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告訴國人的真相:隱身戰機打開雷達後不是像手電筒,而是黑洞

2021-01-15 晨曦軍情

一直以來,在談到對抗隱身飛機時,很多人都被這樣告知:雖然隱身飛機難以探測,但它要攻擊總要打開雷達吧。一打開雷達,隱身飛機就黑夜中打開的手電筒一樣,馬上就會被對方各種雷達和戰機探測到,然後對方戰機就可以進行躲避甚至是反擊。太多人聽慣了這種說法,並信以為真,然而事實卻是相反的,真相是令人震驚的:隱身戰機的雷達波依然是隱身的,它根本不像什麼手電筒,簡直像一個黑洞,因為一般戰機對其所輻射雷達波的探測距離只剩幾公裡!

F-22的平行設計,鳴謝遠望智庫楊軍威

一般我們談到隱身飛機的隱身技術時,常常提到的是氣動設計、隱身塗料、複合材料等。對於戰機的外形隱身,氣動布局是達成隱身效果的關鍵,其貢獻率達85%左右;而隱身塗料則另外貢獻約10%。對於一款合格的隱身戰機來說,優異的氣動布局可以使雷達反射面積(RCS)降低近兩個數量級(縮小100倍),性能好的吸波塗料可以使RCS減低近一個數量級,再配合複合材料、吸波結構,多方面合力,可以使一款戰機的RCS降低3個數量級左右。比如F-22通過優異的氣動設計和其他輔助手段,其前向左右45度範圍內的RCS降低到了0.001平方米左右。

有人可能會說,雖然隱身飛機對雷達隱身效果比較好,但是對方可以通過光電探測系統進行探測啊,這可能是對付隱身飛機的一個竅門。但問題是,隱身飛機同樣注重紅外隱身:首先飛機表面會塗覆能夠吸收紅外輻射的塗層,其次可以通過其他手段降低紅外輻射。比如F-22據說可以通過液氮對尾部的發動機表面進行臨時降溫,瞬間將該部位的紅外輻射減低一個數量級,從而使其擺脫對方格鬥飛彈的跟蹤。

氣動隱身手段屬於大家平時在文章中比較常見的內容,所以容易使人對隱身的理解只限於此領域,於是便產生了開篇所提及的,「人們以為隱身戰機一開雷達就會向黑夜裡的手電筒一樣」的理解。其實,戰機隱身不只是氣動隱身、紅外隱身,還包括所輻射的雷達波的隱身。同氣動隱身一樣,輻射隱身是隱身戰機的基本要求,而這種技術就是「射頻管理技術」。

對於一般戰機來說,其雷達輻射範圍較廣、功率較大,對方戰機用無源探測系統對其被動探測的距離甚至大於雷達的主動探測距離。比如F22上面的ALR-94無源探測系統,對戰機輻射源的最大探測距離達到了460公裡(這是其另一個殺招)。但射頻管理技術通過使用隱身波形、分級式的輻射功率以及其他手段,極大的降低了對方的探測距離。

美軍測試表明,使用射頻管理技術後,大型電子偵測平臺對該戰機所輻射雷達波的探測距離由2200公裡降低到了19公裡,戰機用雷達告警接收機的探測距離由350公裡降低到了8.5公裡,反輻射飛彈的探測距離從55公裡減低到了0.5公裡——也就是說,射頻管理技術將使對方電子偵察類的無源探測系統的探測距離降低97%以上,直接縮減到10公裡級別。對於這些無源探測系統來說,隱身飛機不是什麼黑夜裡的手電筒,簡直就是黑洞一樣。

以上這些隱身措施,均體現在了我國的殲20戰機身上:在我空軍內部的對抗中,無論是3代的殲10、殲11B戰機也好,3.5代的殲10B戰機也好,對殲20的發現距離都很近,而且總是會出現「不知道對方從何處來,不知道對方在何處,不知道對方何時進行的攻擊」的現象,甚至會發生「直到自己戰機被擊落,都毫無知覺」的現象——這就是殲20的威力。

殲20服役之前,我們曾設想、訓練了不少對付隱身戰機的方法,但是真的和殲20對抗起來才發現,由於以前對隱身了解的不夠,很多設想只能是設想,現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殲20的巨大威力讓空軍十分喜歡,稱「對殲20十分滿意」。殲20的服役給我軍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那就是隱身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逐漸與周邊拉開代差的時代。

作者:利刃/唐志峰

相關焦點

  • 印度雷達發現微弱信號,空軍中將洋洋得意,殲20隱身能力被破解?
    殲20 阿維納什·德奧達塔·喬西認為在過去20年時間裡,已經研發出上百種針對隱身戰機的雷達、光電搜索儀器,隱身戰機已經無法單憑隱身能力瞞過軍用雷達的探測了,隱身戰機唯一的優勢是削減被雷達發現的距離
  • 帶「刀」亮相,殲-20隱身戰機彈艙有何奧秘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黃國志珠海航展最後一日,中國空軍派出4架殲-20隱身戰鬥機編隊亮相航展,以慶祝自己69歲生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2架殲-20隱身戰鬥機首次在公眾面前打開了全部的機腹彈艙和側彈艙,展示其內部掛載的2枚霹靂-10近距格鬥空空飛彈和4枚霹靂-15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
  • 殲20靠啥實現隱身?電科突破RCS技術,隱身性能打破0.001㎡紀錄
    從隱身戰機的基本設計開始,隱身戰機的首要設計目標,就是縮短雷達對它的有效探測距離。為減小雷達回波,應精心設計飛機外形,機身表面應塗覆厚度合理、材質適中的雷達吸波材料,拋光表面應去除反射能力強的毛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階段的殲20和F-22等隱身戰鬥機一樣,都具有全新的特殊外形,塗層也與以往戰機有了明顯的區別。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在這一天的12時50分,殲20在四川成都的溫江機場跑道上進行了數次滑行試驗後,終於離地升空,在機場上空以中低速度進行了18分鐘的首飛,標誌著我國隱身戰鬥機的研製揭開了新的一頁。殲20簡介殲-20(代號:威龍)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四代制空戰鬥機。
  • 從官方信息看殲20的隱身性能:雷達反射面積只有棒球那麼大
    (沒錯,就是殲20雷達的研究所)所長胡明春的報導。成飛所一篇名為《機載天線RCS縮減及其布局設計》的論文稱,單個未採取隱身措施的機載天線(雷達、導航、通信、識別等)的RCS約為0.02㎡(此處存疑,因為機載雷達天線的面積較大),這也就意味著,使用了胡明春所研製的天線隱身技術後,戰機雷達的RCS將降低到0.0001㎡(或稍大)的程度。如果再使用傾斜布置,則可以使其RCS繼續降低到0.00005㎡(或稍大)的程度。
  • 中國隱身戰機準備就緒,渦扇15即將量產,殲20全新起飛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殲20隱身戰機正式進入量產。這個可不是2017年的原版J20,而是改進型J20B。殲20的研製已經耗資44億美元,每架飛機的建造成本為1.1億美元。除了製造比較困難外,原型機還存在著一些性能問題,到2018年時,僅有6架預產型J20服役。
  • 等離子隱身終於突破!殲20六邊形開口是重點,或讓雷達不可探測
    自殲-20服役以來,關於它的各種話題在網絡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殲-20作為我國首款正式服役的五代戰機,而大眾對其最熟悉又陌生的一點就在於隱身性能上,事實上隱形技術一直是衡量現代武器裝備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現代戰爭中最重要的突防手段,隱形技術應用在機身上必然是一個前沿。
  • 殲20尾噴隱身終實現?「雙層超材料」成功突破,雷達波只能繞路
    儘管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將研發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機」,但無一例外都沒有了下文。畢竟,當今世界除了中美俄三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拿出實用的戰鬥機隱身技術,並配以符合可大大降低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外形設計,從而提出自己的五代機方案。 而在五代隱身戰機的設計中,外形的隱身設計是首先要攻克的一道技術難題。
  • 我國新型隱身材料終於曝光,殲20隱身能力將會再次增強
    五代機的戰鬥機是非常的強勁,一架五代機可以與20架四代機相對抗,足以說明五代機和四代機的差距。五代機戰鬥力如此之強,世界很多國家都想擁有五代機,到目前擁有五代機的國家卻只有三個。  五代機不是耗費重金就能夠研製出來的,需要的技術是很難攻克的,不然世界上也不是只有三個國家能夠建造五代機了。伊朗、日本、韓國、印度等國也相繼公布了自己五代戰機的一些資料,但是依然沒有進展。
  • 殲20不掛這個小球,雷達真沒反應,出海時也會帶嗎?
    但從殲-20戰機自身優異的隱身性能來看,要悄然完成繞島巡航而不被發現,機率卻相當高。先不說在空軍自己去年舉行的「紅劍」體系對抗演習等大型演習中,殲-20戰機已經讓精銳的地面雷達部隊好好見識了一下什麼叫四代隱身戰機,就算是外軍,也早已有類似案例。解放軍報此前報導過,在2016年2月春節之後,東海防空識別區附近有不明飛行目標出現。
  • 俄制反隱身雷達開賣,印度或成最大買家?專家:買了也看不見殲20
    俄羅斯開始出口反隱身雷達,稱其目標客戶為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最大的買家可能是印度。據說該雷達能夠有效探測320公裡範圍內的低可見度目標,包括隱形飛機。有些專家說即使印度買了它,也看不到殲-20。
  • 殲20獲嶄新皮膚!超材料實現彎道超車:減輕50%隱身結構重量
    特別是近日,繼此前我國在深圳成功建設世界首條超材料生產線之後,中國軍工科研團隊再傳捷報,即將進入量產的新型超材料將被應用成為殲20的新隱身蒙皮,在帶給機體重量減輕50%的同時,殲20的隱身性能將在全球眾多戰機中獨領風騷。與此同時,隨著超材料技術的深度研發,其在未來軍工領域的眾多應用,也將全面提升中國國防科技的領先水平。
  • 什麼是米波雷達,中國如何發現隱身戰機?工作原理原來是這樣的
    在對空中飛行器進行探測時,地面雷達會通過接收飛機的反射波,來判斷目標飛行器的速度距離等。經過一系列的計算,進而得出具體的數據。隨著隱身戰機時代的到來,傳統雷達迎來巨大的挑戰。這是因為隱形戰機採用低可探測塗裝,機身設備都經過特殊處理,整體雷達反射面積很小。
  • 殲20國慶假期放猛料,隱身性能進一步提升,疑似換裝渦扇15
    在國人歡度國慶假期之際,網友放出了殲-20最新型號的試飛照。一架黃皮殲-20騰空而起,機身做工非常精湛,在彈艙邊緣增加了黑色的吸波材料,進一步提升了隱身性能。更令人驚喜的是配備的鋸齒狀發動機發生了變化,這種發動機比早先裝備的鋸齒狀發動機更短,並沒有矢量噴口,很可能是渦扇-15發動機。
  • 殲20隱身能力超強,為何還要裝龍勃透鏡?我只是想讓你看見我!
    按照殲-20總師的說法,殲-20是高度隱身化的第五代戰鬥機。一般情況下,現役戰鬥機不太可能依靠其機載雷達偵測到殲-20。要知道,依靠隱身氣動布局和吸波複合材料,可以使隱身戰鬥機前向左右45度範圍內的雷達反射面積降低到0.001平方米左右。戰鬥機的釐米波火控雷達即便是在10公裡的視距內,也很難發現殲-20。
  • 殲20隱身性很差?機腹下這個地方暴露隱身能力不弱於F22
    自去年在珠海航展公開亮相之後,殲-20戰鬥機再沒有出現在公眾場合,直到上周末舉行的沙場大閱兵,3架殲-20戰鬥機以戰鬥姿態亮相,同時訓練過程中拍攝的座艙內視角視頻也被剪切進直播畫面中,讓廣大軍迷過足了眼癮。
  • 淺析F-35隱身戰機的內置彈艙
    F-22A隱身戰機F-35隱身戰機便是如此,儘管F-35不能說是F-22A的繼任者、儘管F-35是一款單發機而不是F-22A那種雙發機、儘管F-35在設計定位並不是F-22A那種高端、完美的隱身戰機,但是在內置彈艙設計上,F-35實現了對F-22A的全方位超越,更加先進、更加科學、更加合理也更具潛力,是F-35上的一大亮點。
  • 揭秘殲20戰機戰鬥力有多牛?具有哪些先進性能(組圖)
    殲20接近量產殲20接近量產 揭秘殲20戰機到底有多牛?殲20的座艙操作,充分體現了「後發優勢」。  殲20接近量產殲20接近量產 揭秘殲20戰機到底有多牛?  內置彈艙  兩種發射方式並存  對於近來曝光的殲20戰機在空中打開側彈艙的照片,專業人士稱,對於五代機而言,隱身與高速是其核心屬性,而空對空飛彈從隱身戰機的內置側彈艙進行發射,對這兩者都會造成影響,因而從軍機研發角度來說,發射飛彈之前確實應進行空中開彈艙實驗,以此收集參試數據,為飛彈發射測試進行先期準備。
  • 殲20遇到F-22該怎麼打? 徒有虛名還是被吹捧過高?
    殲20在閱兵式上再次火了一把,三架殲20編隊橫空掠過,接受檢閱,表明殲20在實戰上又邁進了重要一步。此次殲20隆重出擊,是在去年珠海航展後,殲20的再次亮相,也成為了此次閱兵式上最重要的看點之一。殲20,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五代戰機之一,是能夠和F-22相抗衡的男人,從殲20問世到如今的量產,殲20和F-22的比較就從未停止過,孰強孰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隨著F-22開始部署日本,那麼未來殲20會不會有機會和F-22一較高下呢?其實不管是F-22還是殲20,雙方都不會輕易碰出火花,即使是真的開打,那麼雙方也會在中國的防禦系統下開打。
  • 為什麼隱身戰機打開雷達就無法隱身?答案沒這麼簡單
    在軍迷圈,有一種觀點非常流行,那就是隱身戰鬥機一旦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主動開啟了機載雷達,那就等於說放棄了隱身能力,因為敵方的雷達預警系統同樣可以通過機載雷達知曉隱身戰機的位置。這是真的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隱身戰機的戰鬥力會不會大打折扣?今天我們就來主要分析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