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每日觀察丨看中國經濟,有這樣三個維度

2020-12-05 中國網

兩會每日觀察丨看中國經濟,有這樣三個維度

兩會議題很多,經濟無疑是重中之重。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中國經濟該怎麼看和怎麼幹?

習近平總書記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此前一天他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兩次下團組,總書記都在回答這個問題。他和代表委員的生動交流,他發表的重要講話,都具有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我們提供了重要遵循。

看中國經濟,可以有三個維度:內與外、近與遠、上與下。這既是觀察的視角,也是實際工作中需要處理好的三個關係。

內與外:不為風雨所動,不為外力所擾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大論斷再次得到印證。人類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啟幕之時因為新冠疫情被摁下「暫停鍵」。這場被觀察家稱為「黑天鵝」事件的公共衛生危機,成為當今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的最新註腳。

於中國經濟巨輪而言,猶如駛入一片驚濤駭浪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

面對如此不利局面,我們如何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目光轉向國內。

先看國情數據。14億人口,1億多市場主體,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這就是中國,一個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我國還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

再看基本盤。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暫時的困難、風險和挑戰,並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三看制度優勢。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基於此,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針對當前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的狀況,中國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堅持「拆牆」而不是「築牆」,才是人間正道。

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近與遠: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近年來,我國經濟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正處在爬坡過坎的攻關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帶來了新的衝擊。多重因素疊加,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如果把中國經濟比喻成正在快速行駛的汽車,那麼現在遇到的情況是既要換引擎、又要補輪胎。怎麼做?考驗駕駛者的膽略和智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近期來說,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強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做到糧食生產穩字當頭、煤電油氣安全穩定供應,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基層公共服務。同時,要在「穩」和「保」的基礎上積極進取。

從長遠來看,我們要在創新發展和深化改革上下更大功夫。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如何處理好市場同政府的關係?習近平在昨天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強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錘定音: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實踐,我們更深刻認識到,決不能走自由市場經濟道路,同時也決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習近平指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努力將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結合得更好一些,這將是一個不斷追求、止於至善的過程。

上與下: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一艘巨輪,要有領航者掌舵,也要有管理團隊執行,還要有廣大船員齊心協力實際操作,才能破浪前行。

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需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黨中央在關心什麼、強調什麼,什麼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麼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都要時刻關注和切實領會。

要強化責任擔當,加強協同配合,增強政策舉措的靈活性、協調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應。要轉變工作作風,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把更多力量和資源向基層下沉,在務實功、求實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上下同欲者勝。全國兩會正是匯集人民智慧、凝聚廣泛共識的重要平臺。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我們要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文丨興來)

相關焦點

  • 從三個信息場看中國兩會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題:從三個信息場看中國兩會  中新社記者 陳林  作為洞悉中國政經現狀與未來走勢的重要窗口,此間舉行的全國兩會引來世界目光。儘管目前會議日程已近尾聲,希望從中觸摸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脈搏的媒體,仍一直聚焦於這一窗口。
  • 時政新聞眼丨特殊時期的全國兩會,誕生了這些新變化
    變化3丨治理主題更矚目了:   從今年兩會看「中國之治」  今年兩會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後首次召開的全國兩會。這次兩會原本就有很多備受世界關注的治理議題,再加上中國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一份贏得世界讚譽的「中國答卷」,全球更加關注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 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看兩會:中國經濟正處在正確軌道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塞爾維亞駐華大使巴切維奇——「中國經濟正處在正確軌道上」(駐華大使看兩會)「兩會是中國最重要的年度政治活動,每年都會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時,分享了他對本屆兩會以及中塞兩國關係的觀察。巴切維奇表示,本屆兩會為中國設定的下階段發展目標引人注目,「人們期待著中國找到疫情之下克服經濟放緩的方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等一系列對衝疫情影響的非常之舉。
  • 地方金融治理的三個維度:基於經濟社會學視角的分析
    其次對應於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提煉了地方金融治理的三個維度,即技術治理、結構治理和環境治理,並比較了它們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存在的差異。最後分析了地方政府在三個維度之間進行治理選擇的影響因素及其衍生後果。
  • 中國廣播影視雜誌刊發封面文章聚焦山東廣播電視臺兩會報導「創新...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6日訊 6月15日出版的中國廣播影視雜誌6月刊(下半月)刊發封面文章,以四個版面聚焦山東廣播電視臺兩會報導實踐,從科技賦能媒體融合、全媒體記者轉型、策劃創新交互式產品、打造智媒傳播生態等多維度點讚山東廣播電視臺兩會報導「創新永無止境」。
  • 從六個維度透析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概要:影響經濟的因素眾多,若只從一、兩個因素去分析和預測經濟走勢,往往會有失偏頗,本文分別從外部環境、人口、投資、貨幣、收入和政策這六個維度對中國經濟進行分析,雖然也未必全面,但力求更客觀。在這六個維度中,人口、投資、貨幣和收入這四個維度存在很強的因果關係,它們作為影響經濟的中長期因素,對當期經濟走勢不會產生顯著影響;而外部環境和政策這兩個維度分別是外生和內生變量,作為短期因素對當期經濟走勢影響較大。  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更多取決於中長期因素,這也是本文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繼續下臺階的原因所在。
  • 「民法典」關鍵詞熱度攀升 人大代表呼籲動物保護成兩會熱點|兩會...
    中國網北京5月28日訊(記者 和海佳 宋柏霖)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網(議庫平臺)聯合智慧星光每日發布《2020全國兩會大數據》。上述大數據基於網媒站點、微博帳號、微信公號、論壇(貼吧)、APP等信息大數據進行篩選採集,設置不同維度,開發數據模型,圍繞兩會熱點,發布圖文分析報告,供代表委員和廣大網友參閱。
  • 夏斌:考察中國經濟真相不能忽視時間和空間維度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王毅談習近平歐洲行、讀懂中國經濟真相、人類文明發展的拐點、銀行業再造、人口流動的制度性障礙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國際輿論持續大量報導,歐洲掀起「中國熱」,國際時鐘進入「中歐關係時間」。  摘編自新華網  【夏斌:考察中國經濟真相不能忽視時間和空間維度】  國務院參事夏斌撰文指出,考察中國經濟的真相,絕對不能忽視三個維度:一是時間維度。
  • 【世界看中國】巴基斯坦及中東多國高度關注兩會
    【世界看中國】巴基斯坦及中東多國高度關注兩會 國際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3月13日 10:10 A-A+ 這一項目的建設為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帶去了新的動力。  為了解中國最新的政策決議,巴基斯坦各界今年對中國兩會的關注度也進一步提升。  下面,我們就來連線央視駐巴基斯坦記者劉旭,請他來給我們介紹一下,巴基斯坦以及一些中東地區國家是如何關注兩會的。  記者劉旭:世界看中國,我現在是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在為大家做報導。
  • 微評丨醫療影響力排行榜:「兩會」、杏仁門診、湯臣倍健、23魔方
    本周,兩會的熱度還在持續,政協委員就基層醫療、醫療改革、醫藥創新等熱議話題提出建議。預計下周兩會言論仍將發酵。本周迎來了國際婦女節,億歐大健康對醫療領域8位女性創始人進行了盤點,為讀者展示了她們的創業歷程。醫療服務領域,張強醫生集團和杏仁門診的合作意味著優質醫療資源開始向民營醫療機構流轉,同時,他們也開拓了PHP服務模式。
  • 「兩會」僑聲音(3)丨潮流發電、人臉識別、生物醫藥…… 他們關注...
    「兩會」僑聲音(3)丨潮流發電、人臉識別、生物醫藥…… 他們關注高科技 2020-01-13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健康」關鍵詞持續升溫 「合格父母證」成兩會「網紅」題材 |...
    中國網北京5月26日訊(記者 和海佳 宋柏霖)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網(議庫平臺)聯合智慧星光每日發布《2020全國兩會大數據》。上述大數據基於網媒站點、微博帳號、微信公號、論壇(貼吧)、APP等信息大數據進行篩選採集,設置不同維度,開發數據模型,圍繞兩會熱點,發布圖文分析報告,供代表委員和廣大網友參閱。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理論創新的三個維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我們黨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這一理論的創新性,我們可以從理論範疇創新、理論板塊創新和方法論創新三個維度來把握。  理論範疇創新  範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和普遍聯繫、學科理論邏輯藉以推演的基本術語。
  • 兩會英文譯名長不好讀 外媒借拼音為其「改名」
    影響升級 中國兩會引世界圍觀  對從上個月底起就一直在縮小兩會報導「包圍圈」的外國媒體來說,這兩天總算是迎來了這次「圍觀」活動的第一輪高潮。有意思的是,「外記」對這次兩會的觀感帶了點「百花齊放」的調調:一心想來挖「猛料」的苦於「缺大話題」,每日為採訪題目發愁;拿「中國總理說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為複雜的一年」做文章的想起本國經濟的坎坷復甦路,心情不由得也很「複雜」。最新外媒報導自然最關注經濟,不過民生等話題也佔據了一席之地。
  • 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原標題: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促進社會的權利平等、保護人們的精神自由,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重要維度。從這三個維度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構建中國倫理思想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兩會熱議:技術引領,創新旗艦,從薄膜產業看新能源中國標杆
    兩會熱議:技術引領,創新旗艦,從薄膜產業看新能源中國標杆
  • 「美麗中國」的三個維度
    事實上,「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建設什麼樣的中國、怎樣建設中國」這一問題的具體回應。當前,在資源與環境、人與自然矛盾與危機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下,尋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已然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美麗中國」內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理念,蘊藏著新時代應該塑造與弘揚的倫理與道德,不僅具有審美意義,而且是先進文化的表徵。
  • 三個維度看 「三感社區」建設
    杜明英  漁安新城位於貴陽市雲巖區東線片區腹地,是雲巖區黔靈鎮漁安村和安井村兩村村民拆遷集中安置小區,是省內首個大型農民回遷安置示範項目。小區有住戶8367戶,目前入駐人口規模已達五萬餘人,預計整個區域未來人口規模將達20萬人左右。
  • 蔡昉:觀察中國經濟要走出經驗主義誤區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誤判,往往產生於錯誤的觀察方法和偏頗的理論依據。我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須過度倚重需求側的刺激政策,降低了金融風險,完全可以打破所謂的改革、增長和穩定「不可能三角」。  記者:有國際評級機構將我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
  • 綜合消息:中國進入「兩會時間」 國際輿論聚焦新舉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隨著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3日下午在北京開幕,中國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中國在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擴大開放等方面將推出哪些新政策、新舉措,成為國際輿論對今年兩會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