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軍網英文報導了空軍航空兵某團的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配圖顯示該團裝備的殲-16戰鬥機在製造工藝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機身表面蒙皮光滑平整,這點在新裝備的低視塗裝殲-16上尤為明顯。
殲-16代表著沈飛在持續數十年國產「側衛」系列戰鬥機生產研發上的最高成就,從最初的按許可證生產殲-11,到後來創新改進的殲-11B/BS,再到自主研發的大幅進化殲-16戰鬥機,在「國側」作戰性能快速進化的同時,其生產工藝也日臻完善。
殲-16戰鬥機的進化是全方位的,這種先進的多用途雙座戰鬥機不僅有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數位化座艙、綜合電子戰系統、先進光電雷達在內的尖端航電;還具有媲美蘇-30戰鬥機的加強機身結構,增加了一對機翼內側重載掛架;該機還是第一種從一開始就安裝國產WS-10大推力發動機的「國側」,徹底擺脫了對俄制發動機的依賴。
眾多技術改進讓殲-16服役後迅速成為「攻防兼備的空中作戰多面手」,被譽為「殲-20的好搭檔」。總體而言,殲-16的航電比俄羅斯的蘇-35更勝一籌,在技術水平上相當於美國空軍即將服役的F-15EX,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四代半戰鬥機。
殲-16在隱身上的改進往往會被人們忽略。該機隱身改進的一個方面是目視隱身,也就是時髦的低視灰空優塗裝,通過將雷達罩抗靜電塗層、機徽和所有說明警告標示全部淺灰化降低了塗裝的醒目程度,縮短在視距內空戰中被目視發現的距離。根據我國空軍頒布的新塗裝規定,這種低視塗裝可能會成為我國空軍一線部隊戰鬥機的標準塗裝。
殲-16隱身改進的另一個方面是雷達隱身。該機最明顯的雷達隱身改進就是使用了金屬氧化物鍍膜座艙蓋和風擋玻璃,這層有著淡紫金屬色的鍍膜能有效阻止雷達波進入座艙引發強烈反射,利於降低殲-16的雷達截面積。利用殲-20隱身戰鬥機的研製成果,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殲-16在機身關鍵部位尤其是其直通式進氣道內應用了吸波塗層。其實我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展開了戰鬥機隱身技術研究,使用殲-7和殲-8對新型吸波塗料和材料進行了深入測試,取得豐碩成果。
當然受限於「側衛」原始設計,殲-16的雷達隱身改進只能集中在降低迎頭雷達截面積上,對其他方面無能為力,但即便這樣也將大幅提高該機在面對同等級戰鬥機時的作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