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2020-11-28 鳳凰山東站

原標題:中國「兩院院士」男性超九成

2013年9月10日,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涉嫌受賄4700餘萬元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受審,這位曾被稱為「高鐵第一人」的副總工程師當庭認罪,並稱索賄2300萬元系參評院士「需要花錢」。

雖然中科院學部工作局隨後發表聲明,稱未收到「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但由於此事件摻雜著權力和利益的角逐,一時間,「院士」這個稱號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中國,「兩院院士」代表著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是很多學者終身奮鬥的目標。據公開資料顯示,「兩院院士」中,男性院士人數超過九成,約90位院士為山東籍。除擁有學術性職務外,部分院士還兼任官員及企業高管等職務。

近五成院士有官員背景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凡是在工程及科學技術領域做出創造性成就及重大貢獻,並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兩院院士」,享受由國家發放的每月1000元的津貼。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共70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共760人。據不完全統計,近半數院士除了擁有學者身份,同時還身兼行政及企業高管等職務,曾任或現任中央委員會委員或候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市長、大學校長等。也有部分在當選為院士後,走向更高級別的領導崗位。

2005年,時任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的徐南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隨後幾年,徐南平任職江蘇省省長助理,並於2013年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多位院士為高校校長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多位「兩院院士」曾任或現任大學副校長或校長。據媒體報導,在2011年新增選的院士名單中,有25人來自高等院校,其中16人為曾任或現任高校校長、副校長,相比上次增選人數明顯增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1987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返回母校華中科技大學工作。他曾擔任該校機械學院院長、副校長,2005年3月起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行政級別為副部長。2003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山東為第三大工程院院士輸出省

據官方資料顯示,「兩院院士」中,男院士的數量遠多於女院士。在中國工程院760名院士名單中,女院士的數量為36人;而中國科學院女院士的數量,佔該院總人數的6%。

中國工程院院士籍貫人數排名前5位

山東省54人江蘇省123人浙江省118人湖南省45人廣東省40人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山東籍的院士人數為54人,排在第三位。排名前兩位的是江蘇省及浙江省,人數分別為123人和118人。記者查詢了解到,中國科學院範圍內,有30餘名院士籍貫為山東省。

在現任「兩院院士」裡,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在該年齡段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約有450人左右,佔到了六成。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齡為74.76歲,其中最小的是45歲,年齡最大的為99歲。

今年4位山東專家進入新候選人名單

2013年5月20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一份有391人的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我省有4位專家被確定為有效候選人,分別為山東大學婦產科學專家陳子江、中國海洋大學動物學專家宋微波、物理海洋學專家吳立新以及山東省立醫院內分泌代謝病學專家趙家軍。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方可以為現任院士,或者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經推薦後,各學部常委會對候選人評審及投票,以選取新科院士。

相關連結

國外如何選院士

美國選舉過程全程保密

美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都屬於私立機構,一般不會對外公開院士的人數,個人也不會把院士的頭銜寫在名片上。

美國院士從提名到選舉,整個過程全程保密,候選人只能由某個院士提名,材料也是由提名人所寫,大多數情況下,候選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提名。

俄羅斯學術水平是評審唯一標準

俄羅斯兩院分為科學院和通訊院,一般是3年進行一次院士補選。學術水平是唯一的考核標準,院士頭銜由院長秘密投票決定,稱號一旦獲得就是終身的,不會因政治或其他因素影響而被剝奪。此外,院士還可以享受國家津貼,折合人民幣每月5000元至1萬元不等。

相關焦點

  • 獨家:60年來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
    原標題:獨家:60年來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 這幾天今2015年兩院院士的增選結果引發了大家很大的討論,大家也一直都聽聞說江浙地區歷來高產院士,可是對於江浙地區究竟出了多少院士其實並沒有太直觀的概念。
  • 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 處級以上官員無資格候選
    【焦點1】  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年齡上限下調5歲  「官員院士」一度成為院士制度改革中外界關注的焦點,研究院士制度多年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曾表示,「仕而優則學」是「官本位」文化影響的產物。  此次兩院院士增選,兩院均要求「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經此次增選,中國科學院共有833名院士,北京地區有433人,佔比為52.0%;中國工程院共有924名院士,北京地區有397名,佔比為43.0%。但是,中國「出產」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竟然不是北京和上海!據相關數據統計,蘇州籍院士數量長期以來位列全國第一。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我們今年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
    張俐娜院士近十年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863、國際合作等項目10多項,總經費約1300萬元。基礎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10餘篇,其中370篇發表在國際SCI源刊;主編專著3部;獲準專利62項;獲省級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獲國際上纖維素與可再生資源材料領域的最高獎——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Anselme Payen)獎。
  • 中國「出產」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 是這個地級市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每日經濟新聞」 隨著兩年一次的院士增選工作啟動,「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話題又火了:全國一共有近一億科技工作者,但目前「兩院」相加,也一共只有1637名(中國科學院780名、中國工程院857名,均不含外籍院士)。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大師遠行,長歌未盡。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他經常告訴身邊的人,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一輩子有機會做幾個大課題是不容易的,要把眼光放遠一點,「有些東西不是金錢能買到的,人總要有點精神。」
  • 兩天內共和國痛失兩位兩院院士 今年已有6位兩院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因病於2020年2月15日在武漢去世。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目前已在全國100多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2009年,段正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生們都叫他「機械狂人」,因為他認準的事從不放棄。
  •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逝世!今年我國已失15位兩院院士
    據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乾二於5月3日20時33分安詳辭世,享年93歲。南都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我國已失去了15位兩院院士。張乾二。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研究方向為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等。此外,張乾二還是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常委,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020年,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澎湃新聞對近年來逝世的兩院院士有過統計1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于敏、梁敬魁、金國章、王業寧、沈自尹、湯定元、孔祥復、李濟生、查全性、卓仁禧、盧永根、陳家鏞、章綜、王補宣、張嗣瀛、曾融生、陳星弼、陸士新、田波等1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塗銘旌、高長青、阮雪榆、孫偉、容柏生、李恆德、寧濱、孫忠良、季國標、李玶、韓其為、胡亞美、孟執中、林宗虎等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院士之鄉名不虛傳,宜興籍兩院院士達30人!
    原標題:院士之鄉名不虛傳,宜興籍兩院院士達30人!」「兄弟皆教授」的 科教世家屢見不鮮 成為宜興深厚文化底蘊的最新注釋 據市檔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 至2017年年底 國家授予的中國籍「兩院院士」共2439位(含已故) 宜興籍院士已達30位(含已故) 他們是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較大影響的
  • 近20年共當選77位兩院院士!地方高校出院士,太難了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是國內最高學術榮譽,當選者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學家。2001-2019年,我國共增選十屆院士,共遴選院士1106人,其中科學院院士519人,工程院院士587人。中國科學院各大研究所加上所屬中國科大,共增選院士197位,佔比37.96%。如果將兩者相加,則高達81.50%,留給地方高校以及企業等單位的名額已然非常少了。工程院院士儘管不像科學院院士那樣集中在頂尖高校和中科院,兩者佔比不足40%,但競爭同樣激烈。
  •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5-30 13:38 來源:澎湃新聞
  •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2020-06-15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據說,評委給出的落選理由一是沒有留洋背景,二是沒有博士學位,三是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兩院院士談院士制度: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原標題: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在機場走貴賓通道是最顯示「院士身份」的事情   鐵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並不介意「曬」出他的收入。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又一位「兩院院士」與共和國作別。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6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大學位居榜首
    我們以這些領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時間起點是1949年(本科畢業年),時間跨度約70年,梳理分析了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形成了「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
  • 兩院院士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在小編上大學時,就聽說過院士的厲害,一個院士對學校的重要程度高的無法想像,小編是無法接觸到的,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大學高校有著很多的院士。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院士到底是什麼吧。目前我國院士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中科院院士,另一種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工程院院士其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