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我們在盡情享受它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由於網際網路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難對網際網路受眾施加群體壓力。於是有學者提出,作為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之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在現今網絡時代早已不復存在,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究竟傳統大眾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該篇文章就從「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假設出發,並結合網絡傳播的一些特點,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最終得出結論:「沉默的螺旋」在網絡時代並不會沉沒。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網絡時代;輿論;沉沒
「沉默的螺旋」最早見於德國學者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1974年發表的《重歸大眾傳媒的強力觀》一文,後於其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全面描述。整體來說,它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也就會被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時(有時甚至會遭到群起而攻之待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結果呢?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發展過程。
此外,提到「沉默的螺旋」,就不得不說到「輿論」兩字。社會心理學觀點認為,輿論(Public Opinion)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機制,對個人和群體具有強大的約束力。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而對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才最終提出了「沉默的螺旋」這一著名理論假說。到底「沉默的螺旋」該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一、「沉默的螺旋」概念
該理論由以下三個命題構成:
(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此命題還包含五個基本假定:1.社會使背離社會的個人產生孤獨感;2.個人經常恐懼孤獨;3.對孤獨的恐懼感使得個人不斷地估計社會接受的觀點是什麼;4.估計的結果影響了個人在公開場合的行為,特別是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隱藏自己的觀點;5.綜合起來考慮,前面四個假定共同作用,形成、鞏固和改變了公眾觀念。
(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1]。輿論的形成並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於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採取趨同行為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
這樣,諾依曼通過「沉默的螺旋」理論,重新揭示了一種「強有力」的大眾傳播觀。它包括以下三個要點:1.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2.經大眾傳媒強調指示的意見由於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3.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並導致社會生活中佔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2]。
二、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所遭遇到的挑戰
隨著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些學者就認為,由於網際網路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其很難對網際網路受眾施加群體壓力,作為支撐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的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早已不復存在,所以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比如:
夏春祥在《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1997年54 期)中提出了代表性觀點:隨著網絡傳播的出現,受眾溝通方式由於傳播技術的進步而帶來的日益複雜化和多元化的環境下,舊有的理論可能已經因沒有及時更新完善而與時代脫節,其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沉默的螺旋已經面臨失效。網絡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具有數位化、多元化、多媒體化、實時性、交互性、虛擬性等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特徵。網絡時代是一個尊重個體的時代,它更承認人們個人意見的表達與個性的發展[3]。因此,相對來說,「沉默的螺旋」假說中起重要作用的「從眾心理」在網絡時代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從眾心理的產生是由於對孤獨的懼怕,造成這種對孤獨懼怕的相當大的原因是人們的生活圈子比較小,一個人一旦在意見上陷入孤獨,在其他方面也往往陷入孤獨。網絡則擴展了人們的交往空間——除了物理世界外,還有網絡世界,這使人們有機會接觸到現實生活圈子以外的更多的人。
此外,汪碧芬、吳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一文中也提出,網絡傳播對「沉默的螺旋」最明顯的挑戰直接來自於網絡傳播的顯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會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社會規範的約束,比較任性,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他們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心理上的負擔[3]。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由於害怕被孤立的恐懼感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情形逐漸削弱,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在網絡傳播時代,「沉默的螺旋」理論遭遇挑戰,它面臨著新的環境條件和新的問題。