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思唯爾(Elsevier)-為什麼科研論文大多以英文發表?

2020-11-30 網易新聞

  自古以來,英語算不上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比如,埃及的哲學家用象形文字講故事,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用希臘文寫書,隨後他們的書才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此外還有羅馬人,他們用拉丁文來寫作。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語言也不斷變化。人們越來越少使用拉丁文,他們更愛用自己的母語,比如義大利語和法語。到了16世紀至17世紀,伽利略用義大利語出版了自己的書,然後將其翻譯成拉丁語,從而讓更多人能夠讀到他的書。

  在普林斯頓大學現代和當代歷史教授Michael Gordin看來,英語從來都不是主導科學研究的語言。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如果時間回到1900年,當有人問你,你知道2000年後,哪一種語言會成為科學研究的常用語言嗎?你可能會笑他居然問這樣的問題,因為當時科學研究沒有通用的語言,人們通常會混合使用法語、德語和英語。」

  Gordin博士在他2015年出版的《科學通天塔》(Scientific Babel)一書中,探討了語言和科學的發展歷史。他在書中指出,1900年代,德語是科學研究領域的主要語言。他解釋說:「20世紀不僅迎來了英語的興起,更帶來了德語的崩塌。」20世紀,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語才真正開始佔主導地位。Gordin博士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開始對科學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統一語言的好處

  英語成為主流語言之前,科學出版物一般以法語、德語或英語作為主要語言。但這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科學家們不會多國語言,那麼他們將錯過其他人的發現。因此,使用統一的語言,可以幫助科學研究者搜索科研信息。他們知道應以何種語言發表論文,如何搜索了解別人的研究發現,來支持自己的研究結果。除了科研論文發表,統一的語言還能夠幫助科學研究者獲得信息、遵循相同的指引和標準。

  但在另一方面,這也給科研人員帶來了挑戰——如果他們不是以英語作為母語,除了做研究之外,他們還要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實際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科研領域不再是霸主地位。愛思唯爾(Elsevier)一項研究表明,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正在趕超歐美國家。

  對生活在上述國家的科研人員來說,英語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會按照嚴格的標準,審慎地審閱他們提交的論文,因此語言表達通順流暢很重要。依靠專業的翻譯和英文潤色,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就可以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論文。不過不用擔心,在論文英文潤色這一方面,愛思唯爾可以幫到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愛思唯爾(Elsevier)-發表論文後,如何讓你的論文更有影響力?
    在海量信息衝擊的時代,如何讓自己日夜兼程辛苦研究的成果讓別人看到,受到同行認可,成為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後普遍關心的問題。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你的論文影響力?有什麼技巧可以幫助您敲開讀者的大門嗎?愛思唯爾的專家們總結了以下經驗,幫助大家的論文獲得更多曝光度和瀏覽量。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2019年中國高被...
    5月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 242 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 2163 位學者入選。
  • 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提高
    本報訊 《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最大的科學、技術及醫學出版商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顯著增長,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
  • 學術界開放獲取矛盾又起,MIT、愛思唯爾談判宣告破裂
    在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便利的同時,愛思唯爾的訂閱費用卻逐年增長,不可避免地給高校等科研機構帶來了愈加沉重的財政負擔。因而近年來,抵制甚至放棄訂閱愛思唯爾期刊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不,MIT 也終於對愛思唯爾「下手」了。近日,MIT 在官網發布消息稱,秉持著提供公平和開放獲取的原則,MIT 終止了與愛思唯爾達成新期刊訂閱合同的談判。
  • 愛思唯爾與南開的學術之緣—新聞—科學網
    2018年,愛思唯爾出版論文47萬篇,大約佔全球學術論文出版總量的18%,而這些論文獲得的引用量則超過全球總引用量的2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助力中國科研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在愛思唯爾的學術版圖中,中國的地位日益重要。
  • 和柳葉刀、細胞說再見:加州大學宣布取消所有Elsevier期刊訂閱
    當地時間 2 月 28 日,UC 發表聲明表示:續籤集體合同的談判已經破裂,因為愛思唯爾拒絕達成一攬子協議。因此,加州大學系統的期刊訂閱已宣告中斷,同時來自 UC 作者發表的所有論文立即免費向全球讀者提供。加州大學與愛思唯爾的原有合同在 2018 年 12 月 31 日到期。
  • JCR:愛思唯爾旗下期刊影響因子顯著提高
    影響因子是一種衡量方法,計算在某個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在特定年份內被引用的頻率。它是衡量同一領域內期刊相對質量的主要參考指標。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先生發表評論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科研人員以作者和編委等身份參與愛思唯爾期刊的編輯出版過程中,若干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的提高,與他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 手握《細胞》、《柳葉刀》等頂級期刊,愛思唯爾用本地化產品助力...
    經過近140年的發展,愛思唯爾如今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出版商,已出版的期刊超過2500種,《細胞》、《柳葉刀》等頂級醫學期刊及其子刊都由愛思唯爾出版發行。  「我們每年收到的投稿超過 180萬份,最終只有其中1/3-1/4的文章能正式發表。專業的編輯和相關行業的專家審稿人會負責保證發表內容的質量。」愛思唯爾大中華區總裁林國慶先生這樣告訴我們。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分別與IEEE、愛思唯爾籤署閱讀與出版協議
    繼2020年與IOP和Springer Nature達成協議之後,2021年1月8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科學信息服務部宣布,與IEEE、愛思唯爾
  • 【中國科學報】《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開啟新合作
    同時,愛思唯爾還將提供數據分析報告及諮詢服務。愛思唯爾國際市場出版總監克裡斯·哈蒙德(Chris Hammond)介紹,這些報告包括監測文章下載量的月度「用戶報告」,提供出版速度、引用分析、編輯表現的季度「期刊報告」,半年一次提供作者、審稿人及編輯反饋意見的「反饋報告」,以及幫助編輯了解同類期刊或期刊發表主題的「期刊或術語分析圖」等。
  • 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不該用期刊評價指標來評價科研人員
    「按領域加權引用影響指數,世界科研文章的平均水平是1.0,中國科研文章的平均水平為0.8,愛思唯爾發表的中國文章的質量水平與愛思唯爾發表文章的平均質量都為1.3。」4月11日,全球著名出版商、信息服務提供商愛思唯爾(Elsevier)在北京的學術期刊評價圓桌討論會上向媒體分享了上述數據。
  • 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是國際核心論文,隨著學術國際化的發展,發表sci論文成為一項常見的要求。但sci論文發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但依舊有那麼多人努力著、爭搶著要發表,肯定是有原因所在。那麼,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 愛思唯爾報告顯示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繼AJE、elsevier、letpub,優譯輯Uegesci入駐中國
    對於各領域學者而言,研究查詢相關資料時,經常會因為英文文獻的翻譯而浪費時間,在撰寫英文文章時也會出現一些語病語法問題,導致很多學者作品不符合SCI審核保準,編譯潤色這類工作隨之誕生,近些年也得到快速發展。我國絕大多數學者都想獲得高質量的編譯潤色服務,從而讓自己的作品變得更有技術含量。翻譯潤色,對於編譯者水平有極高要求。
  • 《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開啟新合作—新聞—科學網
    合作期內,愛思唯爾將為Science Bulletin提供內容發布平臺和相應推廣渠道、數據分析報告等服務,幫助該刊提升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科研期刊代表了國家科技文化的軟實力,我們需要擁有與科學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一流期刊。」
  • 中國科學院-愛思唯爾期刊收錄經驗分享及戰略合作交流會舉行
    為了進一步推動和深化中國科學院與愛思唯爾(ELSEVIER)的合作,加強雙方在知識服務與科技創新領域的交流和探討,11月12日,由愛思唯爾科學技術部主辦,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愛思唯爾期刊收錄經驗分享及戰略合作交流會在瀋陽舉行。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竟然翻譯成英文後,再次發表?
    /英文論文,翻譯成英/中文,可以再次發表嗎?這種問題恐怕不止科研小白有疑問,相信即使是科研大佬,也曾經想過這種問題。畢竟小白們是為了投機,而大神們只是因為好奇。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絕對的。不過按照常理來說,大家都會以為這肯定不行。如果這都可以,那豈不是每個發表過SCI的人都會有起碼兩篇文章嘍,畢竟中英翻譯的成本越來越低。
  • 愛思唯爾宣布推出新型 Research 2.0 平臺 2collab
    在此次正式推出之前,該工具已經經歷了一個成功的 beta 測試期,並且融合了從愛思唯爾開發合作夥伴的研究人員那裡獲得的反饋信息。這些合作夥伴包括全球一系列的學術、政府和企業機構。 愛思唯爾專注於開發 Research 2.0 工具體現了它在實現創新方面的持續努力,這些創新能夠提高研究人員的生產力和效率。該公司的使命以及對科學界的承諾就是提供高質量的解決方案以及進一步促進全球科學和醫學信息團體的發展。
  • 你發表過英文論文嗎?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是與同行交流、取得國際影響的必經之路。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竟然可以翻譯成英文後,再次發表?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後,還能否再次發表嗎?不能 —— 如果您不事先聲明它是已發表論文的翻譯版。近年來,非英語母語研究人員在英語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能否將母語已發表的文章簡單地翻譯並投稿給國際期刊,從而減輕某些科研壓力,同時擴大作者的知名度?在這篇博文中,我們討論了這一現象並嘗試幫助作者成功發表此類論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