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形成四大支柱產業

2020-11-26 浙江在線

  青海新聞網7月19日訊 「去年,生產100萬噸煤,銷售後實現了100萬噸煤的經濟效益;而今年,生產了200萬噸煤,但其中100萬噸經過煤炭深加工,生產了10種產品,其中有5種是暢銷市場的高端、高附加值產品,結果實現了比銷售300萬噸煤炭還要高的經濟效益。」省經委副主任崔文德用簡單的數字解釋資源優勢轉換的概念。

  以此類推,我省許多礦產資源、農畜產品、中藏藥材等,都可以通過深度加工、循環利用,生產出市場需求量大、附加值更高的優質產品。這就是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戰略的核心,也是目前我省園區工業與傳統工業經濟存在巨大差異的內在本質。

  青海發展的優勢在資源,潛力在資源,希望在資源。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統領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擴大經濟總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深入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推進資源、產品、產業深度融合,推進企業、園區、區域全面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提升,不斷增強全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省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這一戰略。

  多年來,通過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我省初步形成了以水電、油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資源型產業體系,資源開發利用具備了一定基礎,但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仍然比較粗放:資源循環利用、精深加工能力弱,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低,許多企業產業規模小、鏈條短,一些資源產品幾乎未做任何加工就出售到東部沿海地區,價格低廉且易受市場變化的衝擊。

  「堅持構建節約資源的增長方式,實現資源開發從粗放向綜合轉型,資源加工從簡單向精深轉型,資源產品從初級向高級轉型,資源項目從分散向集約轉型,資源產業從單一化、封閉化向體系化、融合化轉型,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資源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是省委省政府的主導思想,也是園區工業發展中的主攻方向。

  在完成了觀念轉變、破解了資源轉換的技術瓶頸後,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發展戰略,我省以三大工業園區創建為戰略平臺,從產業布局、項目引進、資源配置、產業鏈設計等諸多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外來企業的先進技術,在資源循環利用、產品深度加工上下功夫,不斷加大資源轉換力度。

  「聚寶盆」柴達木是我省資源富集、產業化較高的地區,其資源轉換和循環利用的水平會直接影響全省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戰略。自2005年被列為全國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驗區之後,實驗區編制和實施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產業規劃,依託優勢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以循環經濟試驗區為載體,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努力創造高原地區循環經濟模式,探尋資源價值最大化途徑,為全省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做出了貢獻。

  鹽湖集團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用新技術、新工藝對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用現有資源創造了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在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探索上創出了新路子。綜合利用二期、三期項目從規劃到實施,循環利用、資源轉換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ADC發泡劑項目就是典型的循環經濟項目。ADC發泡劑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燒鹼、氯氣、尿素等,而這些正是鹽湖集團綜合利用一期、二期項目生產的產品。這些產品如果外銷,不但運輸困難,而且附加值很低,但是用來生產ADC,就近利用、價格低廉。目前該項目已建成投產,達標後預計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

  資源轉換最具代表性的還有金屬鎂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完全利用多年生產氯化鉀所排放的廢棄「老滷」,生產金屬鎂、甲醇、MTO制烯烴、丙烯、聚氯乙烯、純鹼等系列化工產品,全部建成後,每年可實現產值近400億元,經濟效益將超過集團主業鉀肥生產。

  過去,木裡的焦煤只能以低廉的價格銷售到省外,經濟效益極低。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焦煤加工企業進駐園區,這幾年原煤價格暴漲,加工生產的焦炭價格比原煤翻了幾番,加工產生的尾氣也成為下遊煤化工企業的主要原料,增值效應十分明顯。

  今年年初,省政府對木裡煤礦進行全面整合,組建青海省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大美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並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烏蘭工業園及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甘河工業園投資建設兩個600萬噸煤基多聯產項目,推進煤炭開採和煤化工產業一體化發展。兩個600萬噸煤基多聯產項目建成後,將帶來上千億元的銷售收入。更重要的是,依託煤基多聯產項目,將為青海省今後的工業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對於礦區企業來說,不再單純的出售煤炭資源,而是通過技術升級,生產出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進一步推動焦煤的資源優勢快速轉換為產業優勢。

  近年來,依託豐富的電力資源,單晶矽、多晶矽、電解鋁等產業雲集西寧經濟開發區和海東工業園區。這些產品在增加地方經濟總量中佔有較大的分量,但高耗能也相對抵消了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園區在引進這些企業的同時,也有計劃地將單(多)晶矽深加工、鋁型材、鋁箔等項目納入其中,於是又催生了園區新材料產業。資源性產品經過深加工,搖身變成了市場急需的高附加值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勝單純的矽棒和鋁錠。

  單晶矽、多晶矽及其產品的開發,又連接著一個新的能源產業——太陽能光伏電站在我省西部的迅速崛起。

  地處高原的青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由於技術和成本的限制,一直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單晶矽、多晶矽產品量產後成本的降低,將太陽能大規模轉化為電能的時機也隨之而來。截至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已建成投運40個光伏項目、913兆瓦實現安全併網發電,已累計發電4.7億千瓦時。

  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也推動了其它產業的發展。南川工業園區的藏毯、牛絨和牛肉乾加工企業加快技術提升和品牌打造,使畜牧業優勢資源得到充分開發,經濟效益比過去賣原料翻了幾番;生物園區的醫藥企業則以高科技手段,對傳統中藏藥材進行精深加工,其成品藥的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可以預見,隨著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全面實施,我省工業經濟在華麗轉身後,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傳統農畜產品資源的開發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相關焦點

  • 襄陽醫藥化工產業:把資源優勢化為競爭優勢
    襄陽餘家湖保康工業園、襄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兩大「飛地經濟」工業平臺應運而生,把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精準發力,走上了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醫藥化工產業,成為萬億工業強市建設中強勁有力的「新引擎」。2015年全年,襄陽醫藥化工行業完成總產值590.4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了2.18倍。
  • 聚焦資源稟賦比較優勢 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如何更好地發揮信陽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如何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三年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就信陽產業發展潛力進行了逐項挖掘。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市級相關部門,圍繞「聚焦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的行動目標和重點任務,進行深度解讀。
  • 樟樹四大支柱產業「體強筋骨壯」
    把創新當作第一動力,從規模擴張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提升,如今,四大支柱產業「體強筋骨壯」,撐起縣域經濟「半壁江山」。數據顯示,2017年1至11月,樟樹藥、酒、鹽和金屬家具四大支柱產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26億元,佔全市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8.9%;實現工業產值442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8%。2017年,樟樹市再次入選全國百強縣,位列第90位,排名較上年前移了8位。
  •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產業結構「三個為主」 四大支柱產業分析(附圖表)
    其中,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戰略新興產業包括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等。   高新技術產業:2016年,深圳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累計達803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約佔廣東全省的一半。深圳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基地。
  • 聚集優勢資源,皮料網打造中部地區最大的電商產業中心
    產業園條件優越近年來,南昌依託獨特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不斷做大做強進出口貿易、產業雙向投資、口岸平臺建設等綜合優勢,建設連接「一帶一路」大通道、開放型經濟試點示範區、國際貨物集散地、產業雙向合作示範區。
  • 煙臺牟平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區域布局、發展海洋經濟 傳統海洋產業...
    近年來,牟平區著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向規模化、生態化、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推進漁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向「海洋漁業﹢」轉型,使得傳統海洋產業鏈走上了升級之路。  海洋牧場開啟牟平「海上糧倉」  向海而生的牟平,因漁而興。
  • 海南全省海洋總值612億元 形成海洋經濟四大產業
    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有力帶動了沿海市縣的經濟增長  蔣定之說,海南省是全國管轄海域面積最為廣闊的省份,歷屆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海洋工作。200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決定》,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海南省海洋工作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海南海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2011年,海南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612億元,比2005年增加334億元,增長120%;海洋生產總值佔全省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16%提高到2011年的24.3%。同時,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 了解一下菲律賓經濟發展的的四大支柱產業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菲律賓充分發揮其在國際合作中的優勢,突出發展四大產業,成績斐然。以下就來展開介紹菲律賓的四大產業: 商務流程外包(BPO) GDP佔比10% 菲律賓被譽為「全球英文呼叫中心之都」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也叫業務外包),是它的經濟生命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呼叫中心產業基地。
  • 大力發展比較優勢產業 提升湖北製造業綜合競爭力
    世界經濟強國和國內發達地區發展規律揭示:製造業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支柱,是實現經濟騰飛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製造業,就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本文根據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和相關數據,剖析了湖北省製造業發展現狀,找出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提出了遵循市場規律,大力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推進企業間的重組與整合,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等舉措。
  • 四大支柱託起東嶽產業新版圖
    33載勵精圖治,東嶽集團的產業格局已經清晰,氟、矽、膜、氫四大支柱產業擎起了東嶽產業新版圖。4月18日,東嶽矽材舉行30萬噸有機矽項目開工暨園區項目建設誓師大會。氟材料昂首挺進高端從事氟化工產業是東嶽集團的看家本領。在國際上,由於產品具有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特點,氟化工產業被稱為「黃金產業」。
  • 武漢需形成更大產業優勢
    作為2020年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21日舉行的「5G+北鬥」專題分享會上,武漢市相關政府官員、院士專家、行業領軍人物、企業精英等政產學研用眾多嘉賓,共同探討行業當前熱點話題和未來發展趨勢,並為武漢及湖北「5G+北鬥」應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 梅州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集聚發展延伸鏈條,加快大健康產業...
    它們依託當地優勢資源集聚發展,通過延伸產業鏈條不斷將健康產業做大做強。據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較快增長。其中,入園企業數從32家增長至51家,增長59.4%。2020年1月至9月,園區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1.26億元,同比增長237.6%。
  • 青海深挖自然資源優勢潛力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華社西寧2月13日電(記者陳國洲)青海省深挖在太陽能、風能、水能、鹽湖資源等各種優勢自然資源方面的潛力,力圖借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機,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社會綠色、和諧和統籌發展。    青海省是我國自然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僅在柴達木盆地內,先後發現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各類礦產86種。
  • 庫拉索經濟概況及支柱產業
    受國際金融危機以及荷蘭援助減少影響,庫經濟近年出現下滑,2013年GDP為32.4億美元,人均GDP2.2萬美元,GDP增長率為0.5%,通貨膨脹率為1.3%,失業率高達13%。庫島貨幣為弗羅林,直接與美元掛鈎,比價1.78:1。支柱產業有煉油、旅遊業、金融、轉口貿易和修船業。(1)煉油。
  • 產業研究|利用資源稟賦加快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產業發展方式出現了新趨勢和特點,增長方式由注重規模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轉變;資源配置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轉變;產業結構由單一獨立向產業聚集轉變。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區域經濟良性發展軌道。三、聚集域內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協同效應,有利於提高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創新發展。拓寬產業鏈、多元化發展產業園區是以構建高集聚、特色突出、鏈條完整的良好產業生態為發展目標的園區。
  • 岱嶽區依託四大優勢發展養蜂業
    養蜂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健康產業」「空中農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等特點。岱嶽區憑藉四大優勢,大力推進養蜂業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建設,堅持發展養蜂標準化生產和推進農作物授粉並舉,加快推動蜜蜂產業發展,穩步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努力實現養蜂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 發揮職能優勢 實施「四大行動」
    為推動陝西省蘋果產業走出陝西、走出國門,搶佔國際市場,質監部門充分運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職能,優化整合全省農產品檢驗檢測資源,穩步提高對蘋果套袋等相關農資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2012年至2014年,連續3年組織開展農資產品專項監督抽查,共抽查481家企業的820批次產品,合格738批次,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同時對不合格企業採取公告、曝光、處罰等多項措施,確保果農可以用上安全放心的生產資料。
  • 兩會好聲音丨市政協委員王印庚:集聚科研與產業優勢資源,實現海洋...
    但長期以來,青島海洋漁業創新發展步伐趨緩,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缺少創新與突破。如何整合優勢資源,推動駐青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融合發展,是實現海洋漁業產業跨越式發展、迎戰海洋攻勢的重要突破口。對此,市政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印庚今年上會帶來了關於集聚科研與產業優勢資源,實現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 依託光伏光熱資源優勢 推動新能源開發利用
    ●根據目前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2050年可再生能源能夠滿足煤炭等一次能源供應的60%以上;高比例電氣化推進人類實現更高級的文明形態;電力是實現替代化石能源的根本途徑;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成為未來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技術和制度創新是構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基石;實現電網從單一電力輸送網絡向資源優化配置平臺轉型;能夠以較小或無增量成本建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可再生能源作為新興經濟增長點可顯著提升宏觀經濟發展質量
  • 把握產業價值鏈主動權 包頭圍繞資源優勢打出組合拳
    原標題:把握產業價值鏈主動權 包頭圍繞資源優勢打出組合拳包頭市長安永磁電機有限公司永磁電機生產線李學飛攝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搶抓「十四五」發展新機遇,立足稀土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創新優勢,著眼打好稀土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推進稀土產業的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