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7月19日訊 「去年,生產100萬噸煤,銷售後實現了100萬噸煤的經濟效益;而今年,生產了200萬噸煤,但其中100萬噸經過煤炭深加工,生產了10種產品,其中有5種是暢銷市場的高端、高附加值產品,結果實現了比銷售300萬噸煤炭還要高的經濟效益。」省經委副主任崔文德用簡單的數字解釋資源優勢轉換的概念。
以此類推,我省許多礦產資源、農畜產品、中藏藥材等,都可以通過深度加工、循環利用,生產出市場需求量大、附加值更高的優質產品。這就是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戰略的核心,也是目前我省園區工業與傳統工業經濟存在巨大差異的內在本質。
青海發展的優勢在資源,潛力在資源,希望在資源。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統領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擴大經濟總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深入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推進資源、產品、產業深度融合,推進企業、園區、區域全面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提升,不斷增強全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省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這一戰略。
多年來,通過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我省初步形成了以水電、油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資源型產業體系,資源開發利用具備了一定基礎,但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仍然比較粗放:資源循環利用、精深加工能力弱,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低,許多企業產業規模小、鏈條短,一些資源產品幾乎未做任何加工就出售到東部沿海地區,價格低廉且易受市場變化的衝擊。
「堅持構建節約資源的增長方式,實現資源開發從粗放向綜合轉型,資源加工從簡單向精深轉型,資源產品從初級向高級轉型,資源項目從分散向集約轉型,資源產業從單一化、封閉化向體系化、融合化轉型,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資源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是省委省政府的主導思想,也是園區工業發展中的主攻方向。
在完成了觀念轉變、破解了資源轉換的技術瓶頸後,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發展戰略,我省以三大工業園區創建為戰略平臺,從產業布局、項目引進、資源配置、產業鏈設計等諸多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外來企業的先進技術,在資源循環利用、產品深度加工上下功夫,不斷加大資源轉換力度。
「聚寶盆」柴達木是我省資源富集、產業化較高的地區,其資源轉換和循環利用的水平會直接影響全省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戰略。自2005年被列為全國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驗區之後,實驗區編制和實施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產業規劃,依託優勢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以循環經濟試驗區為載體,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努力創造高原地區循環經濟模式,探尋資源價值最大化途徑,為全省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做出了貢獻。
鹽湖集團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用新技術、新工藝對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用現有資源創造了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在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探索上創出了新路子。綜合利用二期、三期項目從規劃到實施,循環利用、資源轉換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ADC發泡劑項目就是典型的循環經濟項目。ADC發泡劑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燒鹼、氯氣、尿素等,而這些正是鹽湖集團綜合利用一期、二期項目生產的產品。這些產品如果外銷,不但運輸困難,而且附加值很低,但是用來生產ADC,就近利用、價格低廉。目前該項目已建成投產,達標後預計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
資源轉換最具代表性的還有金屬鎂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完全利用多年生產氯化鉀所排放的廢棄「老滷」,生產金屬鎂、甲醇、MTO制烯烴、丙烯、聚氯乙烯、純鹼等系列化工產品,全部建成後,每年可實現產值近400億元,經濟效益將超過集團主業鉀肥生產。
過去,木裡的焦煤只能以低廉的價格銷售到省外,經濟效益極低。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焦煤加工企業進駐園區,這幾年原煤價格暴漲,加工生產的焦炭價格比原煤翻了幾番,加工產生的尾氣也成為下遊煤化工企業的主要原料,增值效應十分明顯。
今年年初,省政府對木裡煤礦進行全面整合,組建青海省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大美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並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烏蘭工業園及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甘河工業園投資建設兩個600萬噸煤基多聯產項目,推進煤炭開採和煤化工產業一體化發展。兩個600萬噸煤基多聯產項目建成後,將帶來上千億元的銷售收入。更重要的是,依託煤基多聯產項目,將為青海省今後的工業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對於礦區企業來說,不再單純的出售煤炭資源,而是通過技術升級,生產出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進一步推動焦煤的資源優勢快速轉換為產業優勢。
近年來,依託豐富的電力資源,單晶矽、多晶矽、電解鋁等產業雲集西寧經濟開發區和海東工業園區。這些產品在增加地方經濟總量中佔有較大的分量,但高耗能也相對抵消了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園區在引進這些企業的同時,也有計劃地將單(多)晶矽深加工、鋁型材、鋁箔等項目納入其中,於是又催生了園區新材料產業。資源性產品經過深加工,搖身變成了市場急需的高附加值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勝單純的矽棒和鋁錠。
單晶矽、多晶矽及其產品的開發,又連接著一個新的能源產業——太陽能光伏電站在我省西部的迅速崛起。
地處高原的青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由於技術和成本的限制,一直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單晶矽、多晶矽產品量產後成本的降低,將太陽能大規模轉化為電能的時機也隨之而來。截至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已建成投運40個光伏項目、913兆瓦實現安全併網發電,已累計發電4.7億千瓦時。
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也推動了其它產業的發展。南川工業園區的藏毯、牛絨和牛肉乾加工企業加快技術提升和品牌打造,使畜牧業優勢資源得到充分開發,經濟效益比過去賣原料翻了幾番;生物園區的醫藥企業則以高科技手段,對傳統中藏藥材進行精深加工,其成品藥的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可以預見,隨著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全面實施,我省工業經濟在華麗轉身後,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傳統農畜產品資源的開發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