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如何走入地下、地鐵等非暴露空間?怎麼實現為民謀便利?院士、專家與企業代表這樣談

2020-09-03 大河網

大河網記者 劉楊 賀志泉

衛星上天,重在落地應用。8月31日,「第五屆賽迪北鬥應用沙龍暨中原非暴露空間學術論壇」活動在鄭州舉辦,院士、專家與國內知名企業代表同臺交流,研究、探討定位技術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促進北鬥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推廣。

2020年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一時間,「北鬥」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北鬥衛星導航產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

北鬥導航應用在非暴露空間有哪些用途?

何為非暴露空間?「非暴露空間是相對於暴露空間定義的,更多的是在室內或半室內的場景。」此次活動的承辦方之一,香頌軌道交通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席威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北鬥導航應用正在向室內、水下、深空的綜合PNT(定位、導航與授時)方向發展。其中,在城市軌道交通、隧道、煤礦、工廠以及商場、醫院等非暴露空間有著廣泛的用途。

「大家都沒有習慣在室內使用導航,事實上我們是需要的。」席威舉例,比如在商場停車,需要記住停在哪個區的幾號停車位,很多時候怕忘記還要拍照,就這逛完商場找車還是很費勁,甚至會迷路。如果有精準的導航定位,直接定位車輛所在的車位,將會節省大量找車的時間。

席威告訴記者,香頌軌道交通技術有限公司是河南第一家開展非暴露空間定位業務的公司。「從全國來看,非暴露空間定位技術都在一個非常前期的孵化階段,也存在不少難點。其一是技術的難點,並不是技術無法觸達,而是技術的成本太高。再者是社會環境問題,市場是需要培育的,很多人並不了解需要這些。」

隨著智慧城市與新基建的發展,對精準的定位技術需求更加迫切。「非暴露空間定位是世界上的一個技術難題,也是影響制約整個智慧城市發展的瓶頸。」香頌軌道交通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俊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說,他們研究了針對北鬥的非暴露空間的時空體系,實現北鬥在整個非暴露空間應用的補充、增強和備份,打破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的邊界和壁壘。

「北鬥+地鐵」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城市軌道交通安全是北鬥在非暴露空間的重要應用領域。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需要建立平安智慧、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大城市,這離不開北鬥高科技的助力。

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管理部副部長徐淑鵬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地鐵對地下空間精準定位需求非常迫切。「比如,列車在行車中有精準定位的需求,目前通過技術手段已經解決了列車的定位,未來到車車通信階段,對精準定位的需求會非常高,需要引入地下空間的精準定位技術。其次,在隧道空間設備的檢修也需要精準定位,能夠幫助實現在運動狀態下找出故障、定位準,維修人員及時到現場處理。」

徐淑鵬告訴記者,此次參加論壇就是想了解北鬥定位系統的應用場景和環境,同時了解北鬥的一些延伸技術,看它是如何解決在非暴露空間精準定位難題的。

大河網記者獲悉,基於城市軌道交通的定位需求,香頌軌道交通技術有限公司研製建設了城市軌道交通定位系統,系統綜合了「BDS+UWB+空間數位化」等技術,參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DS),為城市軌道交通建立「地下北鬥系統」,在統一的時空基準下,實現定位、授時、通信等服務的可用性、精確性、可靠性、連續性和穩健性。目前該系統已在北京地鐵一號線四惠站交付實驗樣板,實驗效果良好並順利通過驗收。

現場,大河網記者採訪了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通信信號分公司高級工程師梁嘉,他告訴記者,針對北京地鐵面臨施工人員多、大型機械數量多、安全監管手段落後等問題,通過建立「地下北鬥系統」,實現了人員和物資設備的精準定位和降本增效的目的。

「北京地鐵已確定『北鬥+5G+智慧地鐵』的發展方向,以提升區間管理效率和服務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未來,『地下北鬥系統』還將逐步向乘客開放,為乘客提供多樣化和差異化的服務。」梁嘉說。

梁嘉還告訴記者,鄭州在地鐵建設方面起點較高,需要更為穩健的發展。「這次參加論壇,我了解到了鄭州及河南在發展北鬥相關產業方面的決心和成績,相信北鬥產業一定會在鄭州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據悉,賽迪北鬥應用沙龍的學術交流凝聚著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血和希望。「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在寫給本屆沙龍的賀信中說:「希望你們能將導航定位走入地下空間,走入地鐵空間,走入更多的非暴露空間,並與北鬥的室外導航定位相結合,全方位地做好北鬥時空體系,為民生出行、智慧交通出一份力。」

北鬥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楊元喜也專門為本次北鬥應用沙龍暨中原非暴露空間學術論壇發來賀信:「希望在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鄭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本次學術研討會作為合作平臺,促進中原地區導航企業、應用單位與大專院校之間的緊密合作,推動北鬥應用在非暴露空間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北鬥」如何走入地下、地鐵等非暴露空間?怎麼實現為民謀便利?
    「第五屆賽迪北鬥應用沙龍暨中原非暴露空間學術論壇」活動在鄭州舉辦,院士、專家與國內知名企業代表同臺交流,研究、探討定位技術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促進北鬥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推廣。2020年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
  • 北鬥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為啥急需加強?聽聽中國發明協會專家咋說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 賀志泉)8月31日,「第五屆賽迪北鬥應用沙龍暨中原非暴露空間學術論壇」活動在鄭州舉辦,中國發明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餘華榮在接受大河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北鬥在非暴露空間的應用急需加強
  • 包為民院士、劉榮教授受聘我校講席教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肝膽胰外科醫學部主任劉榮教授受聘我校講席教授。校黨委書記熊四皓講話。校長周玉為包為民、劉榮頒發聘書。熊四皓在講話中代表學校對包為民、劉榮表示歡迎,向兩位專家多年來對學校發展的支持表示感謝,並介紹了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的優良傳統和主要成效。
  • 北鬥高精度和室內定位技術,智慧城市發展的突破口
    進入到2021年,基於北鬥與5G的深度融合應用,可以說通信與定位的產業市場有著明朗的前途。其實,北鬥的高精度應用一直市場上備受關注的領域。然而目前大多數的北鬥高精度應用大多集中在室外,比如形變監測、鐵路檢查、能源儲運等等;在室內定位這一環節,尚處於一個非常前期的孵化階段,存在不少難點。
  • 杭州市政府與院士辯論地鐵工地坍塌事故原因
    「這些都沒有依靠專家的意見,所以多半是由甲方——領導來定的,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道理,以致出現這個危險。」   第二、施工方法要和地層緊密結合,要和周邊環境緊密結合,現在沒有研究出一個好的施工方法,隨便拿一個最便宜的、但是對環境破壞最大的方法來施工,造成很多問題。   第三、拍腦袋定工期。一個車站的施工工期起碼要3年,卻要求兩年就要完成,這樣就造成趕工現象非常嚴重。
  • 院士專家雲集,在航天基地舉辦的這個大會厲害了!
    包為民、黃維、郝躍、尹浩、周志成、張平6位院士出席大會,46位知名專家和企業家發表主旨報告,會議圍繞空-天-地-海網絡體系構架、臨近空間一體化信息技術、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與商業航天、網信自主創新技術與產業發展等多方面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
  • 深圳地鐵品牌升級發布新LOGO 未來地鐵運營裡程將達1000公裡
    其中,半圓與直線形似隧道和軌道,上下弧為城市交互,中間兩條直線代表路路互通,直觀體現了軌道交通的行業特色,也表達了深圳地鐵「鐵路+地鐵」、「城市+軌道」、「上蓋物業+地下空間」的企業特性。  會上還發布了深鐵品牌專屬色、「雙軌+箭頭」等系列輔助圖形及專屬字體。
  • 杭州地鐵坍塌「謎團」 當地政府與院士看法不一
    這是中國地鐵建設史上傷亡最嚴重的一次事故。11月18日,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對這一事故作出通報,認為它暴露出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管理不到位;二是對發現的事故隱患治理不堅決、不及時、不徹底;三是對施工人員的安全技術培訓流於形式,甚至不培訓就上崗;四是勞務用工管理不規範,現場管理混亂;五是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監管不力。
  • ...日主論壇15項報告:北鬥系統、火星探測、載人登月、空間引力波...
    包為民談到,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引力波的發現使得人類可探測到基於電磁波無法觀測到的宇觀尺度和新的天體現象。」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19年,盧院士因病去世。(二)有人說,這些人傻,自己辛苦得來的獎金卻無償捐助;也有人說,他們不缺錢。前者或許是以社會上某些活在自己世界、習慣了奪取的那部分人為主,很多這樣的人會有一種思想:我憑什麼要為社會做貢獻,我做好自己就行了,或者更多人會有這種心理:社會總是欠我的。
  • 杭州地鐵坍塌 誰對事故負責
    「這些都沒有依靠專家的意見,所以多半是由甲方——領導來定的,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道理,以致出現這個危險。」    第二、施工方法要和地層緊密結合,要和周邊環境緊密結合,現在沒有研究出一個好的施工方法,隨便拿一個最便宜的、但是對環境破壞最大的方法來施工,造成很多問題。    第三、拍腦袋定工期。一個車站的施工工期起碼要3年,卻要求兩年就要完成,這樣就造成趕工現象非常嚴重。
  • 來自河南的「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曾說國家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他來自黃河之畔的河南,卻被命運之輪推動著在全國各地的隧道工程現場奔波;他是一名在鐵路系統工作奮鬥數十年的專家,卻經常因為一些非鐵路領域的發言而引發爭議。早年接受中國青年網採訪時,王院士曾言一生一共有兩個夢:一是我國鐵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二是我國隧道要成為世界第一。
  • 全國第三家地球物理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濟南—新聞—科學網
    9月20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儀式暨智慧地下空間學術報告會在濟南舉行。
  • 首都智慧地鐵發展白皮書發布,經開區多家企業助軌道交通智慧化
    和利時、全圖通、比澤爾等多家經開區企業先後推出地鐵控制、定位等創新產品,將為軌道交通智慧化提供支撐。全圖通「地下北鬥系統」展開試驗白皮書是北京地鐵未來一段時間開展智慧地鐵建設的行動綱領。全圖通位置網絡有限公司憑藉研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定位系統在北京地鐵四惠站展開試驗經驗,參與了白皮書編寫。導航是乘客們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是目前手機裡的導航功能都只能在室外實現。
  • 12位院士聚漢參加首個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力推「北鬥重鎮」武漢成應用示範城市
    「北鬥」怎麼用?據了解,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北鬥系統在珠峰高程測量項目中首次應用。普通民眾何時能享受北鬥系統帶來的便利?劉經南院士介紹,普通市民手機先能用到的是5米左右的普通精度服務,後續將開放手機高精度應用,「未來能實現『精準』天氣預報,某條道路在某個時刻降雨量能達到多少,都將成為天氣預報的內容」。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
  • 14位北鬥院士9位出自武漢 我國三代北鬥系統均有湖北力量
    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李德仁、劉經南、龔健雅等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是目前擁有地球空間信息領域院士最多的地區。42所高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產生了一系列北鬥科技成果。以劉經南為代表的武漢多位院士及科研人員,都曾先後服務過我國三代北鬥衛星系統建設。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裡便建設了國際衛星跟蹤站。
  • 地鐵為何會滲水、海底隧道如何建 逐一解密
    受制於當時的技術,直到200多年後,這個設想才實現在了海底。而今,越來越多的隧道正穿越海底,從亞洲到美洲,從這片世界到那片世界。  今天,由省科協、浙報集團主辦,浙江日報、省科技館和果殼網承辦的「[科學]會客廳」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省科技館為觀眾探索神秘的地下工程,講述因地下工程而改變的新生活。
  • 「北鬥」如何擔當天上的指路神杖?全國科普日院士專家科普校園行...
    「北鬥」衛星是怎麼誕生的?它與GPS有何不同?9月21日,作為2020年全國科普日重要活動之一,由由市科協、市教委主辦,市老科協、市教育發展基金會舉辦的「2020年重慶市全國科普日院士專家科普校園行活動」啟動儀式在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校鐵山坪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
  • 林潔:助力深圳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先行示範
    「要摸清家底,實現地下空間信息化智能化開發利用」……協商會上,18位市、區政協委員、立法協商諮詢委員、民主黨派代表從立法目的意義、立法原則、立法技術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意見,為深圳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先行示範積極建言獻策。市司法局等部門有關負責人現場做了回應。
  • 合肥地鐵1號線沿線又發現11處地下孔洞 專家稱危害不大
    本報記者    卞世鵬/攝近來,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施工區域多次發生地面沉降或下陷事件,讓部分市民的疑問始終不能消散:究竟與地鐵施工之間有沒有關係?類似的隱患還有沒有?上周五,合肥城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專門邀請了業界五位大師級專家,針對1號線尚未施工的大東門區域地下孔洞問題進行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