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戰機不僅僅是一架五代機這麼簡單,通過這個項目,更多可以達成試驗平臺的一個作用,所以殲20也是在小批多次生產,不停進行改進,試驗新的技術。與其說殲20是多年來我國軍事航空尖端領域的結晶,倒不如說,殲20是一個開始:是我國真正向世界航空領域的頂峰衝擊的開端。不管怎麼說,有了這個平臺,帶動了大量相關技術的發展,乃至於產生了與之配套的新的航空研發、生產、試驗體系,其作用絕對是超過一架飛機或是一個型號的。
從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人開啟隱身機項目以來到今天,雖然隱身塗料日新月異,氣動外形也遠非多年前的F117同日而語,各種配套的機載武器更是令人炫目,但其隱身技術的理論還是在吃老本:無非是兩條路,一是繼續優化飛機外形,二是繼續發展新式塗層。但這兩條路其實是越走越窄的。比起常規戰機,隱身機為了特殊外形必須對武器掛載性能做出犧牲,哪怕是F22和F35,如此成熟的隱身設計同樣是做出取捨的結果。
隱身——減小雷達反射面,與增強武器打擊能力、機動能力可以通過高超的設計技術進行融合,但本質上卻是矛盾關係。而隱身塗層在維護時間和成本上仍是個老大難問題,哪怕對於美軍而言,隱身機目前受制於這些因素,仍然只能作為「刀刃」使用,而刀的主體還是F16\F15們。如果要把刀刃的銳利程度擴展到整把刀,實現隱身五代機的全面普及,就必須拿出新的思路。
新的思路就是等離子技術、智能蒙皮技術等全新隱身技術的融合。前者其實是利用發生器在戰機外層搞出一個離子層,通過這個覆蓋來對抗敵軍偵測。如果說傳統隱身技術是被動的——始終是想盡辦法「躲」,而等離子技術就把主動權抓在了自己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價格上的下降,和隱身效果上的進一步提高——比起傳統的隱身設計,等離子隱身完全是劃時代的,兩者差距完全不亞於隱身和非隱身戰機的差距。
但等離子隱身技術仍有技術瓶頸等待突破。去年就有照片分析認為殲20開始試驗型地加裝發生器,試驗等離子隱身技術。而智能蒙皮,更加像賦予戰機生命,有些類似於給整架飛機植入了電子化的「反應系統」,雖然說沒有隨意變形那麼誇張,但卻是傳感器技術的集大成者。
通過助力和鋼索操縱各個舵面的時代早已是過去了。智能蒙皮將賦予飛機外部局部調整的能力,讓其自動化更為徹底。配合等離子技術,其隱身效果遠遠好於傳統的「塗料加外形」的隱身方式,甚至可以說完全前進了一個時代。這些技術說是劃時代,並沒有什麼不妥。
而俄羅斯《莫斯科新聞報》則在今年2月初表示,中國空軍的新式隱身技術試驗進展速度很快,有些超乎人們的想像。《莫斯科新聞報》的文章作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在隱身技術的革新上超過了俄羅斯,直接瞄準了美軍的新式機。文章認為,中國人的等離子隱身、智能蒙皮可能在10年內普及裝備,這將讓採用傳統隱身技術的F22和F35處於劣勢,甚至會改變空戰的規則。
俄國作者的說法倒並不是誇張,因為上述的新式隱身設計,並不依賴特殊外形和塗層,很可能最終實現隱身能力與打擊機動能力的兼顧。讓我們期待中國航空技術的繼續奮進吧!而作為殲20項目的總設計師,楊偉院士在整架飛機的改進、測試中付出的心血是難以想像的,甚至可以說,楊院士和他的團隊對中國隱身戰機技術的發展,立下了頭功。我們也必須向這些在科研前線風險的英雄們致敬,我們遲早有一天,會衝上軍事航空領域的最明亮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