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儀式上,表彰2020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衛星導航定位創新應用獎獲獎單位和個人。
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李德仁、劉經南、龔健雅等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是目前擁有地球空間信息領域院士最多的地區。42所高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產生了一系列北鬥科技成果。
以劉經南為代表的武漢多位院士及科研人員,都曾先後服務過我國三代北鬥衛星系統建設。
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裡便建設了國際衛星跟蹤站。這樣的跟蹤站,中國有7個,武漢大學是最早的一個,並且是核心站和實時站。
北鬥系統專家組成員、大地測量與衛星導航科學家劉經南院士介紹,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參與了第一代北鬥衛星的廣域增強系統,第二代是參與地基增強系統和衛星定軌,第三代主要是在星間鏈路和精度提升上,提出了一些方案,同時他還堅持讓北鬥搭載全球搜救功能。
「很多人會問,導航有GPS就夠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花這麼大代價做北鬥?因為GPS不屬於中國。」他說,無論從國家安全,還是龐大的民用市場,中國都必須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依託全球領先的遙感對地觀測學科和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掌握了北鬥地基增強系統、衛星精密定軌、聯合定位導航、廣域差分精密實時定位等多項前沿技術,未來將引領我國高精度軍事衛星和民用衛星發展。
2008年,科技部批覆東湖高新區建設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化基地;2013年,光谷成為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全國唯一對接地,東湖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入列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之一。
2019年,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啟夢」系列晶片,作為衛星導航定位產品的核心部件,率先實現對北鬥三號衛星信號的支持,可為全球用戶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
在武漢國家現代服務業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核心區武漢大學科技園,近1000家企業中,地球空間信息產業鏈相關企業佔比逾50%,已形成包括上遊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遊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產業鏈。
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累計完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餘項,主導並參與北鬥國際標準制定,制定國內外行業標準10餘項。
《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衛星導航產業規模直指4000億元,而北鬥將拉動超過3000億元規模市場份額,光是與北鬥衛星直接相關的上市公司就有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