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院士陸夕雲(右三)。中國科大供圖
中新網合肥11月25日電 (劉愛華 吳蘭)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選院士名單近日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夕雲教授當選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入選院士,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陸夕雲坦言,未來要繼續傳承中國科大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讓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國計民生。
基礎研究「攀高峰」
力學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工程領域中,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大到航天科技應用,小到基本粒子運動,都要用到力學知識。
遇見恩師童秉綱,陸夕雲覺得自己是幸運的。1985年,成績優異的陸夕雲被保送進入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跟隨童秉綱院士攻讀研究生,主攻的流體力學方向。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陸夕雲在流體力學領域躬身耕耘了三十多年,在旋渦動力學和湍流領域,特別是在旋渦動力學理論、方法和旋渦控制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僅在領域內的頂級刊物、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流體力學》雜誌上就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兩篇作為封面文章報導,是國內最早登上該期刊封面文章的學者。
原始創新「越重嶺」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這是童秉綱先生對待學術研究的態度,也成為陸夕雲的科研「指揮棒」:要實現原始創新的突破。
科學研究的道路就像翻山越嶺,需要極大的毅力和長期的堅持。在流體力學領域,存在一個基本問題:如何從物體周圍的旋渦確定其受力的大小。
百年來,流體力學的先驅們提出了流體作用力與旋渦關聯的概念和理論,但還是難以釐清主要旋渦的貢獻,限制了人們對物體受力的認識。
陸夕雲提出了主控旋渦的概念和有限域渦量矩理論,突破了對物體受力的認知。這一發現對仿生應用領域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應用於空中飛行器和水下航行器的研製。
努力漸漸得到了回報: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國家七部委組織實施的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學術帶頭人。
做科研不易。陸夕雲有三個動力:「興趣」的驅動、「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使命。
教書育人「傳薪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陸夕雲每年都要和研究組的學生拍一張集體照,背景是他工作的中國科大力學樓,每張照片都整齊地展示在他的個人主頁上。
陸夕雲很重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因為這是做科研的基礎。十幾年來,他和同事孫德軍教授堅持共同給本科生講授流體力學基礎課程。「上課是老師的天職」,既傳授了知識,也加深了自身對概念的認識。
多年來,他分別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和寶鋼「優秀教師獎」等諸多榮譽。
現任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教授的高鵬,是陸夕雲的學生。讀博士期間,他在領域內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五篇論文,並獲得2010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因材施教、抓大放小,是陸夕雲指導研究生的原則。因為擅長做理論研究,剛進研究室時,高鵬對流體力學計算研究方向不是很適應。陸夕雲鼓勵高鵬積極開拓,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指導、交流、探討,不久後,高鵬在周期流動穩定性、界面穩定性等研究領域找到了方向,並取得優秀的研究成果。
當年,童秉綱先生總是告誡學生們「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做事,比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陸夕雲謹記心間。多年來,無論是治學、育人還是為人,他都牢記這句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