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殲20隱身戰機正式進入量產。這個可不是2017年的原版J20,而是改進型J20B。殲20的研製已經耗資44億美元,每架飛機的建造成本為1.1億美元。除了製造比較困難外,原型機還存在著一些性能問題,到2018年時,僅有6架預產型J20服役。
在2017年底宣布殲20正式服役之後,通過航拍工廠和空軍基地衛星照片可以看出,殲20的一直沒有實現批量生產。廠家最初計劃每月生產三架,但從2017年到2018年,僅有十幾架沒有完工的J20。J20最明顯的問題是發動機,2018年安裝的WS-10是個障眼法,推力不足以支持J20超巡。
中國在發展高性能噴氣發動機方面一直存在問題。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開始為殲20這樣的大型飛機研發更強大的WS-15發動機。儘管研製人員做了很多努力,但WS-15的可靠性仍然無法解決,此前就有WS-15在2015年的一次靜態(地面)測試中發生爆炸的傳言。
在2018年時,沒有人知道WS-15什麼時候能夠研發成功,有沒有類似美國F-22用的矢量噴管。但人們相信到2020年,為J20安裝更強大的WS-15還是有可能的。為了維持J20優異的隱身性能,換裝WS-15後外形和重量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對J20的外形進行修改,還需要重新測試。時間線拉到現在,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這其中就包括WS-15的可靠性問題。
一代傳奇發動機的研製歷程註定是曲折的,高性能噴氣發動機也是一代一代改進來的。從2018年宣布WS-15的批生產型將在2019年問市,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假設,因為WS-15大約從2003年開始研發,2008年造出了第一個原理樣機。根據以往的發動機開發經驗,WS-15應該可以在2020年實現量產。中國解決了這些問題,因為如果不量產WS-15發動機,就無法量產J20B。
中國在2014年就開始向出口客戶推銷28噸級的FC-31戰鬥機,殲20的製造商CAC公司還在生產JF-17和殲10。JF-17梟龍是中國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巴基斯坦是主要客戶。FC-31還沒有做好量產的準備,部分原因是它和殲20存在一些相同的生產問題,而中國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讓殲20投入量產上。
殲20於2011年首飛,比FC-31早一年。在原定於2015年底開始量產之前,製造了8架原型機。最早的J20原型機至少有兩架,2013年出現了一架新的原型機,該機經過多次修改,估計最大重量為37噸。到了2018年,又造出了幾架原型機以及至少6架量產型,再加上十幾架還在裝配線上的。一旦WS-15發動機準備好服役,就會進行大批量生產。
殲20的研製工作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畢竟戰鬥機這種高技術兵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J20最初看起來和美國的30噸級F-15C重量級別差不多,但預生產型J20的重量更接近F22。相比之下,美國的F-35A隱身戰鬥轟炸機是31噸的單發戰鬥機,而雙發的F-22稍大億點,為38噸。俄羅斯的蘇-57重達37噸,同樣因技術問題沒有進入量產階段。俄羅斯人可以製造出比中國人更強大的發動機,但他們的其他技術(隱身塗層和電子技術)落後不少,俄羅斯已經正式暫停了蘇-57隱身戰鬥機的生產。本文由企鵝號只貝原創。
雖然殲20正面看去很像美國的F-22,但它的重量和發動機功率更接近於老式的美國F-15C。換句話說,J20長20.4米,翼展13.5米。殲20的機翼面積和F-15C差不多,比F-22少了25%左右,而F-22的長度和翼展都比F-15大幾分。殲20的發動機功率和F-15C差不多,而F-22的功率比它高65%。在開啟加力的情況下,殲20的功率比F-15C還要大,和F-22也差不太多。但由於開啟加力消耗的燃料太多,每次使用的時間不能超過幾分鐘。發動機開啟加力燃燒後也會產生更多的熱量,飛機的熱紅外信號更容易被熱傳感器發現。J20B能夠在發動機不開啟加力的情況下進行超級巡航,加入F-22、歐洲颱風戰鬥機和JAS-39的行列,成為可以超級巡航的飛機。
殲20隻是世界上第五種隱身戰機,其他同行是美國的F-22和F-35,加上俄羅斯的蘇-57。美國的F-117其實是一種輕型轟炸機,B-2顯然是一種重型轟炸機。雖然殲20的外形可以提供一定的隱身性能,但隱身性能更多是靠覆蓋飛機的特殊塗料。目前還無法得知中國的隱身塗料在什麼水平。
殲20要想真正成為一種高級戰鬥機,它需要有與F-35相當的電子設備(包括雷達和防禦系統),以及強大可靠的發動機和有效的雷達吸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