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促進社會的權利平等、保護人們的精神自由,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重要維度。從這三個維度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構建中國倫理思想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實現共同富裕

  在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並沒有出現「共同富裕」這一概念,也沒有關於實現社會共同富裕的直接表述,但我們仍能強烈感受和體會到這一思想。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要對財產和收入「徵收高額累進稅」。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一稅收制度有利於縮小社會財富差距,進而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不僅如此,在該著作中,馬克思還提出了關於城鄉共同發展、工農業相互促進的主張。例如,他提出未來社會要「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進城鄉對立逐步消滅」。對馬克思而言,在一個社會裡,一部分人的極富和另一部分人的赤貧,以及工農業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水平和貧富的懸殊狀態,都與理想的社會目標相去甚遠。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指出:「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蹟般的東西,但卻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他嚴厲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熱情歌頌能實現人類社會共同富裕理想的社會主義。

  但馬克思並未在「共同富裕」和「收入均等」之間畫等號,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共同富裕至少有兩重含義:社會的低收入階層、弱勢群體的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他們越來越多地享受社會發展成果;共同富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漸趨於良性化,即使各階層收入有一定差別,但全體國民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諸如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出、對小微企業的種種優惠措施、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鼓勵和支持等,都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體現,都有利於實現社會共同富裕。

  促進權利平等

  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權利狀況應該是怎樣的?馬克思對此做出了回答:社會主義社會全體成員不僅擁有平等地位,而且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擁有平等的權利。他認為,無產階級將是人類「最後的解放者」,隨著階級的最後的解體,社會「公共權力」將失去其「階級社會的政治性質」。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各個階層的權利將會實現前所未有的平等,這個權利平等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是普遍的。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之所以優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所以能代替資本主義,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前者能實現人的權利平等。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平等的權利」總是「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裡。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即在這個社會,勞動者享受不到權利平等,最多只不過是形式上的權利平等,對勞動者或者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是沒有真正平等的權利可言的。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僅在經濟上要優於資產階級社會,而且在道德上也要優於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它在資產階級社會的形式平等之外還加上了實質平等。

  馬克思關於促進社會權利平等這一倫理思想維度至少有兩重意義:一是權利平等是人的尊嚴的體現。因為如果社會沒有實現權利平等,那麼權利較少的一部分人就有可能處於被壓迫、被凌辱、被蔑視的地位。為了維護每個人的尊嚴,社會主義必須強調和實行權利的平等。二是權利平等也是共同富裕的保證。共同富裕是以權利平等這一倫理思想作保障和依據的。倘若一個社會的弱勢群體缺乏生存權、健康權、教育權等基本權利,那麼該群體的權益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更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可能的結果是,在疊加效應的影響下,弱勢群體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就會越來越小,社會分配狀況日益惡化。權利平等這一倫理思想,為人們尤其是弱勢群體積極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權益,從而為在經濟上實現整個社會的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基礎。

  保護精神自由

  馬克思預言,在未來的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隨著人的自由時間不斷增加,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由於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

  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其整個倫理思想的精華所在。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質」。也就是說,人不能像動物那樣僅僅滿足物質欲望,人還應該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這是人之為人的本質。他認為,人的精神自由不僅是人的價值的集中體現,而且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回顧近現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國家對精神自由的保護,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正是鼓勵了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才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空前繁榮與進步。而在未來,也是要靠人的精神自由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創造、創新等活動,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繁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也必須依靠人的精神自由來促進。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恪守馬克思保護精神自由的倫理思想,並將「自由」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創新、創造活動全面持續開展,社會不斷進步和持續繁榮的重要保障和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勞動的這兩重維度是馬克思思想史展開的一方稜鏡,透過它所直觀到的正是人類的歷史命運和當代困境,即勞動的內在對抗和鬥爭,在現代表現為抽象勞動對具體勞動的支配和統治。馬克思的辯證法揭示了勞動通過其內在矛盾的現實展開,即必要勞動和剩餘價值同時趨近於它們的極限,從而將資本主義推向自身的對立面,這意味著新的社會形態的真正誕生。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倫理學論域
    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倫理思想進行梳理和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因為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的整體性研究,還是對某個倫理學命題的研究,或者是對某個概念、範疇的研究,等等,都需要以解讀、研究經典著作為基礎和前提,即首先必須弄清楚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究竟敞開了怎樣的倫理學論域。概而言之,這一論域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價值主題,二是方法要旨,三是思想特質。
  • 習近平黨建思想的三個基本維度
    ■ 孟 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新時期黨建思想,其中,黨的建設和發展的精神基礎、合目的性、使命感三個維度,具有中國特色政黨建設和發展理論的系統性和完備性。 以堅持的信念體系強化中國共產黨建設和發展的精神基礎。習近平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關鍵詞】 弗洛姆、馬克思、異化思想、價值 異化思想是西方歷史哲學家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思想。馬克思和弗洛姆的異化思想的具體內容既有基於歷史繼承和人性問題的一致性,又有基於主體理解的差異性。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傳統蘇聯教科書體系「三個組成部分」的建制,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某種意義上遮蔽了馬克思思想的總體性原則,從而掩蓋其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的光輝。其實,馬克思並沒有把自己預先設定為哲學家,或是經濟學家,抑或社會學家,用現代學科建制中的某一學科來「規範」馬克思的身份會大大窄化其思想的視域。
  • 工程活動不能缺失倫理維度
    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凡是不符合倫理原則或倫理規範的工程都不是「好的工程」。    對於工程倫理學來說,關於工程活動中倫理維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應該如何認識倫理維度和其他維度的相互關係的問題是一個焦點性的問題。
  •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摘要】致盧格的三封書信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初創時期的孕育過程和具體發展。馬克思成為一名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有其歷史必然性,這是馬克思本身所具備的一以貫之的批判的革命精神和始終立足於具體的現實的革命實踐所決定的。
  • 偶然性與思維和存在關係馬克思博士論文中唯物主義思想的起源
    就此問題學界有四種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馬克思和黑格爾一樣,主張思維決定存在;也有人認為馬克思主張存在決定思維,但這還只是機械的決定;還有人認為馬克思像謝林一樣主張思維與存在絕對分離;更有人將《博士論文》中思維和存在關係界定為"相互作用"。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馬克思關於「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科學預言正在被日益生成的人類普遍交往所證實,這充分顯示出馬克思思想的前瞻性與洞見性。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既是我們科學審視當今世界發展重大問題的理論武器,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出場邏輯。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誕生於近代歐洲大變革的時代。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阿倫特的誤解主要體現為四點:一是認為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存在無法彌合的邏輯和思想矛盾,二是認為馬克思對勞動的讚頌從根本上違背了自由原則,三是認為馬克思應當為20世紀的極權主義負責任,四是認為馬克思「實現哲學」的思想終結了政治哲學的傳統。鑑於阿倫特在政治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是鑑於她在理解和闡釋馬克思上所產生的廣泛影響,我們必須全面澄清並認真對待阿倫特的這四個根本性誤解。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研究在學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相關學者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就馬克思是否存在本體論思想以及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具體含意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學術論爭,可謂眾說紛紜。這一時期,馬克思一方面承受著自我意識本體論立場給其帶來的理論困惑與矛盾,包括伊壁鳩魯哲學的內在缺陷以及業已承襲的黑格爾「絕對理念」思想;另一方面,存在於馬克思內心深處的矛盾與困惑同時孕育著下一階段本體論立場開始關注現實的轉向。
  • 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二、馬克思與倫理思想李義天:其實,在您那些關於馬克思和正義的主要文章中,即便您試圖消解「正義」概念在馬克思那裡的規範性,您也從未打算消解馬克思學說中存在規範維度的可能性,縱然這種可能性不是以「道德」的面目出現。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哲學著作,在其問世後的大半個世紀裡一直是學術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主要依據之一,影響巨大。然而它在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未能出版,甚至寫作也沒有最終完成,尤其是備受關注的「費爾巴哈章」,離完稿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 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本維度
    因此,技術倫理維度作為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礎,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數位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展與融合給網絡時代的受眾帶來了新的媒介形態和碎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網絡傳播方式,然而,並不是所有受眾都能很快適應新的虛擬環境。  網絡時代,滲透進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新媒介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16)結果,「赫斯把思想的轉變看成是共產主義的先決條件」。(17)  對此,馬克思指出,赫斯對共產主義共同體以愛為基礎的倫理本質的這些論證是無法成立的。(24)  三、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不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共同體  如果說把馬克思視野中共產主義的本質特性理解為政治性或倫理性還蘊含一定合理性的話,那麼將其理解為基於宗教或準宗教信仰的共同體則可能會令馬克思本人啼笑皆非,因為這種觀點恰恰是被馬克思所拒斥和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