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摘 要:隨著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我們在盡情享受它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由於網際網路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難對網際網路受眾施加群體壓力。於是有學者提出,作為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之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在現今網絡時代早已不復存在,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究竟傳統大眾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該篇文章就從「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假設出發,並結合網絡傳播的一些特點,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最終得出結論:「沉默的螺旋」在網絡時代並不會沉沒。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網絡時代;輿論;沉沒

    「沉默的螺旋」最早見於德國學者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1974年發表的《重歸大眾傳媒的強力觀》一文,後於其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全面描述。整體來說,它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也就會被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時(有時甚至會遭到群起而攻之待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結果呢?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發展過程。

    此外,提到「沉默的螺旋」,就不得不說到「輿論」兩字。社會心理學觀點認為,輿論(Public Opinion)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機制,對個人和群體具有強大的約束力。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而對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才最終提出了「沉默的螺旋」這一著名理論假說。到底「沉默的螺旋」該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一、「沉默的螺旋」概念

    該理論由以下三個命題構成:

    (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此命題還包含五個基本假定:1.社會使背離社會的個人產生孤獨感;2.個人經常恐懼孤獨;3.對孤獨的恐懼感使得個人不斷地估計社會接受的觀點是什麼;4.估計的結果影響了個人在公開場合的行為,特別是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隱藏自己的觀點;5.綜合起來考慮,前面四個假定共同作用,形成、鞏固和改變了公眾觀念。

    (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1]。輿論的形成並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於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採取趨同行為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

    這樣,諾依曼通過「沉默的螺旋」理論,重新揭示了一種「強有力」的大眾傳播觀。它包括以下三個要點:1.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2.經大眾傳媒強調指示的意見由於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3.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並導致社會生活中佔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2]。

    二、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所遭遇到的挑戰

    隨著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些學者就認為,由於網際網路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其很難對網際網路受眾施加群體壓力,作為支撐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的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早已不復存在,所以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比如:

    夏春祥在《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1997年54 期)中提出了代表性觀點:隨著網絡傳播的出現,受眾溝通方式由於傳播技術的進步而帶來的日益複雜化和多元化的環境下,舊有的理論可能已經因沒有及時更新完善而與時代脫節,其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沉默的螺旋已經面臨失效。網絡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具有數位化、多元化、多媒體化、實時性、交互性、虛擬性等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特徵。網絡時代是一個尊重個體的時代,它更承認人們個人意見的表達與個性的發展[3]。因此,相對來說,「沉默的螺旋」假說中起重要作用的「從眾心理」在網絡時代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從眾心理的產生是由於對孤獨的懼怕,造成這種對孤獨懼怕的相當大的原因是人們的生活圈子比較小,一個人一旦在意見上陷入孤獨,在其他方面也往往陷入孤獨。網絡則擴展了人們的交往空間——除了物理世界外,還有網絡世界,這使人們有機會接觸到現實生活圈子以外的更多的人。

    此外,汪碧芬、吳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一文中也提出,網絡傳播對「沉默的螺旋」最明顯的挑戰直接來自於網絡傳播的顯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會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社會規範的約束,比較任性,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他們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心理上的負擔[3]。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由於害怕被孤立的恐懼感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情形逐漸削弱,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在網絡傳播時代,「沉默的螺旋」理論遭遇挑戰,它面臨著新的環境條件和新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否在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下也適用 對這一理論存疑的地方,有一點就是它所採取的樣本是1965和1972年的兩次德國大選,卻未必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下適用。例如,中國網絡傳播學會會長杜俊飛就認為,「沉默的螺旋」在解釋關乎社會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的問題上是有效的,但是對於一些程序性、技術性的問題卻未必。
  • 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
  • 問:社交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消失了嗎?
    請看這兩年關於「「沉默的螺旋」」的真題:「沉默的螺旋」,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中山大學)萬州公交墜江,用「沉默的螺旋」分析輿論變化(重慶大學)「沉默的螺旋」的意義和在新媒體時代的作用(上海師範大學)舉例分析傳播效果中的「沉默的螺旋」效應;當今的社交媒體環境下,如何避免負面聲音的螺旋型擴散?(上海大學)網際網路時代,「沉默的螺旋」是否依舊存在(吉林大學)(注意:這只是部分!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最終調查結果表明,在害怕孤立、為維護已有社會關係網絡、考量「反駁行為」投入產出比等各種心理因素作用下,「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依然存在。比如:汪碧芬、吳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一文中提出網絡傳播對「沉默的螺旋」最明顯的挑戰直接來自於網絡傳播的顯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網絡傳播帶給人們更大自由表達的空間。
  • 社交媒體加劇了「沉默的螺旋」理論?
    報告還稱,除了在線時如此,這些定期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們在線下世界中也很少表達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網際網路似乎正在造就人們的極端化,因為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與自己的想法完全一樣,根本不願發表不同的觀點。 而網際網路公司又進一步放大了這一效應:他們通過算法,向用戶推送與該用戶觀點相同的他人觀點。
  • 社交媒體新聞遭遇「沉默的螺旋」
    「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和「群體性思考」(group think)將影響網際網路用戶的行為方式,威脅到觀點的自由表達   人們通常認為社交媒體有助於言論自由,但是,近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與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聯合發布一項研究報告:社交媒體同樣擺脫不了「沉默的螺旋
  • 打破「沉默的螺旋」 做有智慧的網民——《網絡大講堂》第十一期開講
    打破「沉默的螺旋」 做有智慧的網民——《網絡大講堂》第十一期開講 原標題: 走出網絡「羊群效應」的怪圈》上線播出。       節目以《羅一笑 你給我站住》微信文章事件引發的網絡爭議開篇,指出人們在享受、體驗資訊時代便捷的同時,虛假信息或錯誤觀點也在滋生蔓延。一旦這些信息被轉發和擴散,就會引起更多人的趨同效仿,產生「羊群效應」,左右大眾的意見,對網絡空間帶來不良影響與滋擾。
  • 蔡志強: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現象
    原標題:贏得網絡話語權的理論邏輯   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對象是青年群體和處於半邊緣化地位、極易對網絡觀點產生共鳴的「易感人群」   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對象是青年群體,主要是青年學生和青年從業者,包括務工人員
  • (下)
    既要看到「反沉默螺旋」在輿論形成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要認識到「反沉默螺旋」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沉默螺旋」的完全消亡。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沉默螺旋」仍能發揮強大的作用。「沉默螺旋」與「反沉默螺旋」在」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是矛盾共存的。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虛擬網絡時代人人都想做意見領袖
    網絡時代,海量的視覺內容,流量為題的大數據背景下,自由意見賦予了很多人公共表達的權力,同時正負得兩極分化將網絡背後的人群推上了不一樣的高峰。在網絡世界裡我們自以為代替了某一群體的觀念,互相傳遞不同的價值觀,都想做背後的意見領袖。
  • 論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美學
    論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美學 目 錄1.微電影的美學特徵        …………………………………… 31.1「微注釋                      …………………………………… 6學術聲明                  …………………………………… 7     中文題目:論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美學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02 「沉默的螺旋」理論 這個理論最早出現在1974年德國社會學家諾依曼於《傳播學刊》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後在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做了全面概括。
  •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胡逸 2020-10-21 15:42 來源:澎湃新聞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由於網絡本身的特殊性,如何判斷網絡謠言、假新聞、網絡色情等不良信息,目前沒有明確的指向,為網絡監管和網絡環境淨化帶來一定難度,模糊性太強。新媒體時代到來的強大媒介影響。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3.7個百分點,整體網民規模增速保持放緩的態勢。(如圖2)。
  • 公益帶讀07|新傳考研經典書目之《網絡傳播概論》終篇—考點集中...
    在網絡中,議程設置的影響馬上可以形成並清楚地表現出來,網站可以很快獲得反饋,以便決定自己下一步的對策。這有助於優化議程設置的手段與方式,提高其效果。(2)受眾:網絡中的意見氣候會影響人們對於相應事件的關注程度。人們對某一事件的關注程度往往取決於在此之前他人的關注程度。網絡中的激烈的意見表達乃至衝突,會使後來者產生好奇與參與的願望。如此往復人們對於某一事件的關注度就會呈螺旋式上升。
  • 雙螺旋背後的幽靈
    直接呈現在科學家眼前的,是一段以雙螺旋結構纏繞起來的DNA長鏈。基因,科學家傳統的理解是:把DNA長鏈分割成無數個片段,每一小段就是一個基因。那麼分割的依據是什麼呢?不同階段有不同看法。現代生命科學發展至今,基因像隱藏在DNA雙螺旋背後的幽靈,始終沒有揭下其神秘的面紗。科學界對基因概念的探索、分析和爭論也從未停息,並構成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
  •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這起事件也把新媒體時代的輿論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如何消除越來越多的「偏激共振」,實現輿論場上的「理性共鳴」?  傳播學研究發現,身處輿論場的個體容易有這樣的傾向:部分人較為偏激的觀點,在交流互動中不斷強化,甚至走向極端,變為群體極化中負面觀點的集體宣洩,從而形成與「沉默的螺旋」相對應的「偏激共振」現象。
  • 混沌理論視野下的網絡輿論監督特點與管理初探
    混沌理論視野下的網絡輿論監督特點與管理初探   這意味著,每一個意見,都有機會影響、改變其他的意見,並得到其他意見的反饋和修正,當形成相似表達的時候,就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換言之,蝴蝶效應消解了「沉默的螺旋」的效應,個人的意見或提供的信息作為混沌現象中的一個要素,前所未有地可以直接影響結果;這同時意味著,對作為一種混沌現象的網絡輿論監督的控制和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性。
  • AI的博弈論,一份插圖教程
    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博弈類型人工智慧中的博弈論1.什麼是博弈論?什麼是博弈論?我相信你在某個時候曾經遇到過這個概念,但從來沒有真正深入研究過它。相信我,在人工智慧領域,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我們先來給博弈論下一個正式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