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英
漁安新城位於貴陽市雲巖區東線片區腹地,是雲巖區黔靈鎮漁安村和安井村兩村村民拆遷集中安置小區,是省內首個大型農民回遷安置示範項目。小區有住戶8367戶,目前入駐人口規模已達五萬餘人,預計整個區域未來人口規模將達20萬人左右。漁安新城建成後,雲巖區委、區政府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探索建設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社區」,把「精細化、科技化、智能化」作為小區基礎建設的標準,強化基層黨建引領,不斷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出一條創新回遷小區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三感社區」建設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漁安新城「三感社區」建設,是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居住環境更舒心,讓人民群眾更暖心的務實之舉。漁安街道黨工委在區委、區政府精心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開展「三感社區」建設,以「三化」提升服務標準,紮實推動基層社會民生服務走向精細化、科技化、智能化。一是通過「十大民生工程」提質增效,完善社區配套、就業救助、「一站式」服務等惠民舉措,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增強轄區群眾的幸福感。二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優化居住環境。漁安街道黨工委在摸清人、地、事、物等基層社會要素情況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網格化治理為依託,健全因地治理、因需治理機制,優化服務流程,將行政管理、綜治防控、監管執法、公共服務有機整合為「一張網」,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運行機制,保障了居民安定有序的居住環境。三是構建基層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通過基層黨組織先鋒模範作用引領、充分發揮相關部門職能作用、鼓勵轄區企業和專業社會組織參與,特別是大力宣傳、積極引導發動群眾參與其中,實現了治理方式由「獨唱」到「合唱」的轉變,治理成果的「享有者」和「參與者」的有機統一,讓主人當回主角,激活村民參與治理的活力,夯實了「三感社區」建設的群眾基礎。
「三感社區」建設彰顯了深化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效能。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落腳點在基層,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新效能,最根本的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雲巖區委、區政府將強化漁安新城的黨建作為首要工作來抓。一是建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組建以區委專職副書記為「大班長」的「班集體」;從社區抽調黨委委員、政法委書記兼任安井村黨支部書記,強力整治了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建立樓棟黨小組,充分發揮小區樓棟黨員幹部的作用,加強與群眾的聯繫,及時了解轄區居民所思所想。二是構建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治」體系。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了「區委領導+黨工委+基層黨組織+黨員+志願者+轄區群眾」的黨建工作體系,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範」和「戰鬥堡壘」作用,同時引導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關注周邊生活區,參與社區議事,參與志願者服務活動,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水平。三是搭建「心裡話兒對黨說」和「群眾話兒記心上」的溝通交流平臺,通過壩壩會、入戶探訪和網絡平臺多渠道收集民生問題,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心聲。四是建立民生「微實事清單」,精準對接居民需求,用紮實的行動找準基層社會治理難點、痛點,一件一件事情落實,一件一件事情解決,用實際行動傳遞黨委政府聲音,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短板問題,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三感社區」建設實現實現了經濟理性、政治理性和社會理性的有機統一。漁安新城在建設「三感社區」的過程中,系統釐清轄區資源建立集體經濟,通過組織和市場的有效結合,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組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優化了居民的生存發展環境;通過社會互助合作,建立了社區黨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居民間從生活、情感、精神等方面得到關愛和支持;通過社區管理服務科學化,建設智慧小區、建立大數據管理系統,倡導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提高了小區社會治安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通過與企業建立的「社區車間」,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三+模式路徑,保障了居民的就業,拓展了居民經濟來源。
(作者單位:中共貴陽市雲巖區委黨校)
(《三個維度看 「三感社區」建設》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