寫作常理,除非抄襲,否則天底下怎會有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相隔千裡,寫出一模一樣的題目,一模一樣的文字?而且,兩位陌生人的導師也想得一模一樣。
很顯然,導師並沒有真正履行指導的義務。或許正如實名認證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的@書-會-兒想像的那樣:「研究生玩消失,死活不見導師,導師也找不到他,就在答辯前,學生帶著『論文』來了,導師簡單看一眼,『還不錯』,就讓他答辯了,於是……」
2、導師指導不盡責,學生寫作不盡心,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論文作弊產業
跳開指導過程,論文直接進入答辯程序,說的就是導師與碩士研究生的不正常指導關係,其實這也並非新事,去年6月,中國青年報引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嚴純華的話說:「在北大,有些導師責任心不強,不關心學生的日常學習和思想狀況,論文指導不夠,博士學位論文抽查中還存在不合格的情況;有些導師沒有擔負起育人職責……。」而在2014年,四川師範大學甚至還發出專門通知:
碩士生有時也由於論文寫作,與導師的關係緊張。中國青年報去年10月報導稱:
該報導引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導師的話說:「現在研究生培養就像工廠流水線製造產品,師生之間沒有充分的交流與溝通,能不產生矛盾嗎?」而作為學生的季珊對導師的期待是:「只希望導師能儘快回覆郵件,不要總是再發簡訊提醒了。」碩士論文尚能與導師有所溝通,相比之下,本科生論文就挺慘:
這種不正常的論文指導關係,讓人心灰意冷,不光會將一批想寫好論文的學生拒之門外,也將更多人推向了「代寫論文」「抄襲」「修改包過」等市場的懷抱。
結語
論文抄襲已經是審醜疲勞,沒有更「醜」的事曝出,是不會登上頭條的,陳振同學這次做到了。在事件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不好妄下斷語。以上只是提供了兩種可能性:抄襲者可能鑽高校碩士論文與資料庫之間交易機制的空子,最終通過機器查不了「重」表現出來。這與查重技術無關的問題,又可能由於導師的不盡責,被無限放大。然而陳振論文出事不全是壞消息,他騙得了一時,卻沒有騙過3年,技術讓每個公眾都有檢索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者。更何況,論文已被資料庫和國家圖書館永久保存,一次作弊,終身跟隨,更多抄襲者現在沒有曝出,只是運氣好,舉報者或許正在路上……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原創稿件,請勿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