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2021-01-16 澎湃新聞

原創 肖元 航空知識

陳肖/攝

2011年1月11日,這是值得載入史冊的一天。在這一天的12時50分,殲20在四川成都的溫江機場跑道上進行了數次滑行試驗後,終於離地升空,在機場上空以中低速度進行了18分鐘的首飛,標誌著我國隱身戰鬥機的研製揭開了新的一頁。

殲20簡介

殲-20(代號:威龍)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四代制空戰鬥機。一般認為,第四代戰鬥機應具備「四超」能力,即超隱身能力,超機動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信息優勢。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超隱身能力,在空對空作戰中,超隱身能力將具備獨特的優勢。

為什麼超隱身能力至關重要?

在現代空對空作戰中,戰鬥機既要做到監視和搜索敵方目標又要做到不被敵方偵察和電子支援系統發現,從而避開反輻射飛彈和隱身目標的打擊與威脅。這一切都依賴於戰鬥機是否具有優良的隱身能力。

何為雷達隱身技術?

雷達隱身技術是一種通過降低戰鬥機、艦艇、飛彈等武器的反射特性,使雷達對該武器的探測距離大幅度縮短,從而讓雷達探測不到的技術和方法。由於在現代戰爭尤其是超視距空戰中,通過雷達訊號探測是探測戰鬥機的最可靠方法,因此減弱作戰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強度,是戰鬥機設計中提高隱形能力的最關鍵和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判斷一架戰鬥機的隱身能力強弱?

在雷達隱身方面有個重要術語,即雷達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縮寫RCS),用來表徵偵察目標在雷達波照射下所產生的回波強度的大小,又稱後向散射截面,是雷達入射方向上目標散射雷達信號能力的度量,常用平方米或分貝平方米為單位。飛機雷達散射截面越小,隱身能力就越強。雷達散射截面與目標材料的電性能、幾何外形,目標被雷達波照射的方位,入射波的波長及入射場極化形式有關。

殲20如何實現雷達隱身?

特殊機頭與機身形狀

殲20機頭(圖源:網易)

殲20採用尖頂拱形機頭,其垂直截面基本呈稜形。機身上下部由兩個傾斜平面結合,一條細細的稜線縱貫前機身。

設計原理:一般飛機的機身呈圓柱形或接近圓柱形,電磁波無論從機身四周哪個方向照射,雷達散射截面都比較大。如果機身剖面形狀改為稜形,就只有照射方向正好和稜形表面垂直時,飛機的雷達散射截面才最大;而從其他方向照射時,雷達散射截面就比圓形剖面的小得多。

翼身融合和垂直尾翼外傾

殲20翼身融合較好,整個機腹較平整光滑(圖源:網絡)

殲20的鴨翼和主翼都處於同一平面內,鴨翼、主翼和垂尾前緣的線條乾淨簡潔,沒有多餘折角,採用了適中的後掠翼,主翼與機身融合良好。

設計原理:一般飛機的機翼和機身、平尾和垂尾之間,會產生一種角反射效應,即相鄰兩個表面接近垂直時,電磁波不管從哪個方向入射,經過一次或幾次反射後,最終都將沿入射波相反方向返回到雷達接收機。而採用翼身融合體的飛機,機身和機翼平衡過渡,看不出明顯的分界線。這樣,在機身和機翼之間就不會出現角反射效應。

此外,殲20採用雙外傾全動式差動垂尾設計,是因為傾斜的立面可以有效降低側向雷達回波強度。

主要機體部件相互平行

主要機體部件如機翼、鴨翼的前緣在水平投影面上相互平行,前機身進氣道向外傾斜的側壁和相同一側的垂直尾翼相互平行,左右相對的垂直尾翼和腹鰭相互平行,垂直尾翼後緣和腹鰭後緣在垂直投影面上相互平行,進氣道唇口外緣線和腹鰭前緣在垂直投影面上相互平行。

設計原理:將雷達反射波集中到幾個窄波束以內,使飛機在其他方向上的散射截面積儘可能最小。

DSI進氣口

圖源:網絡

在發動機進氣系統上,殲20採用了先進的無附面層隔道(DSI)進氣口設計,這種進氣口的特點是在進氣口前方的機身上有一個鼓包狀突起,通過這個突起來模擬常規進氣道中的一、二級可調斜板。

設計原理:這樣設計一是取消了傳統超音速進氣道上的複雜結構,大大減輕了結構重量,二是消除了附面層隔道和飛機蒙皮之間的雷達反射,減小了飛機迎風面的阻力,有助於降低正前方的雷達散射截面,提高了飛機的隱身性能。

S形進氣道

圖源:網絡

殲20採用的S形進氣道在進氣口之後立即大幅向上方內側彎曲,以同時避開主彈艙和側彈艙,然後再形成兩個並行的管道通向發動機。

設計原理:在飛機內部,發動機是強反射部件。特別是直的進氣道,雷達波可以從進氣口直接照射到發動機的風扇或壓氣機葉片,產生很強的反射波。如果把進氣道做成S形,雷達波在S形進氣道中會發生來回反射,避免了雷達波直接照射到發動機風扇或壓氣機葉片,減小了雷達散射面積。

武器內置

圖源:網絡

殲20在機身腹部有可以攜帶中程空空飛彈的主武器艙,在進氣道外側有可以攜帶近距離格鬥飛彈的小型武器艙。

設計原理:為了保持外形的平滑,最大限度減少表面突出物,從而減少角反射效應。

各艙門邊緣為鋸齒形

圖源:網易

殲20原型機起落架艙門和減速傘艙門均有鋸齒形邊緣。

設計原理:電磁波入射到接縫處,存在多次反射的特徵,採用鋸齒形邊緣能夠減少接縫處的雷達回波強度。

雷達隱身材料

殲20採用了超材料隱身薄膜,超材料是一種特種複合材料,通過對材料關鍵物理尺寸進行有序結構設計,使其獲得常規材料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實現對雷達波束的散射和吸收。

設計原理:超材料隱身不是通過改變雷達波反射或吸收雷達波來進行隱身,而是通過改變波的傳播路線,使波發生彎曲,以達到繞射傳播的目的從而實現隱身。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殲20的超隱身能力呢?

參考文獻:

[1]潘文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面解析殲20[J].創新科技,2011,(2):30-37.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

原標題:《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隱身戰鬥機是如何實現隱身的?詳解隱身技術原理!
    序言一說到隱形戰鬥機,大家都會說很牛叉。具體有多牛叉?估計很多人也說不出來。首先呢,小鯨我先給大家科普下。隱形戰機並不是真的看不見或者是物理上的絕對隱身,而是通過運用多種隱形技術,降低了飛行時的信號和可探測性。這樣就不容易被雷達發現、識別和跟蹤,從而達到隱身的效果。
  • 等離子隱身終於突破!殲20六邊形開口是重點,或讓雷達不可探測
    我國這一技術的突破,讓世界再一次投來驚訝的目光。並且把目光放在了我國殲20戰鬥機上,而此前有關殲-20進氣道外側機體上的「六邊形」開口,就被網友宣稱是我國領先世界所採用的「等離子」隱身技術。妥妥的甩掉了美國F-22和俄羅斯蘇-57戰鬥機100條街!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殲20靠啥實現隱身?電科突破RCS技術,隱身性能打破0.001㎡紀錄
    成功解鎖我國隱身機 RCS測量法,後期的調試運用便能使殲20隱身性能再度提升0.5倍達到領域頂峰。讓我們一同來解鎖這一陌生的跨時代概念吧! 首先,大夥可能會問,殲20戰鬥機究竟靠什麼本事,實現了隱身呢?
  • 我國新型隱身材料終於曝光,殲20隱身能力將會再次增強
    五代機的戰鬥機是非常的強勁,一架五代機可以與20架四代機相對抗,足以說明五代機和四代機的差距。五代機戰鬥力如此之強,世界很多國家都想擁有五代機,到目前擁有五代機的國家卻只有三個。  五代機不是耗費重金就能夠研製出來的,需要的技術是很難攻克的,不然世界上也不是只有三個國家能夠建造五代機了。伊朗、日本、韓國、印度等國也相繼公布了自己五代戰機的一些資料,但是依然沒有進展。
  • 殲-16新圖曝光,機身表面做工完美,雷達隱身改進亮眼
    殲-16戰鬥機的進化是全方位的,這種先進的多用途雙座戰鬥機不僅有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數位化座艙、綜合電子戰系統、先進光電雷達在內的尖端航電;還具有媲美蘇-30戰鬥機的加強機身結構
  • 殲20尾噴隱身終實現?「雙層超材料」成功突破,雷達波只能繞路
    儘管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將研發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機」,但無一例外都沒有了下文。畢竟,當今世界除了中美俄三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拿出實用的戰鬥機隱身技術,並配以符合可大大降低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外形設計,從而提出自己的五代機方案。 而在五代隱身戰機的設計中,外形的隱身設計是首先要攻克的一道技術難題。
  • 印媒:中國新材料或讓所有軍事雷達難探測,比殲20隱身效果更強?
    眾所周知,五代機其中的一項硬性指標就是隱身技術,而這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國家能夠做到,最近卻有消息稱中國在一種工程材料上有所突破,這或許會給中國在隱身技術帶來全新的改變。,如果這些材料能夠成功升級中國現有的非隱身飛機,那麼和美俄相比,擁有20架殲-20和大約1500架其他戰鬥機的中國將會大大提升其空中戰鬥力。
  • 沈飛隱身戰鬥機繼續前進,採用先進超材料,打造更強隱身性能
    中國航空工業龐大的院所中,沈飛和成飛以及西飛是不折不扣的三大巨頭,在人員,資源和技術方面都擁有無可辯駁的優勢,其中沈飛和成飛是長期以來的「死對頭」,兩家研發產品都是戰鬥機,所以競爭激烈,沈飛長期以來都佔據優勢,最近些年開始嚴重落後對手,殲-20戰鬥機的出現,使得成飛獲得了中國第一隱身戰鬥機製造商的寶座。
  • 從官方信息看殲20的隱身性能:雷達反射面積只有棒球那麼大
    一直以來,大家只能靠各種推測來估計殲20的隱身能力,能夠做「實錘」的證據很少。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筆者還是挖掘出了一點「靠譜」的東西。(沒錯,就是殲20雷達的研究所)所長胡明春的報導。報導稱,在機載寬帶隱身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中,胡明春深入研究了相控陣天線隱身機理,創造性的提出了技術路線,使天線的雷達反射面積(RCS)比傳統天線降低了幾百倍,與載機的低散射載體相當,為我國研製新一代隱身戰機做出了重要貢獻。
  • 殲20隱身能力超強,為何還要裝龍勃透鏡?我只是想讓你看見我!
    按照殲-20總師的說法,殲-20是高度隱身化的第五代戰鬥機。一般情況下,現役戰鬥機不太可能依靠其機載雷達偵測到殲-20。要知道,依靠隱身氣動布局和吸波複合材料,可以使隱身戰鬥機前向左右45度範圍內的雷達反射面積降低到0.001平方米左右。戰鬥機的釐米波火控雷達即便是在10公裡的視距內,也很難發現殲-20。
  • 印度雷達發現微弱信號,空軍中將洋洋得意,殲20隱身能力被破解?
    印度媒體也開始大張旗鼓的報導殲20已經部署在前方基地,低調的試探性飛行被印度空軍及時察覺。而前印度空軍中將阿維納什·德奧達塔·喬西也對此洋洋得意,認為印度已經掌握了發現隱身戰機的技術。
  • 殲20大獎除了楊偉,還有一位「隱身」總師!美國想抄襲都不行
    毫無疑問,這正是中國第一種隱身戰鬥機殲-20拿下了外觀專利大獎,總設計師楊偉及其團隊代表榜上有名。10電傳飛控系統的攻關,隨後成為殲-20戰鬥機的總設計師。 不過,殲-20誕生至今,總有一些聲音,質疑殲-20的隱身能力,主要是其擁有世界上所有戰鬥機當中面積最大的鴨翼,很多人誤以為其一定會降低隱身性能。其實雷達隱身性跟外形有大關聯,但卻跟面積大小沒有直接關係。
  • 殲20隱身性很差?機腹下這個地方暴露隱身能力不弱於F22
    自去年在珠海航展公開亮相之後,殲-20戰鬥機再沒有出現在公眾場合,直到上周末舉行的沙場大閱兵,3架殲-20戰鬥機以戰鬥姿態亮相,同時訓練過程中拍攝的座艙內視角視頻也被剪切進直播畫面中,讓廣大軍迷過足了眼癮。
  • 中國隱身戰機準備就緒,渦扇15即將量產,殲20全新起飛
    中國在2014年就開始向出口客戶推銷28噸級的FC-31戰鬥機,殲20的製造商CAC公司還在生產JF-17和殲10。JF-17梟龍是中國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巴基斯坦是主要客戶。FC-31還沒有做好量產的準備,部分原因是它和殲20存在一些相同的生產問題,而中國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讓殲20投入量產上。
  • 殲-20隱身果然與眾不同,具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民企立下大功!
    超材料和J-20近日殲20總工程師楊偉在北京記者面前宣布了一重磅消息,中國民用公司開發的超材料被用於中國第五代殲-20戰鬥機。殲-20還有多少驚喜它與隱身技術長期相關,由於其負折射率,超材料是宏觀和三維複合材料,通過人工設計為周期性結構,可以像印表機或者膠片衝洗一樣重複列印製作。
  • 事後復盤,殲20戰鬥機一飛沖天,不辱使命
    中國航空工業和國家政府計劃幾乎同步,在65之前由於各種原因,規劃都不是很成功,實際上航空工業真正走入正軌快車道還是從2003年開始,殲10戰鬥機成功試飛裝備部隊,從此之後中國航空工業井噴,10年之內就成功研製了殲20雙發隱身重型戰鬥機和運20大型運輸機,去年直20通用直升機也開始頻繁露面,還剩下一個類似美國B2隱身轟炸機的轟20隱身轟炸機,也是遲早的事情。
  • 殲20部署前線簡易機場,為啥不怕風吹日曬?超材料隱身獨領風騷
    在過去近二十年的軍工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諸如052C/D型神盾驅逐艦、殲-10A/B/C型戰機、殲-16戰鬥轟炸機、殲-15艦載戰鬥機、新型核動力潛艇等一大批明星裝備,此一階段可以用「補課」一詞概括。
  • 帶「刀」亮相,殲-20隱身戰機彈艙有何奧秘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黃國志珠海航展最後一日,中國空軍派出4架殲-20隱身戰鬥機編隊亮相航展,以慶祝自己69歲生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2架殲-20隱身戰鬥機首次在公眾面前打開了全部的機腹彈艙和側彈艙,展示其內部掛載的2枚霹靂-10近距格鬥空空飛彈和4枚霹靂-15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
  • 殲20告訴國人的真相:隱身戰機打開雷達後不是像手電筒,而是黑洞
    氣動隱身手段屬於大家平時在文章中比較常見的內容,所以容易使人對隱身的理解只限於此領域,於是便產生了開篇所提及的,「人們以為隱身戰機一開雷達就會向黑夜裡的手電筒一樣」的理解。其實,戰機隱身不只是氣動隱身、紅外隱身,還包括所輻射的雷達波的隱身。同氣動隱身一樣,輻射隱身是隱身戰機的基本要求,而這種技術就是「射頻管理技術」。
  • 央視披露殲20:使用世界第一種隱身超材料!電磁波全變沒了
    今年3月,央視播出的《大國重器》節目第八集首次披露,我國在全世界首次實現超材料(Metamaterial)量產,而這種超材料可用於新型戰鬥機隱身蒙皮,此次參加珠海航展,光啟將重點呈現超材料規模交付「硬功夫」,現場展示戰機、無人機、艦船、飛彈等尖端裝備隱身解決方案」。軍事觀察家將根據國內外公開資料對光啟公司研發的新一代超材料隱身技術做一簡要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