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2020-09-05 中科院之聲

大氣中的吸光性雜質主要指黑碳、有機碳、粉塵等物質,可通過改變直接輻射強迫、與雲的相互作用、雪冰反照率和相關反饋機制,顯著影響大氣與雪冰介質的能量平衡,對全球氣候系統產生獨特作用。全球變暖背景下,吸光性雜質導致的雪冰反照率反饋作用會進一步加劇冰川退縮,並影響區域的水文循環以及水資源。中亞地區廣泛分布的冰川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綠洲農業及生態環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深刻認識沉降到中亞冰川表面的吸光性雜質的含量水平,以及對該地區冰川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可為研究中亞地區冰川消融及其水文特徵、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潛在影響提供有益參考。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康世昌團隊聯合蘭州大學、北京大學等,在新疆北部薩吾爾山的木斯島冰川開展相關研究。木斯島冰川位於中亞腹地,主要受西風氣流影響。木斯島冰川表層雪冰樣品以及雪坑樣品的測試分析表明,消融期木斯島冰川表層雪黑碳與粉塵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788 ng g-1和172 μg g-1,顯著高於雪坑的黑碳與粉塵含量(分別為256 ng g-1和23μg g-1);黑碳與粉塵含量水平與天山、青藏高原其他冰川存在差異,體現了黑碳與粉塵來源、傳輸以及沉積過程等的影響。基於SNICAR模型的模擬顯示,木斯島冰川雪冰中黑碳與粉塵對反照率降低的貢獻顯著,總計可達30%,其中黑碳的作用大於粉塵的貢獻,由此而導致的瞬時輻射強迫平均可達13 W m-2。能量平衡模型分析表明,黑碳與粉塵的作用可導致木斯島冰川年均消融量增加約36.37 cm yr-1,約佔冰川總消融量的16.3%。結合後向氣團軌跡模擬以及黑碳排放清單等,該研究認為,中亞地區雪冰中黑碳主要來源於中亞、西西伯利亞以及局地輸入,其中人類活動的貢獻可達80%以上。

該研究加深了關於吸光性雜質對中亞地區冰川消融影響的認識,為進一步探討流域尺度上水文過程以及水資源變化提供了基礎數據。相關成果以Effects of black carbon and mineral dust on glacial melting on the Muz Taw glacier, Central Asia為題,發表於環境科學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玉蘭為第一作者、康世昌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西部之光」以及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等聯合資助。

圖1.木斯島冰川表層雪以及雪坑中黑碳、有機碳以及粉塵含量與全球其他區域的對比

圖2.不同情景下木斯島冰川雪冰中黑碳與粉塵導致的瞬時輻射強迫

圖3.雪冰中黑碳與粉塵對木斯島冰川消融的貢獻量

圖4.木斯島冰川周邊區域地表黑碳濃度以及不同區域黑碳排放量的年均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相關焦點

  • 西北研究院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大氣中的吸光性雜質主要指黑碳、有機碳、粉塵等物質,可通過改變直接輻射強迫、與雲的相互作用、雪冰反照率和相關反饋機制,顯著影響大氣與雪冰介質的能量平衡,對全球氣候系統產生獨特作用。全球變暖背景下,吸光性雜質導致的雪冰反照率反饋作用會進一步加劇冰川退縮,並影響區域的水文循環以及水資源。中亞地區廣泛分布的冰川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綠洲農業及生態環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 西北研究院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大氣中的吸光性雜質主要指黑碳、有機碳、粉塵等物質,可通過改變直接輻射強迫、與雲的相互作用、雪冰反照率和相關反饋機制,顯著影響大氣與雪冰介質的能量平衡,對全球氣候系統產生獨特作用。全球變暖背景下,吸光性雜質導致的雪冰反照率反饋作用會進一步加劇冰川退縮,並影響區域的水文循環以及水資源。
  • 阿爾泰山南麓積雪中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日益加劇,該地區正呈現出積雪範圍縮減、消融期提前的變化趨勢,積雪的加速消融進一步引起地表徑流增加,造成融雪性洪水頻發,對當地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威脅。除受區域氣候變化影響外,積雪中吸光性雜質,如黑碳、有機碳,礦物粉塵等,也對積雪變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可通過降低積雪反照率,改變直接輻射強迫,加劇積雪消融,對區域水文循環和水資源安全等產生重要影響。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青海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通訊員 馬本元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於10月31日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中亞地區水資源問題
    特別是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水更是深刻影響該地區國家間地緣政治關係的重要戰略資源。 中亞地區的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大部分淡水都以高山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且分布極不均勻,加上不合理的利用、浪費和汙染,致使中亞許多地區嚴重缺水。圍繞著水資源的分配、使用和流域生態的保護等問題,中亞各國經歷了從衝突、爭吵到走向協調、合作的艱難歷程。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資料圖,新華社供圖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表示,冰川是地球冰凍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NMPA發布《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
    1月1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以下是原文:國家藥監局綜合司公開徵求《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意見2020年01月10日 發布為規範和指導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和審評,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起草了《化學藥物中亞硝胺類雜質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全球氣候變暖致「中亞水塔」冰川嚴重萎縮
    中新社西寧7月17日電 (孫睿 文思睿)「『中亞水塔』冰川萎縮,積雪融化,固體水資源減少。天山山區共有10778條冰川,其中約97.52%的冰川表現為退縮狀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17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主旨論壇上說。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亞是全球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其生態環境脆弱,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青海三江源冰川科考取得重大進展
    新京報快訊 據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官網消息,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發揚青藏科考精神,克服嚴重高原反應,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另外鹹海是全球土地覆被變化最突出的地區,半個世紀以來乾涸湖床的地表環境一直在不斷變化,原生植被演替現象悄然進行,表層沉積物和土壤類型也發生了明顯轉變。及時獲取鹽/沙塵源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化,是鹽/沙塵災害防治工作的關鍵所在。
  • 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馬拉雅山入湖冰川-冰湖系統演化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冰川接觸型冰磧湖是一類典型的冰川/冰湖系統,在我國藏東南、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阿拉斯加、南美、紐西蘭等地區的一些冰川作用區很常見。喜馬拉雅山是高亞洲冰川區冰湖潰決災害集中分布的區域,其中段冰川接觸型冰磧湖分布廣泛。入湖冰川冰舌往往流速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冰川上遊冰體向下遊消融區的輸送速率,加速冰川物質虧損。此外,冰川接觸型冰磧湖擴張更快,並可能受到冰崩的擾動,潰決風險往往較高。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肖斌自拉採爾「生存空間論」提出以來,地區研究逐漸成為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內容,與之相關的國家權力與空間關係的研究成果不勝枚舉,並隨著研究議題的深入,地區研究的邊界不斷擴大,其中就包括從地區出發或者以地區為支點搭建國際秩序的理論
  • 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第三極)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對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在線發表了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康世昌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ark Thiemens團隊等的合作研究論文「Atmospheric sulfur isotopic anomalies recorded atMt. Everest across the Anthropocene」。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西寧11月3日電 (記者 白瑪央措)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力學所在基於梯度缺陷的薄壁圓筒吸能主動控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在基於梯度缺陷的薄壁圓筒吸能主動控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7-26 力學研究所 由於核反應堆內部結構的特殊性,吸能防護系統的設計面臨嚴苛的要求,包括吸能歷程的穩定性、壓潰力精確控制以及高溫下的運行可靠性等。
  • 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獲進展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