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樂,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等職務。由於在函數值分布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華羅庚數學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何梁何利獎與國家圖書獎等獎項。
為尊重歷史,避免以訛傳訛,對於《數學文化》發表的「張恭慶訪談錄」與「答楊樂院士」文中的一些說法,楊樂院士特撰寫本文以澄清事實,現刊登於《數理人文》雜誌(訂閱號:math_hmat)。
有感於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科技界、數學領域日新月異的成就,2018 年 11 月,我撰寫了一篇短文「數學會點滴紀事——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見《數學文化》2019 年 10 卷 1 期 pp.117-118),以誌紀念。其中,針對《數學文化》2018 年 9 卷 3 期上發表的「張恭慶訪談錄」(下面簡稱「訪談錄」)文中的一些說法,根據客觀事實復原了事情當時的真實過程。原以為事情到此即告一段落,不料拙文尚未發表,張恭慶院士已經閱讀,並寫了文章「答楊樂院士」(下面簡稱「張文」,見《數學文化》2019 年 10 卷 1 期,p.119)。捧讀之下深感詫異。
按說,以我們這個年紀和經歷,對於學界一般的爭論已經不會熱心。但面對當下口述歷史的某些亂象,一些對史實的隨意描述,既是對前人的不敬,又會誤導後人,形成不該有的疑案。事實終究是事實,我覺得有必要做出澄清。
一、關於數學會理事長由中科院數學所和北京大學兩家單位人選輪流擔任的問題
張院士在「訪談錄」提到,楊樂建議此後理事長由中科院數學所和北大兩家輪流擔任,這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聽說有人有意見,我(張恭慶院士)相信年輕一輩數學會的負責人有能力解決好這個問題。現在「張文」則稱,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兩家單位人選輪流擔任數學會理事長)增添了數學會的活力,促進了數學界在科學院和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訪談錄」與「張文」相隔僅數月,但兩種說法大相逕庭,有些令人難以理解。
推選數學會理事長是遵循學會章程的一個審慎、科學、公正的過程,在 1995 年我主持的數學會常務理事會僅確定了第七屆領導候選人,但我從未提出以後由中科院數學所和北京大學兩家單位人選輪流擔任理事長的建議,任何正常的常務理事會與理事長都知道不應該,也無權提出這樣的建議。
二、關於程民德先生在換屆工作中作用的問題
「張文」提到,1995 年數學會理事會第六、七屆換屆,程民德先生做張恭慶院士工作時,解釋:是楊樂建議今後理事長由中科院數學所和北大兩家輪流擔任。
我再次澄清,從未提出過類似建議。
程先生在 1987 年數學會第四屆理事會交班後,到 1995 年,已經脫離數學會領導崗位兩屆、八年之久。程先生這時已是耄耋之年,身體狀況欠佳,聽力嚴重退化。在整個九十年代,我從未與程先生討論、諮詢過數學會的人事問題。
根據數學會章程,理事長的推選需要經過推薦、討論、協商,確定候選人的過程,而「張文」中刻意強調前任理事長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我擔任數學會理事長(第六屆)期間,有關數學會的事務,都是在常務理事會上組織討論,我承擔召集人的角色。在 1995 年退出數學會理事崗位後,更未涉及過數學會人事的討論。所謂「楊樂建議」純屬空穴來風。
三、 關於吳文俊先生未連任理事長問題
「張文」提到,歷史已經寫明,吳先生是中國數學會第一位能連任但不連任的理事長。
事實上,「張文」也承認,1983 年通過的中國數學會章程規定「理事任期四年,連選可連任,但連續任期不得超過兩屆」。
這是數學會武漢會議做出的規定。1987 年推選第五屆數學會理事時,齊民友、谷超豪、王梓坤、林建祥、龔昇、陳景潤、潘承洞、張恭慶、姜伯駒、楊樂等人,因為是 1978 年當選的理事,這時已經連任兩屆,雖然尚在壯年,但都遵守會章規定,不再繼續擔任第五屆數學會理事。
1978 年數學會成都會議上,吳文俊先生被推選為理事,並在次年初的杭州會議上當選為副理事長。1983 年武漢會議上,吳先生連任理事,並擔任理事長。到 1987 年,按會章規定,吳先生已經不能繼續擔任理事,自然也談不上擔任理事中推選出的理事長了。
因此,「張文」的提法於歷史事實不符。
我在一些場合都曾經提到過吳文俊先生在數學會擔任理事長時,對「不能連任理事長」建議的態度及做法。真正的事實經過才能凸顯一個人的率真性格與誠摯品德,而不是一味的「神化」。把一個人「神化」和「妖魔化」一樣,常常是另有所圖。
四、 關於中科院數學所的提法
「張文」中提出,「訪談錄」所指中科院數學所涵蓋中國科學院四家從事數學研究的單位,認為我的說明是小題大做。
我只是本著數學工作者的嚴謹態度,明確一下當時中科院數學所、應用數學所、系統科學所、計算數學所是四家獨立單位,這裡不做更多解釋。
以上澄清均是根據歷史事實做出,沒有更多的針對性。我再次重申:歷史是一面鏡子,有關中國數學會以及中國數學發展的歷史,必須本著認真、嚴肅的態度,在尊重史實,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審慎對待。我們應該總結以往經驗,汲取歷史教訓,使學術發展與學會工作有著更健康的環境。■
推薦閱讀
丘成桐、劉克峰、楊樂、季理真 主編
《數學與人文》叢書第24輯
《改革開放前後的中外數學交流》(副主編 李方)
歡迎關注《數理人文》雜誌微信版
International Press of Boston
微信訂閱號:math_h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