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院士的論調……

2021-01-09 群島車界

中國工程院兩位院士楊裕生、郭孔輝,為低速電動車站臺,真的是給正在變涼的低速電動車行業帶來了一絲安慰和暖意。尤其是楊院士炮轟長裡程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動車和燃料電池電動車,而主張發展低速電動車和增程式電動汽車的舉動,讓低速電動車行業覺得很解氣,很過癮。

先不說楊裕生院士的論斷對不對,這起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風骨和品格。至少,他不是為了名和利,如果為名為利,去邀傳統汽車行業的寵,去獻長裡程純電動汽車的媚,恐怕來得更快也更容易。

楊裕生院士的論斷,如果從節能和環保的角度看,確實很專業,很科學。但是缺少了一些戰略上的思維,國務院頒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這裡面說得很清楚,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即是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這其中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節能減排問題,一個是產業戰略問題,這兩個問題都要兼顧到。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戰略的初衷或者說核心問題,是能源使用方式,就是降低石油的使用比重。

為什麼要降低石油使用比重呢?因為一是我們國家石油少,二是石油進口關係到能源安全問題。如果車輛不用油,石油消耗將會大幅降低。可能你會說,車都用電的話,那燒的煤也多了,不一樣不環保嗎?火電雖然仍然佔最大比重,但(火力發電)環保水平現在不差,而且火電的比重正在逐步降低,核電、水電、風電、光電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而且,夜間用電低谷的電力浪費問題,正好與電動汽車夜間充電完美互補。

增程式電動汽車,如果主要靠充電也就罷了,如果仍然依靠車載燃油機發電,則是和我們國家汽車產業戰略大方向有衝突,所以,增程式電動汽車不會是未來汽車的主力。依我看,低速電動車才是未來,因為低速電動車既符合楊院士、郭院士眼中的節能環保,又符合國家對於汽車產業的發展戰略。

當然了,事情沒那麼簡單,在汽車產業戰略問題上,國家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比如說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問題,國際競爭優勢的問題等等,所以,幾經摸索,才決定發展純電動汽車。

我們發展純電動汽車,不說一定具有先發優勢或者一定能彎道超車,至少我們先有了市場,就有了對技術培育和標準制定的話語權,不用像傳統汽車那樣,只能做跟隨者。至於低速電動車,自知根本沒有爭奪未來汽車主力的實力,所以也就沒有那個野心。對於低速電動車廠商來說,就像郭孔輝院士說的那樣,在國家對於汽車產業的布局中,做不成一盤用於廚神之間比拼的大菜也無妨,能作為一道家常菜供一部分人享用也是極好的。

據最新消息,低速電動車國標已進入起草階段,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兩年後,國標就會出臺,但是這兩年大家別閒著,也別乾等,法無禁止即可為,國標出臺以前,大家還是該賣車賣車,畢竟,需求還在那兒。

看更多行業內容,請關注「群島車界」

相關焦點

  • 楊院士90歲的生日願望
    8日,在哈工程舉辦的線上線下「慶祝楊士莪院士90壽辰暨2020水聲技術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許下了即將迎來的活動現場,雷鳴般的掌聲和潮水般的敬意連綿不斷,線上觀眾紛紛留言共賀楊士莪院士90福壽。哈工程師生紛紛表示,這場生日宴溫馨而難忘,是對楊院士的祝福,也是對哈工程的祝福。「聽了楊院士的一席話,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他的那句『對於為祖國做貢獻的工作是不應該退休的』話語深深打動了我,這句話也將激勵我們像他一樣『一生為國聽海』,將祖國的水聲事業推向前進。」
  • 楊院士90歲的生日願望
    8日,在哈工程舉辦的線上線下「慶祝楊士莪院士90壽辰暨2020水聲技術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許下了即將迎來的90歲生日願望,他說,馬上就進入「90後」了,但我身體還好,腦袋還不糊塗,還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微薄的能量,做出可能的貢獻。他寄語年輕人要繼續接力老一輩的班,為我們國家的海洋事業和水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 楊樂:幾點史實的澄清——「答楊樂院士」讀後
    作者簡介:楊樂,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等職務。 為尊重歷史,避免以訛傳訛,對於《數學文化》發表的「張恭慶訪談錄」與「答楊樂院士」文中的一些說法,楊樂院士特撰寫本文以澄清事實,現刊登於《數理人文》雜誌(訂閱號:math_hmat)。
  • 楊院士趣味問答激勵多動腦
    昨天,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楊叔子院士講述了一個有關這個問題的故事,以激勵外來務工者子女多動腦筋。  當天上午,楊院士來到位於漢正街的武漢市52中(該校大部分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孩子們作了一場題為《踏平坎坷立志成才》的科普報告。楊院士結合自身經歷,講了許多故事,從勤奮、動腦、專心三個角度,教導學生怎樣成才。
  • 著名數學家楊樂院士:中國將成為數學強國
    1980年,楊樂和陳景潤同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叫學部委員),陳景潤當時47歲,楊樂41歲,當時是最年輕的院士。有趣的是,評選他當院士的時候,楊樂自己在國外訪問,還不知道有這回事。這些典型人物的受追捧,當年對中國社會的風氣有著不小的影響。
  • 楊樂院士直指中學數學教育畸形 奧數毒害孩子
    日前,在北京景山學校舉行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國際教育論壇上,著名數學家楊樂院士作了題為「談談數學的應用與中學數學教育」的主題演講,指出了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忍不住批評了泛濫成災的中小學奧數學習,他認為小學生學習奧數違背了教育規律,加重了大部分孩子的負擔,甚至使他們對學習沒有了興趣。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原標題: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楊院士自製物聯網 打個電話自動澆花
    用的是在已經停產的多普達智慧型手機,卻研究著最前沿的通訊技術空天地信息網;大學學機電專業,卻成了航空、通信專家;65歲看說明書自學會了開汽車;為了老伴方便自製「物聯網」系統電話遙控澆花……今年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楊士中就是這樣「傳奇」。昨日,獲得科技突出貢獻獎的楊士中接受了重慶晨報專訪,揭秘了他生活的一面。
  • 楊文採院士:人類能上天下海,卻難以入地13公裡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文採對網易科技《科學大師》記者說,「現在鑽探達到 12300 米,為什麼不能達到 30000 米啊?很簡單,到了 12000 米的時候,地層的溫度很高,想繼續鑽下去,面臨很大的挑戰。」楊文採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浙江大學教授,他曾擔任中國大陸科學鑽探第一鑽——2005 年江蘇東海縣中國大陸鑽探工程中心的副總指揮。
  • 著名造船專家楊院士:遼寧艦須加緊研製彈射器
    著名造船專家楊槱院士 晚報 何雯亞 現場圖片  晚報記者 程績 報導  [談「遼寧艦」]  以我從報刊上了解到的情況,「遼寧艦」上還沒有裝飛機彈射器,飛機只能從甲板上躍飛。彈射器是航母的一套重要設備,必須加緊研製。
  • 蔡英文希望「臺獨」論調,讓「抗中同溫層」變厚,變深?
    蔡英文希望「臺獨」論調,讓「抗中的同溫層」變厚,變深由此可見,「基本盤」肯定無條件地支持本陣營的候選人,因此有些盲目,而中間選民顯得更為理智,2016年的選舉,蔡英文勝在得到了中間選民的支持,因此2016年蔡英文選勝之後,她對於兩岸關係表現的非常溫和,並且模糊了兩岸關係的論調,向民眾展示自己務實的姿態,但2020年蔡英文再次當選,她竟然公開發表了自己「臺獨」的主張,為什麼蔡英文會有這種明顯的變化呢
  • 中國殲20再創輝煌:劃時代隱身技術已上馬 楊院士頭功當之無愧
    而作為殲20項目的總設計師,楊偉院士在整架飛機的改進、測試中付出的心血是難以想像的,甚至可以說,楊院士和他的團隊對中國隱身戰機技術的發展,立下了頭功。我們也必須向這些在科研前線風險的英雄們致敬,我們遲早有一天,會衝上軍事航空領域的最明亮的頂峰!
  • 傑出校友楊金龍院士回母校講學
    歡迎會後,楊金龍院士為在場師生作了題為「探索分子世界的奧秘-單分子科學簡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科研院院長李亞飛主持。楊金龍院士首先對單分子科學的研究範圍和應用場景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他提出,單分子科學技術在物理觀測、材料科學、電子晶片、生物製藥等多個核心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接著,楊金龍院士詳細介紹了光攝技術等輔助技術,單分子螢光觀測等物理化學分子技術,以及低維納米材料的理性設計與功能化,固體表面的結構與催化機理等更精微的微觀世界探索進程,並圍繞能量與空間分辨的單分子顯微術,通過圖片,動畫展開詳細討論。
  • 楊鳳田院士做客一飛院「科技大講堂」
    楊院士告訴我們,創建我國的通用航空產業,實現通用航空在航空領域的「跟跑、並跑、領跑」,是他青年時期的夢想。在講堂上,他懷揣青年時期的夢想,為大家講述了「通用航空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楊院士分別從四個方面講授了通用航空產業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包括通用航空的基本概念、國外通用航空產業現狀、我國通用航空發展業現狀及思考以及新能源電動飛機。
  • 踏前人足跡 創美好未來|楊煥明和徐濤兩院士來樂中講座
    楊煥明院士是我校校友,回到母校心情非常激動和愉悅,他講座的題目是《人類未來的食物》。楊院士從「基因、基因組、基因組學」的概念入手,結合具體生動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實際,讓深奧的概念通俗化。介紹了生命的連續性即遺傳,生命的多樣性即變異。舉例說明為什麼本是同根生的樹,樹上的葉子每一張都不一樣,這就是生命的多樣性。
  •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院士
    、姚期智兩位教授日前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院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創立「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姚期智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
  • 楊飄,好樣的!
    堅強的媽媽今年18歲的楊飄出生在獻縣段村鄉南皇親莊三分村。父母都是勤勤懇懇、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在楊飄童年的記憶裡,家裡雖然不富裕,但她和姐姐還有爸爸媽媽在一起總是很快樂,家中經常充滿了笑聲。「2008年的一天,爸爸突發急病,還沒送到醫院人就沒了。」楊飄說。那一年,她只有6歲,姐姐12歲。
  • 98歲楊振寧與妻子同框亮相,楊老精神飽滿,44歲翁帆開始發福
    說到我國的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相信很多人都認識,他是我國知名的物理學家,是科學院院士。他在物理領域有著極高的建樹,而他的第二段婚姻也曾一度備受外界關注,大家對他與翁帆的婚姻議論紛紛,如今他們已經攜手度過近16年,還是非常恩愛。近日,網上傳出楊教授被安徽大學的紐約石溪學院聘為名譽院士,在儀式的合影中,可以見到精神矍鑠的楊教授正坐中間,妻子翁帆端坐在他的一旁,夫妻二人同框,看上去很幸福。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葛墨林院士榮休
    葛墨林院士致答謝詞。 吳軍輝 攝中新網天津6月9日電 (記者 張道正)南開大學8日舉行典禮,為今年退休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葛墨林教授頒發傑出貢獻獎,表彰他為南開改革與事業發展、為推動中國學術繁榮與科技進步作出了卓著貢獻,並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學術聲譽。包括26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嘉賓、師生校友二百餘人齊聚南開園,共同表達對葛墨林院士的感佩與敬意。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以下為此次入選的華人學者名單:曹曉風植物表觀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