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社交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消失了嗎?

2021-01-07 愛醬師兄

你以為今天就只會談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變化嗎?不不不,如果只是談論這個點,大家可以直接上知網找就好了。今天羽生學姐想以」沉默的螺旋」理論為例教大家如何整理類似專題。為什麼需要這樣整理?一方面從考題上來說,理論是必考點,但是自考研開始這麼多年了,單純考察理論已經被考爛了。如果還用來考論述題未免有點兒太老舊,所以換個方法考理論是現在真題的主要趨勢。請看這兩年關於「「沉默的螺旋」」的真題:「沉默的螺旋」,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中山大學)萬州公交墜江,用「沉默的螺旋」分析輿論變化(重慶大學)「沉默的螺旋」的意義和在新媒體時代的作用(上海師範大學)舉例分析傳播效果中的「沉默的螺旋」效應;當今的社交媒體環境下,如何避免負面聲音的螺旋型擴散?(上海大學)網際網路時代,「沉默的螺旋」是否依舊存在(吉林大學)(注意:這只是部分!「沉默的螺旋」還以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的方式考察過多次)另一方面,理論的出現通常都是基於某一個時代背景,比如拉扎斯菲爾德的伊裡調查是基於當時的總統選舉,換到現在,未必還能夠得出同樣的結論。時代發展太快,新的理論會隨著環境的發展而出現新的特徵,這一點諸多學者也在關注和研究。好的了,下面我們請一起來看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理論是如何變化的——以」沉默的螺旋」理論為例!「沉默的螺旋」理論闡述(第一步當然是先了解理論傳統理念,畢竟還是有很大機率會考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的,先把這5-20分拿到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表述最早開始於 1974 年諾伊曼的一篇論文《」沉默的螺旋」 :一種輿論學理論》,是為了試圖解釋1965年大選產生的疑問——即使人們的選舉意圖沒有改變,但估計某一方獲勝的人還是會增多。理論核心觀點: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多數人一般會避免因固執已見和與眾不同而受到孤立。當人們發現自己的觀點與大多數人一致時,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將會被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 當人們發現自己的觀點與大多數人相左時,會傾向於保持沉默。其結果是: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從而形成強勢意見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恰似一個上大下小的螺旋發展過程。五個假設:1)社會使背離社會的個人產生孤獨感 ;2)個人經常恐懼孤獨;3)對孤獨的恐懼感使得個人不斷地估計社會接受的觀點是什麼;4)估計的結果影響了個人在公開場合的行為, 特別是公開表達觀點呢還是隱藏起自己的觀點;5)這個假定與上述四個假定均有聯繫。綜合起來考慮, 上述四個假定形成、 鞏固和改變公眾觀念 (胡正榮版本只有4個假設)三個命題:1.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會懲罰,個人表明自己的觀點之際首先觀察周圍的意見環境,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和「優勢」意見時,傾向於大膽表明自己的觀點,反之則迫於環境壓力轉向沉默或附和。2.意見的表明和 「 沉默」 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 一方的 「 沉默」 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 使 「 優勢」 意見顯得更加強大, 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 「沉默」 。如此循環 , 便形成了一個 「 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 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3.大眾傳播通過營造 「 意見氣候」 (opinion climate) 來影響和制約輿論 。根據諾伊曼的觀點 , 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 「 理性討論」 的結果, 而是 「 意見氣候」的壓力作用於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 強制人們對 「 優勢意見」 採取趨同行動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關於輿論觀:1.輿論是個人感知社會「意見氣候」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環境適應行為的「皮膚」; 2.它在維持社會整合方面作用重要,就像作為「容器」的皮膚一樣,防止由於意見過度分裂而引起的社會解體的「皮膚」;3(效果觀)「強調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和影響,這種「強大影響」不止於認知階段,而且包括了「認知——判斷意見——行動」的全過程,具有「創造社會現實」的巨大力量。(一定要把理論的核心要點理清楚,假設是什麼,觀點是什麼,內容又是什麼,延伸觀點又是什麼)「沉默的螺旋」新時代變化(想得到這個命題的答案,我們應該先了解新時代的特徵,即網際網路/新媒體/社交媒體的發展特徵,然後理論特點對應時代特點,推導得出理論在新時代下的變化特徵【是為了方便記憶】。這幾點書本上是肯定找不到的現成,建議大家直接搜論文啊)社交媒體發展特徵(類比新媒體、網際網路)1.用戶為重心,個性化色彩突出 社交媒體以用戶為中心,每位用戶擁有自己獨特個性的頁面,並能隨時自主設置更新。社交媒體應用過程中,用戶既是信息製造者,也是信息傳播者。信息交流可以文字、圖片、也可以音頻、視頻。(看到這裡應該思考」沉默的螺旋」理論中的用戶角色和地位)2. 互動性強 分享功能強大社交媒體多數擁有信息分享功能,支持外部數據源連接,大大提高了信息分享效率。只要點擊「我要分享」之類的平臺按鍵,受眾與好友之間,即可實現信息分享,這種巨大的分享功能加速了信息傳播,也方便了好友聯繫。(可思考」沉默的螺旋」理論中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3. 傳播速度快 信息傳播高效 社交媒體用戶每次分享一篇優質博文或者一幅有趣圖片之後,好友就會圍繞相應主題及時開展討論交流。憑藉社交媒體強大分享功能,這種討論會不斷延伸,以個體用戶為節點,依次傳遞給每位用戶的好友,氛圍逐步擴大,形成波浪效應。(此出應該思考傳播速度加快是否會加劇」沉默的螺旋」現象或者是減弱)4. 聚集效應明顯社交媒體的受眾都是獨立個體,每個人可以自主選擇使用哪家媒體傳播信息,但是無法控制好友對社交媒體的選擇。所以在某個社交媒體的好友越多,受眾轉換社交媒體的難度就越大,社交媒體往往因此形成明顯的聚集效應。(群體聚集效應越強,可思考是否會群體壓力會越發明顯)5. 垂直化明顯 兼容並蓄突出社交媒體常常把不同功能媒體融合在一起,音頻、視頻、文本兼具,藉助它強大的資料庫和連結性能,使受眾能夠隨時隨地自由參與,隨時隨地分享樂趣,隨時隨地拓寬社交。此外,社交媒體還實現了內容和概念的融合,例如社交媒體融合閱讀和電影形成了豆瓣網,融合婚戀交友形成了世紀佳緣等。注意:大家在記憶理解每一個特徵的時候後都應該思考理論中對應部分是否會有變化,會怎麼變化。在此社交媒體的幾個特徵也符合新媒體、網際網路環境的特徵。社交媒體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對於傳統理論在新環境下的變化,通常我們是思考新特徵和適用性兩個方面。什麼情況下該思考什麼方面呢?主要還是看原來理論更加強調哪點,如果有明顯的特徵那麼你就應該考慮特徵的新變化。如果沒有,那麼應該強調理論的適應性,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論就應該強調的是適用性,即在新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還有。1.社交媒體「沉默的螺旋」現象:存在,因為儘管朋友圈以網絡為表現形式,其實質還是真實的熟人交際圈,用戶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在社交媒體上,雖然用戶真實姓名不可知,但是如果用戶大膽說出與「公共意見」相左的「個人意見」時,萬能的網友會通過「人肉搜索」、微博評論區評論謾罵加轉發等形式讓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無處藏匿並且飽受欺辱。意見領袖的發言、輿論熱點、議程設置等等,形成了意見氣候。受眾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通過熱點話題、談話氛圍感知到了意見氣候。意見氣候進一步發展為公共意見,公共意見不斷深化最終形成輿論。在輿論的無形壓力下,如果普通用戶發覺自己的觀點意見與大多數人意見一致時,更傾向於大膽表達。相反,如果用戶察覺到自己的觀點意見與大多數人相左,居於劣勢地位,他們往往會因為擔心打破朋友圈的朋友關係而保持沉默或者不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還會向大多數人的觀點妥協。【注意了哦,本段的依據就是社交媒體的幾個特徵哦】

2. 社交媒體「沉默的螺旋」現象產生原因。1)用戶自我保護意識強烈: 一方面,在社交媒體語境下,用戶自我保護意識強烈,他們害怕受到「群體壓力」的威脅,寧願保持沉默或「隨波逐流」,也不願表達自己與輿論相左的觀點。另一方面網絡實名制、網絡謠言管理辦法等讓用戶在網絡上不再能夠隨心所欲、暢所欲言。2)意見表達受朋友圈限制:朋友圈看似輕鬆隨意的相處模式實則限制了用戶個人真實意見的表達。用戶在朋友圈中的言行代表著其形象品質,為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與朋友圈中好友「和諧相處」,很多用戶往往會選擇「隨大流」,緊跟大眾輿論的步伐,並且將其作為自己的「保護傘」。3)內容瑣碎用戶無話可說:對於社交媒體上瑣碎小事,用戶也無話可說。相比傳統媒體,用戶看重的是社交媒體的休閒娛樂、聯絡人際關係的主要功能。在社交媒體上,用戶以輕鬆隨意的心態在社交媒體上與「好友」互動,因而「隨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現象就會更加突出。

反」沉默的螺旋」現象(上一部分是「沉默的螺旋」繼續存在的闡述,接下來我們看看不存在的闡述)社交媒體時代,提到「沉默的螺旋」必定會提到他的反義詞——反沉默的螺旋。反沉默螺旋是指在網絡傳播時代 , 受眾的參與性大大提高 , 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 受眾可以自由發表或支持 「少數 」意見 , 此種 「少數 」意見被更多的網民接受 , 可能發展為與 「多數 」意見勢均力敵甚至超越和改變 「多數 」意見的情況。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特徵1. 少數派意見表達的公開化:「沉默的螺旋」理論出現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意見的對立,只有在意見的對立中,才會出現彼此相對的優勢意見或劣勢意見,而如果只有一種意見,就根本不會出現「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則剛好相反,劣勢意見的公開表達,會使得優勢意見的影響越來越小,劣勢意見的影響則會越來越強,甚至改變優勢意見的原有地位。比如在人肉搜索事件裡,持有劣勢意見的少數派是敢於在「優勢」的大眾意見中發表自己意見的。2. 網絡輿論構成的多元化:反「沉默的螺旋」使得網絡輿論的構成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強調突出的是反「沉默的螺旋」在社會輿論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相比於「沉默的螺旋」取得的效果而言的。也即面對同一事件,「沉默的螺旋」可能形成觀點,反「沉默的螺旋」可能形成觀點,而觀點和觀點可能是完全相反或相對的。反」沉默的螺旋」出現的原因1.社交媒體特點對「沉默的螺旋」的消解:從諾伊曼的三個命題來看,在社交媒體環境中,這些構成「沉默的螺旋」生效的命題卻在失效,如匿名性降低了個體對孤獨的恐懼感、平等性削弱了個體的從眾心理。2. 受眾主體地位的提高:「沉默的螺旋」在傳統的傳播環境中提出來,它把個人對來自群體壓力產生的鼓勵恐懼感作為重要理論基礎,這實際就把受眾當成了一種被動的、盲從的非理性動物。而在社交媒體中,受眾逐漸成為傳播活動中的主體,如自主選擇性意識提高、個體意見表達意識強化。3. 個體精英對意見形成反作用力的增強:在傳統的媒介環境中,這一特點似乎是行得通,畢竟出於多種原因,受眾個體總是無法與多數或優勢意見正面相抗衡,多數或優勢意見最終也直接影響著社會輿論的形成。而這一理論實際上卻忽略了輿論的變化過程和少數派的作用,在社交媒體環境中,輿論的變化過程更加複雜,尤其是少數派在意見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更加不可忽視的作用。(這裡可以聯想意見領袖的作用)綜上,在整理傳統理論在新環境下變化時,我們需要考慮三點:1.原本的傳統理論有哪些核心內容?特徵有哪些?要點有哪些?2.新環境有什麼特徵?有什麼突出點?3,新環境的特徵與原理論的哪些要點有什麼衝突或者契合,如果是衝突,誰能贏?如果是契合,是否有加深呢?參考文獻:1.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劉漢森,網絡傳播中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3。3.姜衛玲 黃 晨,社交媒體「沉默的螺旋」現象研究[J],新聞戰線,2016.主編:羽生作者:羽生編輯:羽生

我是愛醬,專注新傳考研輔導五年,想得到更多新傳前沿熱點及乾貨分享,可以關注我,或請關注公眾號:愛傳播。

相關焦點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最終調查結果表明,在害怕孤立、為維護已有社會關係網絡、考量「反駁行為」投入產出比等各種心理因素作用下,「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依然存在。「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會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社會規範的約束,比較任性,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他們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心理上的負擔,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懼感而不表達自己的異議』的情形逐漸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總體來說,網絡傳播環境下的意見領袖具有身份的多元化、觀點的個性化、關係的平等化以及來源的草根化等主要特徵。
  • 社交媒體加劇了「沉默的螺旋」理論?
    《紐約時報》今日發表題目為「社交媒體如何抑制辯論」(How Social Media Silences Debate)的文章稱,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不但沒有強化政治參與,反而削弱了人們暢所欲言的意願。
  • 社交媒體新聞遭遇「沉默的螺旋」
    「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和「群體性思考」(group think)將影響網際網路用戶的行為方式,威脅到觀點的自由表達   人們通常認為社交媒體有助於言論自由,但是,近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與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 論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1]。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摘 要:距離諾依曼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已有四十多年,但對該理論的研究依舊熱潮。隨著近年新媒體環境的出現和變遷,時代也賦予了這一理論以新的內涵。面對諸如「反沉默螺旋」「雙螺旋」等現象以及學界對「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否適用的質疑,本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該理論並沒有消失,它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也沒有被減弱,任何「反沉默螺旋」「雙螺旋」最終還是會形成「沉默的螺旋」;二是該理論表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媒介現象,其中的「沉默」是一種心理表現,不等於話語權缺失,同時也是一種現象沉默,而非結果。
  • 社交媒體絕不清白,但也絕非罪魁禍首
    而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是工具化的科技環境,社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目標的、操弄的、帶成癮性的,利用人類心理向人類進行索取的「類毒品」。03 社交媒體中的「沉默螺旋」僅從數據的角度,去試圖探討如何讓社交媒體與用戶個人達成「和解」還不夠。
  • 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對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平臺、信息內容、社交媒體中的他人)的負面態度均與社交媒體倦怠呈中度正相關關係;用戶的主觀規範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低度相關;但是自我效能感與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而社交媒體倦怠與其後續行為之間呈中度正相關關係,並且不同的消極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情緒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
  • 蔡志強: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現象
    從逆動員的有效性角度分析,傳統媒體所建構的門戶網站,具備了承載報刊信息的全部能力。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一政策使得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融合的步伐加快,並有效拓展了傳統媒體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空間和能力,這種融合也使得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獲得了傳統媒體優勢資源的強力支撐。
  • (下)
    「沉默的螺旋」示意圖沉默的螺旋新解一:反沉默的螺旋劉海龍(2001)指出,由於網絡空間中沉默螺旋的心理機制仍存在,再加上網際傳播與現實傳播的相似性,沉默螺旋現象並沒有消失,只是表現形式有所變化。既要看到「反沉默螺旋」在輿論形成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要認識到「反沉默螺旋」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沉默螺旋」的完全消亡。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沉默螺旋」仍能發揮強大的作用。「沉默螺旋」與「反沉默螺旋」在」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是矛盾共存的。
  • 社交媒體時代 放大鏡下的企業危機
    在社交媒體時代,企業被全方位的監督,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危機似乎與企業之間總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企業以致命一擊,讓企業措手不及,事發突然,讓很多準備不足的企業手足無措,在慌亂中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處理,往往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 社交媒體五大品牌,社交媒體哪個品牌好
    1、微信 微信,時下最熱門的聊天通訊軟體,騰訊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領域的看家產品,主打熟人圈的社交媒體,其朋友圈/微信紅包/公眾號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焦點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
  • 西方媒體集體沉默!
    已經燒了整整3個星期了,西方媒體集體沉默,這是世上最殘忍的一幕,求求你,救救地球上75億人的生命吧!然而,這場關乎所有人生命的大火巴西媒體們集體保持了沉默竟然是在三周後才被曝出的!社交媒體上的網民因為憤怒和痛惜發起了#PrayForAmazonia(為亞馬遜雨林祈禱)這才讓亞馬遜大火被世界知道社交媒體上很多人開始紛紛譴責西方媒體的不作為JairBolsonaro是去年上任的巴西總統他的聲稱要改變這個國家的經濟實際上他卻瘋狂開採亞馬遜雨林的自然資源這為大火埋下了隱患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誕生地,長期以來,美國政府都將社交媒體作為重要的執政工具,但當社交媒體全方位主導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並在川普「推特執政」格局下進一步加劇美國的政治極化與社會撕裂時,社交媒體已從美國政府管理與推廣民主的得力工具淪為暴露自身民主亂象的顯示器,社交媒體時代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盡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鬥爭的最前沿。
  • 活在社交媒體中的你,還有思考的能力嗎?
    事實上,比閱讀文化消失更可怕的是這種娛樂文化對思維模式的衝擊。在過去的閱讀行為中,由於閱讀需要一個連貫性的動作,你需要長久的坐在那裡並且保持思維的連貫性。然而時至今日的電視卻不是這樣,電視完全可以做到將兩個完全無關的東西放在一起連貫的呈現給你,並且你完全不會因為上一秒播出了地震哀悼的節目下一秒便跳出一則一個人在笑的廣告而惱怒。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人們的社交方式正發生改變。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社交環境下,傳統社交方式早已被微信朋友圈中各種信息所取代,而移動端設備使用,也大大加劇了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02 「沉默的螺旋」理論 這個理論最早出現在1974年德國社會學家諾依曼於《傳播學刊》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後在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做了全面概括。
  • 西方媒體集體沉默! 這是全世界最殘忍的一幕...
    剛剛,一切來得太快了一場人類史上最痛的大火已經燒了整整3個星期了不少西方媒體卻選擇沉默這是世上最殘忍的一幕求求你,救救地球上75億人的生命吧!然而,這場關乎所有人生命的大火巴西媒體們集體保持了沉默事情竟然是在三周後才被曝出的!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一方面,傳統主流媒體單一化、統合式的支配性敘事,正在被虛擬化、離散化的多模態敘事所融合;另一方面,傳-受雙方互動模式的變異,必然強化話語方式、修辭發明的對話性和策略化。面對社交媒體對以「國家」為主體的傳播行為的強力介入,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不止是日常人際交流、交往的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問題,還是蘊含文化政治邏輯的權力交換問題。
  •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拜登團隊採取正能量導向的社交媒體內容策略,打造積極的個人形象,並關注到不同社交媒體平臺受眾不同的特點,採用全平臺覆蓋的傳播策略提高內容曝光度以觸及不同圈層的受眾。與川普團隊在社交媒體上猛烈批評競爭對手的缺點不同,拜登團隊在社交媒體帳號上向大眾傳遞「家庭」、「愛」相關的正向內容,在新冠疫情的語境下向大眾傳遞積極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