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來,SCI論文抄襲屢見不鮮、造假花樣層出不窮,中國科學似乎已然成為了國外學術打假人士的「重點照顧對象」。近日,又一群中國醫生「甘願」被圍獵,8篇相互抄襲造假論文被國外學者發現,且經艾普蕾系統檢測和人工核實。
國外學術打假人士「一石激起千層浪」
2020年5月25日,密西根大學印度籍博士後Nirmalya Saha發現2篇中國學者論文極度相似,遂請求著名的職業學術打假人Bik予以「研究一下」。
Bik博士果然名不虛傳,通過數天的研究,5月28日公布發現總共有8篇來自中國不同單位、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論文呈現出相互抄襲造假。Bik博士採用人力挖掘出這8篇論文已經是相當厲害的了,但其依然未找出零號造假論文。當採用艾普蕾英文論文查重系統篩查後,我們輕鬆地找到了「零號」抄襲造假論文,也就是Bik博士尚未發現的第9篇抄襲造假論文。但最終涉及多少論文,限於時間成本不能繼續深挖。
該「零號」抄襲造假論文來自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學者,經艾普蕾系統檢測後發現其有高達64%的文本相似比例:
通過艾普蕾系統繼續篩查發現這篇論文的圖1B剽竊自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學者論文圖1C(10.1186/s13046-016-0293-3),但進行了剪裁翻轉掩飾。
臭名昭著的「論文工廠」
(圖片來源:https://forbetterscience.com/)
由於這些粗製濫造的SCI論文作者來自天南海北的不同單位,能批量製造這批相互抄襲造假論文的可能性只有一個:那就是臭名昭著的「論文工廠」。這些論文工廠採用暴力盈利模式,完全不顧作者、作者單位和中國國家的聲譽,瘋狂的將抄襲造假論文傾瀉到國外SCI雜誌。
熱烈歡迎中國投稿的國外SCI雜誌
刊發這批論文的雜誌影響因子在論文發表當時幾乎都在3分以上,3分似乎是中國學者迫切需要的一個數字,而不是質量和聲譽。當同一批抄襲論文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投稿,論文查重系統的確有可能漏掉。但這批論文時間跨度從2016年到2020年,瘋狂的抄襲造假都未被雜誌發現,是否匪夷所思?但版面費是肯定收了的,也絕無可能退還的。
論文工廠或第一作者急需提高節操
通訊作者或非第一作者必須核實論文是否存在抄襲剽竊,以免被拖下水、玷汙自己的學術聲譽。可是中國作者太過善良、太過相信論文工廠或第一作者的「職業操守」了。我們採用艾普蕾英文論文查重系統全面檢測這8篇論文後發現最高相似比例72%,平均相似比61%。如此高比例的文本相似竟然逃過了作者、通訊作者、雜誌、科研和經費管理部門的眼睛,的確說不過去。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學者論文72%相似比)
(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學者論文72%相似比)
(鄭州大學等學者論文72%相似比)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者論文72%相似比)
除了文本相似外,這些來自不同單位的抄襲造假論文還呈現出關於病人特徵圖表的完全相同或高度相似:
國家經費資助、結題順利
這些論文均標註有各級基金項目資助,其中4篇涉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這4篇論文中有的甚至已將抄襲造假論文用於結題並位列結題成果列表中的首位。其餘3篇是否會用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或用於再次的經費申請我們無法知曉。
文本重複是中國學者撤稿原因中的頭號罪魁禍首,也最容易防範。儘管很多人認為文本重複在所難免,但逐字逐句的大量文本重複是難以用「表述手段有限或碰巧表述一樣」來解釋的。當通訊作者或科研經費管理部門發現論文呈現高比例的文本重複後務必提高警惕、謹慎排查是否存在抄襲造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