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近二十年的軍工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諸如052C/D型神盾驅逐艦、殲-10A/B/C型戰機、殲-16戰鬥轟炸機、殲-15艦載戰鬥機、新型核動力潛艇等一大批明星裝備,此一階段可以用「補課」一詞概括。
最近兩三年以殲-20、055萬噸大驅為代表的跨代裝備陸續進入現役序列,則預示著軍備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躍升階段。
殲-20戰鬥機批量入列
國產跨代裝備雖然在動力、反導等項目中還存在短板,但這並不妨礙「引領超越」的底子。
八月中旬不明數量的殲-20戰機現身西北和田軍民兩用機場,這是該型戰機首次臨戰部署。無獨有偶,兩年前號稱同屬隱身戰鬥機且處於試飛狀態的兩架蘇-57也首次以臨戰姿態部署敘利亞。
活躍在大西北的殲-20(資料圖)
對比兩型戰機臨戰部署情況也能總結出一些有意思的訊息,首先兩型戰機部署的機場都沒有配套的專業維護設備,凸顯其臨戰背景下的戰場環境適應力,然而我們顯然技高一籌,因為殲-20是全隱身狀態下的野戰部署,而蘇-57時至今日依然沒能用上隱身塗層。
蘇-57近似於三代機的機體設計表明該機隱身能力趨近於零,直到本月1日,俄國防工業綜合體消息人士披露,從明年開始蘇-57將首次應用聚合物隱身塗層,每年交付數量僅8套。
隱身塗層只能吸收部分雷達照射波束,要想從根上解決隱身問題就必須大刀闊斧地對機身進行修形,然而他們並沒有多少餘力去做這件事。
蘇-57與三代機並無二致的機體布局
殲-20實戰環境適應力不僅遠在蘇-57之上,也在大洋彼岸包括F-22A、F-35在內的一系列隱身軍機之上。
第四代戰機核心優勢是強大的信息戰實力,而信息戰的制高點是「我知道你,而你不知道我」的隱身能力。大洋彼岸擁有豐富的隱身機型研製經驗,先後推出了B-2A隱身轟炸機、F-117A夜鷹攻擊機、F-22猛禽戰鬥機、F-35系列閃電戰機,這些機型不僅擁有強悍的攻防實力,還有「機庫皇后」的美譽。
修補F-22脫落的隱身塗層
因為上述戰機使用的也都是聚合物材料製備而成的隱身塗層,在使用時極易脫落,這一問題就連最新型的F-35也無法克服,交付澳大利亞空軍的同款機型使用沒多久就遇到了隱身塗層脫落問題。
F-35隱身塗層起泡脫落
為什麼兩大航空強國紛紛在隱身塗層上馬失前蹄?看似一層薄薄的隱身外衣背後是以十年為單位計算的研發周期,也是以百億為單位的項目投入。
殲-20之所以能夠在隱身能力上技高一籌是因為應用了一項堪稱未來技術的超材料隱身薄膜,這是一種在2平方毫米區域內聚集上萬個人工微結構的特殊材料。
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通過改變微結構的形狀可以實現隱身、防水、抗燃燒、防結冰等功能,在國家重大專項支持下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先推出的產品就是隱身超材料薄膜。
超材料生產線
超材料隱身薄膜抗損性要比傳統聚合物隱身塗層高出幾個數量級,前者還可以附加防結冰功能,進一步優化戰機的高空飛行性能。
在超材料技術研究層面我們與大洋彼岸是齊頭並進,然而我們率先建立了全球第一條超材料生產線,並實現批量化生產應用。
殲-20雙機起飛
大洋彼岸計劃在下一代戰機中應用的隱身技術我們在殲-20身上就實現了應用,毫無疑問這是一招漂亮的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