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女博士論文造假真相:數據造假難以發現

2020-11-27 手機鳳凰網

某高校博士畢業典禮

林院士否認自己發過公開信

◎文/本報記者 馬軍

中科院一名女博士因假造論文數據,近日被撤銷博士學位。該博士的導師林國強院士在接受《青年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生為何造假,他到現在都不明白;當時抽查學生論文時,並沒能抽查到這一篇;事後他們花了半年時間才證實其造假。

女博士造假事件,反映了什麼問題?記者在對北京的部分博士進行調查時,100%的被訪者都說,導師不動手做實驗;有博士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實驗數據是否真實,導師只有聽學生的。更有博士認為,目前各高校和院所對學生論文的監管辦法,基本上沒什麼用處。有中科院教師提議,不妨考慮引進對導師的「實質性處理辦法」。

造假事件震動學界

「最牛化學所」曝出女博士造假事件

7月11日,中科院發布公告,稱因為論文數據造假,一名博士的學位被撤銷。此事隨即被北青、北晨、京華等媒體報導,各大網站進行轉載,引起人們關注。

其實早在今年3月,一封以該博士生導師林國強院士的名義發表的「公開信」,就在網絡上流傳。信中披露,林院士發現自己的一名女博士生在畢業論文數據中造假,於是撤回了這篇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的論文,並提請國務院學位辦撤銷女博士的學位。

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位於上海,被認為是中國在該領域「最牛」的一個科研單位。而林國強院士也被認為是該領域內「最牛」的科學家之一(他曾任有機所所長,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的主任,被稱為「國內化學界目前重要的領袖人物」)。此外,刊登該論文的《美國化學會志》,也被認為是世界上頂級的化學刊物。

大概涉及的幾方都夠得上「重量級」,該事件引起的震動頗大。幾乎所有的化學論壇和不少學術網站、考研網站都轉貼了這封被認為是「自曝家醜」的「公開信」。

包括國內各大高校院所與化學相關的學生老師在內,在網上對此事進行了討論,部分網站的爭論還相當激烈。對立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有機所是否給學生過大的壓力,導師是否該承擔第一責任,等等。

林院士否認自己發過「公開信」

但在7月13日,記者撥通林國強院士的電話時,他堅決否認這封所謂的「公開信」是自己發表的,並對此前網上的質疑一一回應。

「那封信不是我把它弄到網上去的,因此我不負責。」林院士說,這封信不是公開信,他們是內部課題組長之間溝通,目的是防止再出現這種事情。

「你看第一句話,『各位同事』,這不是向社會公開吧?一公開就把事情搞亂了。」林院士說,要公開給社會的話,不是這種寫法。

這封信被人不負責任地傳到網上去,一上網就全世界都知道了,林院士說自己本來不是這個意圖。公開這封信的一個後果,林院士認為是讓自己和女博士黃欣欣(化名)雙方面都沒有退路了,也讓他們跟黃的進一步溝通變得不可能。

「原來她是可能有退路的,我們公布的時候,把學位委員會的這個事情向她講清楚,她完全可以回來重新再念博士。但是現在一上網,她就沒有退路了,全世界都知道了這件事。為什麼我反對把它弄到網上去,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林院士說。

花半年時間才證實她造假

開始沒懷疑她造假

雖然否認「公開信」,但是林院士向記者承認,這封信涉及的內容都是真實的。

黃欣欣的博士論文,題目由林院士指定,其中一個工作是合成某類化合物。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黃欣欣「實現」了最初的設想,研究結果發表到《美國化學會志》上。

該論文發表時,署名作者共有3人,其中第一作者是黃欣欣,第二作者(同時也是通訊作者)是有機所的副研究員徐明華博士,第三作者就是林院士本人。

黃欣欣於去年博士畢業後去了德國做博士後,而這個課題由林院士的另一位研究生馮陳國繼續。但從去年9 月開始,馮陳國在做實驗時,始終無法做出黃欣欣原來的數據。

「當時還沒懷疑她造假,我想會不會是後來做試驗的這個學生,沒把她的手法學好。但是做著做著,發現不是那麼簡單。」

這時黃欣欣遠在德國,通過E-mail聯繫到她。黃表示,問題可能出在她使用的那瓶試劑上,但是她說「那瓶試劑已經被完全用光了,連瓶子都已不知去向了」,意思是無法找出事情的原委。同時,黃欣欣還信誓旦旦地說:「這些都是我當初確確實實做出來的,但現在,我也確實無法為自己做出什麼有力的證明與辯護,此心唯天可證!」

出飛機票讓她回國重做實驗

此時,林院士已經預感到問題的複雜,決定提供國際旅費,請黃欣欣回國重複實驗。林院士回憶說,「我們也是想挽救她,她把這事說清楚,我們還是給她機會的。萬一我們出差錯了呢?」

但是黃欣欣拖延著不肯回國。在林院士的堅持之下,經過數次反覆交涉,黃欣欣終於在今年1 月21 日回到了上海。但她也沒能做出原來的實驗結果。到第三天黃就不辭而別,她的手機也處在無人接聽或關機狀態。

「沒辦法我們就只能自己接著查,一個一個數據做,花大錢把它做了出來。」從去年9月開始驗證,到此時,林院士一方已經花去了半年時間。

在2 月14 日林院士將他們查實的結果以快遞信件寄給黃。信上說,給她三周時間充分考慮與申辯,並在3 月5 日前答覆。

黃回信說,我承認與否,有什麼區別嗎?在之後的E-mail 中又說:「不要再找我了,要怎樣處理,你們看著辦吧,我是不會再回頭了」。

「但最後她也沒有承認,人也消失了,這個機會就失掉了。」林院士不無遺憾地說,「當時是想給她一個能申辯和主動承認的緩衝時間。但我們的善意未能等來她的表態。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不能再等了。你想想看,我的壓力也很大啊。現在的數據是我們自己查出來的。假如是別人發現我們的數據有假,那怎麼辦?我們就講不清了。所以這半年以來我們難受得很。」

一步一步查,小組反覆開會,甚至把上海附近的學生都召集過來,林院士還存有一線希望——萬一她不是造假呢?我們不會怪錯人吧?

事情上網後怕她自殺

查證清楚後,林院士在3 月15 日給JACS的主編去信,要求撤銷JACS上的那篇論文。

顯然,這一事件給黃欣欣本人也帶來嚴重的後果。3 月16 日,黃在德國的導師K.nig 教授給林院士發來E-mail ,告訴他們黃在3 月初已經對他說起論文的數據有問題,因此她的聘用合同立即終止,並於3 月5 日離開了K.nig小組。「德國那邊很不客氣的,當時就讓她走了。」林院士說。

3 月22 日,林院士向有機所方面匯報了黃欣欣的造假實情,並在第二天通報給全所所有的在讀研究生。大概在3月28日,林院士在所內做的報告就流傳到了網際網路上。在新語絲、化學吧等國內論壇,甚至在大洋彼岸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學生論壇,都引發了廣泛爭論。

從那之後到現在,林院士一直都沒再跟黃欣欣聯繫過。「現在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們沒辦法再聯繫了。」

據林院士回憶,黃欣欣是一個很聰明的女孩,跟同學的關係相處得也都很好。如果沒鬧到網上去,她還可以回來重新讀博士,「即便她犯了大錯誤,也是要治病救人。」

記者問:你今後還會試著跟她溝通一次嗎?

林院士回答道:「很難的,我怕她自殺。一弄到網上,大家都在指著鼻子罵,這個小女孩能不能承受得了?就算在國外,她也總要在華人圈中生活吧?她以後還能繼續從事這個專業嗎?」

對自己的信被公開在網上,林院士的不滿還有另一個原因。他說,「現在一上網,我們就更沒辦法搞清楚她究竟是什麼動機。我們雙方面沒對質過,不像一個法庭,兩方還可以辯論一下,現在沒這個機會了。」

所裡抽查畢業論文 沒抽查到她

她是高智商造假 很難發現

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林院士為什麼沒能發現自己的學生造假,對此網上頗有異議。有人認為導師跟學生之間溝通不夠,否則不可能發現不了。

「研究生做論文期間應該會有定期的工作匯報,事後才發現如此重大造假問題,說明平時研究組及導師不夠嚴謹。」一篇出現在化學論壇的帖子這樣說道。

對這一批評,林院士回答說,當時他跟黃欣欣之間經常進行溝通,但黃的造假有其特殊性,是屬於「智商很高、很難發現」的例子。

「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做這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覆核過。我叫了一個學生去參加她的工作,但是沒有發現。」

林院士說自己剛開始沒想到數據有問題。他打比方說:黃欣欣做了一個杯子,我們想用這個方法做個更大的杯子,就必須重複做一遍,重做時才發現問題。

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林院士他們搞不清楚是不是實驗技巧不一樣,才導致差錯。再加上黃欣欣並非完完全全的造假,「原來做的是30分,她把它講到了90分。這樣你就很難發現。」

林院士後來把組裡的同學全部集中起來,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有人說是不是從這條線上去查。「於是我們倒過來做,通過人工的辦法,硬把數據分開,做了5個月,她所有的化合物我們全部重複,才把它初步搞清楚,花了很大的精力啊。」

3 月7 日,林院士召集了一次在滬已畢業的博士和已出站的博士後會議,就查核實驗數據問題進行了討論,並對各種可能性進行了分析。討論結果是,黃欣欣論文中的重要數據是造假無疑。「雖然黃煞費苦心,從表面上看,近20 個化合物的各類數據均齊全,但最終謊言還是被戳穿!」

我們以前曾派一名學生跟她覆核實驗

但沒能發現問題

按照林院士的說法,早在去年黃欣欣還沒畢業時,他們就曾派一名學生同黃一起進行覆核實驗。

「這是我們所裡防止學生造假數據的辦法。」林院士說。只不過,這次例行的覆核,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北京大學化學系一名博士告訴記者,這種由兩名學生共同覆核實驗結果的辦法,其實在全國高校都通行。只不過,實際操作起來,常常沒什麼用。原因很多,比如覆核的學生應付差事,雙方關係影響結果,等等。

一個網名為hoc2h2的有機所人員也表示:「親自在場聽了林先生的情況通報,對此我也只能說,很無奈。現在很多課題組採用了一個學生的實驗結果由另一個學生重複的辦法來防止造假。但是,彼此徹底信任,真的很難。」

林院士還對記者說,在畢業之前,他們所裡還會對一些畢業論文進行抽查,但當時也沒有抽查到這篇論文。

「如果我不追究下去,或許是最省心的辦法,這事也可能就過去了,但我們的學術道德在哪裡呢?」

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她為什麼造假

在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論壇,一名化學工作者跟帖說:「做科研做到博士這個程度……難以想像是多大的學術壓力讓她鋌而走險。」類似的說法還出現在新語絲等論壇,不少人認為,校方給博士生施加的學術壓力過大,是導致黃欣欣造假的原因所在。

但林院士否認了這一指責。他說,雖然目前不少學校給研究生下達了論文指標,但他們有機所卻從來沒這樣做過,他們的學生不發表論文照樣可以畢業。

林院士說,直到今天,他都搞不清楚黃欣欣為什麼造假。「她本可以從從容容、沒有任何問題地畢業。」但讓林院士寒心的是,在真實的數據面前,「黃欣欣不但沒有直面它,而是採取賭咒發誓、錯誤引導、百般抵賴,直至銷聲匿跡的態度。」

在那封「公開信」中,林院士還這樣記錄:「事實上,自她捏造第一個化合物的數據起,就決定著她要為此不斷地說謊和圓謊,還要不斷地察言觀色,為造假備受煎熬。甚至在臨畢業前,在指定學生在場的情況下覆核實驗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檢查等措施中,設法僥倖逃脫。」

該「公開信」中,還有這樣痛心疾首的話語:「她的造假,不僅是毀了她自己,也毀了我和小組的良好聲譽……她的造假,對我是一個深深的、不光彩的傷痛,對徐明華博士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對我們小組更是永遠的烙印。」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博士黃欣欣造假?是學業壓力過重嗎?

近日中科院還透露,將給研究生開設「學術道德」必修課,這個辦法能有效預防學生造假嗎?

記者以中科院為主做了一個小調查,走訪了10名博士生(包括博士在讀和畢業生)和兩名教師。他們對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明顯分為對立的兩派。這與網上的情況大體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調查對象都不願他們的姓名見諸報導。一名去年從北大化學系畢業的博士對記者說,「不能寫我的名字,否則會給我帶來麻煩。因為這個圈子就這麼小,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

超半數博士生認為學業壓力大

60%的博士生表示,目前博士生確實負擔重,面對上面下達的SCI、EI等各種論文指標,感覺壓力比較大。他們認為,這的確可能使少數學生鋌而走險。但也有少數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自己的博士學業還算自如。

當問及博士生所面臨的具體硬性指標時,中科院理化所的孫承華博士介紹說:「各院所不完全相同,我們理化所的要求是:一篇SCI,一篇EI或者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如果沒有做出來,即使通過了畢業論文的答辯委員會審核,即使博士在讀期間工作量足夠,學位也要緩發。」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中科院的所有調查對象都表示:他們所在院所的具體指標,也都等於或大於這個標準。

物理所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張博士說:「大家壓力比較大,也都比較刻苦。我們有的同學,可能在三年時間用了一年半後,研究的課題還是走不通,出不來結果,只好另換題目,剩下的時間就很緊迫,學生會很著急,如果一時糊塗,就難免出現一些不明智的做法。」

「不能一味要求博士生出成果,而不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那麼個別學生就可能突破學術道德的約束,造假或剽竊。」中科院化學所的趙勇說。

假如學業壓力不大,黃欣欣為什麼還要造假?40%的被訪對象推測,大概是黃本人急功近利,很可能這篇論文對她比較重要,能影響到其前途,比如對出國深造或青年基金申請等方面大有幫助。剩下的被訪對象則不願進行推測。

數據真假 導師一般只能聽學生的

90%的博士生認為,在中科院女博士造假事件中,學生本人的責任更大,同時導師也在一定程度上負有疏忽和失察的責任。但也有一名博士生認為,既然該導師本人是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就該承擔第一責任。

理化所的孫承華博士說:「一些導師平時比較忙,很多實驗無法親自從頭跟到尾參與,只能整體上指導一下思路,對於得出的結論,只要從理論和邏輯上認為可能,就予以通過,這可以理解。但導師依然負有次要責任,他的失職在於疏忽,如果認真監督,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出現。」

林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本人確定了這篇論文的題目,並對學生進行指導,但沒有做過該論文的實驗,因為「導師是不做實驗的。」

導師不可能親自把所有學生做的實驗都重做一遍,所有被訪博士生都支持這一說法。北大化學系的一名博士告訴記者,「導師肯定是不會動手做實驗的,他會讓你自己去驗證,但是學生說驗證後還是這個結果,那麼導師也只能相信。」

不過也有例外。中科院化學所的博導王鴻飛表示,對於一些重要的數據,特別是要發表的數據,他肯定會自己動手驗證。「我從來不太相信太漂亮的數據,總是自己去親自看數據,儘可能地做模擬、計算和演算。」

「學術道德」必修課能否預防造假

中科院研究生院將於今年9月起,開設關於「學術道德」的必修課,要求學生接受當代科技工作者應具備的法律法規、學術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學術道德教育,口頭說教畢竟有些空,還是應該從制度上想辦法。」理化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說,「輿論監督以前就不夠,應該加強,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學術圈要知道,也要報到學術圈以外,報到社會上。」

超過70%的同學也認為,對這類處罰的宣傳力度一定要增大,這樣才能殺一儆百。

針對此事,中科院化學所的博導王鴻飛在網上發表博客文章,其中說道:「我對學生是醜話說在前面,如果我的學生出現故意作假的事情,不要給我找任何藉口,我一定會發動所有的人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搞倒搞臭。」

對導師也應進行實質性處理

在女博士造假事件發生後,中科院有機所又出臺了一個新規定:學生在提交畢業論文時,必須把自己的實驗數據一併裝訂成冊,送交評審。

但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那名博士仍然認為,這一辦法也沒多大用處。「北大曆年都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實驗數據裝訂成冊,留在學校。但這些數據一般沒有人看的。」他還說,一般這些實驗數據沒人重新做,造假大多不會被揭露,而黃欣欣的暴露,只是因為她的文章發到了國際頂級刊物上。

中科院理化所的那名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出現這類造假情況,對導師也應進行實質性的處理。給導師一定壓力,才能讓導師對成果誕生的過程,有更嚴格的監督和審核。

不過,目前大部分國內高校和研究院所並無這一規定。

「據我所知,個別的院所有規定,此類情況出現到一定數量,就會取消該導師幾年內申請經費的資格。這類規定應該更普遍地運用。」化學所的趙勇博士說。

相關焦點

  • 復旦劈腿女博士,SCI論文為碩導代寫,學術造假為何如此猖狂?
    我們先不說早期翟天臨學術風波,就說說最近這件「復旦大學女博士一人劈腿四男博士」的醜聞吧!很多人在討論這位女博士的個人修養問題,可是令小編震驚的卻是這位女博士的畢業論文是她的一情郎男博士給她碼出來的。如果,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那麼,她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真實性與含金量就有待考證了。
  • 高校理工科論文數據造假導致博士學位被撤銷
    「樓主:發現數據不對,好人發一下啊。「2樓:自己改一下就好了嘛。論文數據造假導致博士學位被撤銷2007年7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評定委員會發布的一則消息曾引來廣泛關注。該消息聲稱,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一名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黃姓女博士,發表在化學學術界公認的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的論文中存在數據造假的行為。
  • 論文造假難查處 中國高校的「黃禹錫現象」
    「樓主:發現數據不對,好人發一下啊。「2樓:自己改一下就好了嘛。 「樓主:就照書上的算了。 「4樓:不用算的吧,不是有軟體麼? 「樓主:我是說就照書上的例子的數據了。」 這段對話,是記者在浙江某高校校園BBS「學習交流」版上看到的。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鑑於魏於全能夠在200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主要由於他發表在國內外科學刊物上的兩篇論文,如果司履生教授對這兩篇論文的質疑成立,中科院應該嚴肅處理,取消魏於全的院士稱號。」知名科學打假人士方舟子日前表示。  「科學試驗竟沒有對照組」  「就在魏於全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評審過程中,我發現他(魏於全)的研究有很大問題。」
  • 中科院系統一博士生因論文數據造假 被撤銷學位
    中科院系統一博士生因論文數據造假
  • 論文造假何時休?扒一扒近年來論文造假大事件
    又一件令人寒心的論文造假事件,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近年來的論文造假大事件:一、賀海波論文造假2008年10月16日,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的一封檢舉信,將自己的學生、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個月後,因涉嫌抄襲、剽竊原博士生導師實驗數據,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浙江大學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教資格,並將其開除。
  • 「結論明確,不再調查」 中科院回應饒毅舉報裴鋼論文造假
    「舉報」中所涉及的論文與2019年11月在網絡上質疑裴鋼院士的論文為同一篇論文(Ling K, et al. PNAS, 1999, 96: 7922-7927)。   2. 2021年1月21日,由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組成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在科技部網站上發布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針對於您舉報的這一篇論文,已明確說明「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   3.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論文造假風波引發「學術圈大地震」背離科研道德的行為衝擊公眾信任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 近年來,在評價體系以量化為主的科技界,拼湊和抄襲論文的現象不斷發生。從「漢芯一號」造假案,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一次性撤銷,再到論文實驗數據無法重複而主動撤稿,這些背離基本科研道德的行為,一次次衝擊著公眾的信任  ●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
  •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 抄襲他人著作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明察暗訪,發現了舉報背後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 發表的論文造假的後果,中國學術造假從來不缺例子
    即將畢業的時候,我們都會以畢業論文的形式來進行結業的主要條件,這不僅僅是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也均有所情況。同時還要痛苦的進行論文查重,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論文不僅出現在教育事業中,就是在社會學術上也所有體現。如此多行業的論文寫作需求,難免會出現論文造假的情況,尤其是在學生的畢業論文裡,這是無所不有,無所不奇。
  • 《知識分子》曝光他人論文PS造假,自己主編饒毅也被人舉報PS造假
    PS的痕跡,本來是武漢大學國家千人教授霍文哲舉報李紅良幾篇論文存在數據造假的情況,結果最後演變成《知識分子》深度盤點李紅良學術生涯的曝光臺。雖然科研圈內都很痛恨科研造假,但是也有人提出質疑,懷疑《知識分子》有專門針對性的陳述,甚至有網友戲稱,《知識分子》這麼容易就發現了李紅良教授論文中的PS痕跡,不會他們也經常這麼做吧?結果不幸被網友言中,2018年快結束的時候,遠在美國,原本和饒毅關係不錯的方舟子突然質疑饒毅的論文存在圖片PS造假。
  • 諷刺,清華大學董晨院士涉嫌論文造假
    近期著名學術質疑網站Pubpeer爆出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2019年 新院士董晨有21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被舉報的論文檔次很 高,有多篇Nature,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等雜誌的論文,從國外單位 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發表的論文,時間跨度十餘年。
  • 論文造假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毒瘤」
    原標題:論文造假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毒瘤」 新華社東京1月24日電 (記者 華義)近年來日本學術界造假事件不斷,前有理化學研究所「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後有東京大學教授渡邊嘉典多篇論文造假醜聞。
  • 又見一群中國醫生被「圍獵」,「零號」抄襲造假論文被發現
    近5年來,SCI論文抄襲屢見不鮮、造假花樣層出不窮,中國科學似乎已然成為了國外學術打假人士的「重點照顧對象」。近日,又一群中國醫生「甘願」被圍獵,8篇相互抄襲造假論文被國外學者發現,且經艾普蕾系統檢測和人工核實。
  • 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有圖無真相  在打擊學術造假的徵途上,學術規範機構又下一城。資料圖:人工智慧機器人。經測算,在所有論文中,約1.5%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0.6%確認存在圖像方面的論文造假。  在學術造假上,圖片是藏汙納垢的死角。《科學》(Science)雜誌和《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2018年發布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裡,學術期刊撤回的論文數量增加了10倍。這些論文中,約有1.7%是因為篡改了論文圖像被撤回。
  • 如何看待,網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涉嫌論文數據造假
    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則信息,網上流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約 47 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
  • 北京大學詹啟敏團隊被質疑論文造假,科研界:必須抓緊查清楚
    近日,多名科研人員在學術交流網站Pubpeer上指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涉嫌「造假」。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都被懷疑存在有偽造和修改研究數據的行為。學術造假的危害有多大?
  • 又是論文造假?美國大學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明星教授學術不端
    近日網傳: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80後明星教授楊輝學術抄襲、造假。在此寫信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為, 同時希望借這一事件懇請國家科技管理高層關注和重視當前國內學術界日益凸顯和 嚴重的科學誠信和學術道德問題,以維護中國科學界的聲譽。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 24 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排除惡意...
    Science報導曹雪濤事件時稱,「中國學術造假的成本太低甚至沒有。」再比如,韓春雨的學術造假風波,買賣論文風波鬧到現在,他依然沒有被開除處理。還有網友將造假的原因歸納了兩個方面:生物醫學產出評價模式、生物醫學產出本身。還有網友總結了造假的幾個手段:1.編造數據,用ps塗抹修圖;2.花錢買論文;3.偽造審稿人。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