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2020-12-05 環京津網

原標題: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

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針對此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抄襲和造假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他同時指出,這也說明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的效應和表面上、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

楊樂還指出了數學領域存在的一種現象,即有些科研人員按照別人的框架來做,做完後便宣稱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成果。「實際上,這種做法有點相當於小學生描紅。」

在楊樂看來,真正的創新是要讓國際同領域高水平學者驚呼「沒想到」。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看待此次披露的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現象?

楊樂:

對於整個中國數學界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教育和科研事業十分重視,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數學研究隊伍比過去大得多了,數學研究總體上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和進步。

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中國科協等機構在學風建設上非常注重,做了不少的工作。

但是,仍然存在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的問題,國外也有類似現象。前不久,一下子被揭露出來的65篇論文涉嫌造假,這種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中國科學報》:很多人覺得數學圈純淨。現在發生這種現象,您認為是哪些方面出了問題?

楊樂:

確實,數學看起來跟很多其他專業不同。通俗來講,它是「硬碰硬的」,就是說經過了長期努力,你做得出來就做出來了,做不出來就是沒有做出來,好像事情本來比較簡單,造假本不應發生。

這說明,現在有些大學,對年輕老師、科研人員和學生在教育和引導方面還是做得不夠;同時,也說明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的效應和表面上、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

事實上,科研考核非常重要,但考核不在於填表時的數字,而是要有實質性的內容。比如,一個大學數學系年終考核時,可以選擇一些在數學理論問題上很有創新,或者很好地解決了其他專業的問題和任務的成果來匯報,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輕學者儘量向其學習。

用錢獎勵發表論文是不好的做法,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

數學論文同行評審難度大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看當前數學領域的同行評審?

楊樂:

事實上,數學同行評審並不太容易。舉例說,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十分重要的「1+2」的成果,也就是證明了「對充分大的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當時是由北大教授閔嗣鶴(輩分相當於華羅庚先生)和中科院數學所王元研究員分別審稿,這兩位都是當時數論領域著名的專家。

閔嗣鶴先生曾經說過,他審查完這篇文章大概花了3個月左右,而且審完了,血壓就升高了。

這充分說明了審查數學論文要非常嚴謹,橫跨時間長,難度很大。數學論文短則十幾頁,長則上百頁,對於水準很高、很困難的數學論文,審稿人只有真正懂得很透徹,了解其中精神實質,才能判定它的對錯。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時間。

再舉例說,比如費馬大定理,雖然它的表述比較精煉,但其思想和推演有著很多創新的亮點。當時在國際上找了6位該領域的專家,將其推演的過程分為6個部分,最後才得到驗證。

但現在,我們常常處在很躁動的狀態,大家都希望能夠短平快,能夠儘快出成果。審稿人也希望自己做更多的成果,很難捨得花費大量時間評判別人的文章,找審稿人有時也很困難。

當然,在同行評議上造假,是非常惡劣的。

《中國科學報》:國外在審稿方面是什麼情況?

楊樂:

相對來說,國外比較好一點。其一,國際上真正比較好的數學期刊,它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挑選評審專家,而國內期刊的審稿人常常局限在國內或華人圈子裡。

其二,長期以來,國外形成了比較務實的學術傳統,審稿人會審閱論文採用的主要方法和步驟,並寫出具體的審稿意見。

真正的創新:讓世界尖端專家驚呼「沒想到」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看待數學論文很難發、周期長,以及數學領域對於SCI論文、影響因子的追求?

楊樂:

我們不能用計量的辦法來代替科研的本質,論文數量並不說明本質問題。科研最根本的、它的靈魂,在於科研工作的質量、有沒有創新點、創新點是不是具有普遍的價值、能否在其他方面找到比較好的應用。

有些發表的論文有點像無病呻吟,不要說永久的流傳,在當時可能就不被注意。

在中科院數學院,我們從20多年前成立時,就對研究生提出,要注重研究課題的重要學術意義,對研究生發表論文並沒有提出要求。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真正的創新是什麼?

楊樂:

真正的創新,就是做原來前人沒有想到的一些研究內容。做這樣的研究,就要有自己的思路、途徑和方法。這樣你做出自己的研究工作,拿到國際會議上演講分享後,連國際上這一領域幾位水平很高的專家都表示驚訝,說自己研究了多年都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成果,這種創新是最重要的。

《中國科學報》:這種創新是如何實現的?

楊樂:

學生在研究生階段要打好基礎,要在導師引導下,進入專門的課題,認真地掌握它的思想、實質和當前動態,再經過努力探索,做出一些很有意義的研究工作,使其成為博士論文的重要部分。

所以,拿到博士學位,只是開始入門做科研工作。我們希望每一位博士畢業後再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比如三五年左右,能夠做出更加具有創新亮點的研究成果。

在這3~5年裡,他要繼續對本領域以及相關領域的思想、方法和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並反覆揣摩。這樣他的科研能力就更加增強,科研水平也提高了一個新高度。

一位博士至少經過這樣2~3次的提升,對這個領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對新的動態也更加了解。這樣,他就應該能成為國際上該領域裡一位非常出色的學者。我們希望國內每個領域都有這麼一批學者,那麼中國的科研水平就比現在有了更好的提升。

但現實是,往往一名博士生申請博士後時,簡歷裡要列出十幾篇甚至幾十篇論文。但是,這些文章的創新性並不強,並沒有能引起同行學者的注意,這些論文數量並不說明本質問題。

初期可以「模仿」,但要有「自知之明」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當前數學領域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樂:

目前,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些研究人員也很認真地讀了國際上著名數學家的研究工作,但他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了解,並沒有十分領會其中本質的含義和意圖。在這個基礎上模仿,他把條件放寬一點、過程更細化一些,但是還按照人家原來的框架來做,做完後便宣稱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成果。實際上,這種做法有點相當於小學生描紅。

在一些高水平的學者看來,比如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先生把這種行為也稱為「抄襲」。因為這樣做研究工作,其思路、步驟及方法、途徑、框架都是人家現成的,而且這些模仿者並未作出清晰的說明。

我覺得,剛開始做科研工作時,可以做一點這樣的工作。但是要有自知之明,一般不用發表,相當於通過練習,把某位數學家的工作了解清楚一點。

如果以後有可以用這種辦法做的事情、或者創新性地做一些改變時,可以為自己所用。但是在提到人家的思想、方法和工具時,應該指出該數學家在哪一年、哪一篇文獻中已經使用過了。

《中國科學報》:要如何改變現狀?您有哪些建議?

楊樂:

首先,要引導年輕人有誠信,這是非常根本的。如果缺乏誠信,不僅僅是做科研,在其他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導同學和年輕的學者很好地了解,我們做科研到底是為了什麼?

本來,為了取得某些獎勵而努力做科研,就不是一個可取的、正常的目標。這次披露的現象就是論文抄襲拼湊,目的也很清楚,完全是為了發論文、爭取個人名利、評比較高的職稱,這樣的目的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

做科研,還是應該為了中國科技事業更加發展,或者從更大的方面,為了人類文明和進步能有較大的貢獻,或者解決其他專業和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要從這些出發,自己要很熱忱地投身到研究工作中。

另外,大的環境也要改變,不要急功近利。有人認為數學沒有直接的作用,而且比較辛苦,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如果有些學生對基礎數學很感興趣,我們要鼓勵他們領會和理解數學的真與美,在基礎數學的陣地留下來,從事創新工作。

來源:科學網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朱學森

相關焦點

  • 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楊樂院士: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針對此事,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抄襲和造假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他同時指出,這也說明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效應和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
  • 楊樂院士直指中學數學教育畸形 奧數毒害孩子
    日前,在北京景山學校舉行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國際教育論壇上,著名數學家楊樂院士作了題為「談談數學的應用與中學數學教育」的主題演講,指出了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忍不住批評了泛濫成災的中小學奧數學習,他認為小學生學習奧數違背了教育規律,加重了大部分孩子的負擔,甚至使他們對學習沒有了興趣。
  • 著名數學家楊樂院士:中國將成為數學強國
    一開始楊樂壓根兒沒想到對自己的宣傳態勢會那麼大,新華社一位記者對他們進行反覆的採訪,他原以為也就是在不公開的內參上發表一個小豆腐塊就完事兒了,結果報導發表出來,幾大主流官方報紙都是放在頭版二條,讚揚他們在函數領域做出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貢獻。
  • 楊樂:幾點史實的澄清——「答楊樂院士」讀後
    為尊重歷史,避免以訛傳訛,對於《數學文化》發表的「張恭慶訪談錄」與「答楊樂院士」文中的一些說法,楊樂院士特撰寫本文以澄清事實,現刊登於《數理人文》雜誌(訂閱號:math_hmat)。
  • 一個天津一個廈門,同屆碩士生論文雷同,標題都一樣,原因曝光!
    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針對此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抄襲和造假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 諷刺,清華大學董晨院士涉嫌論文造假
    近期著名學術質疑網站Pubpeer爆出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2019年 新院士董晨有21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被舉報的論文檔次很 高,有多篇Nature,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等雜誌的論文,從國外單位 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發表的論文,時間跨度十餘年。
  • 南開校長被指論文造假,期待「公允調查」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有18篇論文涉嫌造假,論文實驗圖片也存在PS痕跡,一時引發熱議。
  • 論文造假何時休?扒一扒近年來論文造假大事件
    據澎湃新聞報導,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2007屆畢業生賈桂林2007年11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CAN總線的汽車組合儀表研究》和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2007屆畢業生付勝波2007年4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CAN總線的汽車組合儀表研究》,兩篇論文高度雷同,相關高校已啟動調查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輸入「魏於全」三個字進行搜索,會發現 「魏於全假論文」、「魏於全作假」這類搜索詞出現很多。從3月份一直持續到現在,西安交通大學司履生教授質疑四川大學魏於全院士學術造假的公開信,已經成為學術圈裡的熱點話題。
  • 如何看待,網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涉嫌論文數據造假
    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則信息,網上流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約 47 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
  • 造假院士、造假公司及其「撈金」聯合體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珠海)懸掛的李兆申院士工作站等牌匾。劉虎 攝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李兆申,因被曝剽竊數十篇學術論文引發媒體關注。7月1日,中國工程院和海軍軍醫大學先後表態:啟動調查工作,及時公布調查結果。如今兩個月過去了,這一併不複雜的調查核實工作卻遲遲不見公布。
  •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我周圍認識曹院士的人對他的評價是:能力強,人品好。總之我傾向於認為,曹院士是牛逼科學家,但手下帶的人多了,學術倫理漸漸惡化,帶出了P圖的惡劣風氣。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
  • 論文涉嫌造假,導師作為「通訊作者」需要負責嗎?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免疫學家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根據學者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提供的線索,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 中科院女博士論文造假真相:數據造假難以發現
    該博士的導師林國強院士在接受《青年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生為何造假,他到現在都不明白;當時抽查學生論文時,並沒能抽查到這一篇;事後他們花了半年時間才證實其造假。女博士造假事件,反映了什麼問題?記者在對北京的部分博士進行調查時,100%的被訪者都說,導師不動手做實驗;有博士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實驗數據是否真實,導師只有聽學生的。
  • 大學教授被曝論文造假,光撤論文不回應,「抗癌神藥」後果堪憂!
    但近幾年卻常常出現著名專家學術論文造假等新聞,讓我們大為震驚。難以置信這些深受人們尊重的專家,在他們引以為傲的學術上會抄襲他人的作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Mark J Smyth教授頻頻被舉報涉嫌學術造假,涉嫌學術不端論文多達12篇。這位Mark J Smyth分別於1983年和1988年獲得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
  • 8篇不同領域論文竟用一個數據的一個結果!造假工廠如此「狂妄」?
    近日網上曝出一次學術造假的大案,8篇文章,不同作者,不同單位,不同的癌症種類,不同蛋白表達,結果確完全一樣,令讓大開眼界,可謂是中國科研界的一朵「奇葩」!據消息,論文現在可以說是形成一套「產業鏈」,研究生要論文,教師,醫生,工程師都要評職稱都要論文,可是論文的發表在正常情況下是在某方面有突破才應該發表。現實中很多人沒有研究出有建樹的地方,怎麼辦呢?只有買!但是這幾位可謂是碰到「奸商」了,相同的研究數據被用在不同的研究點上,數據造假,論文也就毫無可以借鑑,學習的價值。
  • 計算機審查難擋論文造假
    如果說論文抄襲、成果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是高校的陳年頑疾,那麼,近日媒體揭露出論文造假已形成規模化產業鏈,這種觸目驚心的黑幕,則象徵著這一陳年頑疾開始癌變,對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治理學術腐敗的努力構成極大的威脅。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為打擊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做了多種努力,採取了種種舉措。
  • 超400 篇論文被疑造假:曾質疑曹雪濤院士的 Bik 博士再出手
    曾質疑曹雪濤院士論文造假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 Elisabeth Bik 第一次在科研打假上的大動作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去年 11 月,Bik 在 Twitter 和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 PubPeer 上質疑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作為論文作者的一系列論文涉嫌用 PS 來代替實驗數據造假。
  • 南開大學校長40篇論文被疑造假
    原標題:南開大學校長40篇論文被疑造假   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截止發稿時止,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院士制度兩大悖論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