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馬拉雅山入湖冰川-冰湖系統演化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6 光明網

冰川接觸型冰磧湖是一類典型的冰川/冰湖系統,在我國藏東南、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阿拉斯加、南美、紐西蘭等地區的一些冰川作用區很常見。喜馬拉雅山是高亞洲冰川區冰湖潰決災害集中分布的區域,其中段冰川接觸型冰磧湖分布廣泛。入湖冰川冰舌往往流速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冰川上遊冰體向下遊消融區的輸送速率,加速冰川物質虧損。此外,冰川接觸型冰磧湖擴張更快,並可能受到冰崩的擾動,潰決風險往往較高。

近期,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巧團隊聯合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雲南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在喜馬拉雅山入湖冰川-冰湖系統中的冰-湖相互作用及其動態演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針對位於喜馬拉雅山北坡的西藏定結縣朋曲上遊一條典型入湖冰川——龍巴薩巴冰川,利用1988-2018年長時間序列冰川動態的遙感監測,對其冰湖擴張、冰川退縮以及冰川流動速度變化開展深入分析。結果表明,伴隨著冰湖的快速擴張,龍巴薩巴冰川末端近30年來退縮速率高達-51.7m/a,同時冰川經歷了加速減薄(1975-2000年為-0.9m/a,2000-2016年為-1.7m/a);但冰川的持續減薄並未導致冰川運動速度減緩,冰舌段流速曾發生較大的年際波動。過去30年間,龍巴薩巴冰川經歷了至少三次明顯的加速過程,而最近一次始於2012年前後,之後表現出顯著的持續加速趨勢。研究發現,冰川流速變化與冰川末端崩解速率成正相關,加速最為顯著的區域總是位於靠近冰湖的冰舌段,並隨著冰湖擴張而向冰川上遊方向延伸。該研究證實了末端冰湖對入湖冰川動態的影響,為進一步理解冰川-冰湖相互作用過程及其機制提供了案例。

相關成果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中科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山地可持續發展分中心、雲南大學等共同資助。

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馬拉雅山入湖冰川-冰湖系統演化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龍巴薩巴冰川後退與冰湖擴張過程

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馬拉雅山入湖冰川-冰湖系統演化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龍巴薩巴冰川流速多年變化過程對比

相關焦點

  •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過程中磷風化速率與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吳豔宏帶領「山地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利用貢嘎山冰川退縮跡地,定量評估了早期成土過程中原生礦物P的風化速率,揭示了控制P風化速率的關鍵機制。包含該研究在內,成都山地所「山地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利用貢嘎山這一「天然實驗室」,已對山地生態系統P的風化釋放(來源)、形態轉化(過程)、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機理)和流失(去向)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 中科院專家預警:青藏高原須警惕冰湖潰決風險
    其中,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中東段冰湖潰決概率是其他區域的3倍。特別是6月25日西藏嘉黎縣尼屋鄉金烏措(吉翁措)冰磧湖潰決,直接威脅西藏地區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獲此消息後,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王世金博士協同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陳甫博士,第一時間進行了實時遙感監測和分析。他們認為,從衛星觀測角度來看,6月21日有大量冰/雪/巖崩體崩落冰湖,該日就可以發出預警。
  • 體驗冰湖世界傑古沙龍冰河湖
    ),它是瓦 特納 冰川國家公園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瓦 特納 冰川是 歐洲 第一、世界第三大的冰川。傑古沙龍冰河湖簡稱藍冰湖,藍冰湖由冰川剝離、脫落、融化而成,在湖上漂浮著大、小不一的藍色冰山,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加快了冰川的融化速度,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藍冰湖會在地球上消失打開車門,一陣子大風襲來 讓人站立不穩, 冰島 的風大真是名不虛傳啊,而此處面臨的是通往北大西洋的風口,頂著狂風走到湖邊,唯一需要小心的是不要被風吹落到湖裡
  • 成都山地所揭示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形態轉化過程
    隨著成土作用的進行,土壤中的原生礦物磷含量因風化作用逐漸降低,有機磷則逐漸積累,成為生態系統有效磷的一個重要來源。土壤中的有機磷以多種形態存在,不同形態有機磷的生物有效性差異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形態組成、轉化及其與有效磷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
  • 喜馬拉雅山「出大事」了?冰雪融化後,湖中出現一幕讓人無法相信
    喜馬拉雅山「出大事」了?冰雪融化後,湖中出現一幕讓人無法相信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山界之王,它擁有海拔最高的雪峰群,還擁有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峽谷群,幾億年前,因為板塊運動造就的這座高山。在最近幾年的時間內,成為世界各地攀登愛好者的聖地,攀登喜馬拉雅山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但在這座高山之上,也會有些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喜馬拉雅山「出大事」了?冰雪融化後,湖中出現一幕讓人無法相信,原來,最近幾年環境的變化導致喜馬拉雅山的冰湖融化,從湖內竟發現人類骸骨,這些骸骨距今年限非常久遠,而且裡面還不止一具。
  •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汪學寧訪問成都山地所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汪學寧訪問成都山地所 2016-05-12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字體>  5月12日上午,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GEO, CEDD)處長汪學寧、高級土力工程師孫向榮訪問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成都山地所採用新技術提取北京房山區崩滑體動力學特徵
    成都山地所採用新技術提取北京房山區崩滑體動力學特徵 2018-08-14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日前,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歐陽朝軍團隊根據此次滑坡特徵和現場資料數據,並結合光流法捕捉技術、深度學習和動力學數值模擬方法,對此次崩滑災害的動力學特性進行了分析和提取,獲取了其運動速度、演化過程、堆積範圍等關鍵性特徵參數,可為下一步工程防治方案設計、其他潛在風險點危害評估提供技術支撐。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通訊員 馬本元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於10月31日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資料圖,新華社供圖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表示,冰川是地球冰凍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成都山地所與航天五院總體部持續推進科技合作
    成都山地所與航天五院總體部持續推進科技合作 2018-05-25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青海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青海三江源冰川科考取得重大進展
    新京報快訊 據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官網消息,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發揚青藏科考精神,克服嚴重高原反應,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喜馬拉雅山這一變化,將造成世界54萬億美元損失,印度是元兇?
    有時候,在旅行中,你會遇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人,就這麼簡單的走到一起。
  • 中國山地科學發展構想
    1.2 山地控制水系發育 千山萬水和山高水遠是對山與水關係的絕好描述。山地之所以成為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主要緣於山地是空中水汽匯聚的中心,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與山地有關,即地形抬升造成的所謂 「地形雨」。降水的基本規律是山區多於平原。在高寒的山地大面積分布著冰川。據有關調查,我國目前冰川總面積約6萬km2,佔全球中、低緯度的50%以上。
  • 李吉均院士:魂牽夢縈是冰川
    1973年,李吉均重新開始了對冰川更深層次的研究。他加入中科院青藏考察隊並擔任冰川組組長,負責西藏以及橫斷山脈的冰川考察研究。  得知李吉均要去青藏高原,南京大學的楊懷仁先生怕他身體受不了,勸他不要去。「我確實身體不好,但是我現在不去,等老了再去嗎?」李吉均回答道。  青藏高原雨季的傾盆大雨幾乎伴隨這次考察的全過程。
  • 冰川融化形成湖泊水量增 恐釀洪災
    冰川融化形成湖泊水量增 恐釀洪災由於氣候暖化導致冰川融化,自1990年起,全球冰川湖的數量已增加53%。(新華社)由於氣候暖化導致冰川融化,自1990年起,全球冰川湖的數量已增加53%。科學家分析來自NASA和谷歌地球引擎的衛星影像數據,評估冰川融化後所形成的湖泊如何受到全球暖化和其他過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