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英語算不上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比如,埃及的哲學家用象形文字講故事,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用希臘文寫書,隨後他們的書才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此外還有羅馬人,他們用拉丁文來寫作。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語言也不斷變化。人們越來越少使用拉丁文,他們更愛用自己的母語,比如義大利語和法語。到了16世紀至17世紀,伽利略用義大利語出版了自己的書,然後將其翻譯成拉丁語,從而讓更多人能夠讀到他的書。
在普林斯頓大學現代和當代歷史教授Michael Gordin看來,英語從來都不是主導科學研究的語言。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如果時間回到1900年,當有人問你,你知道2000年後,哪一種語言會成為科學研究的常用語言嗎?你可能會笑他居然問這樣的問題,因為當時科學研究沒有通用的語言,人們通常會混合使用法語、德語和英語。」
Gordin博士在他2015年出版的《科學通天塔》(Scientific Babel)一書中,探討了語言和科學的發展歷史。他在書中指出,1900年代,德語是科學研究領域的主要語言。他解釋說:「20世紀不僅迎來了英語的興起,更帶來了德語的崩塌。」20世紀,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語才真正開始佔主導地位。Gordin博士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開始對科學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統一語言的好處
英語成為主流語言之前,科學出版物一般以法語、德語或英語作為主要語言。但這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科學家們不會多國語言,那麼他們將錯過其他人的發現。因此,使用統一的語言,可以幫助科學研究者搜索科研信息。他們知道應以何種語言發表論文,如何搜索了解別人的研究發現,來支持自己的研究結果。除了科研論文發表,統一的語言還能夠幫助科學研究者獲得信息、遵循相同的指引和標準。
但在另一方面,這也給科研人員帶來了挑戰——如果他們不是以英語作為母語,除了做研究之外,他們還要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實際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科研領域不再是霸主地位。愛思唯爾(Elsevier)一項研究表明,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正在趕超歐美國家。
對生活在上述國家的科研人員來說,英語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會按照嚴格的標準,審慎地審閱他們提交的論文,因此語言表達通順流暢很重要。依靠專業的翻譯和英文潤色,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就可以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論文。不過不用擔心,在論文英文潤色這一方面,愛思唯爾可以幫到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