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權力「惜敗」學術慘勝:只差一票成院士

2021-01-13 搜狐網

2013年9月10日,張曙光在庭審中供述,曾因參選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錢,收受賄賂2300萬元。

  張曙光需要學界的肯定,某院士2006年便撰文高度讚揚張曙光2007年才開始組織編寫的「專著」。

  他需要專著,三十多位學者為他捉刀代筆。

  面對代筆舉報,鐵道部有關部門提前排練應對中科院即將到來的調查,並將不配合的專家派遣出國。

  2007年一年裡,甚少著書立說的他一口氣出版了兩本專著,發表了5篇論文。

  2013年9月11日,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案開庭。庭審中,檢方指控張曙光自2000年至2011年間進行四十餘次金錢交易,金額達4755萬元。張曙光供述,其中6次收受2300萬元的理由,是2007年、2009年兩次參選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錢」。

  中科院的增選歷來是輿論熱點。儘管張曙光只陳述了索賄理由,並未供他賄選的相關事實,但中科院已不可避免地被牽扯進來。由此,數年前的兩起學術風波,因一樁貪腐案的開庭,重回公眾視野。

  於一般學者而言,中科院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聳殿堂,通向殿堂的道路漫長而多阻,但張曙光幾乎成功。

  而對於在2007年前僅發表過兩篇論文、博士未畢業的張曙光,要進入這個國家最高的學術殿堂而言,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張曙光幾乎成功。在這個過程中,他並不是沒有碰到困難,但是一一化解:他需要資格,鐵道部將他推舉為候選人;他需要專著,三十多位學者為他捉刀代筆;他面對質疑和舉報,鐵道部為他背書。張曙光幾乎成功,他只差一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邁入這座殿堂。

  是什麼讓張曙光幾乎無所不能、如有神助?張曙光在法庭上以參選院士為名收受的2300萬元巨款發揮了多大的能量?南方周末記者採訪多名院士與知情人,還原張曙光參選中科院院士事件始末。

  經過調查,在張曙光的兩次參選中,對我國最高學術機構獨立與公正施加影響的,相較於金錢的力量,不受制約的權力起到的意義更甚。所以,這是一個老生常談而又前所未有的故事,即公權力的魔力掙脫束縛後,是如何攝人心魂的——即使這是全國最具智慧的機構所在。

  資格

  「工程院裡對他的底細是了解的,有搞鐵路的專家,他是怕,才選的中科院。」

  2007年5月,當「張曙光」出現在中科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時,這是一個讓大多數院士感到陌生的名字。

  此前張曙光為人所知的是他官員的身份。自2003年劉志軍擔任鐵道部部長起,張曙光開始了他的仕途上升期,至2007年,張曙光時任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兼副總工程師已有三年,官居正廳級。

  但在學術界,張曙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人,甚至是陌生人。自1982年從蘭州鐵道學院(現蘭州交通大學)車輛專業畢業後,到2007年之前,張曙光沒有任何學術專著和理論成果,只發表過兩篇論文,並且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評價為「水平很低」。

  一個在學術上向來寂寂無名的人,要踏入中國學術界最高殿堂,這看上去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成為「有效候選人」是這個任務中的第一步。接著,他的材料會被審閱討論,在經過篩選成為「初步候選人」後,再經過3輪投票,如果他能夠贏得我國學術界在這個領域裡最聰明、最權威的人的2/3的票數,他就能夠當選,並且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

  「拿清華大學打比方,首先在學校會對人選進行一次簡拔,這份名單到了科技部,還要再進行一次簡拔,才能夠成為有效候選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盧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成為有效候選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作為鐵道部的高官,張曙光不僅順利獲得了部門推薦,且推薦材料堪稱美妙。盧強回憶,「鐵道部的推薦表說他在高鐵(項目)裡面非常重要,(做出)特別傑出的貢獻,都是用的最強烈的褒義詞。」

  多位知情人士描述,在張整個參選過程中,鐵道部簡直是「傾舉部之力」對其進行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卻認為張曙光原本完全不具資格。「他畢業後做車輛維修,後來轉管理。他就這個過程,一看就不是走學術理論型的路。」

  張曙光當時已是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的首席專家,但據鐵科院一名退休工程師反應,這只是掛名,他從未見過張曙光進過鐵科院的門。

  南方周末記者所採訪的多位院士的一個普遍反映則是,張曙光與中科院顯得格格不入,即使張要參選院士,也應該是參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以後,鐵道部先後出過三個院士,分別是2001年的部長傅志寰,2005年的副部長孫永福,2009年的總工程師何華武,他們都在中國工程院。與中科院重理論不同,工程院更側重實踐。

  此外,中科院院士候選人當中,歷來少見官員的身影,張曙光和水利部一副部長,是十年來僅有的兩名成為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選人的官員。相對而言,工程院裡官員則更多,僅以2011年為例,共有23名政府高官或央企高管入圍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見本報2011年6月3日報導《工程院是什麼院》)。

  「2007年,鐵道部已經推薦了何華武參選工程院,如果再推薦張曙光,兩人同時選上的機會非常小。」中科院技術科學學部院士潘際鑾分析,「還有一個原因,工程院搞鐵路的比較多,有人對他知根知底,中科院這邊大家都對他不熟悉。」

  「工程院裡對他的底細是了解的,有搞鐵路的專家,他是怕,才選的中科院。」2013年9月23日,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

  「張曙光反對過中華之星項目,這事情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議。這個項目的總設計師劉友梅,就是工程院的院士。」鐵道部科學研究院一位知情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王夢恕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09年何華武當選工程院院士時他參加飯局,「飯桌上,我很誠懇地講,你們不要再報張曙光了,丟了鐵道部的人」。

  包裝術

  得益於公職,張曙光可以與多位中科院技術工程部的院士進行更為廣泛持續的工作接觸。

  2007年可謂張曙光的學術年。在這一年裡,他不僅成為了中科院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甚少著書立說的他還一口氣出版了兩本專著,發表了5篇論文。

  這些學術著述,與鐵道部的推薦材料一同成為張曙光參選的重要砝碼。尤其是《鐵路高速列車應用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以下簡稱《高速列車技術》)與《超大型工程系統集成理論與實踐》兩書,共計119萬字,既有理論也含實踐,涉及機械、力學、電傳動技術等多個領域和學科。

  幾乎同時,一封來自鐵道部工作人員的舉報信寄到了中科院。信中,張曙光兩本專著被指為捉刀代筆之作。而代筆之事,後來已被媒體調查證實。

  2013年9月16日,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了這封舉報信。舉報人向南方周末記者出示了《高速列車技術》「編寫組專家通訊錄」,名單共30人,其中13人來自北京交通大學,7人來自西南交通大學,3人來自同濟大學,3人來自鐵科院,3人來自鐵道部,1人來自南車集團四方股份公司。

  這份名單中既有大學教授,也有來自生產一線的工程師,他們的專業包括車輛工程、熱能動力、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等8個學科。寫作時間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7年2月26日到3月8日,組織突擊編寫;第二階段從3月9日到3月14日,進行清樣校訂。

  值得一提的是,名單中所涉的北京交通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屬於鐵道部所管的部屬高校;而張曙光的多篇論文,聯合署名中也多有兩校師生的身影。

  這也並不是張曙光第一次對自己進行包裝。

  2007年3月,中國鐵路進入第六次大提速試車階段,清華大學的50名教授在校長的帶隊下,參與了膠濟線的試車,由張曙光全程陪同,並在目的地,由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帶領眾教授進行參觀,以一次使用PPT的演講結束。

  「他的演講內容從機械系統到動力系統到空氣動力學,都有介紹,效果非常好。」參與參觀的中科院院士潘際鑾回憶,他當時不明白張曙光的意圖,對張曙光的學術素養頗有好感。

  該行程綜合學術演講、生產參觀、現場體驗於一體,張曙光巧妙完成了一次自我展示。但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行為規範》中第五條明確規定,「院士候選人或其所在單位及其他相關者不得以學術交流、考察、鑑定、答辯、評審、評獎等名目進行影響增選工作公正性的活動。」

  9月23日,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這種變相的公關活動,在兩院院士評選前後,屢見不鮮。

  「直接拜票是低檔次的做法,大多時候會更巧妙,比如單位出面邀請你去參加活動,然後候選人就跑過來說找你匯報匯報。一般來說,只要我知道有院士候選人在這個單位,我就會拒絕出席這樣的活動。」

  「我是不相信哪個院士沒有被公關過。」秦伯益直言,被公關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被公關以後要站在國家層面去進行判斷。

  得益於公職,張曙光可以與多位中科院技術工程部的院士進行更為廣泛持續的工作接觸。

  盧強回憶,參觀膠濟線時,列車時速達到250公裡。作為空氣動力學的專家,他告訴張曙光,列車的時速在超過200公裡時,相對於空氣阻力,輪軌的摩擦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我問鐵路部門研不研究空氣動力學的問題,他說不研究。我說不研究,很多電能就白白浪費了,他馬上就說,『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他的意思是,我們英雄所見略同。」

  張曙光當場表示請盧強牽頭組織一支隊伍。盧強回京找到了北大和北航的兩位前任校長,「十天後,鐵道部和課題組籤訂了項目」。

  張曙光的效率和態度給盧強留下了印象。「北航的老校長告訴我,北航之前試圖向鐵道部提出項目,但不被理睬。」

  讓盧強更為意外的是,在他們提交一期報告後,張曙光馬上把這些成果應用到京津城際高鐵列車上,並把課題組的專家請去體驗。

  「我們的科研成果這麼快就用上了,北大的老校長很開心。」盧強說。

  據南方周末記者查證,2007年前後,清華大學有9個項目被列入「鐵道部科技研究開發計劃」。除盧強院士主持的「採用空氣動力學措施作為高速列車輔助手段預研」項目外,還有朱靜院士主持的「動車組高速車軸研製」、潘際鑾院士主持的「京津高速線鋼軌閃光對焊及熱處理工藝的研究」、溫詩鑄院士主持的「齒輪箱潤滑技術及選用標準研製」。

  上述四名院士,同屬於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對張曙光有直接投票權。

  有輿論對此進行質疑,認為這屬於一種變相的賄選與利益交換。盧強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他承認,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沒有什麼比自己的研究能夠被應用更高興的事情了,「那就像你看到自己的小孩長大一樣」。

  盧強甚至向南方周末記者公布了課題組的經費,「清華、北大、北航三個學校每所分了才不到50萬;當時國內甚至沒有空氣動力的軟體,我們是去美國租來用的。」可供參照的是,盧強所主持的973項目,經費達3500萬元。

  同時,盧強也坦率地承認這些合作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張曙光的展示機會。「『他抓工作的效率是比較高的,是比較有魄力的』,這就是當時的印象。」

相關焦點

  • 媒體稱對張曙光「運作」院士的調查不能爛尾
    張曙光案庭審,除了貪腐情節外,最令公眾感興趣的,是他在增選院士過程中的重重黑幕。  據庭審披露,覬覦中國最高學術稱號已久的他,為了院士頭銜,一邊廣泛網絡關係,一邊受賄2300萬元用於「運作」。這一情節使得公眾一片譁然。雖然院士增選黑幕傳聞已久,這次卻不是傳聞,而是法庭上展現的案情。  張曙光受賄的2300萬元究竟有沒有花出去?如果花出去了,他花在了哪些環節?有沒有院士受賄?有沒有院士違反科學道德?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中科院去行政化:官員原則上將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最近,國家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開始揮舞剪刀,將纏繞在身邊的一些不甚美觀的枝蔓紛紛剪落,引得叫好聲一片。  這些枝蔓紮根於學術之外的其他土壤,卻試圖假學術之名汲取養分。從今年的科學院院士選舉開始,院士遴選渠道由以前的三種變為兩種,僅留下院士推薦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 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原標題:中國「兩院院士」男性超九成2013年9月10日,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涉嫌受賄4700餘萬元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受審,這位曾被稱為「高鐵第一人」的副總工程師當庭認罪,並稱索賄2300萬元系參評院士「需要花錢」。
  • 院士被指成所在單位「聚寶盆」 獲額外待遇和權力
    原標題:院士被指成所在單位「聚寶盆」 獲額外待遇和權力   守住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聚焦兩院院士制度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不容否認,院士制度尚存在一些社會關注、科技界反映突出的問題,必須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 院士制度最大問題並不是「副部級待遇」
    假如張曙光當選了院士,現在同樣東窗事發,他的院士資格要不要保留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退出制度,還是應該存在,作為一種懲戒性的措施,適用於那些有學術不端以及其他方面不適當行為(比如觸犯刑律)的院士。出了問題就退出,這應當成為一條鐵律。  關於院士制度,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目前輿論集中關注的副部級一類的個人待遇問題。
  • 闢謠:四川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實際上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謠言
    曾經有這麼一個段子,說的是在決定官方語言的時候,四川話和普通話進行了強勢PK,最終普通話以一票優勢勝出,於是現在大家都開始說普通話了。這個段子可以說是驚心動魄,有板有眼。但是這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故事,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謠言,一個段子,並非真正的歷史。今天日航君就和大家聊一下藏在這個段子後面的有趣的歷史。
  • 學者稱中國院士嚴重老齡化 權力介入成一大原因
    李俠同時看到,與中國院士老齡化現象相對應的,是隨著時代發展,科學家發表學術著作的年齡逐漸提前,年輕化趨勢明顯加強。  他發現,16世紀科學家發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平均年齡是50.1歲,而20世紀上半葉已降到34.9歲。並且,他推測21世紀和22世紀科學家發表著作的平均年齡應為32.73歲和30.06歲。  對比兩組數據,李俠有些沉不住氣了。
  • 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 處級以上官員無資格候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微博)認為,「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候選人」是一個進步,像張曙光這樣的官員競選院士的現象可能比以前受到更強有力的限制。但他同時指出,這個規定要起作用的關鍵在於執行中的落實情況。「原則上不作為候選人,這個原則能被執行到什麼程度?按照這個規定,大學的校長是不是也不可以再作為院士候選人?」
  • 北大前院長饒毅惜敗武大副校長舒紅兵,落選院士存在爭議
    有人才選拔的地方就有各種各樣的競爭,學術研究的領域也不例外。雖然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們大部分都身處校園或者科研機構,但是這些地方的人才選拔也難以全面保證令大多數人滿意的結果,總有一些德才兼備的人會不得志。
  • 揭秘貪腐落馬官員評選院士內幕:用權力換贊成票
    原標題: 揭秘貪腐落馬官員評選院士內幕:用權力換贊成票專題:聚焦重拳反腐  對2011年的那次院士評選,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志棟至今記憶猶新:一個名叫陳明憲的廳官,因參評院士第一次走進了他的辦公室。一年之後,陳明憲因涉嫌腐敗落馬。
  • 方舟子:院士權力太大地位太高 應向美國學習
    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選舉舉國矚目,近幾年也總要鬧出點新聞。2001年出了院士候選人做廣告的新鮮事,2003年則是有幾十名部級官員成了工程院院士候選人,讓人擔憂工程院是否會成為「高官俱樂部」。2005年院士選舉結果還未正式公布,卻又傳來了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士等老院士抨擊現行的院士制度,乃至建議在適當的時候取消院士制度的報導。
  • 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原標題: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不端的事件在繼續發酵。日前,王正敏當年申報院士時的7名推薦人中,有4名院士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稱王正敏在申報院士時確實存在造假行為:一是他將個人專著拆分成14篇文章,發表在他自己主編的雜誌上,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論文放入申報材料,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造假。他們建議撤銷王正敏的院士資格。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更具反諷意味的另一個悖論是:一方面,據說「每位院士都是普通公民,沒有任何特殊的權利」;另一方面,兩院院士乃是享受副部級高幹待遇的特殊人群。這意味著1440位院士在生活待遇、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上成為學界「人上人」。原本是「最高學術稱號」的「院士」,由此異化為學術特權的象徵。
  • 職稱申報建黑名單 學術造假一票否決
    此外,《意見》明確,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通過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亮點1  外語和計算機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評職稱對「靠技術吃飯」的人來說不僅涉及個人的收入和晉升,也被看做是評價個人業務水平和貢獻的一把標尺。
  • 「布鞋院士」的稀罕和「溼鞋院士」的遺憾
    ■ 觀察家  院士只應是最高學術榮譽,除此,當選院士者沒有任何特殊利益、特殊權力。  16日10時,「布鞋院士」李小文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一千多名弔唁的人們在禮堂外排了兩百多米的長隊,在寒風中等著見李小文最後一面。
  • 只發生過2次!什麼事讓聯合國五常齊心,統一投出「一票否決」?
    也正是考慮到了這個因素,所以聯合國才給予了五常國家「一票否決」的權利,也就是說只要是聯合國的議案,那麼五常國家就有權否定,而且是只要有一個五常國家使用「一票否決」,那麼這項議案就絕對無法通過
  • 粒子對撞機之爭:楊振寧固執己見,一票之差沒有建成
    其實這並不是楊振寧第一次反對,早在2012年,楊振寧就和時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主角就是粒子對撞機。王貽芳等中科院院士認為粒子對撞機將會大大提升中國的科技實力,對引進人才等方面也有好處。楊振寧則頂住重重壓力,堅決表示反對建設這個耗資千億的「華而不實」的對撞機。所以最後的投票表決上,粒子對撞機以一票之差沒能通過。
  • 聯合國五常到底有多牛,某國提出廢除「一票否決權」,被一票否決
    也正式基於這一點考慮,才有了一票否決權這一說。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一票否決」這一權力的是蘇聯。當時的美蘇正處於冷戰時期,蘇聯為了防止自己被英美法三國圍毆,就提出了一票否決。之後,英美等國發現,一票否決能夠更好地保證本國及其盟友的權益,於是一票否決權就被保留了下來。一票否決權到底有多厲害?關於這一問題,有一個段子最為經典。
  • 朱清時南科大這5年:「慘勝」
    有中科大的老師回憶,有一段時間學校裡小道消息滿天飛,比如校長的某項決定又因為一票之差沒有通過,再比如,校長在黨委常委會上拍了桌子,發火讓某位副校長辭職——雖然事實上他並沒有人事任免權。在楊金龍看來,這更多是「人的問題」。他對《人物》記者說,雖然黨委和校長的矛盾天然存在,但是「一個黨委書記,一個校長,個人關係挺好,他們可以用協商的方法就把它做起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