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經開始暴露

2020-10-11 歷史有料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焦急地忙碌著,他們為著所謂的「未知」用自己可能的努力探索著,只是有些人終將會被淹沒在浩浩蕩蕩的大軍之中,因為這條路從來就不是一條簡單的選擇。

關於SCI的傳說應該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不僅僅是理科生本身的關注,就連許多文科生也對SCI的地位充滿了嚮往。而聽到身邊一些風雲人物的傳說,說他們本科時期就發表了幾篇SCI文章,到了碩士、博士時期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發論文成了常事,但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尤其讓很多人頭疼的條件就是畢業需要SCI的發表,雖然說SCI也有等級之差,但畢竟是學術期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國的學術圈開始有了一種以論文論英雄的現象,介紹教授的時候,先不說有多大的成就,有什麼樣的貢獻,而是先吹噓一番發表了多少篇SCI文章,雖然說這個可以作為一種代表學術實力的材料,但如此宣傳,是否喪失了科研本身的意義。

對於這種現象,一些學者們也提出了質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曾毫不諱言地指出:

「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國家的SCI所支配,我們的科研人員貧於創新、貧於思想!」



確實,現在對於科研投入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與愈來愈大的投入相比,我國科技界的實際成果並不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突出,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難以讓人滿意,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局限性、欺騙性也已經開始暴露出來,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注意。

那麼,以SCI為主導的科研現象,會給我國的科技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科技人才的價值觀被扭曲

現在我國已經有了大量具有各種頭銜光環的人才。論文數量和發表雜誌的「檔次」,特別是SCI的論文,已經成為部分學者衡量自己價值、地位的象徵以及自己擁有的資源。而一些人也成了國際SCI雜誌的審稿人,可以說,這些人已經成了絕對利益的受惠者。

因為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與自己的事業緊密相關,尤其是一些想要提高自己學術地位或者晉升職稱的老師,論文也便成了硬性要求。而這樣,熱心寫論文的學者也就越來越多,但是能夠分配的利益就那麼多點。



雖然這些年申請的項目越來越多,但這個團隊並非是現象的那樣團結。因為涉及切身利益,所以沒有人甘願當配角,都希望自己都能夠有所傑出的發現,然後發論文,爭取先人一步,至於團隊如何,則不是考略的重點。

而在一些高校或者科研機構引入的人才中,這樣的特徵尤為明顯。他們的待遇很高,但是對於學校整體的實力推動來說卻有待商榷,他們對於研究團隊的建設興趣不大,對自己所在單位的方向不了解,只是在自己的領域內苦苦追尋,對於機構來說,這是不希望看到的。

學者們被論文所「綁架」,甚至喪失自己作為人的底線,失去了真正的學術之自由。

「緊跟」與照搬「國際前沿」學術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中

不少學者至今仍然稱「國際一流」與「國際熱點」有些學者公開地認為:「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對西方人的科學技術進行挑戰」等,將外國人的研究方向奉為自己的方向,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研究思路大多都是從別人那裡「引進」的,而這樣做的好處也較容易被「國際主流」所接受。

但是,這樣的後果就是他們將國外的方法引進中國,運用西方的模式來探討中國問題,必將引起水土不服,只是這些人還津津樂道,覺著自己佔據著所謂的前線。



而一些迷戀「SCI」的學者,極其看不上一些將全部精力投身於國家需求研究的學者,對他們的成果也是各種貶斥,甚至還運用一些手段對他們進行打壓,只能說這樣的人已經失去了研究者最基本的底線。



西方思想與研究方法有其過人之處,但應該作為我們學習的方向,而不是全盤照搬,這樣只會忘了自己的思考,甚至丟掉自己的精神內核,對於科研探索的貢獻也就不足而談,

脫離實際,離開國家的需求

新中國剛剛建立之時,一些在國外已經有所建樹的科學家們遠渡重洋,回到了自己闊別多年的故鄉,用儘自己所學,將其貢獻給國家,這是所有人都值得學習的。



但是到了今天,一些人卻被所謂的利益迷失了雙眼。為國家服務的宗旨被許多人所拋棄,他們為著自己的切身利益考慮,只要對自己沒有利益的,則是不被考慮的,這樣的人在學術研究的隊伍中不在少數。

做研究時,往往考慮的是能不能有所成就,會不會讓自己獲得更高的地位,又或者能不能發幾篇文章。而那些國家急需發展的方向,因為條件不成熟,則被他們排除在外,認為不會讓自己有所受惠,這樣的學者又怎能對得起他們受過的教育。

以量論英雄,缺乏實際效用

論文發表成了許多科研工作者的追求,只要能夠發文章,他們可以毫無下限,尤其是對於論文數量的過分宣揚,讓一些人採用一些極端的手段,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



我們常常能夠在生活中聽到一些學者發表了什麼什麼樣的文章,尤其是一年能夠分發國際頂級期刊,相較於一些人幾年一篇的狀況,這樣的學術成果實在是太優秀。但是回過頭來,仔細考慮一下,這些人的研究成果又有多少轉變了可實行性的內容,以量論英雄讓他們變得麻木,只要能夠讓自己獲得更高的地位,一切都不被考慮。

論文數據造假成了一些人的常態

近些年不斷被爆出的論文問題也讓人們關注到科學研究的現象,一些專家學者會造假論文數據,只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結論更加有說服力,而還有一些學者會將數據多次重複使用,雖然有多篇文章的發表,但文章內容幾乎都相差無幾,更不用說它們的質量如何。



過度追求論文數量的現象滋生了一些不當現象的產生,這也是學術界急需解決的問題。

總結

一些機構的與學者,怎麼也看不起中國自己的學者與專家的發明創造,沒有高頻被引的SCI文章,就不能評上人才頭銜,不能獲獎,自然也不能其他人的關注,但是,一些期刊長期被一些「論文大牛」所佔據,最終的結果反而是逐漸惡化。

我們需要急迫解決論文為王的問題,最起碼能夠讓踏實做學術研究的人得到基本的尊重,而不是被一些人看不起。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開始暴露
    巨額投入帶來了低產出,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局限性、欺騙性已開始暴露出來。「學術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門領導人所津津樂道的當今中國的「優勢」。但是,學者們被論文「綁架」了,甚至成為文章的奴隸,怎能具有真正的自由。
  • 陸大道院士: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開始暴露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巨額投入帶來了低產出,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局限性、欺騙性已開始暴露出來。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對我國科技發展帶來怎樣嚴重的影響?「學術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門領導人所津津樂道的當今中國的「優勢」。但是,學者們被論文「綁架」了,甚至成為文章的奴隸,怎能具有真正的自由。
  • 中科院院士:論文,特別是SCI論文,甚至已被權力化了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毫不諱言地指出:「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國家的SCI所支配,我們的科研人員貧於創新、貧於思想!」與愈來愈巨大的投入相比,我國科技界的實際成果並卻不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突出,在國際上的實際地位也難以令人滿意。科學研究到底給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多少實際貢獻成了問題。
  • 教授被指學術造假17年: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被指有弊端
    北大教授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在網絡剛剛熱炒,就迅即被有關部門回應,稱其舉報早有定論。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表明,被指17年持續學術造假的李紅良團隊,舉報者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大學一樣,高度重視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問題。據有關報導,耿美玉所在的藥物所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
  • 中科院院士發表SCI論文300多篇-英輯學術
    2015年,隨著中國科學院院士增補名單的公布,這位當時已經年近半百的化學教授第一次走進了公共輿論場合的鏡頭下:照片中身材挺拔、端莊俊雅,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20歲的于吉紅院士被驚為天人——她完美地詮釋了人們對於成功最苛刻的定義。
  •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 抄襲他人著作
    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學術常識—SCI期刊 JCR分區?中科院分區?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的一些基本常識。那中科院的分區是怎麼一回事呢? 中科院分區中科院期刊分區(查詢網址www.fenqubiao.com)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計量中心根據湯森路透發布的相應年度的JCR數據在每年的10或11月份發布的研究成果,從2004年開始一直至今。
  • 中科院去行政化:官員原則上將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最近,國家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開始揮舞剪刀,將纏繞在身邊的一些不甚美觀的枝蔓紛紛剪落,引得叫好聲一片。  這些枝蔓紮根於學術之外的其他土壤,卻試圖假學術之名汲取養分。從今年的科學院院士選舉開始,院士遴選渠道由以前的三種變為兩種,僅留下院士推薦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受聘甘肅省重點實驗室 助推微生物科技研究
    7月27日,甘肅省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在甘肅省科學院召開。會上,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傅小鋒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學家鄧子新頒發聘書,聘請鄧子新院士為甘肅省微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這標誌著甘肅引智院士...
  • 袁老的三千斤目標成功在即,卻有人雞蛋挑骨,他評不上中科院院士
    因為早已經功成名就的袁隆平老先生,直到現在還心存著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何負負可以得正。實際上,從大學開始,袁隆平老先生的數學成績就不好,他因此還曾經找過他的大學同學、另外一位工程院院士、衛星領域專家林華寶給他補課。
  • 中科院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遭質疑!其實袁隆平也是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入選院士名單,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所獲得的傑出成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名單中包含120名美國本土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仔細查看後我們發現,這26名外籍院士中有一位中國院士的身影。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9 月16 日下午,著名晶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閔乃本於南京逝世,享年83 歲。目前,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已經變成黑白,悼念閔院士。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魏於全,這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如今陷入了巨大的學術道德爭議中。  本周,司履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是在北京開會評審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時看到了他的研究,當時我就認為魏院士的研究結果是不可信的。」「我後來查看了他2001年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發現魏於全在實驗設計中存在嚴重而低級的硬傷」。
  • 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中國甘肅網9月7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 (記者武永明)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9月3日下午在該校舉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並擔任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學術院長
  • 加州大學付向東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學術不端;三天送別兩院士
    學霸日報 準時更新 第一時間 追蹤學術熱點 學術頭條 1.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楊輝研究員剽竊,涉及帕金森治療突破性研究 左: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原標題:斯人已逝,星光依然閃耀長空閔乃本院士指導學生。南京大學供圖閔乃本院士在工作。 本報資料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簡歷及學術成就 系中科院院士(圖)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簡歷資料及照片,系中科院院士,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羅俊,男,漢族,1956年11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引力物理專家,博士生導師,長江特聘教授。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3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1954年,十八歲的她從泉州市第一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開始了四年的大學生涯。畢業之後,李愛珍被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工作。在工作崗位上,李愛珍踏踏實實的做著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斷地在半導體材料和器件領域方面進行深耕。
  • 張曙光權力「惜敗」學術慘勝:只差一票成院士
    2013年9月10日,張曙光在庭審中供述,曾因參選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錢,收受賄賂2300萬元。  張曙光需要學界的肯定,某院士2006年便撰文高度讚揚張曙光2007年才開始組織編寫的「專著」。自2003年劉志軍擔任鐵道部部長起,張曙光開始了他的仕途上升期,至2007年,張曙光時任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兼副總工程師已有三年,官居正廳級。  但在學術界,張曙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人,甚至是陌生人。自1982年從蘭州鐵道學院(現蘭州交通大學)車輛專業畢業後,到2007年之前,張曙光沒有任何學術專著和理論成果,只發表過兩篇論文,並且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評價為「水平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