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肖玲玲 王麗平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青島應找準自己的位置及優勢所在,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雙循環驅動,加快培育更高水平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和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體系,做大做強青島市實體經濟。」市政協委員、山東三迪時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學表示。
市政協委員、山東三迪時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學
強化創新驅動,解決「卡脖子」問題
李培學表示,青島市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已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製造業涵蓋31個行業大類,家電、汽車、石化等產業鏈的產值都超過千億元。裝備製造業是青島工業的第一支柱,2016-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以上,2019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159.9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為26.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560家。軌道交通裝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裝備、航空裝備、機器人等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壯大。
「但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科技型企業在企業規模、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生態營造等方面與同類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李培學坦言,目前青島市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382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97家、隱形冠軍企業79家、獨角獸企業6家,總體數量偏少,且絕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單體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高新技術企業質量不高。因此,青島市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要強化創新驅動作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尤其是對國際創新資源,不能只是簡單利用,要提升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用好海外創新人才和科技成果,最終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發揮「雙節點」作用,吸引全球創新資源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在李培學提交的提案《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驅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中,他指出青島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把握主動地位的關鍵。「青島市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要高度重視、密切關注科技創新在對傳統製造企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發展5G、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3D列印等先進適用技術,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引導傳統製造企業、中小型企業改變傳統製造思維,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勇於接受新技術、新模式來助力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同時,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核心技術決定核心競爭力,要高度重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推動建立支持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他建議政府各部門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加大對科技創新的產業化投入,引導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向實體經濟領域傾斜,鼓勵更多資本進入實體經濟中去。大力支持服務型平臺建設,鼓勵服務型、平臺型企業發展,積極推動中小企業接入平臺,通過上下遊聚合的各類資源,實現製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加快構建開放式生產組織體系,形成全產業鏈的完整的產業閉合生態圈。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在開放條件下促進科技能力提升。「青島作為東向日韓、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具有『聯動陸海、互濟東西』的『雙節點』作用,完全可以深化和沿線國家合作,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到青島。」
另外,創新驅動最終取決於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全社會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