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2020-11-02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通訊員 馬本元

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於10月31日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此舉為研究該區域過去幾千年以來季節至年際解析度的氣候和環境變化提供了準確科學信息,對了解過去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下黃河源區的生態氣候環境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科考隊員開展冰面作業。陳春石 攝

成功鑽取的冰芯。徐柏青 攝

姚檀棟院士和科考隊員合影。馬本元 攝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表示,冰川是地球冰凍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極之外全球冰川分布最廣泛的地區。冰芯作為高分辨地記錄全球變化最重要的研究載體之一,不僅是過去氣候環境自然變化的信息載體,更是過去人類活動對於氣候環境影響的環境檔案,能以高解析度記錄不同時間尺度區域乃至全球氣候環境變化過程。三江源地區具有豐富的雪山冰川、湖泊溼地等生態資源,在冰川—湖泊自然生態體系科學研究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是理想的冰川、湖泊野外觀測和科學研究綜合科考基地。

三江源冰川科考分隊負責人介紹,開展冰芯鑽取作業的阿尼瑪卿地區是黃河源區冰川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這裡冰川廣泛發育,此次獲取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通過對阿尼瑪卿冰川物質平衡變化研究,進而評估青海省三江源地區冰川對氣候變化響應以及冰川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現狀具有重大借鑑意義。同時,根據目前科考進展發現,黃河源區的維格勒當雄冰川、哈龍冰川、耶和龍冰川等典型大冰川表面高程整體均有所下降,冰川總體處於退縮狀態,尤其是維格勒當雄冰川積累區表層粒雪26米深度處出現了溼粒雪含水層,這一部位冰川內部的冰溫近於零度。因此,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此次成功鑽取的冰芯將成為青藏高原尤其三江源區自然環境歷史演化的寶貴科學資料,並將作為全球「保護冰川記憶」項目的珍貴樣品,永久存入全球冰芯資料庫。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青海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徐柏青 攝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資料圖,新華社供圖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表示,冰川是地球冰凍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青海三江源冰川科考取得重大進展
    新京報快訊 據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官網消息,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發揚青藏科考精神,克服嚴重高原反應,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西寧11月3日電 (記者 白瑪央措)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我國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青海啟動
    新華社西寧10月23日電: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1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參與的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黃河源區啟動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青海省啟動
    日前,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參與的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黃河源區啟動。新華社發(徐柏青 攝)據了解,此次冰川科學考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和「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兩大任務的重要內容。據悉,在黃河源區和瀾滄江源區開展大規模冰川綜合科學考察尚屬首次,填補了三江源冰川科考的多項空白。
  • 青海省最大規模冰川科學考察啟動
    10月1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天津極致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等單位參與,在青海省三江源內黃河源區和瀾滄江源區聯合開展的冰川科學考察,是今年以來在青海首次開展的海拔最高、規模最大、技術手段最新、參與單位最多的一次冰川綜合科學考察。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青海啟動
    新華社西寧10月23日電(記者白瑪央措)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1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參與的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黃河源區啟動
  • 冰川科考新進展!三江源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長啥樣?
    【冰川科考新進展!三江源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長啥樣?】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青海啟動
    原標題: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青海啟動   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1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參與的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黃河源區啟動。
  • 解讀冰芯密碼 探尋三江源地區歷史演化
    2020-11-07 17:30:26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多家機構參與的三江源內黃河源區和瀾滄江源區聯合冰川科學考察活動日前在青海啟動。黃河流域的阿尼瑪卿雪山是本次科考的第一站。
  • 點讚丨超級工程!海底隧道重大進展!
    點讚丨超級工程!海底隧道重大進展! 12月9日凌晨3:45,歷經17小時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並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在我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中實現零的突破
  • 這支冰芯隱藏著冰川密碼,研究員:和人類息息相關
    據報導,近日,來自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的隊員們,在黃河源區的阿尼瑪卿冰川的積累區頂部,成功在海拔將近6000米的地方,找到了一個鑽取點,從中獲得了一支寶貴的,總長度達170米的冰芯,這也是我國科學家們,首次在黃河源冰川成功獲取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對於研究氣候環境,意義非凡。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劉敏超等在《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生態功能分析及其價值評估》(《環境科學學報》第25卷第9期2005年9月)中估算:三江源地區涵養水分的能力為1.6469×1010噸,即164.67億立方米,僅為年均水資源總量(448.5億立方米)的36.7%。薄弱的涵養能力使集中的降水直接轉化為江河徑流劇烈的豐枯波動。
  • 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全球變暖背景下,吸光性雜質導致的雪冰反照率反饋作用會進一步加劇冰川退縮,並影響區域的水文循環以及水資源。中亞地區廣泛分布的冰川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綠洲農業及生態環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深刻認識沉降到中亞冰川表面的吸光性雜質的含量水平,以及對該地區冰川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可為研究中亞地區冰川消融及其水文特徵、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潛在影響提供有益參考。
  • 三江源:全球雪豹連片分布最集中地區
    雪豹的存在表明三江源區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  記者:三江源地區有眾多國家一級珍稀保護動物。一提起雪豹,人們的關注度甚至超過藏羚羊,這是為什麼,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張同作:雪豹和藏羚羊都是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都有極高的公眾關注度。
  • 同飲長江水 ,共護長江源——長科院圓滿完成2018年江源科學考察
    7月23日,考察隊抵達西寧後,青海省水利廳謝遵黨副廳長熱情接待了考察隊一行,並就江源地區科學考察與研究、江源地區保護、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試點以及青海省水利科技支撐等深入交換了意見。  本次科考活動,歷時9天,在平均4500m的青藏高原,隊員們發揚「樂於奉獻、勇於挑戰、志於科學」的江源科考精神,克服種種高原反應,共進行18個斷面(點)考察、觀測與取樣,考察樣品也於8月6日用專車運抵武漢。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吳志廣說,10年基礎性研究和原位觀測,不僅形成了對江源的宏觀感性認知,還在江源地區的水資源、水生態、河道河勢、冰川雪線、水土保持、人類活動影響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第一手基礎數據及資料,較全面地掌握了江源地區以水生態系統為主的生態環境變化規律及趨勢。
  • 西北研究院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
    全球變暖背景下,吸光性雜質導致的雪冰反照率反饋作用會進一步加劇冰川退縮,並影響區域的水文循環以及水資源。中亞地區廣泛分布的冰川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綠洲農業及生態環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深刻認識沉降到中亞冰川表面的吸光性雜質的含量水平,以及對該地區冰川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可為研究中亞地區冰川消融及其水文特徵、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潛在影響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