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0年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21日舉行的「5G+北鬥」專題分享會上,武漢市相關政府官員、院士專家、行業領軍人物、企業精英等政產學研用眾多嘉賓,共同探討行業當前熱點話題和未來發展趨勢,並為武漢及湖北「5G+北鬥」應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全球衛星導航四大轉變趨勢
「5G+北鬥」改變時代
「如果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則『5G+北鬥』將改變世界和時代。」在主題為《5G+北鬥賦能新型基礎設施時空智能》的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說。
劉經南認為,「5G+北鬥」這一現代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賦能將給相關行業及應用帶來「顛覆性變化」——讓世界從信息互聯到時空位置互聯,並引領資訊時代向智能進代邁進。
劉經南院士發表演講
會議間歇劉經南院士與嘉賓交流
劉經南透露,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免費提供全球性的5米級精度空間位置和20至30納秒(1納秒=1秒的10億分之一)授時和同步服務,可以給5G網絡提供實時釐米級位置和納秒級時統高精度基準,是智能化時代時空信息基礎設施和自動駕駛基礎設施。
在劉經南看來,北鬥與5G有天然的融合傾向:北鬥賦能5G,感知、認知時空位置功能,不僅讓網絡更清朗安全,而且使網絡具有了物理空間的時空屬性。5G賦能北鬥,則能增強定位導航精度和室內外可用性。
以自動駕駛為例,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高精度地圖,「5G+北鬥」能為自動駕駛精確的實時定位定速提供技術基礎,提高車輛對事件的反應調控能力。
劉經南院士認為,「5G+北鬥」是一種賦能技術,通過在交通領域的融合,賦予此領域精準時空位置的新功能,北鬥與5G融合是引領新基建最佳的解決之道。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一覽圖
研發百姓用得起的北鬥產品
專題分享會上,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豫蓉稱,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北鬥」高精定位網,衛星導航產業預計2020年產業規模超4000億元,其中北鬥對產業的核心產值貢獻率超過80%,國內十大高精度定位行業應用包括智慧礦山、智慧物流、共享單車、手機定位、監測檢測、自動駕駛、智慧港口、精準農業等。
「北鬥本身不是產業,只有北鬥應用才是產業。」武漢依迅北鬥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說。他認為,武漢堪稱中國北鬥技術的「搖籃」,有非常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但至今尚未真正形成一個產業。武漢應抓住5G商用機遇,大力發展與「5G+北鬥」融合相關的硬科技與裝備製造業,研發推廣老百姓用得起的北鬥應用產品。
「5G+北鬥」專題分享會
武漢及湖北如何把握機遇,在「5G+北鬥」領域更有作為?
「地方政府要發揮政策的槓桿效應,推動優勢資源的聚集、整合,儘快將武漢在北鬥領域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劉經南院士建議,政、產、學、研各界應攜手打造5G+北鬥產業聯盟。此前,武大與東風汽車聯合成立多個研發機構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已有成功案例。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首席專家曹衝建議,湖北在北鬥技術研發及應用上要找準方向,儘可能融合其他的先進技術,且相互支撐;在集中自身優勢資源的同時利用好全國的優質資源,進一步夯實產業鏈基礎,豐富千行百業應用場景,力爭做出特色,不斷釋放出北鬥產業巨大的發展潛能。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