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PA發布《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

2020-11-30 生物谷

 

近日,FDA 公布了連續三個雷尼替丁的召回公告,亞硝胺雜質問題又推到了風口上。1月1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對於亞硝胺類雜質,國家藥監局終於發布了相關的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對於亞硝胺類雜質的限度,有二種計算方法,並進行了舉例:

示例1:有權威機構推薦的TD50值的亞硝胺類雜質的限度

一般來說,對於具有陽性致癌數據的誘變雜質,建議根據CPDB(CarcinogenicityPotencyDatabase)資料庫中致癌性物質的TD50值來計算每日可接受的攝入量(AI)。NDMA在小鼠與大鼠的TD50值分別為0.189mg/kg/天和0.0959mg/kg/天。按照更為保守的大鼠TD50值0.0959mg/kg/天和人體重50kg來計算人對NDMA的每日最大攝入量為:0.0959mg/kg/天×50kg/50000=0.0000959mg/天≈96ng/天,此時對應腫瘤發生風險為十萬分之一。 若按照纈沙坦每日最大用藥320mg計算,則其NDMA限度設定為:

96ng/320mg=0.00003%=0.30ppm。

示例2:未在權威機構資料庫中查見TD50值的亞硝胺類雜質的限度【7b】

CPDB資料庫中暫無DIPNA和EIPNA的TD50數據,根據ICHM7(R1)中第7.5章中建議的方法,可以結合具體案例,使用結構與當前化合物密切相關的其他化合物的致癌性數據作為當前化合物的致癌性數據。為了確證密切相關的結構,基於SAR分析的結果以及該類化合物均可以形成烷基重氮離子的特性,認為NDEA的致癌性數據可以用於DIPNA以及EIPNA的AI值計算。根據Sulc等人(2010年)的研究結果,烷基N-亞硝胺可以在生物體內通過α-羥基化過程轉化成相應的可以導致DNA共價修飾的烷基重氮離子,並同時釋放羰基化合物。

根據纈沙坦每日用藥量和用藥周期,參考示例1的計算方法,可以得出DIPNA、EIPNA的人每日最大攝入量為26.5ng/天,此時對應腫瘤發生風險為十萬分之一。

以下是原文:

國家藥監局綜合司公開徵求《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意見

2020年01月10日 發布

為規範和指導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和審評,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起草了《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請於2020年2月9日前,將有關意見通過電子郵件反饋至yangq@cde.org.cn,郵件標題請註明「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意見反饋」。

附件: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國家藥監局綜合司

2020年1月6日

附件

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

(徵求意見稿)

一、概述

自2018年7月在纈沙坦原料藥中檢出N-亞硝基二甲胺(NDMA)起,陸續在其它沙坦類原料藥中檢出了各類亞硝胺雜質,如NDMA、N-亞硝基二乙胺(NDEA)等。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在個別供應商的非沙坦類的藥物中(如雷尼替丁),亦有亞硝胺類雜質的檢出。亞硝胺類雜質屬於ICHM7(R1)(《評估和控制藥物中DNA反應性(致突變)雜質以限制潛在致癌風險》)指南【1】中提及的「關注隊列」物質;其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致癌物清單【2】,NDMA和NDEA均屬於2A類致癌物質;根據CPDB(CarcinogenicityPotencyDatabase)資料庫,已有部分亞硝胺類雜質有公開的致癌性數據,如NDMA、NDEA、N-亞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N-亞硝基二丁胺(NDBA)等。

為了保證藥品的安全和質量可控,實現有效的風險控制,特制定本技術指導原則,旨在為註冊申請上市以及已上市化學藥品中亞硝胺類雜質的研究和控制提供指導。

申請人應切實履行藥品質量管理的主體責任,對藥品的安全和質量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儘可能的避免亞硝胺類雜質的引入,若確不能完全避免的,應充分評估藥品中亞硝胺類雜質的風險,並將亞硝胺類雜質控制在安全限度以下。

二、亞硝胺類雜質產生的原因

根據目前所知,亞硝胺類雜質有多種產生原因【3】,如工藝產生、降解途徑和汙染引入等。具體來講,亞硝胺類雜質可能通過以下途徑引入【4】:

(一)由工藝引入亞硝胺類雜質的風險

目前所知,NDMA、NDEA雜質可能通過亞硝化機理生成。即在一定條件下,胺類化合物尤其是仲胺,與亞硝酸鈉(NaNO2)或其它亞硝化試劑反應產生亞硝胺類雜質。

在同一工藝步驟中使用了能引入仲胺和亞硝酸鹽類的物料(包括起始物料、溶劑、試劑、催化劑、中間體等),有較高的風險引入亞硝胺類雜質;即使在不同的工藝步驟中分別使用能引入仲胺和亞硝酸鹽類的物料,也可能會產生亞硝胺類雜質。

除物料本身帶有仲胺結構外,仲胺可能的來源有:伯胺、叔胺及季銨可能引入仲胺雜質;醯胺類溶劑(如N,N-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在適宜的條件下(如:酸性,高溫等)可能產生仲胺。

亞硝化試劑可能引入來源有:亞硝酸鹽、亞硝酸酯、亞硝酸、由亞硝酸鹽製備的物質(如:疊氮化鈉等),胺類化合物的氧化等。

當條件具備時,在製劑的生產或儲存過程中也可能產生亞硝胺類雜質。

(二)由汙染引入的風險

原料藥生產過程中使用了被亞硝胺類雜質汙染的物料(起始物料、中間體、溶劑、試劑、催化劑等)可能帶來亞硝胺類雜質的風險。

使用回收的物料亦有引入亞硝胺類雜質的風險。已發現的回收物料被亞硝胺汙染的實例包括鄰二甲苯、氯化三丁基錫(用作疊氮化三丁基錫的來源)、N,N-二甲基甲醯胺(DMF)。

在同一生產線生產不同的品種,由於清潔不徹底,造成的交叉汙染。

(三)降解產生風險

某些藥物本身會降解產生亞硝胺類雜質,如雷尼替丁在高溫下會產生亞硝胺類雜質。

三、控制策略

(一)基本控制理念

由於亞硝胺類雜質在人體中可接受限度較小,微量雜質的檢測和控制難度大。因此對於亞硝胺類雜質的控制應採取避免為主,控制為輔的策略。

避免為主是指在藥品的研發階段應根據亞硝胺類雜質產生的原因從原料藥工藝路線的選擇、物料的選擇與質控、工藝條件的優化等方面儘量避免亞硝胺類雜質的產生,並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各操作規範。藥品生產企業應與各物料(原料藥應包括起始物料、溶劑、試劑、催化劑、中間體等,製劑應包括原料藥、輔料、包材等等)生產商充分溝通,對物料生產和回收工藝進行系統評估。風險評估方法可以採用ICHQ9(《質量風險管理》)中所述的FMEA(FailureModeEffectsAnalysis)或FMECA(FailureMode,EffectsandCriticalityAnalysis)【5】,或其它科學合理的方法。

若評估發現有生成亞硝胺類雜質的風險,應首先分析亞硝酸鹽,以及可能形成亞硝胺類雜質的相關試劑和溶劑在工藝中使用的必要性,儘量避免選擇可能生成亞硝胺類雜質的生產工藝【6】。

控制為輔的策略是指當評估藥品具有亞硝胺類雜質殘留風險且相關工藝無法避免時,應儘可能將該步驟調整至工藝的早期,利用後續多步驟的操作降低亞硝胺類雜質殘留風險。同時須根據工藝路線分析可能生成的亞硝胺結構,並優化工藝,制定詳細的過程控制策略,保證生產過程中此類雜質的有效去除。

由降解產生亞硝胺類雜質的情況,應分析降解產生的條件,通過優化生產工藝、處方、貯存條件等,降低降解雜質的產生風險。

對於明確有亞硝胺類雜質殘留風險的品種應建立合適的分析方法,確保成品中亞硝胺類雜質低於限度要求。

(二)限度控制

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的控制策略建議參考ICHM7(R1)指南的相關規定,應保證最終擬定的控制策略和雜質限度具有充分合理的科學依據。亞硝胺類雜質的致癌風險較高,僅按照ICHM7(R1)提出的1.5μg/天的毒理學關注閾值(TTC)尚不足以充分控制風險。

申請人應根據研發品種的物料屬性、工藝路線、生產過程、降解情況、分析測試結果、監管機構的要求確定應該控制的亞硝胺類雜質種類。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簡稱IARC)將亞硝胺類雜質列為2A類致癌物(對人可能致癌,但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ICHM7(R1)規定屬於Ⅰ類致突變雜質,因此,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的控制應在符合ICHM7(R1)要求基礎上制訂控制策略,以使該類雜質在原料藥和製劑中的水平低於可接受限度。

1.能在權威機構資料庫中查找到TD50值(50%腫瘤發生率)的亞硝胺類雜質

物質的TD50一般來源於CPDB等權威機構資料庫。

亞硝胺類雜質致癌風險高,首先應查找其最敏感物種和對誘導最敏感的腫瘤發生部位產生的TD50值(或者選擇更為保守或安全係數更高的動物種屬的TD50值),設定對應腫瘤發生風險為十萬分之一,人體體重統一按50kg計算,則該亞硝胺類雜質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AcceptableIntake,AI)為:TD50(mg/kg/天)×50kg/50000。

結合各藥品法定說明書中規定的每日最大用藥量,可計算出該藥品中亞硝胺類雜質的控制限度。計算公式為:

限度=AI/每日用藥量。

具體可參考本文所附示例1。

2.未在權威機構資料庫中查見TD50值的亞硝胺類雜質

未能在權威機構資料庫中查詢到TD50值時,可選用以下幾種方法分別獲得該亞硝胺類雜質的控制限度,並建議取其中最小值:

A.可以參考國際權威機構,如WHO、國際化學品安全性方案(InternationalProgrammeonChemicalSafety,IPCS)等公布的數據或建立的風險評估方法。

B.與已有TD50值的亞硝胺類雜質結構相似,可以導用其TD50值計算雜質限度。如示例2。

(三)檢測方法的建立

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的分析測試方法,可以參考權威機構發布的方法,亦可自行開發方法,均需注意分析方法靈敏度應與所論證的雜質限度相匹配,並採用雜質對照品進行完整的方法學驗證,保證亞硝胺類雜質能夠準確有效的檢出。若企業採用自行開發方法,需證明該方法等效於或者更優於同品種官方公布的方法。

(四)全生命周期的風險控制

對於申報上市的產品,申請人在研發中,應進行亞硝胺類雜質的風險評估,對明確有亞硝胺類雜質潛在風險的品種應進行充分的研究,在申報資料的相應章節提交亞硝胺類雜質的研究資料及檢測結果,同時應注意用於研究的樣品的批次、批量必須具有代表性以及科學依據。

對於已上市藥品,藥品批准文號持有者/生產廠也應主動對於亞硝胺類雜質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若存在潛在的亞硝胺類雜質產生風險,可參照本指導原則以及其他相關指導原則的要求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採取相應的措施,以防止或最小化患者亞硝胺類雜質的暴露。

四、其他

NDMA是一種常見亞硝胺類物質,在水中和食物中,包括燻肉和烤肉、奶製品和蔬菜中均有發現。所有人均會暴露於一定水平的NDMA。FDA和國際科學團體並不認為攝入低水平會導致傷害。NDMA在美國的可接受攝入限度為96ng。長期暴露於高出可接受水平的基因毒性物質如NDMA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但持續70年每天服用含有等於或低於可接受水平NDMA的藥品的人並不會增加患癌風險。【8】

目前各國藥品監管機構正在對藥品中的亞硝胺類雜質積極開展相應的探索研究,本指導原則將基於各方研究結果及風險效益評估原則不斷完善。

五、附件

示例1:有權威機構推薦的TD50值的亞硝胺類雜質的限度

一般來說,對於具有陽性致癌數據的誘變雜質,建議根據CPDB(CarcinogenicityPotencyDatabase)資料庫中致癌性物質的TD50值來計算每日可接受的攝入量(AI)。NDMA在小鼠與大鼠的TD50值分別為0.189mg/kg/天和0.0959mg/kg/天。按照更為保守的大鼠TD50值0.0959mg/kg/天和人體重50kg來計算人對NDMA的每日最大攝入量為:0.0959mg/kg/天×50kg/50000=0.0000959mg/天≈96ng/天,此時對應腫瘤發生風險為十萬分之一。

若按照纈沙坦每日最大用藥320mg計算,則其NDMA限度設定為:

96ng/320mg=0.00003%=0.30ppm。

示例2:未在權威機構資料庫中查見TD50值的亞硝胺類雜質的限度【7b】

CPDB資料庫中暫無DIPNA和EIPNA的TD50數據,根據ICHM7(R1)中第7.5章中建議的方法,可以結合具體案例,使用結構與當前化合物密切相關的其他化合物的致癌性數據作為當前化合物的致癌性數據。為了確證密切相關的結構,基於SAR分析的結果以及該類化合物均可以形成烷基重氮離子的特性,認為NDEA的致癌性數據可以用於DIPNA以及EIPNA的AI值計算。根據Sulc等人(2010年)的研究結果,烷基N-亞硝胺可以在生物體內通過α-羥基化過程轉化成相應的可以導致DNA共價修飾的烷基重氮離子,並同時釋放羰基化合物。

根據纈沙坦每日用藥量和用藥周期,參考示例1的計算方法,可以得出DIPNA、EIPNA的人每日最大攝入量為26.5ng/天,此時對應腫瘤發生風險為十萬分之一。(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亞硝胺類致癌雜質指導件來了
    (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纈沙坦類和雷尼替丁的雜質含量問題在我國開始有嚴格的指導性文件。5月8日,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發布《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件,對亞硝胺類雜質提出新的要求與指導。
  • 藥聞速遞|中國首次公開徵求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
    來源:藥聞社1、中國首次公開徵求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8月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關於公開徵求《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通知提到考慮到國內尚無相關指導原則對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進行規範指導
  • 剛剛,CDE發布《疫苗臨床試驗抗體分析方法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
    關於公開徵求《疫苗臨床試驗抗體分析方法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01124 為進一步規範和指導疫苗臨床試驗抗體分析的研究,我中心組織起草了《疫苗臨床試驗抗體分析方法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現在中心網站予以公示
  • CDE發布化學藥工藝變更指導原則,將變更分為了哪三類
    (簡稱「CDE」)發布了關於《已上市化學藥品生產工藝變更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指導原則」),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指導原則》指出,該原則主要用於指導藥品生產企業開展已上市化學藥品的生產工藝變更研究,涵蓋的變更及變更研究主要包括化學原料藥生產工藝變更和化學藥品製劑生產工藝變更。
  • CDE公開徵求《抗腫瘤藥聯合治療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意見
    ◆◆ ◆ 7月17日,CDE公開徵求《抗腫瘤藥聯合治療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意見: 為切實鼓勵創新,引導開展科學有序的抗腫瘤藥聯合治療臨床試驗,藥品審評中心組織撰寫了《抗腫瘤藥聯合治療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本指導原則的前言和背景,介紹了撰寫背景和目的。聯合開發依據部分,介紹了在開展聯合給藥的探索性臨床試驗前,應具備的合理性依據。
  • 我國重組人凝血因子Ⅷ/IX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發布
    作者:無恙、焦萌萌6月1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重組人凝血因子Ⅷ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和重組人凝血因子Ⅸ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以規範和指導重組人凝血因子Ⅷ和重組人凝血因子Ⅸ製品臨床試驗的實施,促進該類製品的良性發展。
  • CDE發布:疫情下臨床試驗管理指導原則的意見稿
    關於公開徵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藥物臨床試驗管理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對藥物臨床試驗的開展帶來諸多困難與挑戰。為保護受試者安全與權益,加強申請人主體責任,藥審中心在已批准新冠藥物臨床試驗監管實踐基礎上,結合申請人和研究者在疫情期間開展臨床試驗面臨的實際問題,組織起草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藥物臨床試驗管理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現在中心網站予以公示。歡迎各界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並請及時反饋。
  • CDE發布《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 ◆ 7月6日,CDE發布《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以下為《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全文: 一、概述 (一)前言 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對細胞治療產品按照藥品管理相關法規進行研發時的技術要求進行了總體闡述
  • 國家藥監局公開徵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國家藥監局公開徵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已上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徵求意見稿)》意見。二、參比製劑申請人應按照國家局發布的《化學仿製藥參比製劑遴選與確定程序》選擇參比製劑,參照本技術要求和國內外相關技術指導原則開展一致性評價研究工作。
  • 國家藥監局:預防用疫苗臨床可比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發布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9年12月24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的通告(2019年第94號)稱,為進一步規範和提高疫苗臨床研發水平,加強疫苗質量安全監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制定了《預防用疫苗臨床可比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現予發布。
  • 2020藥典 |《9306 遺傳毒性雜質控制指導原則》解讀與對策
    相關政策為控制藥物中遺傳毒性雜質潛在的致癌風險,2020版中國藥典四部通則部分,添加了《9306 遺傳毒性雜質控制指導原則》。這個新的指導原則為藥品標準制修訂、上市藥品安全性再評估提供參考。藥物雜質包括有機雜質、無機雜質以及殘留溶劑等等。其中,2006年提出的基因毒性雜質是近兩年關注的熱門。該雜質又叫遺傳毒性雜質(genotoxic impurities, GTIs),是指能引起遺傳毒性的雜質。包括直接或間接損傷細胞DNA產生致突變和致癌作用的物質,也包括其他類型無致突變性雜質。
  • CFDA發布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中改鹽基藥品評價一般考慮的徵求...
    為貫徹《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44號)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國辦發〔2016〕8號)的精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有關事項的公告》(2016年第106號)和《普通口服固體製劑參比製劑選擇和確定指導原則》等多個技術指導原則
  • CDE發布免疫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指導原則,細胞療法有望更進一步!
    2020年7月6日,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了《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該指導原則是2019年4月國家藥監局啟動的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中,首批研究項目「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技術評價與監督體系研究」的首個技術指南。
  • 解讀:《幹細胞製劑質量控制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徵求...
    為了規範並促進我國幹細胞治療研究,保證幹細胞製劑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在現階段國際上已取得的有關幹細胞生物學知識、幹細胞臨床應用研究進展和細胞產品質量控制技術的基礎上,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幹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規範整頓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制定了《幹細胞製劑質量控制和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以下簡稱《指導原則》),經反覆研討修改後已形成徵求意見稿
  • CFDA發布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附全文)
    為指導和規範生物類似藥的研發與評價工作,推動生物醫藥行業健康發展,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針對國內外藥品生產企業在我國開展生物類似藥研發的強烈意願,為促進我國生物製藥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及時組織藥品審評中心等技術部門,在借鑑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相關指導原則及國際生物類似藥成功研發案例的基礎上,充分徵求和聽取業內專家和企業意見,結合我國生物藥研發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國情,本著既確保生物類似藥與原研藥的相似性、同時又能減少企業的研發時間和成本的原則,完成了《指導原則
  • 化學藥物一般藥理學研究技術指導原則 第二稿 (一)
    2、安全性藥理學:研究藥物治療範圍內或治療範圍以上的劑量時,潛在不期望出現的對生理功能的不良影響。3、根據需要可能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安全性藥理學研究。3.1、追加的安全性藥理學研究:根據藥物的藥理性質和化學類型,估計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 N-亞硝胺類基因毒性雜質毒性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本文主要針對基因毒性雜質中的N-亞硝胺類化合物,介紹其毒理學研究進展以及食品、水體、菸草、藥品等不同基質中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包括毒理學作用機制、前處理方法、定量方法等,旨在為藥品基質中N-亞硝胺類化合物的檢測研究提供參考。
  • 國家藥監局:預防用含鋁佐劑疫苗技術指導原則發布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2019年12月12日消息,為規範和指導含鋁佐劑疫苗的研發,加強鋁佐劑及含鋁佐劑疫苗的生產和質量控制,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制定了《預防用含鋁佐劑疫苗技術指導原則》,現予發布。
  • ...天然藥物註冊管理補充規定(徵求意見稿)》及《天然藥物研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督管理局)、總後勤部衛生部藥品監督管理局:  為鼓勵創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有關專家研究起草了《天然藥物註冊管理補充規定(徵求意見稿)》及《天然藥物研究技術要求
  •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藥物臨床試驗管理指導原則(試行)》發布
    ◆◆ ◆ 7月14日,CDE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藥物臨床試驗管理指導原則(試行)》的通告(2020年第13號),旨在規範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藥物臨床試驗,提供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該指導原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