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搖籃」亟待更大作為!武漢需形成更大產業優勢

2020-11-22 荊楚網

作為2020年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21日舉行的「5G+北鬥」專題分享會上,武漢市相關政府官員、院士專家、行業領軍人物、企業精英等政產學研用眾多嘉賓,共同探討行業當前熱點話題和未來發展趨勢,並為武漢及湖北「5G+北鬥」應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全球衛星導航四大轉變趨勢

「5G+北鬥」改變時代

「如果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則『5G+北鬥』將改變世界和時代。」在主題為《5G+北鬥賦能新型基礎設施時空智能》的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說。

劉經南認為,「5G+北鬥」這一現代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賦能將給相關行業及應用帶來「顛覆性變化」——讓世界從信息互聯到時空位置互聯,並引領資訊時代向智能進代邁進。

劉經南院士發表演講

會議間歇劉經南院士與嘉賓交流

劉經南透露,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免費提供全球性的5米級精度空間位置和20至30納秒(1納秒=1秒的10億分之一)授時和同步服務,可以給5G網絡提供實時釐米級位置和納秒級時統高精度基準,是智能化時代時空信息基礎設施和自動駕駛基礎設施。

在劉經南看來,北鬥與5G有天然的融合傾向:北鬥賦能5G,感知、認知時空位置功能,不僅讓網絡更清朗安全,而且使網絡具有了物理空間的時空屬性。5G賦能北鬥,則能增強定位導航精度和室內外可用性。

以自動駕駛為例,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高精度地圖,「5G+北鬥」能為自動駕駛精確的實時定位定速提供技術基礎,提高車輛對事件的反應調控能力。

劉經南院士認為,「5G+北鬥」是一種賦能技術,通過在交通領域的融合,賦予此領域精準時空位置的新功能,北鬥與5G融合是引領新基建最佳的解決之道。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一覽圖

研發百姓用得起的北鬥產品

專題分享會上,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豫蓉稱,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北鬥」高精定位網,衛星導航產業預計2020年產業規模超4000億元,其中北鬥對產業的核心產值貢獻率超過80%,國內十大高精度定位行業應用包括智慧礦山、智慧物流、共享單車、手機定位、監測檢測、自動駕駛、智慧港口、精準農業等。

「北鬥本身不是產業,只有北鬥應用才是產業。」武漢依迅北鬥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說。他認為,武漢堪稱中國北鬥技術的「搖籃」,有非常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但至今尚未真正形成一個產業。武漢應抓住5G商用機遇,大力發展與「5G+北鬥」融合相關的硬科技與裝備製造業,研發推廣老百姓用得起的北鬥應用產品。

「5G+北鬥」專題分享會

武漢及湖北如何把握機遇,在「5G+北鬥」領域更有作為?

「地方政府要發揮政策的槓桿效應,推動優勢資源的聚集、整合,儘快將武漢在北鬥領域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劉經南院士建議,政、產、學、研各界應攜手打造5G+北鬥產業聯盟。此前,武大與東風汽車聯合成立多個研發機構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已有成功案例。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首席專家曹衝建議,湖北在北鬥技術研發及應用上要找準方向,儘可能融合其他的先進技術,且相互支撐;在集中自身優勢資源的同時利用好全國的優質資源,進一步夯實產業鏈基礎,豐富千行百業應用場景,力爭做出特色,不斷釋放出北鬥產業巨大的發展潛能。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相關焦點

  • 作為中國北鬥技術的發源地之一 武漢亟待打造5G+北鬥產業聯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作為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21日舉行的「5G+北鬥」專題分享會上,武漢市相關政府官員、院士專家、行業領軍人物、企業精英等政產學研用眾多嘉賓,共同探討行業當前熱點話題和未來發展趨勢,並為武漢及湖北「5G+北鬥」應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 衛星攪動「天地」大市場武漢北鬥產業迎來「太空風口」
    2013年,東湖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被科技部列入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之一。在武漢國家現代服務業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核心區武漢大學科技園,近1000家企業中,地球空間信息產業鏈相關企業佔比逾50%,已形成包括上遊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遊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產業鏈。
  • 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光谷開幕 北鬥產業產值7年增長4倍
    其中,隨著「北鬥+」和「+北鬥」發展的不斷深化,由衛星導航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就高達2284億元,顯示了我國北鬥應用與產業化發展的融合生態已初步形成。例如,我國自然資源部一方面大力推廣北鬥在自然資源部管轄的測繪工作、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滑坡監測、自然災害預防等業務工作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也做好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建設和管理工作。
  • 12位院士聚漢參加首個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力推「北鬥重鎮」武漢成應用示範城市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張珊妮)9月23日,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在東湖高新區開幕。作為「北鬥重鎮」,此次大會吸引了12位院士來漢。與會人員表示,將推動武漢在北鬥應用方面大踏步前進。
  • 智匯八方,依迅協辦2020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助力北鬥產業升級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秘書處承辦,武漢依迅北鬥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在「武漢北鬥夜」頒獎晚會中,將表彰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25周年卓越貢獻企業獎,北鬥教學成果獎等。同時,將設立北鬥融合5G發展應用等5場分論壇及研討會。
  • 2020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在武漢開幕
    9月23日,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在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幕。本屆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以貫徹"新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導向,以"科創中國"為抓手,促進導航、遙感、通信等衛星系統的技術和應用領域進行深入交流,推動衛星數據的共享和綜合利用,以及衛星應用產業結構升級、改造,拓展北鬥融合應用新領域,培育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北鬥特色,營造開放、自主、兼容、漸進的北鬥應用發展環境。
  • 「北鬥+」「+北鬥」雙向發力:北鬥產業化應用正提速
    而隨著北鬥導航系統越來越被熟知和接受,北鬥應用也開始從單純提供位置服務的「北鬥+」模式,向著更加深度適應行業需求的「+北鬥」模式轉型,形成雙向發力。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依迅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就表示,隨著北鬥應用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北鬥已不是單純的導航系統,而是一種強大的時間、空間工具,可以跟其他許多產業實現融合發展。加號的位置從後到前,將是北鬥產業鏈的一個轉折點。以前是為了推動北鬥發展,而現在是讓北鬥深入到每一個行業中,提供惠民利民的實際應用。
  • 北鬥領域層次最高會議在光谷舉行|10個項目現場籤約
    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上遊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遊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等在內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現有夢芯科技、依迅北鬥、湖北地信等相關企業500餘家,集群核心企業總收入約310億元,企業總收入年增長率超15%。
  • 高質量培育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 探索「北鬥+ 」的無限可能
    今年,長沙繼續著力產業鏈建設,22條新興優勢產業鏈風生水起,為長沙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攀近年來,長沙航空航天(含北鬥)產業鏈逐步壯大發展,形成了以長沙高新區為核心,天心經開區、開福區均衡分布的空間布局。2020年,該產業鏈規上企業、稅收貢獻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預計全年產業鏈總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
  • 北鬥產業有哪些「芯」優勢:關鍵技術全面突破
    近年來,中國北鬥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晶片、模塊等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價格優勢凸顯。行業應用遍地開花,在交通、海事、電力、民政、氣象、漁業等十幾個行業廣泛應用。落地產品日益豐富,由基礎產品、應用終端、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構成的完整產業鏈也逐漸形成。
  • 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給我國的北鬥產業帶來了什麼影響?
    7月31號,我國自主建設並獨立運營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全面建成,這是我國的科技發展道路上,又一大裡程碑!這次北鬥的全面建成,將我國的北鬥系統的功能和性能,又提升了一大截,無論是北鬥應用的規模化、產業化還是國際化,都將更上一層樓。
  • 全球國家選擇北鬥,對美威脅更大的北鬥,為何沒有遭遇華為困局?
    現在,幾乎全球民眾都知道中國出現了一個比美國GPS更厲害的全球導航衛星,那麼北鬥衛星比美國到底先進在哪裡?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不斷升級,為何卻對威脅更大的北鬥無動於衷呢?事實上,我國已經為北鬥衛星付出了23年的努力,今年剛剛升空的北鬥衛星是三號北鬥,一號、二號分別在2000年和2007年就已經發射完成,今年的三號北鬥衛星完成了全球組網。
  • 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 小衛星有大作為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有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小衛星有大作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超過200顆,目前已形成了氣象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導航衛星星座等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福建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 14位北鬥院士9位出自武漢 我國三代北鬥系統均有湖北力量
    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李德仁、劉經南、龔健雅等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是目前擁有地球空間信息領域院士最多的地區。42所高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產生了一系列北鬥科技成果。以劉經南為代表的武漢多位院士及科研人員,都曾先後服務過我國三代北鬥衛星系統建設。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裡便建設了國際衛星跟蹤站。
  • 航錦科技: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在光谷開幕 武漢導航院主導項目獲創新應用金獎
    航錦科技(000818)首席科學家劉經南院士和韓紹偉博士作為嘉賓參加會議並發言。業內人士指出,北鬥對我國國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北鬥+」在民用領域發展才是北鬥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自從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後,北鬥已經在多方面做到全球領先。
  • 北鬥衛星的園區經濟:西安武漢成都長沙南京為示範園八大依託城市
    運營6年多,園區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形成產業鏈集群創新與集聚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累計集聚近200家導航產業相關企業,並形成完整的北鬥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鏈。目前,園區內註冊企業覆蓋北鬥導航系統的上中下遊,包括天線、晶片、板卡、軟硬體、算法、三維測量、大數據應用等全產業鏈企業。
  • 金羊網評:厚積薄發,以更大投入贏得創新發展主動權
    成功完成32次宇航發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突破300次大關;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完成部署……2019年我國科技事業交出的這份亮眼成績單,離不開持續高強度的科技經費投入。
  • 北鬥系統有啥優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原標題:北鬥系統有啥優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白巖松連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委員會主席王兆耀23日上午9時43分,中國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正式完成北鬥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如何看待這一歷史時刻?
  • 院士委員楊元喜:助推中國北鬥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幹北鬥的人常說一句話:北鬥的運用只受想像力的限制。在楊委員看來,北鬥引領汽車產業進入精準服務時代,只是北鬥運用的一個方面。「米級定位服務的概念是什麼?就是車子在公路上開,你不會選錯車道,車道級誤差都可以檢測得出來,為整個交通管理、精準應用甚至精準農業應用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據楊元喜委員介紹,去年我國衛星導航產值1750個億,北鬥產業貢獻率超過20%。
  • 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形成四大支柱產業
    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統領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擴大經濟總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深入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推進資源、產品、產業深度融合,推進企業、園區、區域全面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提升,不斷增強全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省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這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