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丨市政協委員王印庚:集聚科研與產業優勢資源,實現海洋...

2021-01-15 山東熱搜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劉笑笑 肖玲玲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青島時強調,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青島擁有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創新中心100多家,聚集了全國30%以上海洋教學和科研機構、50%的涉海科研人員、70%涉海高級專家和院士,是全國擁有最多海洋科研機構的城市,海洋優勢明顯。但長期以來,青島海洋漁業創新發展步伐趨緩,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缺少創新與突破。如何整合優勢資源,推動駐青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融合發展,是實現海洋漁業產業跨越式發展、迎戰海洋攻勢的重要突破口。

對此,市政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印庚今年上會帶來了關於集聚科研與產業優勢資源,實現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王印庚介紹,青島市海洋產業一二三產發展失衡,產業規模尚需壯大。青島市海洋生產總值由2011年1112億元增加至2018年3327億元,年均增長17%,海洋生產總值佔2018年全市GDP比重的27.7%。

此外,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新興產業潛力巨大。2018年,全市海洋三產比例由2011年的7.5:42.7:49.8變為2018年的3.3:53.1:43.6。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設備製造業和涉海產品及材料製造業四個支柱產業共實現增加值2025億元。從海洋經濟發展總體來看,一產佔比大大降低,三產比例失衡。海洋新興產業產值佔比不足十分之一,海工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平穩發展,產業潛力巨大。

傳統海洋漁業粗放,產業結構亟待優化。青島陸域海水養殖面積逐年減少,傳統養殖產能縮水。其特徵表現為養殖設施簡陋、養殖模式粗放、工程化程度不高、養殖效益低下、精深加工產品缺乏。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人才與成果流失嚴重,創新激勵政策亟待完善。全市擁有全國最多的海洋科研機構和專業人才,但創新激勵和人才政策不夠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海洋科技投入偏重於基礎研究,導致應用型人才發展不足,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海洋新興產業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新興產業的經濟活力有待提高。

針對上述問題,王印庚給出了促進青島市海洋漁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建設國家北方海水養殖苗種繁育種業基地(北繁基地)」王印庚說,《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制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要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現代種業、智慧農機高地,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地處即墨區鰲山衛,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山東省海生院等五家單位入駐組建,每家佔地50畝。藉助近期拆遷重建之際,建議多家單位優勢組合,重組建設一個國家級北方海水養殖苗種繁育種業基地(北繁基地)。以北方海洋經濟生物為重點研發對象,承接「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和有關駐青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開展新種質規模化生產與高效繁育技術研究,構建育、繁、推一體化良種推廣體系和國家級種業平臺,向全國輸出水產養殖新種質、新技術、新產品,為維繫國家水產養殖穩定發展貢獻青島力量。「北繁基地」需要規模宏大、功能完善、高標準建設,建議各入駐單位建設面積由50畝增加到200畝以上,形成一個現代化格局的千畝種業園區,體現出國家級北繁基地的園區風貌、高水準發展樣板和種業優勢地位,搶佔全國海洋種業制高點。

第二要規範海洋牧場建設,大力推進離岸養殖。

在推進室內工廠化、池塘工程化養殖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海洋牧場規範化建設,提高增養殖效果,建立放流效果評價機制。離岸養殖將是未來走向深遠海的重要支點,青島將大力推進離岸抗風浪網箱養殖,探索養殖工船、箱艙養殖、海上大型設施化平臺養殖。同時,積極投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並與濱海旅遊相結合,打造具有休閒、觀光、海釣功能的休閒漁業基地。

第三,要建立國家級水生動物防疫技術研發中心。

國家水生動物防疫技術研發中心是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規劃》中所列重點建設項目,是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印庚建議由相關單位承辦,在青島藍谷建立「國家級水生動物防疫技術研發中心」,研發水生動物疫病診療產品,重點圍繞病原快速檢測與風險預警、養殖動物抗病機理與生物安保、疫苗研發與中草藥防治等方向開展工作,為我國海水養殖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第四,做強遠洋漁業,壯大水產精深加工。

王印庚建議,針對制約我國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利用瓶頸問題,圍繞磷蝦捕撈船建造關鍵技術、船上加工技術、產品質量標準等任務,攻克產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與裝備,進行規模化磷蝦開發。開拓傳統遠洋漁業,實現全年遠洋捕撈量25萬噸。在此基礎上,結合養殖水產品為原料,開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業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以南極磷蝦為原料,結合滸苔、水產加工下腳料、畜禽下腳料等,加工生產魚粉、飼用添加劑等漁用物資。考慮到紅島貝類增養殖區具有天然淨化功能的有利條件,建議在青島高新區留有或開闢水產加工集聚區域,建設年產十萬噸級飼用魚粉添加劑生產園區,年創經濟效益近百億元。

第五,強化智力支撐要素,夯實社會發展基礎。王印庚建議要建立與全球海洋人才密集區聯通的國際人才市場網絡和信息庫,構建國際化海洋人才綜合服務體系,做大做好青島海洋人才市場。同時,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人才待遇和獎勵基金額度,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集聚科研與產業優勢資源,首先留住人才和技術成果,這是社會發展的前提。青島海洋漁業發展動力不足,重點要做好產業規劃布局,釐清產業發展關鍵要素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實現一二三產平衡發展和提質增效。未來,青島100多家駐青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創新中心是全市海洋產業創新發展的主力軍,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研發合作將是迎戰海洋攻勢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實現海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相關焦點

  • 兩會好聲音丨市政協委員李培學:雙循環驅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青島應找準自己的位置及優勢所在,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雙循環驅動,加快培育更高水平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和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體系,做大做強青島市實體經濟。」市政協委員、山東三迪時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學表示。
  • 青島市政協委員關注海洋產業發展,助力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伴隨2021年的到來,青島再次揚帆起航,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邁出新步伐。1月10日,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市政協委員帶來的提案關注海洋產業發展。委員好聲音市政協委員尹寶昌:升級加工設備促行業轉型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老尹家海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寶昌透露,此次他帶上會的提案仍然和海洋相關——關於扶持本地水產品精深加工的建議。
  • 「兩會」高頻詞 ▏長三角一體化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搶抓戰略機遇,助推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成為今年「兩會」中不少市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大家紛紛圍繞如何融入長三角、厚植創新資源優勢、實現長三角一體化與自貿區協同發展等建言獻策,「長三角一體化」也因此成為會場中的高頻詞彙。
  • 合肥市政協委員:釋放「在線經濟」發展潛能 打造品牌產品
    對此,于振中建議,合肥要建設市級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暨供應鏈產業集聚區,健全本地化供應鏈公共服務和產業配套體系,提高供應鏈協同和整合效率。「同時,要深耕本地供應鏈,依託市級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整合『芯屏器合』戰新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等既有先進位造業體系的產業供應鏈資源。
  • 「兩會」僑聲音(3)丨潮流發電、人臉識別、生物醫藥…… 他們關注...
    「兩會」僑聲音(3)丨潮流發電、人臉識別、生物醫藥…… 他們關注高科技 2020-01-13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政協委員李茜 發揮優勢認真履職 讓提案更有分量
    □江門日報記者 林立竣 通訊員 嶽昆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企業家,市政協委員
  • 兩會旅遊好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十大熱點話題
    兩會旅遊好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十大熱點話題 原標題:   中國網3月8日訊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議聽取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 奮鬥 我的2021丨集聚創新資源賦能先進位造業
    「3年前,作為首批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引領型產業集群專項項目承擔單位之一,我們針對『特種裝備用鈦合金研發及其加工成形技術工程化研究』開展科研攻關,現在已經解決了這項『卡脖子』技術難題。」1月11日,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洛陽先進位造產業研發基地(以下簡稱「清洛基地」)執行主任馬明星自豪地說。
  • 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邁出新步伐——多位青島市政協委員關注青島...
    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一直關注青島的海洋漁業事業發展,此次上會,他帶來的提案是關於加快建設青島市水產種業體系。應提倡「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鼓勵科研人員將新技術、新理論用於生產實踐,參與制定良種選育相關技術標準,建立特色品種的高效增養殖模式;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人才優勢、設備優勢和信息優勢,為苗種生產和養殖企業培訓技術骨幹,實現技術、人才與產業的充分融合。此外,還要增強種質質量監測和保障能力。
  • 兩會閉幕 回顧科學儀器行業相關的兩會「好聲音」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也臨近尾聲。國產儀器、食品環境、檢驗檢測,今年從人民大會堂,傳出了許多為國產科學儀器振臂呼喊的「好聲音」。儘管2017「兩會」即將閉幕,還是讓小編帶您回顧那些與科學儀器行業相關的「兩會之聲」。
  • 期待兩會好聲音(今日談)
    中國又將進入「兩會時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15年的全國兩會受到更多關注,也承載著更高期待。  兩會是中國的最高政治平臺,也是透視改革發展的窗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啃下民生、金融、國企改革等硬骨頭?
  • 兩會內蒙古聲音|揭新民委員:保護雙峰駝畜種資源 推進駱駝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揭新民駱駝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好幫手,是牧民的好夥伴,素有「絲路明珠、沙漠之舟、戈壁之魂」的美譽。阿拉善盟是我國駱駝最為集中的產地,有著超過5000年的駱駝馴養歷史,被譽為「駱駝之鄉」。
  • 【兩會青島聲音】專訪軟控袁仲雪:打破壟斷髮展杜仲膠產業
    】這些青島代表給總理說了啥    >>>>【兩會青島聲音】青啤孫明波:中國經濟"質"存高遠    >>>>【兩會青島聲音】專訪海信周厚健:大企業創新就要"頂天立地"    >>>>【兩會青島聲音】周厚健:北京的交通擁堵海信可以「改善」    >>>>【兩會青島聲音】海爾周雲傑
  • 代表委員和列席人員圍繞構建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積極建言...
    連日來,出席省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列席人員圍繞報告提及的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十二個產業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共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夯實海南產業基礎。,促進我省網際網路產業成為我國網際網路產業新的集聚地。
  • 梅州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集聚發展延伸鏈條,加快大健康產業...
    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促進產業有機融合,朝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最美後花園」「最佳康養地」的目標,梅州邁出堅實步伐。  ●本報記者 黃 科  通 訊 員 劉 暢  攝影記者 鍾小豐  發揮南藥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突圍」  在廣東華清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梅片樹進入採收時節。
  • 青島:聚焦聚力四大「關鍵詞」實現海洋經濟逆勢發展
    要堅持走創新之路,毫不放鬆地抓海洋科研創新,做好科技成果轉化文章,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要堅持走高端發展之路,避免低端和同質化競爭,錯位發展,把自己的優勢拉長。要深入研究和發展海洋健康食品、高端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按照園區化、規模化、深海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壯大海洋牧場,做大現代漁業,辦好漁博會,把海產品交易市場做起來。
  • 那些年兩會傳遞出的新能源汽車「好聲音」
    在已經閉幕的地方兩會上,北京、上海、河北、廣東、湖北、山東、四川等多地的地方兩會代表和委員就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2015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38萬輛,累計推廣近5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新能源汽車仍將是汽車行業的熱門話題。
  • ...聲音丨市政協委員吳新振:大幅增加交通工具電動化比例,降低碳排放
    對此,長期關注能源領域的市政協委員、青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吳新振感到意義重大,此次上會他帶來的提案是關於大幅增加交通工具電動化比例的提案。「降低碳排放需從近處下手,隨著新能源交通工具成本臨界點的出現,以傳統化石能源支撐的交通工具將被以電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所替代。」
  • 尋找市州兩會新「熱詞」
    尋找市州兩會新「熱詞」     坐標:樂山    熱詞點擊    四川旅遊首選地    在樂山市第七次黨代會上,樂山進一步強化旅遊主導思路,首提「要對標四川旅遊首選地定位
  • 關於推薦第七屆市政協委員意向人選的通知
    推薦提名時,要充分體現廣泛性和包容性,通盤考慮黨政領導幹部和統一戰線各領域代表人士的安排使用,綜合平衡黨派、民族、宗教和地域、年齡、性別等不同方面的結構要求,堅持把各領域、各界別、各方面的優秀代表人士推薦上來,確保推薦人選在本界別中有代表性,能密切聯繫群眾,有較強的參政議政能力,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社會形象,從而切實發揮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地凝聚好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