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CiteSpaceIII的國外中亞研究分析

2020-09-05 少數民族研究

基於CiteSpaceIII的國外中亞研究分析

曹 晶,張沛黎,周亞麗

(石河子大學圖書館,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 要:以SSCI(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2001年—2015年間發表的1 200篇研究中亞的文獻為分析對象,利用CitesSpace III可視化軟體繪製研究中亞的共現知識圖譜和共被引知識圖譜,分析和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中亞; CiteSpaceIII;知識圖譜分析

1 引言

中亞即亞洲中部地區,狹義的中亞國家包括四國,即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國,廣義上還包括哈薩克斯坦的南部,中國新疆等地區,此地區的居民多為突厥語族,所以中亞也被稱為突厥斯坦[1]。中亞是中國的重要鄰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點地區,也是中國實現 「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地緣戰略依託,加上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都說明了中亞研究對中國和世界有著深遠的意義。

CiteSpace引文空間是一款著眼於分析科學分析中蘊含的潛在知識,是在科學計量學、數據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款引文可視化分析軟體。由於是通過可視化的手段來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因此也將通過此類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視化圖形稱為 「科學知識圖譜」[2]。

為了了解國外對中亞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現擬通過可視CiteSpaceIII繪製知識圖譜,對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者及機構、研究熱點、演進路徑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2 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2.1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於Web of Science,時間選定為2001年—2015年,資料庫選擇SSCI,文獻類型選擇為:期刊論文 (ARTICLE), 綜述 (REVIEW)、 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檢索式為:主題=(&34;OR&34;), 共獲得1 200條記錄,數據下載日期為:2016年6月14日。

2.2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採用CiteSpaceIII軟體4.0.R5版本,它是由美國德雷克賽爾大學陳超美團隊開發的一款科學圖譜及知識可視化軟體[3]。運用CiteSpaceIII對從Web of Science下載到的數據進行共被引分析,時區 (Time Slicing)選擇2001年—2015年,時間跨度 (Years Per Slice)選擇為2年,Top N perslice=30,將闕值的C、CC、CCV(開始、中期、結束)分別設置為 (4、4、20), (5、 4、 25), (5、 5、 25), 其它設置依據導入數據要形成的知識圖譜進行手工調整。然後分別選擇country、category、Keyword、 Cited Author、 Cited Journal、Cited Reference作為分析對象。這樣產生的知識圖譜可以對分析對象進行國家、學科的共現分析、作者和期刊共被引分析、主題詞或關鍵詞共現分析、文獻共被引分析,從而反映中亞研究現狀、研究熱點、研究前沿和知識基礎,預測其發展趨勢。

3 分析與討論

通 過 國 家 (country)和 學 科(category)的共現知識圖譜,可以對從事中亞研究的國家和學科進行分析;通過對共被引作者 (cited author)、 共 被 引 期 刊 (cited journal)的知識圖譜分析,可以得出國外中亞研究的核心作者和核心機構,從而了解國外中亞研究的研究現狀。

在citespaceIII中,節點類型(Node Type)分別選擇國家 (country)、 學科 (category)、 共被引作者(cited author)、 共被引期刊 (cited journal),

剪切連線 (Pruning)選擇關鍵路徑算法 (Pathfinder),其它設置不變,分別生成國外中亞研究的學科共現知識圖譜 (圖1)、國外中亞研究的共被引作者知識圖譜 (圖2)、國外中亞研究的期刊共被引知識圖譜(圖 3)。

3.1 學科共現分析

通過WoS學科 (category)共現分析,可以分析中亞研究的學科分布及與相鄰學科間的關係。選擇節點類型 為 學 科 (category), 剪 切 連 線(Pruning)不選,其它設置不變,生成國外中亞研究的學科共現知識圖譜(見圖 2)。

圖1 國外中亞研究的學科共現知識圖譜

圖2 國外中亞研究的共被引作者知識圖譜

圖3 中亞研究的共被引期刊知識圖譜

圖2中共得到33個節點,73條連線,節點大小反映的是領域 (category)的頻次。按照論文的數量進行排序,政治學科以752篇佔據壓倒型優勢,然後依次是經濟學科333篇,地理學295篇,人類學136篇,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科為77篇。從學科分布來看,國外中亞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等學科,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其研究變得多元化,向人文社會科學、生物醫學、人口學、歷史考古學等多學科研究方向發展。

3.2 作者共被引分析

聚類詞型 (Term Type)不選,節點類型選擇為共被引作者 (cited author),其它設置不變,生成國外中亞研究的共被引作者知識圖譜,見圖3。

圖3顯示,共有94位高被引作者以及215條作者之間的連線。圖中的節點代表被引作者,節點越大,表示該被引作者在國外中亞研究領域的貢獻越突出。筆者按被引頻次將作者進行排序,選出排名前10的高被引作者。發現共被引次數最高的是一位匿名作者(anonymous,被引278次),因此忽略不計。另外的9名高被引作者中,團體作者佔了5個,分別是World Bank(共被引129次)、*world BANK (共被引57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共被引50次)、WHO(共被引41次)、UNAIDS(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共被引37次),其它4位高被引作者分別是 (共被引50次)和Gleason G (共被引37次)。這些團體和個人代表了國外中亞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3.3 期刊共被引分析

聚類詞型 (Term Type)不選,節點類型選擇為 「cited Journal」其它設置不變,生成國外中亞研究的共被引期刊知識圖譜,見圖4。

由圖4可知,國外中亞研究共被引期刊共有206種,期刊之間的連線為707條。共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期刊,分別為:Central ASIAN SURVEY(共被引198次)、Europe-asia STUD(共被引 129次)、LANCET、SCIENCE(共被引 122次)、Soc SCI MED(共被引111次)、P NATL ACAD SCI USA (共被引99次)、World POLIT(共被引82次)、World DEV(共被引79次)、Foreign AFF(共被引78次)、NATURE(共被引77次)。它們是國外中亞研究領域的有突出作用的期刊。

3.4 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高度概括了一篇論文的研究重點, 是作者對論文的高度提煉,雖然其所佔比例不是很高,但確是論文的核心精髓所在。 因此,高頻關鍵詞常被用於確定某研究領域的熱點。

在citespaceIII中,聚類詞型 (Term Type)選擇名詞短語 (noun phrases)和突發詞 (burst terms), 節點類型 (Node Type)選擇關鍵詞 (keywords), 剪切連線(Pruning)選擇關鍵路徑算法 (Pathfinder), 其它設置不變,生成國外中亞研究的熱點知識圖譜,見圖4。

圖5是中亞研究共被引聚類圖,共有54個結點,59條連線,在關鍵詞的共現分析中,節點大小反映的是關鍵詞的頻次,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則節點越大,頻次高的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和重要主題[2]。關鍵詞的頻次和中心性排序如表1所示。

圖4 國外中亞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圖5 中亞研究共被引聚類圖

表1 國外中亞研究熱點詞彙 (按出現頻次排序)

結合圖5和表1可以發現, 「中亞研究」 「俄羅斯」 「中國」 「烏茲別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 「東歐」 「愛滋病」和 「政治」等節點相對較大,在各時間段出現頻率較高,它們反映出國外中亞研究的熱點。過去2年,即2014年—2015年間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 「政策」 「健康」 「氣候變化」「管理」 「國家」 「非洲」 「人」 「影響」 「資源」 和「絲綢之路」。

3.5 研究前沿和知識基礎分析

陳超美博士在2009年發表的 《Cite Space II: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論文中,把研究前沿定義為一組突現的動態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而研究前沿的知識基礎是它在科學文獻中的引文和共引軌跡。通過對文獻共被引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可以尋找學科或研究領域演化的關鍵經典文獻及演化動力[3]。由於Citespace集成了計算機領域的數據挖掘算法、信息計量領域的諸多指標和用於分析複雜引文網絡的諸多社會網絡分析指標,從而可以用其探索某一知識主題隨時間發展的演進軌跡[7]。

運行CiteSpaceIII時,其它設置不變,將聚類詞型(term type)選擇為:Burst Terms(包含突發詞),節點類型 (Node Types)選擇文獻共被引文獻 (cited reference),pruning不選,由於之前的參考文獻閾值參數值(Threshold interpolation)設置較高,從而保證了每個時間段內都能夠獲得一定數量的代表性文獻,且吸納進底層 「知識基礎」文獻節點為共現性強的高影響力論文[4]。最終獲得了節點數N=211、節點連線E=435、網絡密度Density=0.019 6,聚類模塊化指數Modularity Q=0.886 1,類內相似性指數Silhouette=0.509 2的中亞研究共被引聚類圖 (cluster view)(圖5)。

其中,聚類的模塊化Modularity指數和Silhouette指數是用於分析複雜引文網絡的兩個社會網絡分析指標[2],圖1中,Modularity Q=0.886 1,表明整個網絡結構有著比較好的穩定性,在聚類數量較多的情況下,Silhouette指數越趨近於1,就表明整個聚類結構內部具有很強的同質性[2]。

一個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與其研究前沿將隨著時間不斷擴展並最終形成一個核心文獻集合,進而表現為一個學科或領域的高被引文獻簇[5]。圖6中整個聚類結構分布比較鬆散,存在許多孤立的散點或者是孤立的文獻簇,說明中亞研究分布廣,還未形成較明顯的核心研究領域。圖中每個圓形的節點代表一篇文獻,每個節點的大小代表該文獻被引用的頻次,節點越大,說明這篇文獻被引用次數越多或越受關注;連線的顏色代表首次共被引的時間;而節點連接所形成的不同顏色的簇則描述了該節點在不同時間的引文時間序列,簇的大小與對應時間的引文數成正比。由圖6可知,中亞研究的共被引文獻簇共有50個,忽略其中只有1篇文章的簇類24個,共計26個簇類。表明2001年—2015年國外中亞研究可以分為26個共被引知識群,同時,選取Tf*Idf抽詞排序法從引文的標題 (Title)中抽取名詞短語,對內部文章數>=5的較大簇類進行自動標識和排序 (表2),通過對這些簇類內部的高被引文獻進行判讀,可以得出國外中亞研究的研究前沿和知識基礎。

表2 國外中亞研究的簇類標識

3.5.1 中亞案例研究

3 culture中, Frachetti對區分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穀物做了研究,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後期在哈薩克斯坦地區的Begash地區同時種植有中亞的小麥和中國的黍,並且通過當地的火葬,作者斷定這些穀物不僅僅是糧食,更是一種儀式的象徵[9]。Kohl PL通過對西部歐亞地區青銅時期的考古研究,總結了該地區的種族的形成過程和交流方式,發現他們主要通過原材料、成品傳播和分享技術以及區域間互動實現產生聯繫。作者認為他們的經濟活動不僅包括生活產品生產,還包括金屬和其它材料的生產。作者還研究了這些種族形成過程中所從事的長期的生產和交流活動。作者認為,考古學家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通過對不同時間和地區開展大量的文化歷史進行研究,以發掘廣泛的宏觀歷史交流和分享過程[10]。 6 inter-state中,Roy Olivier對新興中亞國家的地理政治學及其民族起源進行了研究[12]。2 nacotics中, Appelbaum A中描述了土庫曼反對黨對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的罪行的指控[15]。

3.5.4 中亞醫學研究

4 inject中,Mathers BM[17]對全球注射毒品傳染愛滋病病毒的人群進行了研究綜述;Wolfe D[18]選取5個中低收入的國家,對其通過注射毒品傳染愛滋病的人群進行研究,試圖找出愛滋病的治癒和護理方法以及存在的困難;Thorne C指出,中亞五國自2000年以來由於注射毒品導致愛滋病病毒迅速蔓延,儘管75%的愛滋病靠注射毒品傳播,但愛滋病通過性傳播擴散也較快,這些人群包括女性性服務者以及她們的客戶、監獄犯人和移民。小孩的發病率較低,主要發生在醫院。在加大防護、治療和護理服務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些進步,其中包括降低吸毒人群的危害[19]。0簇類、2簇類、9簇類和0簇類和0簇類,節點最大,被引頻次最高,處於相對中心的位置,同時連接著其它多個簇類,因此,可以認為文獻1在中亞研究中起著祭奠作用。

圖6 共被引突變最強的15條被引文獻

表3 國外中亞研究的關鍵節點文獻 (按中心性排序)

在文獻2中,Khalid A試圖消除眾人對宗教的誤解,作者認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伊斯蘭教對中亞所起的作用都說明伊斯蘭教和中亞的政治都沒有必然的聯繫。蘇聯的共產主義政治使中亞國家的伊斯蘭教發展成為地區的文化遺產,在公共場合也不存在宗教,這和伊朗和阿富汗的宗教完全不一樣。雖然中亞的不穩定因素很多,伊斯蘭教對中亞政治的影響始終有限[22]。圖1中,文獻2屬於2簇類,並且連接著許多其它節點,在整個中亞研究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橋梁和連接作用。

Jones Luong P在其文獻7中,選取3個典型的蘇聯解體後的新興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選舉制度的建立過程作為案例,分析得出中亞國家在蘇聯解體後要實現政治上的延續性和制度改革,必須要通過轉讓權利和建立民主制度[24]。文獻7在1簇類,屬於中亞社會研究領域。突現值為3.27,在2010年—2012年間被大量引用,標誌著當時中亞社會研究開始轉向中亞民族的起源。

在文獻13中,Olcott MB對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進行了描述。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興國家,面臨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的轉型。哈薩克斯坦在10年前成立之初,其領導人就承諾該國的經濟會因為石油和天然氣豐富發展起來,但是後來該國所謂的民主卻因為腐敗和家族獨裁統治而名存實亡,經濟的改革也因此受到了嚴重影響[26]。

文獻15是Marat E在普魯薩拉的絲綢之路研究項目中的研究成果,主要對中亞地區的國家犯罪行為,如經濟犯罪、邊境衝突、毒品和腐敗、毒品和政權的延續、街道犯罪、過激行為犯罪、影子經濟和國家內部組織的犯罪等進行了分析[27]。文獻152在2簇類,其突現值為3.16,在2002年—2008年一直被廣泛引用,說明該文獻為中亞研究的祭奠性文獻。說明了宗教研究對中亞研究影響深遠。

文獻6中,Frachetti MD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個卡克蘇湖畔 (Koksu river valley)進行了考古研究,獲取了大量的生態和歷史數據,展示了當地土地的形狀、居住情況、葬禮和搖滾藝術,讓諾曼第政策對更多地區的社會交流產生了影響,為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的當地和區域內部交流樹立了榜樣[29]。文獻6在#3簇類,屬於中亞社會研究的範疇,說明了中亞研究開始趨向多元化和跨學科化。

4 結論

從對中亞研究的國家共現知識圖譜、學科共現知識圖譜、中亞研究的共被引作者以及共被引期刊知識圖譜分析得出國外中亞研究的現狀:國外2001年—2015年這段時間對中亞研究集中的學科主要為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等;中亞研究的核心作者或機構是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Olcott MB、Pomfret R、Collins K等;貢獻最大的刊物為:Central ASIAN SURVEY、Europe-asia STUD、LANCET、SCIENCE等。從中亞研究的關鍵詞和主題詞的知識圖譜得知,該領域研究熱點是: 「中亞研究」 「俄羅斯」 「中國」 「烏茲別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哈薩克斯坦」 「東歐」 「愛滋病」 和 「政治」 「健康」 「氣候變化」「人」 「影響」 「資源」 和 「絲綢之路」 等。 從中亞研究的共被引文獻知識圖譜及對前沿演進過程中的關鍵節點文獻分析,可了解到中亞研究的知識基礎和發展趨勢,即:國外2001年—2015年這段時間,中亞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等學科,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其研究趨向多元化和跨學科化。

參考文獻:

[1]搜狗百科.中亞 [EB/OL].[2016-06-07].http://baike.sogou.com/v103319.htm?fromTitle=.

[2]李傑.CiteSpace中文版指南 [EB/OL].[2016-06-07].2015年http://wenku.baidu.com/view/01bff11948d7c1c709a1455f.html.

[3]陳超美(著),陳悅(譯)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

[4]萬昊,譚宗穎,魯晶晶,朱相麗.2001—2014年引文分析領域發展演化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5,(6):120-136.

[5]趙蓉英,王菊.圖書館學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2):40-50.

[6]Collins K.Clan politics and regime transition in Central As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7]Luong P J.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political continuity in Post-Soviet Central Asia:power,perceptions,and p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Cummings S N.Kazakhstan[J].Power and the Elite,2005.

[9]Frachetti M D,Spengler R N,Fritz G J,et al.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for broomcorn millet and wheat in the central Eurasian steppe region[J].Antiquity,2010,84(326):993.

[10]Kohl P L.The Making of Bronze Age Euras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1]Kolman C J,Sambuughin N,Bermingham E.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Mongolian popul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New World founders[J].Genetics,1996,142(4):1 321-1 334.

[12]Roy O.The new Central Asia:Geopolitics and the birth of nations[M].?IB Tauris,2007.

[13]Alexander C.Great Games,Local Rules:The New Great Power Contest in Central Asia[J].2012.

[14]Bond A R,Koch N R.Interethnic tensions in Kyrgyzstan:a political geographic perspective[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10,51(4):531-562.

[15]Appelbaum A.Turkmen Dissident Accuses Niyazov of Crimes[J].Eurasianet,2002.

[16]Yao Y G,Kong Q P,Wang C Y,et al.Different matrilineal contributions to genetic structure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silk road region in china[J].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4,21(12):2 265-2 280.

[17]Mathers B M,Degenhardt L,Phillips B,et al.Global epidemiology of injecting drug use and HIV among people who inject drugs:a systematic review[J].The Lancet,2008,372(9651):1 733-1 745.

[18]Wolfe D,Carrieri M P,Shepard D.Treatment and care for injecting drug users with HIV infection:a review of barriers and ways forward[J].The Lancet,2010,376(9738):355-366.

[19]Thorne C,Ferencic N,Malyuta R,et al.Central Asia:hotspot in the worldwide HIV epidemic[J].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10,10(7):479-488.

[20]Comas D,Calafell F,Mateu E,et al.Trading genes along the silk road:mtDNA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central Asian population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998,63(6):1 824-1 838.

[21]Collins K.Clan politics and regime transition in Central As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2]Khalid A.Islam after Communism[J].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2007:118-119.

[23]Collins K.The logic of clan politics:evidence from the Central Asian trajectories[J].World Politics,2004,56(2):224-261.

[24]Luong P J.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political continuity in Post-Soviet Central Asia:power,perceptions,and p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5]Comas D,Plaza S,Wells R S,et al.Admixture,migrations,and dispersals in Central Asia:evidence from maternal DNA lineages[J].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4,12(6):495-504.

[26]Olcott M B.Kazakhstan:unfulfilled promise[M].Carnegie Endowment,2002.

[27]Marat E.The state-crime nexus in Central Asia[J].Uppsala: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me,2006.

[28]Ahmed R.Jihad:the rise of militant Islam in Central Asia[J].2002.

[29]Frachetti M D.Pastoralist landscap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Bronze Age Eurasia[M].Univ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Analysis of Central Asia Research In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CiteSpaceIII

CAO Jing,ZHANG Peili,ZHOU Yali

(Shihezi University,Xinjiang Shihezi 832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1 200 articles about central Asia research collected by SSCI from 2001-2015,this paper revealed the research status quo,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of central Asia through the co-occurring and co-citation knowledge mappings by visualizing software CiteSpaceIII.

Keywords:central Asia;CiteSpaceIII;mapping knowledg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1248(2018)09-0019-08

DOI: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018.09.004

收稿日期:2018-03-15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 「新疆周邊國家及中亞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研究」 (項目編號:13BTQ019)

作者簡介:曹晶 (1986-),女,碩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文獻計量。張沛黎,男,副研究館員,石河子大學圖書館,研究方向:文獻計量學。

相關焦點

  • 基於CiteSpace 的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熱點分析
    不少學者認為,物聯網將作為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底層支撐技術大行其道,並對如何在智慧圖書館中運用物聯網技術進行研究,如黃輝(2014)《基於物聯網標識體系的智慧圖書館架構研究》;丁悅梅、李長明(2016)《基於物聯網的高校智慧圖書館工作》;許豔丹、張前進(2016)《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研究》;唐亦玲(2015)《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嚴棟(2010)《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
  • Citespace主要術語的含義
    >:引用突現Link walkthrough:分時連線(展示圖譜演進過程)Spotlight:關鍵路徑(突出顯示重要節點的連線圖)∑值:sigma值(基於中心性和突現性計算得到的Institution:(施引文獻)機構合作分析Country:(施引文獻)國家合作分析Term:(施引文獻)主題詞共現分析(
  • Citespace處理中文數據常見問題解答(二)
    問題1:CNKI數據只能做keyword分析,做不了term分析嗎?也不能做共被引分析嗎?解答:對,目前citespace是按這樣設計的,同時由於CNKI數據不帶參考文獻,所以也無法做被引文獻分析。問題3:CNKI顯示no valid itemstodisplay問題,但是分析時就會跳出這種情況怎麼回事。
  • Citespace主要英文術語:含義及應用
    1、ACA,author cocited analysis,作者共被引分析2、PFNET,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尋徑網絡算法3、MST,minimum spanning tree,最小生成樹4、Burst term
  • CiteSpace,一個神奇的工具!
    其次CiteSpace是專門為科學文獻可視化而生的軟體,能幫你完成該領域內的很多工作:1、它可以用來觀察某個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或動向,並以可視化的方式加以呈現,可以直觀地了解各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重要學者和研究機構。
  • 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中亞地區廣泛分布的冰川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綠洲農業及生態環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深刻認識沉降到中亞冰川表面的吸光性雜質的含量水平,以及對該地區冰川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可為研究中亞地區冰川消融及其水文特徵、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潛在影響提供有益參考。
  • 基於CiteSpace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本文以Web of Science 資料庫及中國知網的文獻資料為數據源,利用CiteSpace 文獻計量工具,對1998—2018 年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從發文量、發文國家、發文機構、關鍵詞、作者群體、載文期刊及論文被引頻次方面進行分析,以此探討國內外該領域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態勢。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西北研究院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中亞地區廣泛分布的冰川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綠洲農業及生態環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深刻認識沉降到中亞冰川表面的吸光性雜質的含量水平,以及對該地區冰川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可為研究中亞地區冰川消融及其水文特徵、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潛在影響提供有益參考。
  • 西北研究院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中亞地區廣泛分布的冰川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綠洲農業及生態環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深刻認識沉降到中亞冰川表面的吸光性雜質的含量水平,以及對該地區冰川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可為研究中亞地區冰川消融及其水文特徵、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潛在影響提供有益參考。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康世昌團隊聯合蘭州大學、北京大學等,在新疆北部薩吾爾山的木斯島冰川開展相關研究。
  • 研究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中亞第四紀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奇異螺(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與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
  • NMPA發布《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
    1月1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為了確證密切相關的結構,基於SAR分析的結果以及該類化合物均可以形成烷基重氮離子的特性,認為NDEA的致癌性數據可以用於DIPNA以及EIPNA的AI值計算。根據Sulc等人(2010年)的研究結果,烷基N-亞硝胺可以在生物體內通過α-羥基化過程轉化成相應的可以導致DNA共價修飾的烷基重氮離子,並同時釋放羰基化合物。
  • 物流管理 || 基於ESI高被引論文的物流領域研究態勢分析
    本研究採用文獻計量方法, 對物流領域的ESI高被引論文進行學科分析, 探索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情況;對發文作者的國別進行統計, 分析物流研究前沿的國家分布;對發文作者的機構進行統計, 發現物流領域的頂尖研究機構及其主要研究內容;對論文的參考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 以識別高被引論文的主要研究熱點。
  • 基于田野調查促進東北亞研究
    通過對這一特殊群體的人類學觀察,特別是對其異鄉生活的深度描述,分析其緣起、遷移原由、社會關係、經營特點,進而探討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這一民間性、商業性遷移群體,是如何基於原有血緣與地緣關係,得以重構社會關係網絡的謀生之道。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
    7月25日,為進一步加強中哈雙方在農業、生態與環境領域的實質性合作,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農業創新集團籤署合作協議。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哈薩克斯坦農科院院長、農業科學院院士卡裡耶夫、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公司主席薩提包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
  • 中亞黃皮書: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16)
    2016年7月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亞黃皮書:中亞國家發展報告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鑑於此,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為基本理論範式,通過地區極性和現狀偏好兩個自變量,探討中國的中亞外交哲學是如何變化的。一 有關中國中亞外交的理論取向:地緣政治論、權力論、制度效應論近年來,隨著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國內外有關中國對中亞外交的研究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