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世界衛生組織1986年啟動健康城市促進計劃後,健康社區作為健康城市營造的微觀單元,逐漸在西方國家掀起熱潮,並蔓延至日本、新加坡、中國等諸多國家。本文藉助CiteSpace工具進行了健康社區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分析發現:健康社區研究主要集中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四個國家;研究聚焦在人的作用與感受、環境與自然、社會作用、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區、社區公園、老齡化等領域;研究的演進脈絡可概括為物質環境—精神健康—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融合—社區自調節(社區韌性/社區恢復力)的過程。結合國內外相關標準和中國實際,本文概括了健康社區的內涵,並創新性地提出了健康社區建設的六大維度,包括健康住宅、健康環境、健康交通、健康設施、健康活動以及健康社會,旨為中國城市乃至其他國家建設健康社區提供依據。
引言
20世紀以來,工業化城市的高速發展在給城市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使得社會、衛生和生態等諸多問題日益加劇,如氣候變化、霧霾頻發、水體汙染、交通堵塞以及社會分異等,人類居住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在此背景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84年首次提出「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理論,並於1986年啟動「健康城市項目」(HCP: Healthy Cities Project)。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健康城市的定義:「健康城市是一個持續發展自然與社會環境,持續拓展社會資源,使得人們可以相互支持,生活幸福,從而實現人們最大潛力的城市」。在我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建設健康城市作為發展健康中國的重要抓手。社區是城市最基本的單元,在引導人們的健康行為和生活習慣、改善居住環境、促進城市綠色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大規模的老舊小區存在著環境品質下降、公共配套缺失、社會秩序混亂、社區安全難以保障等諸多問題。加快老舊小區改造,為居民創造優良健康的人居環境成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黨的十九大等關注熱點。健康社區是營造健康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1990年代以來,健康社區研究日益成為人類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選取歷年來國內外被引率較高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諾裡斯和皮特曼(Norris & Pittman)認為健康、可持續的社區應具有健康的自然環境、充分的全民參與、有活力的經濟發展以及個人幸福感。丹嫩伯奇等(Dannenberg et al.)認為健康的社區能夠保護和改善公民的生活質量,促進健康行為,減少居民受到的危害,並保護自然環境。武慧蘭和陳易認為,健康社區的建設需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社區評價標準與正確的健康觀,社區建設中應控制合理的社區規模,創造良好的室內環境,加強行業間溝通與合作,提供完善的管理和適宜的配套設施。劉東衛將健康住區的營造分成三大內容:構建舒適健康的社區環境空間、提供健康的技術與產品、創造促進交流的社區環境。孫文堯等認為健康社區是社區內所有組織和個人共同努力形成的健康發展的整體。
隨著學者們對健康社區研究的深入與相關實踐的發展,健康社區的內涵也日趨複雜與多元化,逐漸由個體健康轉向社會環境等的多維健康。目前,我國健康社區的建設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相關研究較少,實踐項目的指標大多指向民政和衛生部門,且寬泛而難實施,缺乏環境、建築、交通等物質空間層面的具體建設策略。本文對國際範圍內近40年的健康社區理論研究進行梳理,並結合中國實際,概括健康社區的內涵,提出健康社區建設關鍵思路。
1 健康社區研究的知識圖譜
自1993年第一屆國際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區會議啟動以來,健康社區逐漸成為諸多學者、政府人員、規劃師等群體的研究對象,研究主題也呈多樣化發展。本研究利用引文空間軟體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刻畫國內外健康社區研究的知識基礎、熱點主題、研究前沿和演進趨勢。
1.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引文空間(CiteSpace: Citation Space)是一款用Java語言開發的信息可視化軟體,可以根據文獻引文與被引文的關係挖掘引文空間的知識聚類和分布,並且提供其他相關信息的合作和共現分析功能,如作者、機構、國家的合作網絡分析,關鍵詞、主題詞共現分析等。
本文所用到的國外數據來源於Web of Science(下稱WOS)核心合集中的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以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以healthy community(健康社區)為主題。為獲得較高的配合度和解釋度,在WOS類別中選擇environment studies(環境研究)、geography(地理學)、urban study(城市研究)和planning development(規劃發展)四大領域進行檢索,共獲得文獻2426篇。資料庫中最早出現涉及健康社區的研究是在1994年,因此選擇文獻分布的時間跨度為1994—2018年。國內文獻基礎數據來源於中國知網(CNKI),以健康社區為主題詞,文獻類別選擇與規劃關聯度較為密切的類別,包括基礎科學、工程科技和地理等方向,檢索共得到中文文獻142篇,時間跨度為1994—2018年。
1.2 健康社區研究的時空分布
(1)時間趨勢:國外增長期明顯,國內研究進程較慢每個時間截面內文獻的數量反映該領域研究的發展速度。將基礎數據進行格式轉換並查重後,進行文獻時間分布分析。如圖1所示,國外健康社區的理論研究於1994年開始逐漸湧現,大致可分為三個快速增長期:1997—1998年,2003—2011年,以及2014年以後。2015年來,國外相關文獻的年發文總量均超過200篇,健康社區領域研究越來越豐富。國內對健康社區領域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在發展速度上也較慢。2013年以後,國內文獻增長數量才開始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
圖1 國內外「健康社區」研究數量的時間演化圖
(2)空間格局:由美、歐向亞太地區擴展,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展
健康社區研究具有顯著的空間分異,如圖2所示。從1994年至今各國的發文數量看,國家層面上總體形成四大梯度。位於第一梯度的國家是美國,其發刊量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為936篇;位於第二梯度的國家包括英國(382篇)、加拿大(280篇)、中國(230篇)以及澳大利亞(280篇);還有些國家如蘇格蘭、紐西蘭、南非、西班牙、德國等位於第三梯度,其近25年來總發刊數量均在百篇以下;俄羅斯等國家發刊量極少,位於第四梯度。區域層面上,研究高度集中於北美洲,僅加拿大和美國兩個國家的論文產出就佔全球的41.6%,美洲文獻總數為1019篇,歐洲為865篇,亞洲為689篇,大洋洲為352篇,非洲為151篇。為進一步探究健康社區研究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和複雜性,本文對發文數量進行空間異質性分析,採用自然間斷法將文獻量分成五類。計算得到異質性指標為0.95,充分表明各國的研究狀態具有較高的空間異質性。
圖2 「健康社區」研究的世界地理分布格局
利用ArcGIS中的方向分析模塊進行標準差橢圓分析,以期揭示健康社區研究的地理分布的演變規律。標準差橢圓分析可以識別群組的總體空間分布態勢。其中,橢圓的長半軸表示分布方向,短半軸表示分布範圍的大小,短半軸越短,說明群組分布的向心力越明顯,橢圓越扁,空間分布指向性就越顯著。將1994—2018年分成五個時間段分別進行標準差橢圓分析,得到結果如圖3所示。比較分析可知,健康社區相關學者的地理分布自1994年以來逐漸向亞洲地區擴張,反映出21世紀初以來亞洲國家對健康社區研究的貢獻越來越大。
圖3 「健康社區」研究的世界地理分布演化
1.3 研究主體及其特徵
分析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可以識別核心學術團體和機構。研究發現,國外健康社區相關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少數幾個研究機構,且大部分高產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十分密切,眾多領域相互交互、滲透、綜合,已經發展較為成熟。表1顯示(按數量多少排名),成果量最多的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麥吉爾大學、圭爾夫大學,以及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國外前五高產機構中加拿大大學比重高達60%,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加拿大是當前健康社區研究的先驅者。在國內,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發文數量較多;整體看來,國內健康社區研究領域仍然處於起步階段。
表1 國內外代表性機構及作者統計表
1.4 國際知識基礎分析
研究相關引文集合中被引年代最久的高被引或高中心性引文,可以揭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起源。本文基於引文空間繪製文獻共被引可視化知識圖譜,並進行聚類分析(圖4),結果顯示國際健康社區研究起源於多學科、多領域。其中,中心性和被引頻次較高的聚類文獻主要聚焦於研究場所與健 康的關係,包括綠色生活環境、物理活動空間、社區區位等對居民健康的影響。在綠色生活環境方面,學者們關注社區花園、都市農業等對氣候及空氣品質、居民釋放壓力、鄰裡交流等的影響;物理活動空間方面則側重於體育鍛鍊對健康的影響;而區位環境主要影響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設施,如醫療服務、日託設施、食品商店(飲食環境)等。可見,國際健康社區研究的知識基礎多元,上述領域與主題被研究者們大量引用,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圖4 文獻共被引網絡聚類圖譜
1.5 國內外關注熱點
使用引文空間對研究對象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生成的國際圖譜如圖5所示,其中圓形節點和文字標籤的大小與關鍵詞共現頻次成正比。頻次前15的關鍵詞即研究 熱點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1)人的感受與作用,包括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等;(2)環境與自然,包括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環境(environment)等;(3)社會作用,包括政策(policy)、管理(management)等(圖6)。國外健康社區研究的關鍵詞中心性均較低,研究較為廣泛,熱點多元。國內研究的關鍵詞中心性差距大,研究方向高度交叉聚集於幾個熱點領域,但頻次較低,缺乏廣度和深度,研究正處於起始階段(圖7)。國內健康社區研究熱點以健康和社區為中心,圍繞空間環境質量對社區居民健康的影響展開。主要內容包括:(1)健康 社區規劃設計,如生態社區、社區公園設計、健康社區規劃設計理念等;(2)社區適老化,包括社區養老服務、社區老年人健康保障設施等;(3)居民健康影響因素研究,如PM2.5、健康風險評價等。此外,由中心性可看出,老年人是目前健康社區營造的重點關注群體,社區適老化設計是當代社會迫切需求。
圖5 國際健康社區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
圖6 國際健康社區研究熱點統計圖
圖7 國內健康社區研究熱點統計圖
1.6 國際健康社區研究具體演進分析
關鍵詞突現度分析可以反映一段時間內影響力較大的研究領域,從而在時間維度上反映健康社區研究的演進過程。利用引文空間突現度探測分析,目前國內關於健康社區研究正處於初始階段,還未出現突現關鍵詞,而國外健康社區研究相對成熟,演進過程按突現度、影響周期、關鍵詞突現數量和所屬領域可劃分為六個階段,如圖8所示。
圖8 1994—2018年國外健康社區研究熱點時區圖
(1)1994—1999年間,健康社區研究處於研究初期,研究主題較為集中且持久,此階段是健康社區研究的基礎。
(2)2000—2002年間,健康社區研究開始進入活躍期,該時期,學者們由對「健康」的關注逐漸轉向對「健康社區」的關注,分支主要集中在社區服務與鄰裡關係上。
(3)2003—2007年間,健康社區研究的方向逐漸拓寬,衍生出不同的研究分支,呈現從單一走向多元的發展趨勢,主要的研究前沿分支集中在心理健康、健康影響評價以及影響健康的因素等多種方面。
(4)2008—2011年間,國外健康社區研究前沿已經朝向跨學科發展,如哲學範疇——倫理、正義、價值等;經濟學 範疇——社會資本、經濟發展等。此外,研究也不再局限於發達國家,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進行健康社區的研究,從地理分布上看,研究對象逐漸向亞洲地區轉移。
(5)2012—2014年間,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政治、綠色空間、交通和心理健康方面,影響期較短,研究進入醞釀期。
(6)2015年至今,該階段健康社區研究前沿更關注社區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研究回歸社區本身。社區發展、綠色空間、社區彈性、社區幹預等關鍵詞至今仍是研究熱點。
綜上所述,國外健康社區的研究前沿大致發生了三個重大轉折:物質環境—精神健康—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融合—社區自調節。
2 健康社區的內涵演變
通過分析上述國際知識圖譜中重要節點文獻發現(表2):健康社區的內涵從強調生態系統健康逐漸轉變為關注精神、經濟、環境、形態等多角度的健康;管治主體從社區治理委員會轉變為居民、社區、社會、公司等共同參與。
表2 健康社區內涵演化機制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健康社區」是一個以健康的生態環境、健康的個人身體、健康的個人心理、健康的鄰裡關係和健康的社區經濟等要素為特點的城市社區(圖9)。在健康社區中人們能夠在家附近感受自然的樂趣,兒童、青年人、老年人等全年齡段居民能夠進行安全無障礙的休閒健身與鄰裡交談等活動,社區居民充分參與社區治理與運營,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圖9 健康社區內涵圖
3 健康社區的建設維度
3.1 國內外健康社區建設維度比較
伴隨全球健康城市運動的推進和理論研究的深入,健康社區的規劃與建設也在世界各國逐步開展,各類建設指標和評估體系豐富了健康社區的實踐內涵,對改善社區居住環境、促進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國外健康社區建設的相關計劃標準和評估體系相對較為成熟,且認可度和適用度較高。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啟動的健康社區計劃(Healthy Communities Program),分別針對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吸菸者等不同群體制定健康社區行動指南、健康社區建設經驗等,331個社區以及52個州和地區衛生部門積極參與其中。LEEDND(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是美國第一部面向社區規劃和發展的評價體系,分為5大維度、56個小類指標,旨在全面推動社區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發展,可在全球114個國家中進行認證活動。此外,2017年國際健康建築研究院(International WELL Building Institute)以創建健康、包容性、公平性、綜合性和有活力的社區為目標,發表了全球健康社區標準(WELL Community Standard),標準涵蓋了10個維度,110項子類,以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統一的健康社區建設標準,部分地區和城市立足於自身情況,從衛生、體育、醫療服務等角度制定了不同指導體系。本文選取國內外相對完善的健康社區建設標準和評估體系,對其指標進行分析(表3)。
表3 國內外健康社區建設維度及其評價
比較可得,國外健康社區建設側重於物理環境、管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建設,並且強調社區參與;而國內更注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教育引導、體育活動提供等方面,多為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動健康社區發展。針對國內外健康社區建設維度的比較,本文認為我國健康社區建設應更加突出物質環境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增加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並突出社區所在的地域性。
3.2 健康社區建設的維度構建
當前國內外學者在影響人居環境健康因素方面,普遍認同世界衛生組織執行理事休·巴頓等(Hugh Barton et al.)從人的健康狀況與整體人居環境系統的關係角度建立的人居環境健康影響「圈層」因素模型——包括社區、行為活動、建成環境、自然資源在內四個圈層因素共同影響著人的健康和幸福。「圈層」因素模型主要從生態學角度探討城市空間環境影響機制,本文將其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結合,從社區居民需求角度出發,融合健康社區的基本內涵,認為健康社區的建設需要考慮健康住宅、健康環境、健康交通、健康設施、健康活動以及健康社會六大維度,從而滿足居民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圖10)。六大維度借鑑了國內外健康社區建設指標體系的經驗(表4),主要從物質空間規劃建設層面促進社區居民生理、心理及社會氛圍的健康發展。
圖10 健康社區建設維度構建
表4 健康社區建設維度的國際指標梳
(1)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是指住宅的設計符合健康性的要求,並且具有能夠開展運動和觸發交流的空間。在實際規劃建設中,健康住宅應注重的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考慮可再生能源、建築節能、水循環系統的使用;綠視率,即室內接觸自然的視野比例;適老化設計,如室內無障礙設計、報警系統(老年人單獨在家意外報警系統、無活動報警等);安全標識系統以及混合住宅等。健康的住宅有利於降低住宅能耗,緩解溫室效應,是健康社區建設的基礎。
(2)健康環境
健康環境是指具有良好的自然區域和開放空間,潔淨的空間質量和水環境以及安靜舒適的社區氛圍,主要包括社區內部環境和社區外部環境兩大類。社區內部環境主要考慮綠地率、活動/開放空間、參與式種植(都市農業)、屋頂綠化等;社區外部環境主要考慮空氣品質、水體汙染以及主幹路和貨車路線等。健康的社區環境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促進居民加強身體鍛鍊與鄰裡交流,建立人與自然的紐帶,促進親近自然活動的發生。
(3)健康交通
健康交通是指交通設施質量與交通便捷性,相較於小汽車,居民更願意選擇可達性高和可負擔的公共運輸,如安全、高質量的步行和自行車網絡。衡量指標有:交通穩靜化措施、自行車停車設施、零距離換乘系統、殘疾人車位、交通標識系統、交通站點密度和線路覆蓋率等。健康的交通能促使居民進行更多的體育活動,如步行、騎自行車等,有利於居民改善心血管系統,增強體質,同時也有利於緩解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4)健康設施
健康設施指社區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如幼託教育、全齡學堂、居家養老、公共衛生與醫療、商業娛樂設施、物流服務等。衡量指標包括:安防等基礎類設施、結合網際網路技術的醫療衛生、綜合老年服務、母嬰設施、教育文化等服務類設施。
(5)健康活動
社區健康活動包括以步行、騎車、慢跑、球類、遊泳等體育活動為主的體育鍛鍊,和以遊憩、乘涼、文藝表演、文化主題活動等為主的休閒活動兩大類。體育鍛鍊具有提高心理健康和生理機能功效,能夠幫助人群排除消極情緒,降低血脂,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抗病能力;休閒活動能使居民放鬆心情,釋放壓力,振奮精神,保持身心愉悅。營造健康活動的關鍵是塑造具有吸引力和良好空間質量的的住區健康活動空間,其主要衡量指標有趣味性的步行系統,全年齡安全步行空間,運動場館共享,安全騎行空間和多樣化的活動廣場等。
(6)健康社會
健康社會是指一個能夠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鄰裡集會和相互交流空間、維繫居民心理健康的社會。其主要衡量的標準包括是否有地域場所文化、社交空間和機制以及社區計劃或規劃參與點,是否滿足防止犯罪的空間設計規則(CPTED規則)。具有健康社會的社區不僅擁有較低的犯罪率,較強的社區信任感和責任感,居民能夠自主監管社區,同時社區公共參與也能得到較大程度的實施,開發商、投資者和居民一起參與社區的規劃建設與發展,充分體現民意。
4 結論
本文對1994—2018年國內外健康社區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探究了其時空分布特徵、高產作者與機構、知識基礎,分析了關注熱點,梳理了演進過程,總結了健康社區內涵演化機制,並創新性地提出了健康社區建設的六大關鍵維度,這是對健康社區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嘗試。研究發現相關研究時空差異顯著,各時期熱點主題突出,演進脈絡清晰。在時間層面上,近25年來學者對健康社區的相關研究數量增長顯著;在空間層面上,由歐美地區向亞洲地區、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推進的趨勢明顯。國外熱點主要集中於人的作用與感受、環境與自然、社會作用三大方向;國內主要集中於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區、社區公園、老齡化等領域。理論研究的整體演進大致經歷了物質環境—精神健康—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融合—社區自調節(社區韌性/社區恢復力)三個轉變階段。
本文通過探究國內外健康社區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提出健康社區建設的六大維度。健康社區應是一個以健康的生態環境、健康的個人身體、健康的個人心理、健康的鄰裡關係為特點的城市社區。健康社區建設的核心應以人為本,在規劃師、建築師、生態學家、環境專家、以及社區和居民等主體共同努力下,從健康住宅、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活動、健康設施以及健康交通六大建設維度出發,共同建設健康、安全、方便、舒適、易識別的人性化社區。
由於引文空間(CiteSpace)工具對不同時間節點的文獻以同樣的被引率要求篩選,可能對不同時間段文獻引用因素的差異性考慮不善。同時,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社區的智慧化建設將會使「健康社區」不斷呈現出新形態,因此文本提出的營造指標體系也應在未來與時俱進。
作者:吳一洲,博士,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教授,城鄉規劃學科負責人
楊佳成(通信作者),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1286116308@qq.com
陳前虎,博士,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教授,執行院長
排版| 徐嘟嘟
本文為本訂閱號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