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丨市政協委員李培學:雙循環驅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2021-01-19 山東熱搜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肖玲玲 王麗平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青島應找準自己的位置及優勢所在,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雙循環驅動,加快培育更高水平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和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體系,做大做強青島市實體經濟。」市政協委員、山東三迪時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學表示。

市政協委員、山東三迪時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學

強化創新驅動,解決「卡脖子」問題

李培學表示,青島市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已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製造業涵蓋31個行業大類,家電、汽車、石化等產業鏈的產值都超過千億元。裝備製造業是青島工業的第一支柱,2016-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以上,2019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159.9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為26.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560家。軌道交通裝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裝備、航空裝備、機器人等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壯大。

「但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科技型企業在企業規模、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生態營造等方面與同類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李培學坦言,目前青島市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382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97家、隱形冠軍企業79家、獨角獸企業6家,總體數量偏少,且絕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單體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高新技術企業質量不高。因此,青島市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要強化創新驅動作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尤其是對國際創新資源,不能只是簡單利用,要提升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用好海外創新人才和科技成果,最終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發揮「雙節點」作用,吸引全球創新資源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在李培學提交的提案《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驅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中,他指出青島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把握主動地位的關鍵。「青島市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要高度重視、密切關注科技創新在對傳統製造企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發展5G、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3D列印等先進適用技術,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引導傳統製造企業、中小型企業改變傳統製造思維,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勇於接受新技術、新模式來助力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同時,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核心技術決定核心競爭力,要高度重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推動建立支持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他建議政府各部門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加大對科技創新的產業化投入,引導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向實體經濟領域傾斜,鼓勵更多資本進入實體經濟中去。大力支持服務型平臺建設,鼓勵服務型、平臺型企業發展,積極推動中小企業接入平臺,通過上下遊聚合的各類資源,實現製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加快構建開放式生產組織體系,形成全產業鏈的完整的產業閉合生態圈。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在開放條件下促進科技能力提升。「青島作為東向日韓、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具有『聯動陸海、互濟東西』的『雙節點』作用,完全可以深化和沿線國家合作,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到青島。」

另外,創新驅動最終取決於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全社會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

相關焦點

  • 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打造雙循環樞紐 做大做強青島實體經濟...
    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打造雙循環樞紐做大做強青島實體經濟」專題討論會做大規模延長鏈條提升層級做強實體經濟增強綜合實力趙豪志出席並講話楊軍出席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2日訊 今天下午,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打造雙循環樞紐做大做強青島實體經濟」專題討論會。
  • 陳蕾:創新服務方式 做大金融產業規模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市委常委、副市長陳蕾出席並強調,各金融機構要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做大金融產業規模,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市政協副主席蘇旻出席。為推動婁底金融產業健康發展,增強金融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2017年,婁底市政協組織經濟界的部分市政協委員,就婁底金融產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課題由市政協副主席蘇旻帶隊,市政協經科委組織實施。
  • 「兩會」僑聲音(3)丨潮流發電、人臉識別、生物醫藥…… 他們關注...
    「兩會」僑聲音(3)丨潮流發電、人臉識別、生物醫藥…… 他們關注高科技 2020-01-13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會好聲音丨市政協委員王印庚:集聚科研與產業優勢資源,實現海洋...
    對此,市政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印庚今年上會帶來了關於集聚科研與產業優勢資源,實現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王印庚介紹,青島市海洋產業一二三產發展失衡,產業規模尚需壯大。青島市海洋生產總值由2011年1112億元增加至2018年3327億元,年均增長17%,海洋生產總值佔2018年全市GDP比重的27.7%。
  • ...聲音丨市政協委員吳新振:大幅增加交通工具電動化比例,降低碳排放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肖玲玲 劉笑笑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年度重點任務之一。對此,長期關注能源領域的市政協委員、青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吳新振感到意義重大,此次上會他帶來的提案是關於大幅增加交通工具電動化比例的提案。
  • 丁佐宏:新發展格局帶來特殊機遇 實體商業要做暢通經濟循環的主力軍
    12月4-5日,由新華網、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每日電訊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對國家倡導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充滿信心,這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特殊機遇期。
  • 兩會每日觀察丨看中國經濟,有這樣三個維度
    兩會每日觀察丨看中國經濟,有這樣三個維度兩會議題很多,經濟無疑是重中之重。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中國經濟該怎麼看和怎麼幹?習近平總書記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此前一天他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
  • 期待兩會好聲音(今日談)
    中國又將進入「兩會時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15年的全國兩會受到更多關注,也承載著更高期待。  兩會是中國的最高政治平臺,也是透視改革發展的窗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啃下民生、金融、國企改革等硬骨頭?
  • 合肥市政協委員:釋放「在線經濟」發展潛能 打造品牌產品
    對此,于振中表示,「製造強市的關鍵在於先進位造業,在於先進位造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水平。優化先進位造供應鏈結構,加快智能供應鏈的創新和應用,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製造強市和質量強市戰略,助力合肥建設先進位造業高地等五大高地都極具重要意義。」
  • 兩會閉幕 回顧科學儀器行業相關的兩會「好聲音」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也臨近尾聲。國產儀器、食品環境、檢驗檢測,今年從人民大會堂,傳出了許多為國產科學儀器振臂呼喊的「好聲音」。儘管2017「兩會」即將閉幕,還是讓小編帶您回顧那些與科學儀器行業相關的「兩會之聲」。
  • 心系實體,情關家國——全國政協委員丁佐宏2020全國兩會履職剪影
    今年是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這次特殊的兩會,丁佐宏委員立足社會民生關切,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履職盡責不停歇。一份份承接地氣的提案,一條條直指問題的建議,一句句真情實意的感言,一次次雷厲風行的行動,激蕩出「心系實體,情關家國」的履職初心。
  • 市政協委員李茜 發揮優勢認真履職 讓提案更有分量
    □江門日報記者 林立竣 通訊員 嶽昆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企業家,市政協委員
  • 兩會旅遊好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十大熱點話題
    兩會旅遊好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十大熱點話題 原標題:   中國網3月8日訊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議聽取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 市政協委員劉衛兵:加強川西林盤保護 助推成都鄉村振興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高旭 朱海丹 劉雨)2月26日報導 「從2012年開始,我就一直在堅持關注川西林盤,這一次看到川西林盤保護修複寫入了羅強市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市政協委員劉衛兵在做客市政協十五屆一次會議網絡訪談間時表示,川西林盤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需要科學地開發利用。「川西林盤可以說是四川以及成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地方文化特徵的產業形態和居住形態。我們應該抓住川西林盤作為古蜀文化和農耕文明結晶一個鮮活的載體,利用這個契機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
  • 「兩會」高頻詞 ▏長三角一體化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搶抓戰略機遇,助推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成為今年「兩會」中不少市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大家紛紛圍繞如何融入長三角、厚植創新資源優勢、實現長三角一體化與自貿區協同發展等建言獻策,「長三角一體化」也因此成為會場中的高頻詞彙。
  • ...十個新突破」目標 繪就強省會建設藍圖!聽聽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
    兩會專訪圍繞如何加快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濟南提出了「十個新突破」。這是落實中央部署和山東省委要求的具體安排,是濟南厚植基礎優勢、補齊短板弱項的系統謀劃,也是濟南增強發展後勁、釋放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如何準確把握「十個新突破」,更好地凝聚起推動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強大合力?
  • 時政新聞眼丨特殊時期的全國兩會,誕生了這些新變化
    (總臺央廣記者潘毅、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由於會期縮短,會議日程也做了較大調整。今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比去年減少了一次全體會議,議程還增加了一項,這也就出現了以往兩次全體會議的議題今年合併在一次全體會議進行的情況。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人大會議的預備會議、歷次全體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的開幕會、閉幕會。
  • 關於推薦第七屆市政協委員意向人選的通知
    各縣區黨委統戰部,市委各部委,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黨工委,市直及駐漯各單位黨組(黨委),各人民團體黨組:    根據《中共漯河市委轉發〈中共漯河市委組織部、中共漯河市委統戰部關於2017年市政協換屆人事安排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漯發〔2017〕6號)文件精神,為做好第七屆市政協委員意向人選推薦工作,現事關事宜通知如下:一
  • 邢雲超:雙循環——中國經濟新格局
    今年五月以來,國內高層多次提及「雙循環」概念,「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此乃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大背景下中國更高層面結構調整和更深層次體制改革之新經濟戰略,堪稱在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之根本遵循,料將主導2035中國經濟遠景規劃大方向,成為中國經濟未來一個時期重點發展之核心。」雙循環「模式是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發展轉軌的政策選擇。
  • 兩會:這些委員、代表給旅遊界出了些頗具爭議的難題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正式進入了「兩會時間」。  關於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今年兩會,有不同層面和崗位的代表、委員從各自角度對旅遊行業的發展提出了希望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以嶺  『成安高鐵』助推秦巴山區脫貧致富  成安高鐵所經地區的40個縣(市、區)經濟欠發達、人口密度大、交通條件落後,其中有13個更是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為一體的扶貧開發重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