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強國和國內發達地區發展規律揭示:製造業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支柱,是實現經濟騰飛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製造業,就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本文根據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和相關數據,剖析了湖北省製造業發展現狀,找出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提出了遵循市場規律,大力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推進企業間的重組與整合,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等舉措。
一、湖北省製造業發展情景描述
(一)湖北省製造業發展現狀的剖析
1、基礎比較雄厚,是全國的製造業大省
第一次全省經濟普查資料表明:2004年湖北省製造業增加值為2204.83億元,分別佔全省工業、GDP的85.0%和34.9%;上交營業稅金89.07億元,佔全省工業的90.0%;從業人員203.34萬人,佔86.4%。總量規模居全國第12位,其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居第5位,鋼鐵、紡織、醫藥製造、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均居第8位。一些「湖北製造」的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有20多種製造業產品產量居全國前10位,其中紗、布、捲菸、鋼、硫酸、化肥、汽車等進入前6位。
2、發展較快,拉動作用日益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規模以上製造業實現銷售收入由2000年的2586.56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4075.58億元,增長57.6%,完成增加值由2000年的870.52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0.03億元,年均增長15.3%,增幅快於同期全省GDP增幅5.6個百分點。
3、產業結構與市場擬合度越來越高,八大產業構成製造業框架
(1)門類齊全,形成了以汽車、鋼鐵、化學原料製造、菸草、紡織、建材、農產品加工業和通用設備製造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從行業看,湖北省製造業涵蓋了整個製造業30個大類,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但上述8大行業實現增加值佔製造業的68.1%,其中汽車佔19.8%,鋼鐵佔17.1%,化學原料製造、菸草分別佔6.9%和6.2%,紡織、建材、農產品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分別佔5.0%、4.8%、4.2%和4.1%。
(2)產權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力度加大,私人、外資、港澳臺資本進入步伐加快,形成了以國有資本為主導,多種資本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格局。2004年湖北省製造業實收資本為1323.14億元,其中個人、外商、港澳臺資本合計為445.03億元,佔33.6%,比2000年上升7.6個百分點;國家資本為411.77億元,佔31.1%,下降14.1個百分點;集體資本為38.35億元,下降2.4個百分點。
(3)行業集中度上升,規模效應顯現,大型企業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領頭雁,改變了過去「山多峰小」的狀況。2004年湖北省製造業平均每個企業增加值2190萬元,比2000年擴大了44.1%。2000-2004年,鋼鐵、汽車、菸草、造紙、通用設備製造、專用設備製造等主導產業的集中度呈逐步上升態勢。武鋼、東風公司、武漢石化、荊門石化、武煙、冶鋼、鄂鋼、三江航天、大冶有色等一批知名企業,2004年銷售收入過30億元,是湖北省製造業的脊梁,其中武鋼集團銷售收入達390億元。
(4)與消費結構升級形成聯動和持續效應,出現了一些高成長行業。2000至2004年間鋼鐵、汽車、通用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廢棄資源加工等行業實現銷售收入成倍增長,食品製造、化學原料製造、通用設備製造、印刷業、工藝品製造等行業增幅均在50%以上。
(5)外延式和內涵式增長並舉,資本有機構成提高。2004年湖北省製造業完成投資589.03億元,比2000年增長1.7倍,其中技術改造投資為370.38億元,增長2.2倍。製造業投資佔全省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上升到2004年的25.0%,其中技術改造投資佔全省技術改造投資的比重由2000年的47.1%上升到2004年的69.3%。2004年湖北省製造業每人擁有的固定資產原值為16.82萬元,比2000年提高29.7%。
4、生產與效益匹配理想,經濟效益大幅提升,且回升的基礎比較牢固
2004年製造業實現利潤185.47億元,比2000年增長1.7倍,增幅快於全省工業增幅11.8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為4.3%,上升1.7個百分點,虧損面為27.4%,下降3.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為41.28億元,下降43.2%。資產負債率低,償債能力強,2004年資產負債率為56.6%,低於全省工業1.2個百分點,與2000年相比,下降5.1個百分點。2004年湖北省製造業實現營業利潤155.11億元,佔利潤總額的83.6%,所佔比重高於全省工業6.8個百分點。
(二)湖北省製造業面臨的問題透視
1、產業結構不合理,層次不高
(1)附加值率低,產業鏈條短,高附加值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夠。湖北省大部分製造企業處於價值分配鏈條的附屬地位,產品結構存在著結構性短缺,總體上依然是一般產品、中低檔產品、初級產品多,優質產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少。企業配套協作少,分工協作程度低,大中小企業之間不能形成合理的專業化與分工協作關係。
(2)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綠色製造水平低。2004年湖北省製造業中每生產1億元工業產值排放1.7億標立方米工業廢氣,產生0.8萬噸工業固體廢物,這些指標均高於發達國家標準幾倍甚至十幾倍,耗水量是世界先進水平的2.7倍,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僅為38.4%。環保設備製造的廠家只有19家,實現增加值為1.75億元,佔專用設備製造業、全省工業的比重僅為7.8%和0.1%,資產不過8億元。
(3)創新能力不足,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強勢產業和企業不多。湖北省多數製造企業缺乏原創技術,大部分技術及關鍵設備依賴進口,且基本停留在仿製的低層次階段。研究開發費用投入少,在科技活動經費投入中,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25.32億元,投入強度僅為0.6%。科研與市場銜接不理想,成果轉化率低,2004年實現新產品產值543億元,僅佔現價產值的12.9%。技術裝備老化,工藝落後,2004年固定資產更新度係數為61.7%,低於全省工業8.0個百分點。
(4)品牌效應弱,「湖北造」在全國地位下降。2004年製造業市場佔有率為4.0%,比2000年下降0.9個百分點。企業外向度低,參與國際分工的實力較弱,2004年完成出口交貨值231.94億元,僅佔銷售產值的5.6%,不足全國的三分之一,且出口的產品多為初級產品。設備利用率低,大量生產能力放空,主要工業產品有40%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或嚴重不足。
2、體制不順,機制不活
湖北省重點製造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所佔比重高,尤其是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由於具有資金、技術密集特徵,民間資金進入壁壘較高。企業改革相對滯後,政府對企業直接管理的職能依然較強。受部門、區域條塊分割的影響,加上法制不健全,製造企業生產資源的配置整合難度大,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重新組合困難重重,造成組織結構分散,產業結構難以優化。此外,鼓勵市場化配置的有關配套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入,減輕企業辦社會職能的負擔,加快主輔分離改革的要求十分緊迫。
二、湖北省製造業中比較優勢產業的實證分析
(一)選擇比較優勢產業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確定比較優勢產業要具備兩大前提:一是成本優勢,二是產業聚群,具體來講,可細化為7個原則。
1、區位優勢原則
這是製造業發展方向選擇的可能性原則,包括產業現狀、技術、資金、資源秉賦等一系列限制產業發展方向的具體省情,要求所選擇的產業能夠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在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具有較大貢獻,佔有重要地位。
2、成本優勢原則
製造業的發展,必須把效益置於優先地位,只有堅持效益優先,才能使整體效益最優,不管是產業布局、行業規劃、企業發展、產品開發、吸引外資等,基本點應該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市場佔有優勢原則
這是製造業發展方向選擇的目標原則,它要求產業的確定要從市場出發,具有較大的市場容量。市場份額越大,產業競爭優勢越強,發展前景越好。
4、產業聚群優勢原則
製造業布局,要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突出特色,強化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推動企業集聚、資源共享、整體優化,具有較高的集中度。
5、技術領先和信息化帶動優勢原則
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高新技術,強化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培育,始終把科技進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促進位造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手段。
6、外向帶動優勢原則
堅持重內不輕外的原則,抓住國際資本大規模進入我國的機遇,加大引資力度,創新引資手段,拓展引資途徑,擴大引資規模,在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努力培育湖北省製造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
7、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正確處理好製造業發展與人口、就業、資源、環境保護的關係,充分兼顧短期政策目標和長遠利益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綠色經濟在湖北經濟中的比重,從體制上建立起有利於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合理結構。
(二)選擇比較優勢產業的方法
1、評價指標
依照上述原則,採用相對應指標進行量化,構建比較優勢產業的評價指標體系。用增加值佔製造業的比重量化區位優勢原則,以下相對應的分別為:成本費用利潤率→成本優勢原則;需求收入彈性係數→市場佔有優勢原則;波及效果係數→產業聚群優勢原則;研究開發費用佔銷售收入比例→技術領先和信息化帶動優勢原則;外向度→外向帶動優勢原則;單位增加值電耗→可持續發展原則。
2、評價方法
將7大指標與全國相比,得出「區位商」,再根據各指標區位商的重要程度,確定一個權數,分別取增加值佔製造業的比重、成本費用利潤率、需求收入彈性係數、波及效果係數、研究開發費用佔銷售收入比例、外向度和單位增加值能耗的權重為0.10、0.25、0.15、0.2、0.15、0.05和0.10,然後進行加權平均,得到一個綜合指數。綜合指數越高,產業的比較優勢越明顯。計算結果如下表。
各行業的區位商及綜合指數
指標 行業 | 綜合 指數 | 各產業增加值 構成 | 成本 費用 利潤率 | 需求彈性係數 | 波及效果係數 | 科技投入強度 | 外向度 | 電耗 |
農副食品加工業 | 0.789 | 0.575 | 0.885 | 0.504 | 0.987 | 1.083 | 0.981 | 0.260 |
食品製造業 | 0.693 | 0.627 | 0.819 | 0.927 | 0.653 | 0.393 | 0.651 | 0.640 |
飲料製造業 | 0.827 | 0.896 | 1.025 | 0.841 | 0.923 | 0.226 | 0.463 | 1.138 |
菸草製品業 | 1.107 | 1.092 | 0.370 | 0.677 | 0.981 | 3.000 | 0.451 | 1.348 |
紡織業 | 0.684 | 0.632 | 0.333 | 0.582 | 0.896 | 1.100 | 0.759 | 0.680 |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 0.601 | 0.363 | 0.691 | 0.316 | 0.796 | 0.000 | 1.568 | 1.074 |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 0.586 | 0.053 | 0.450 | 0.270 | 0.667 | 0.900 | 1.068 | 1.058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 | 0.877 | 0.481 | 1.524 | 0.665 | 0.964 | 0.667 | 0.205 | 0.451 |
家具製造業 | 0.851 | 0.217 | 1.553 | 0.379 | 0.872 | 0.333 | 0.896 | 1.151 |
造紙及紙製品業 | 0.975 | 0.558 | 1.245 | 0.663 | 0.713 | 1.433 | 0.612 | 1.198 |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 | 0.995 | 0.718 | 0.967 | 0.781 | 0.562 | 0.957 | 0.432 | 2.872 |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 0.957 | 0.082 | 1.301 | 0.418 | 0.561 | 0.250 | 0.687 | 3.764 |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 0.810 | 0.736 | 0.308 | 0.790 | 1.155 | 0.583 | 0.731 | 1.854 |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 0.748 | 0.605 | 0.347 | 0.724 | 1.195 | 0.985 | 0.892 | 0.608 |
醫藥製造業 | 0.826 | 0.656 | 0.752 | 0.527 | 0.994 | 1.031 | 0.729 | 1.029 |
化學纖維製造業 | 1.412 | 0.267 | 0.295 | 0.617 | 0.751 | 5.191 | 0.812 | 2.497 |
橡膠製品業 | 0.103 | 0.200 | -1.755 | 0.372 | 0.984 | 0.429 | 0.651 | 1.721 |
塑料製品業 | 0.860 | 0.342 | 1.233 | 0.499 | 0.831 | 0.800 | 0.671 | 1.225 |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 0.833 | 0.572 | 0.867 | 0.532 | 0.971 | 0.828 | 0.973 | 1.123 |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 1.173 | 1.012 | 2.083 | 0.781 | 1.268 | 0.283 | 0.998 | 0.878 |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 0.761 | 0.596 | 0.546 | 0.815 | 0.968 | 0.951 | 0.873 | 0.627 |
金屬製品業 | 1.174 | 0.366 | 0.833 | 0.423 | 0.812 | 3.435 | 0.542 | 1.604 |
專用設備製造業 | 0.712 | 0.208 | 0.642 | 0.294 | 0.891 | 1.175 | 0.981 | 0.834 |
通用設備製造業 | 0.773 | 0.843 | 0.472 | 0.956 | 0.873 | 0.889 | 0.689 | 0.850 |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 0.987 | 1.875 | 0.606 | 0.882 | 1.361 | 0.922 | 0.513 | 0.793 |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 0.652 | 0.228 | 0.751 | 0.495 | 0.639 | 0.910 | 0.684 | 0.689 |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 1.189 | 0.156 | 1.311 | 0.541 | 0.783 | 2.811 | 0.872 | 1.430 |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 0.999 | 0.202 | 1.866 | 0.390 | 0.754 | 1.071 | 0.568 | 1.137 |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 1.548 | 0.331 | 1.701 | 0.768 | 0.631 | 4.844 | 0.651 | 0.890 |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 2.176 | 1.055 | 2.258 | 1.273 | 0.651 | 7.250 | 0.000 | 0.970 |
(三)比較優勢行業聚類分析
依照上表計算結果,將湖北省製造業分為四大類。
1、具有優勢的產業,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競爭優勢,這些產業的綜合指數大於1.0,主要是廢棄資源和舊材料加工、工藝品製造、化學纖維製造、通信設備製造、金屬製造、鋼鐵、菸草等七大行業
廢棄資源和舊材料加工、工藝品製造、化學纖維製造三大行業綜合指數最高,分別達到2.176、1.548和1.412。廢棄資源和舊材料加工、工藝品製造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和技術開發優勢,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是全國同行業的2.3倍和1.7倍,科技投入強度分別是全國同行業的7.3倍和4.8倍。化學纖維製造業科技投入大,電耗低,科技投入強度和電耗分別為全國的5.2倍和40.1%。但這三大行業規模優勢劣,其實現增加值佔全省製造業的比重僅為0.1%、0.5%和0.3%,對全省經濟發展影響較小,壯大規模是其今後主攻方向。
通信設備製造憑藉成本、科研優勢和較低的電耗,綜合指數達到1.189,但規模優勢不明顯,市場拓展能力不強。金屬製造業科技投入多,電耗少,綜合指數達到1.174,但規模優勢差,市場拓展需加強。鋼鐵業有規模、成本等優勢,綜合指數為1.173,但要加大科技投入。菸草業有規模優勢,研發投入大,電耗低,但成本控制、市場開拓工作仍需強化。
2、具有一定實力的產業,在全國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優勢有所減弱。這些產業的綜合指數在0.9―1之間,主要是儀器儀表製造、印刷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造紙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等五大行業
儀器儀表製造業成本低,科技投入大,電耗低,但規模小,成長性差。印刷業各方面優勢較為均衡,但不突出。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較強的規模優勢,但成本較高,盈利能力不強。造紙業成本控制好,科技投入大,電耗低,但規模不大,成長性不佳。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成本低,電耗少,但規模小,成長慢。
3、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在全國的優勢,雖不夠突出,但發展前景較好。這些產業主要是建材、石化、醫藥、飲料、農產品加工業
建材業電耗低,但規模小,成本高,發展不快。石化行業規模優勢明顯,產業帶動力強,電耗低,但盈利不強,科技投入不足。醫藥行業科技投入較大,電耗低,但規模不大,成本高。飲料業盈利能力強,但科技投入不大,開拓國外市場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業科技投入大,但發展速度需加快。
4、競爭力偏弱的產業,在全國不具有優勢。這些產業主要是皮革、橡膠製品業
皮革業規模小,2004年實現增加值佔全省製造業的比重僅為0.1%,成長性極差,2000―2004年其發展速度僅為全國同行業的27.0%。橡膠製品業規模小,成本高,盈利能力不強,發展慢。
三、由製造業大省向強省跨越的路徑選擇
(一)遵循市場原則,突出重點,構建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簇群,提升產業競爭力
1、做強主導行業。將產品銷售收入過400億元的汽車、鋼鐵和化學原料製造三大行業,作為湖北省製造業發展的主攻目標,發揮它們在全國已有的競爭優勢,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壯大規模,培育規模效益,延長企業的產業鏈,帶動上遊和下遊的產品發展。
2、做大潛在優勢行業。一是發揮湖北省農業資源優勢,做大農產品加工行業,打造一批年銷售收入過幾十、上百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二是發展有一定優勢的子行業。如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中的航空航天、船舶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中鍋爐、風機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中電線、輸配電、電池製造業;金屬製品業中結構性金屬、貨櫃、金屬絲繩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中礦山專用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中通用儀器儀表製造業。
3、做優下遊先進位造業,與周邊及國內其它地區形成產業結構差。重點發展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信息化製造業、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引進高端製造業,提高製造業附加值。
4、擴大對外開放,圍繞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目標,推進產業融合。抓住世界製造業正面臨新一輪大規模重組的機遇,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繼續引進來,廣泛吸收國外製造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把引進消化國外技術和自主創新開發更好地結合起來。支持企業到國外市場上去競爭拼搏,發揮湖北省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力爭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二)立足科教資源,確立研發優勢,形成製造業自主創新的原動力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將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作為區域發展的戰略重點,重視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技術,促進位造企業產業技術基礎的累積和工業產品比較優勢的遞進。加快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達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聯合,重視前瞻性、共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發,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所需人才,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加快培養製造業適用的高級技術工人。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挖掘現有人才的潛力,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積極開展定向和崗位培訓及適用技術培訓,使企業工人從單一技能型向技能和智能複合型轉變。
(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力築製造業發展持續力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實行嚴格的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控制,促進資源集約使用、綜合利用和節約使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結合技術進步和加強企業管理,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在產品設計、原料獲取、生產製造、銷售使用、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努力符合環保法規和標準,推動湖北省產業發展模式從先汙染後治理型向全過程預防型轉變。
發展物流,降低製造業成本。在政府引導、法規建設、市場運作、項目規劃、協調服務以及行業政策、行業標準、財政、銀行、稅收支持等諸方面對物流企業傾斜。整合物流資源,建立現代物流體系,引進先進的物流管理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加快物流信息化進程。
(來源:湖北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