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道院士: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開始暴露

2020-09-06 高校科技進展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毫不諱言地指出:

「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國家的SCI所支配,我們的科研人員貧於創新、貧於思想!」

與愈來愈巨大的投入相比,我國科技界的實際成果並卻不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突出,在國際上的實際地位也難以令人滿意。

科學研究到底給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多少實際貢獻成了問題。巨額投入帶來了低產出,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局限性、欺騙性已開始暴露出來。

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對我國科技發展帶來怎樣嚴重的影響?

1)科技人才價值觀被扭曲

現在我國有了大量具有各種頭銜光環的人才。論文數量和發表雜誌的「檔次」,特別是SCI類的論文,已經成為部分學者衡量自己價值、地位的象徵及自己擁有的資源。

論文成為他們思想深處的價值坐標系。在這種坐標系下,熱衷於寫論文特別是SCI論文的學者愈來愈多。已經不再強調發揮集體力量了,也沒有了熱愛科研團隊、發揮集體作用的氛圍了。無論多大的項目及集體,只是名義上存在,即在申請項目與最後驗收時存在。

而一旦項目得到批准,負責人將項目一分解,課題費一分,實際上沒有了團隊,各幹各的。當主角的愈來愈多,很少有人甘當配角、願意做好輔助工作了。

近年來引進大批人才中,部分引進的人才(包括從國內單位引進),對國內工作包括工作單位研究方向與領域不了解,興趣不大,對研究團隊的建設也不關心。但這些人才獲得的待遇很不一般。學術競爭的平等性可能也正在消失。

對於勇於承擔國家需求與重大任務而言,我們可能正在失去誠實可信賴的人才隊伍。「學術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門領導人所津津樂道的當今中國的「優勢」。但是,學者們被論文「綁架」了,甚至成為文章的奴隸,怎能具有真正的自由。

2) 「緊跟」與照搬「國際前沿」學術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中

不少學者至今仍然稱「國際一流」與「國際熱點」,有些學者公開地認為:「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對西方人的科學技術進行挑戰」,「還是還要按美國人的思想與模式進行研究」等。將外國人的研究方向奉為自己的的方向,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研究思路等大都是從別人那裡「引進」的。這樣的研究成果也較易於被西方「國際主流」所接受、所讚揚。

近年來的各種光環人才的評選,包括最高學術稱號的人才,候選人的關鍵材料幾乎都是這樣的邏輯內容。無論申請人,還是評委專家們,都非常看重外國人的幾行肯定,而基本不強調申請者的成就是否為真正創新,對其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並不認真在意。

一部分迷戀「SCI」的學者,他們極其看不上將全部精力置於國家需求研究的學者,對他們的成果肆意貶低,斥之為「三無」學者(沒有國外權威文章,沒有國際頭銜,英語水平差)。對一些學科任意斥之為「三無學科」,有的被嚴重打壓。

多年來,一些人才與成果,在各種評獎的關口被那些SCI熱衷的權威領導(學者)以一兩個量化指標不夠或由於沒有外國人的好評等而否定了,「封殺了」。今天我們對SCI的迷信、崇拜,SCI「決定論」的理念,甚至比西方人更有過之而無不足。

3)科研有機體(科研院所)普遍「超重」,內部組織渙散,缺乏創新活力

論文數量和發表雜誌的「檔次」等指標,已經成為研究院所、大學及其院系爭取資源的權利和工具,領導的政績觀也調整到人才、論文、資源、機構擴大的方向,導致項目、投資、機構飢餓症,許多單位不斷擴大原有機構的規模,持續增加職工人數。科研有機體「超重」已相當普遍。

論文造就了大批具有光環頭銜的人才,他們由此獲得相應的榮譽及地位。自然就可獲得對多種資源的支配力即權力。這些人才間只有競爭,難以合作,大都尋求自立門戶。

一些大學及院所內小機構林立,各自為政。三人一「中心」,五人一「學院」。院長、主任「滿天飛」。這樣組織起來的團隊,經常處於變動改組中,形不成人才結構合理的梯隊。

科研中大多只有「一言堂」,難有學術民主。只有工作布置,沒有大家密切合作,很難有學術思想的碰撞。而沒有學術思想的碰撞,何能產生新的科學思想呢?

媒體上還有人評價,在大學和科研單位,「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很多經費被「老闆」層層包工。搞不到項目和錢,科研水平再高也是白搭。這種「金權勢力」大約已經產生了。

一些團隊沒有了輔助工作人員,全是「精英」或教授,諸多的次要工作或輔助性工作沒人幹。在曾經的年代裡,經常講那些無名工匠們的貢獻,現在再沒有人講了。這些不是在實際科研活動與合作中磨合、凝練而形成的研究集體,何來很強的創新能力?

4)脫離實際,離開國家需求

為國家服務的宗旨被許多人基本上拋棄了,通過艱苦的科學實踐、尋求理論上的發展和科學上的突破的理念也大大減弱了。過去一些較大和較綜合的工作,需要較長的外業調查、試驗站觀測等工作過程,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在外業調查、到實踐中去驗證,到試驗站做實驗等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改在網絡及新技術下功夫。

不少單位只是表面繁榮。一些國家發展急需的課題,被一些人認為沒有理論,不能發表論文,或該領域的問題不是「國際前沿」等,得不到重視,進展很困難而緩慢。學者們熱衷於各種各樣機理的揭示,喜歡在微觀世界裡孤芳自賞。他們寫了大量的科學論文,最後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關係甚少。

5)專注的科學研究精神正在喪失,學術帶頭人整年疲於奔命

建國幾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逐漸培養起來的以為國家服務為榮的價值觀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精神,受到了嚴重的腐蝕。很多優秀的民族都有這種沉穩、專注的特性。然而今天,我國科技界人心浮躁,急於求成極為普遍。專注與沉穩的研究精神差不多全喪失了。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了。

論文與權力的掛鈎,使多少人緊張不安。一些人熱衷於論文指標,一些人恐懼。科研人員不斷申請課題,一年中大量時間跑這個部、那個委。而項目被上面一批准,任務一分,接著很快就要應付中期匯報評審了。諸多的課題沒有完成,又要搶著寫新的申請。

不斷奔波於找領導、寫本子、爭課題、應付評審、總結交帳之中,真正用於坐下來科學設計和開展研究還有多少時間和耐心呢?

科研骨幹總是處於高壓狀態,特別是第一負責人,壓力巨大,少數人身體狀況下降嚴重。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去寫本子,爭取項目。

6)科學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受到嚴重損害

受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的深重影響,使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我國科學技術還沒有自立門戶的可能。據說有少數科學家為了得到外國同行的好評,竭其熱情,盡其謙卑。而一旦得到外國專家的幾行好評,拿回國內,就以「資源」與「資本」加以利用。

一些機構與學者專家,怎麼也看不起中國自己的學者與專家的發明創造。沒有高頻此被引的SCI文章,就不能被評上人才頭銜,不能獲獎。看不起自己的成果與人才,這大概也是近十多年來我國學術界的一大特點。

但是,「緊跟」的結果,即使在人家的「國際前沿」裡有所創新,能算是一流嗎?人家能認可你是「國際一流」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指國家的原始創新,才能成為真正的國際一流。

我們應該承認,許許多多學者長期在寫論文的大環境裡已「適應了」,覺得在溫暖的被窩裡,也很舒服。甚至也很有「成就感」。但他們是沒有責任的。他們被誤導了,也是被迫如此。

7)「論文掛帥」已形成了龐大的價值網絡

這個網絡覆蓋著廣大學者、評審(諮詢等)專家、科研單位領導、政府科研管理機構、社會、媒體等各個階層,主導著科研項目的立項、評審、批准、實施、中期評估、驗收等所有環節。

一切以SCI為核心的評價指標所引領,成了科學研究事業發展的「動力」,成為人才發現與人才任用的「溫床」。支配這個龐大價值鏈當然是高層科教管理機構。

儘管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帶來以上種種負面的後果,許多學者也痛感問題的嚴重性。但由於各種現實原因,論文掛帥在我國大致已經獲得廣泛的「認可」。人們覺得已經無法改變這種狀況。有的領導還提出「不用SCI,那用什麼指標來評價呢」的偽命題。

8) 我國科技界的人才選拔與資金投向是否受到SCI的間接支配?

西方某些科研製度與SCI標準的移植,使我國科研隊伍逐漸喪失了對西方模式的鑑別能力。

各種項目的立項、驗收、評審與獎勵,各種頭銜人才的選拔,其中包括最高學術頭銜的選拔評審和無數重大項目立項與成果評審,這些關係到我們國家命運的科學事業的大事,使用的是一些西方人的方向、理念框架、標準、外國專家做的評價。

我們不禁要提出:這些人才,包括最高「學術稱號」人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選出來的嗎?

這難道不說明:SCI及西方雜誌的編輯部,遠程間接操縱了我們的人才選拔,間接支配與操縱了中國大筆資金的投向。

我們在科技領域搞了這麼多「國際前沿」項目,是國際化了,還是被國際化了?

以SCI為核心的論文掛帥,其客觀結果是使我國的科學事業逐漸脫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方向。當然,不可避免地扼殺科技創造力,導致我國科技界貧於創新、貧於思想。

9)論文已經成為部分科教管理者手中的權力與「武器」

論文,特別是SCI論文,甚至已被權力化了。

部分領導者,他們是論文掛帥的倡導者與實施者,對西方模式與標準的崇拜,成為他們固化的習慣。

他們竭力宣傳SCI論文對科學家及其成果科學性的重要意義,作出大量的檢索統計,出版大量介紹資助對象的人才與論文、影響因子等指標的報告、宣傳物。

對其資助的人才與SCI成果以及外國人的好評進行廣泛讚揚;通過以項目、經費、榮譽為手段,對廣大申請經費學者加以鼓勵,對部分學者及成果進行貶低乃至封殺。

有些管理者,對學術界的不同聲音滿不在乎。「學術自由」「發揮科學家積極性」等很可能成為他們堅持這樣做的理由,也是他們應對的「擋箭牌」。

10)我們為何遺忘了「敬業與忠誠」:科學家精神的精髓?

在SCI「決定論」的強烈氛圍裡,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也不提倡了,科研隊伍的團結合作也不說了。有些領導與學者似乎覺得講愛國、講團結已不合時宜了,產生了不應該有的「心理障礙」。

今天,我們特別需要大力提倡敬業與忠誠的精神。忠誠與敬業,這是全人類的人性最美好最光輝的一面,更是科學家精神的精髓。要強調忠於科學、追求真理,忠於國家與人民,激發學者們的國家情懷。

要強調科學家全心全意,為實現理想而奉獻一切。不怕吃苦,全心全意,成為國家與社會可信賴的學者。

要宣傳中華民族及中國科技界科學工作者之間的「信」字的光榮傳統,將其作為學者們安身立命之高尚道德。

要提倡誠信於信任自己的領導者,倡導學者們之間的互信,以加強研究團隊的合作。

作者:陸大道,中國科學院院士,經濟地理學家
來源: 科獎在線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經開始暴露
    而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國的學術圈開始有了一種以論文論英雄的現象、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局限性、欺騙性也已經開始暴露出來,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注意。「緊跟」與照搬「國際前沿」學術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中不少學者至今仍然稱「國際一流」與「國際熱點」有些學者公開地認為:「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對西方人的科學技術進行挑戰」等,將外國人的研究方向奉為自己的方向,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研究思路大多都是從別人那裡「引進」的,而這樣做的好處也較容易被「國際主流」所接受。
  • 中科院院士: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開始暴露
    巨額投入帶來了低產出,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局限性、欺騙性已開始暴露出來。「學術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門領導人所津津樂道的當今中國的「優勢」。但是,學者們被論文「綁架」了,甚至成為文章的奴隸,怎能具有真正的自由。
  • 中科院院士:論文,特別是SCI論文,甚至已被權力化了
    巨額投入帶來了低產出,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局限性、欺騙性已開始暴露出來。本文作者:陸大道,中國科學院院士近年來引進大批人才中,部分引進的人才(包括從國內單位引進),對國內工作包括工作單位研究方向與領域不了解,興趣不大,對研究團隊的建設也不關心。但這些人才獲得的待遇很不一般。學術競爭的平等性可能也正在消失。對於勇於承擔國家需求與重大任務而言,我們可能正在失去誠實可信賴的人才隊伍。「學術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門領導人所津津樂道的當今中國的「優勢」。
  • 教授被指學術造假17年: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被指有弊端
    北大教授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在網絡剛剛熱炒,就迅即被有關部門回應,稱其舉報早有定論。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表明,被指17年持續學術造假的李紅良團隊,舉報者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大學一樣,高度重視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問題。據有關報導,耿美玉所在的藥物所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
  • 新增院士陸夕雲:力學攀登者 創新越重嶺
    新增院士陸夕雲(右三)。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5日電 (劉愛華 吳蘭)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選院士名單近日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夕雲教授當選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入選院士,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陸夕雲坦言,未來要繼續傳承中國科大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讓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國計民生。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英輯學術
    論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sci論文簡單說可以算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論文,它可以代表本專業在全球的最先進技術以及發展趨勢,因此sci論文對於很多作者來說是對自身學術水平的最高認可,國內的越來越多的科研單位和博士生都是非常重視
  • 2017年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召開
    大會圍繞「經濟地理學與可持續發展轉型」主題,特邀中科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榮譽理事長陸大道,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劉衛東等9名專家學者作了大會報告。其中,陸大道關於「對經濟地理學發展的若干思考」的主旨報告,指出了過去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的博大智慧和巨大的財富創造力,但同時他也著重強調,在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區域發展的規劃者、決策者應重視新城新區建設的功能定位、主導產業的選擇和論證、投資規模和建設速度的科學關係。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一個戰略重點,主要有這...
    《中國經濟大講堂》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為您解讀區域經濟發展的內涵。嘉賓簡介陸大道,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長期從事經濟地理學和國土開發、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曾參與組織了多項國家級及地區級規劃和戰略的制訂。
  • SCI論文多久能發出來-英輯編輯
    sci論文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先來說說sci論文的類型,sci論文一把可以分為綜述性文章、實驗型文章、報告型文章和信件形式的文章幾個類型,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文章類型進行寫作,sci論文的價值想必大家一定有所耳聞,sci論文是被sci檢索的頂尖學術論文,sci論文通常代表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與發展方向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原標題:斯人已逝,星光依然閃耀長空閔乃本院士指導學生。南京大學供圖閔乃本院士在工作。 本報資料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陸夕雲院士:流體力學專家
    1989年,空氣動力學家莊逢甘院士先後主持承擔兩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其中關於旋渦流動規律的子課題由童秉綱院士負責。為了讓學生儘快接觸該領域的前沿,童秉綱安排陸夕雲加入項目的研究中。不負眾望,陸夕雲以此課題為基礎的博士論文《非定常流動的數值模擬研究》在重大項目中成為亮點,並獲得廣泛好評。北京大學是勳剛教授評價,其中一個章節的內容就可以構成一篇博士論文。
  • 常規學術搜尋引擎介紹和SCI論文資源獲取方法
    引言文獻閱讀是構思和研究一個科學問題/項目的關鍵之一。當然,文獻閱讀的第一步就是獲得你所需要的文獻。前面投必得學術分享過sci-hub、GeenMedical、文獻小鎮、Scholarscope插件、Sci-Hunter軟體等很多文獻檢索方法。
  • sci期刊如何選擇
    投稿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sci期刊範圍比較廣。不同的論文,不同的目的,選擇sci期刊的標準是不同的,一旦選錯,很難成功發表,或者發表了不被認可。可見,期刊選擇很重要。那麼,sci期刊如何選擇?首先,確定自身對sci期刊的需求發表的sci論文,可能是用來評職稱、畢業、展示科研成果,也可能是其他。不同的目的,面對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評職稱發表sci論文,sci期刊要達到職稱單位認可的標準,比如幾區、影響因子。作者在選擇sci期刊前,需要確認這些標準是什麼,從而圈定自己可選擇sci期刊的範圍。
  • 「北鬥」如何走入地下、地鐵等非暴露空間?怎麼實現為民謀便利?院士、專家與企業代表這樣談
    8月31日,「第五屆賽迪北鬥應用沙龍暨中原非暴露空間學術論壇」活動在鄭州舉辦,院士、專家與國內知名企業代表同臺交流,研究、探討定位技術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促進北鬥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推廣。2020年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
  •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sci期刊屬於金字塔頂尖的期刊,對於錄用論文的標準非常高,導致論文投稿sci期刊相比較其他刊物來說,錄用率更低一些。至於具體到某一篇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是高還是低,與該篇論文的學術質量有關,質量越高,錄用率往往會越高。
  • 醫療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如何應對數據「欺騙性」?
    近年來,隨著醫療信息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和醫療信息人才的多元化,針對醫療大數據的研究和智能模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甚至許多研究成果已開始應用於臨床,在減輕醫務/管理人員工作負擔的同時,亦有助於減少醫院不良事件發生,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有效的診療服務。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SCI換作者需要說明嗎?
    sci學術期刊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有綜合性刊物,也有細分到各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作者從中挑選一本刊物並不容易,因此會參考影響因子,但小編提醒大家的是不能盲目的只單獨看影響因子,還應該考慮其他一些因素,下面小編對此展開詳細講解:  查看sci期刊影響因子等指標,除了最新一年的影響因子,還可以適當查看一下上一年的影響因子和5年期影響因子,這有助於預測和把握未來期刊影響因子的趨勢。
  • 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
    與國際學術交流,證明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水準,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發表sci論文上。sci論文發表是有難度上,若你寫的論文達不到一定的水準,或者滿足不了發文的規定,哪怕是投稿也是被拒稿。那麼,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